我所使用的测试方法是科学研究中最最简单的方法。这种简单的对比需要一个对照,我们需要和对照进行比较来明确我们所做的处理的效果。在本例中,背书包去“适应”就是对照,它的结果是贝贝不乐意去。处理是不背书包去“适应”,它的结果是贝贝乐意去。处理和对照相比只有一个差异,那就是背不背书包,所以,两者最终结果的不同只可能是这个差异引起的,也就是“背不背书包”引起的。
这种非常容易掌握的单因素对比试验,可以非常准确地了解孩子的特点以及我们的教育措施对孩子的影响,希望父母能够掌握。如果掌握了这个技巧,在有所疑惑时,您完全可以不必瞎猜,而是通过对孩子进行测试来消除自己的疑问,由此,您对孩子状态的把握能力将大大增强。例如,有的父母在孩子放假时,希望将孩子送到老家。可惜,大多数孩子是不乐意回老家的。那么,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是不是因为老家没有电脑,无法玩电脑游戏?还是父母对孙子、孙女管得太严,不给他们零花钱?还是孩子确实离不开自己呢?等等。
如果父母想确切地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将正常的情况当作对照,孩子不乐意回老家就是对照的结果。那么,可以设计不同的处理对您的怀疑作测试,孩子真实的想法便会暴露在您的面前。如果想测试孩子不想回家的原因是不是因为电脑游戏的话,可以采取两种方式进行测试(二选一即可,同时使用也可以):一是,告诉孩子,如果他回老家的话,给他创造打电脑游戏的环境,然后看他的反应;二是,放假期间不允许他玩电脑游戏,然后看他的反应。其他的疑问,请父母参照这种设计方法来进行测试。
学会了把握孩子状态的方法,您对孩子的教育便可以做到有的放矢,甚至,您可以快速、准确地判断自己教育举措的实际效果,如果是这样,在教育孩子时,您将更加游刃有余。
怕黑
先入为主极易使父母通过字面意思对孩子进行判断,继而忽略教育的细节造成对孩子的误解,是沟通的大忌。和孩子交流时,多挖掘孩子的想法,不要急着下结论。
先入为主易引发误解
先入为主是父母常犯的毛病,不少父母常常根据孩子的表现或者语言轻易地给孩子作个定论,然后,在这个定论的指引下和孩子交流。由于带有倾向性,父母考虑问题时很容易忽视孩子的说明、解释或者辩解,判断时容易出现偏差,对于了解孩子的状态和他们的真实想法是非常不利的。不多说,我举个例子来说明。
贝贝小的时候,曾经有过一段怕黑的岁月。他的怕黑来得非常突然,我没有任何心理准备,以至于我误解了他。我之所以误判是因为犯了先入为主的错误,不过,因为我小时候有过类似的经历,所以我很快地意识到了我的问题,并作了弥补。
那时,我早已开始鼓励他自己买东西。他不但给自己买东西,也乐意帮我们的忙。一天晚上,却出现了例外,他说什么都不肯去买。我对他说道:“这个家是我们三个人的家,我们都有责任为家里做些事情。我和你妈妈都做了很多,贝贝做得是最少的。贝贝也是家里的一员,为什么不能多做些事情呢?为什么不能下楼买一瓶酱油呢?”
“我以前已经做过了。”
“以前做过不等于现在可以不做呀!按你的说法,你妈妈做过饭,是不是就不用做饭了?我也做过饭,是不是说我也不用做饭了?我们都不做饭,吃什么?喝什么?喝西北风吗?让你去买瓶酱油为什么这么难呢?”
“我不想去。”
“我和妈妈今天都有点累,不想下楼。贝贝体谅一下爸爸妈妈,帮我们买一次好不好?”
“……”他有点犹豫,说道,“我去买也行,不过你们得陪我去。”
“如果陪你去,还不如我自己去买算了!”
“你们不陪我,我就不去!”他的态度坚决起来。
“……”
对话就这样结束了。我没能说服他,只好自己去买。我对他很有意见,认为他不愿意帮助我和他妈妈。
第二天晚上,有个小朋友叫他到楼下玩耍。他让我陪他下楼,我不愿意。他说道:“你不陪我,我就不去玩儿了。”
“为什么?你不是很喜欢和小朋友在操场上玩吗?”
“可是,你不陪我下楼。”
我一皱眉,问道:“你都这么大了,难道不会自己下楼吗?”
“不是,楼道那么黑,我不敢下去呀。”
我心里一惊,才发现他居然怕黑。我马上想到前一天晚上的事情。我问道:“贝贝,你昨天不愿意帮爸爸妈妈买酱油,是不是也是因为不敢下楼?”
“是。”
听到肯定的回答,我的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我和他的沟通做得是很到位的。即便如此,我还是会误解他,可见完美的沟通的确不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同时,我想到他前一天是在两难之间作出了拒绝我的举动,他的心里也一定不怎么舒服。想到这里,我对他说道:“我们每天都上下楼的,楼道黑一些怕什么呀?”
“怕有怪兽!”
“对不起了,贝贝,我昨天错怪你了,我还以为你不愿意帮助爸爸妈妈呢。”道完歉后,我接着说道,“以后你有什么想法和顾虑一定要向爸爸妈妈说,要不然我们不知道你的想法,容易误解你。就像昨天,我就误解你了。”
“哦。”他对我说道,“爸爸,我很愿意帮助你们做事情的。”
听到这里,我亲了他一下。他很感动,紧紧地抱着我,亲了又亲。之后,我陪着他下楼玩,很晚才回家。
在分析这件事情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他的无奈,同时,我承认我高估了他的总结和表达能力,仅仅从字面意思上判断他的意图。这使我忽略了两个重要的细节。
贝贝“隐瞒”自己真实的意图
我将“隐瞒”这个词加了双引号,原因是我不确定贝贝是不是真的有意隐瞒。那时候,他还很小,表达自己的能力不是很足,逻辑能力也不强,词不达意是可能发生的现象。他或许不是有意隐瞒,但是,他的语言的确没有明确地说明他不愿意下楼买酱油的原因。
孩子总会有些事情不愿意说出口,除了无意之外,有意隐瞒也是经常出现的。我前几天,便第一次遭遇了他不希望我看他作业的情况,他也说不出原因,但就是不希望我看,我暂时将这种情况看作隐私吧。不管怎样,要掌握孩子的状态,不能完全靠孩子主动说出口。
贝贝乐意妥协
我在要求贝贝买酱油时,他起初是不愿意的。经过我的反复要求,他其实作了妥协,他提出了一个看似不合理的建议,那就是让我们陪他下楼,在这个建议被我否定之后,他的态度坚决起来。换句话说,他提出的貌似不合理的建议,其实是他可以接受的最后底线。
如果稍微细心一些,我应该能够发现他是愿意去买的,可惜,由于先入为主,我首先假定他不愿意帮助我们,我的所有精力都集中在说服他帮助我们上面,对于他可能的想法完全忽略,我的情绪促使我失去了一个发现本应该发现细节的机会。
教训就是:和孩子交流时,不要急着下结论。
其实,除了没有先入为主对贝贝进行判断之外,第二天晚上和第一天没有不同。我一下子抓住了症结,找到了原因,再次印证了先入为主的危害。
父母的经历是孩子的宝藏
发现了贝贝怕黑之后,我当然会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在他睡觉前,我和他谈论起“怪兽”的问题。整个过程如下:
我说道:“这个世界上是没有怪兽的。”
“可是,我总觉得有。我是不是看《奥特曼》看多了,脑袋里总是想着怪兽。天一黑,我就害怕了。有时候,我和小朋友打王牌的时候,我都担心王牌上的怪兽会跑出来!”
“《奥特曼》是人们编出来让你们觉得好玩的。人们刚开始编故事的时候让人打架。觉得不过瘾,就增加枪和炮等武器。时间长了新鲜感没有了,就编出来怪兽和奥特曼,它们都是假的。你看,怪兽和奥特曼是不是很像人呢?它们只是比正常人大一些、厉害一些而已!”
“奥特曼是假的?”
“对呀!全都是假的。所有的故事、动画片都是假的!”
“那,《虹猫蓝兔七侠传》也是假的?”
“对呀。你看过《西游记》吧?”
“看过。”
“那你有没有见过孙悟空?”
“没有。”
“你有没有见过猪八戒和妖怪?”
“没有。”
“你喜欢看《哪吒传奇》。那,你见过哪吒吗?”
“没有。”
“为什么见不到呢?因为他们都是假的、都是不存在的。是人们编出来让小朋友们看着玩的。你要是愿意的话,也可以编故事。你也可以编出好人、坏人,也可以编出大怪兽。你还可以编出大英雄把大怪兽打死。懂了吗?”
“我懂了。”
“那你还害怕怪兽吗?”
“我还是有点害怕。”
“你以后别看《奥特曼》了,好不好?”
“可是,我想看。”
“……”
他的这些话让我想起我小时候的事情:我和爸爸晚上在路上走路时,我不止一次对爸爸说过我怕黑,并希望他给我解释和安慰。一个邻居经常给我讲鬼故事。那段时间,我很害怕,特别是害怕自己面前突然蹦出一个恶鬼来;冬天上早自习时,我经常独自往学校走。整条路上黑漆漆的,寒风穿村而过,吹着大树发出呜呜的叫声,那些声音很恐怖,我总是心惊胆战,忍不住加快了脚步飞速向前……那时,我已经上初中了!
我甚至在想,他怕黑是不是我遗传的呢?
我把自己怕黑的事情给他讲,他听得很认真。我之所以这样做,是想让他认识到自己并不寂寞——他的爸爸曾经像他一样胆小。我还想告诉他,一切都会过去的。我在很长时间里都害怕“鬼”,但是“鬼”从来都没有出现过。现在的“怪兽”也一样,它永远都不会出现。
我告诉他,我当时最害怕的是风吹大树发出的吼声。我认为那是“鬼”在叫。现在弄明白了,那只是振动而已。我对他说道:“你去拿一张干净的纸,我们做个游戏好不好?”
“好啊。”他很喜欢我陪他玩。
他把纸拿来递给我,我把纸拉直放在嘴边,吹出了或高或低的声音。他很兴奋,他还不知道纸可以像哨子一样发出声音。我让他学,他试了几次,终于发出声音了。我问他道:“有什么感觉吗?”
“我的嘴都麻了。”
“感觉到纸的振动了吗?”
“感觉到了。”
“只要有振动就会发出声音的。我以前以为风声是‘鬼’发出的,现在知道那仅仅是振动的结果而已。”
经过这个游戏,他的状态显然好了很多,他似乎不再害怕怪兽了。我拍了拍他,催他睡觉。我说道:“该睡觉了,晚安!”
我刚要回到自己屋子时被他叫住了,他怯生生地请求:“爸爸,我还是很害怕。你陪陪我吧!”
“唉!”我叹了一口气,知道我的教育并没有让他马上克服恐惧的心理,不过我明白,做任何事情都有个过程,要解决他怕黑的问题不是一天就可以成功的。我需要用我的“无畏”来感化他,假以时日,他一定会度过那段怕黑的时光。
事实上,他很快度过了那段怕黑的岁月。
不少孩子会有怕黑的经历,在面对孩子怕黑时,父母该怎么办呢?父母究竟怎样做才能帮助孩子呢?我依照自己应对贝贝怕黑的做法,提出以下几点给父母作参考吧。
①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向孩子讲解他们关注的问题。
在上面的对话中,我反复重复最基本的常识,例如:孙悟空是假的,哪吒是假的等。在我们看来如此简单浅显的道理,贝贝竟然还会怀疑,这充分说明了孩子的社会经验很少,理解能力是比较弱的。
与孩子沟通,父母必须重视孩子的社会经验少、生活经验少以及理解能力弱的问题。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和孩子讲解。
那么,什么是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呢?如何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为孩子讲解呢?如果您有困惑,请参照“小汽车放屁”一节的讲解,你一定会有所发现。
②用体验的方式让孩子感受不懂的东西。
③用自己的往事现身说法。
书本上的事例虽然讲得动听,但因为和我们的“距离”较远,孩子的感觉便不会太真切,而且某些书本上的事例真实性值得怀疑。这凸显了父母往事的价值:孩子容易接受、容易相信。
④用自己的无畏化解孩子的恐惧。
无畏是父母的自信散发出的魅力,这种魅力具备摧枯拉朽的魔力,它可以减少孩子的怀疑、增加父母语言的说服力。
⑤关键是关心和安慰。
⑥不必心急,改变需要时间。
别耍小聪明
不能过于相信孩子,父母需要开动脑筋从生活中的蛛丝马迹对孩子的行为作出判断。面对孩子的考试成绩时,重点关注失分,通过替代性测验检查孩子是否掌握了应该掌握的知识点。
轻松识破孩子的谎言
由于各种原因,很多父母辅导孩子比较吃力,特别是面对孩子的学习。孩子所学的知识、孩子所遇到的难题,父母也可能无能为力,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很多时候,父母失去了发言权。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有能力掌握孩子学习的状况吗?
答案是肯定的,只要父母不缺少爱孩子的心和理性的思考,父母想要掌握孩子的状态还是很容易的,父母想要发现孩子在学习上是否努力、是否偷懒是轻而易举的。
有一次放暑假,贝贝对暑假作业很不在意。当我问起他时,他却说自己是将作业放在首要的位置的。我对他是否做了暑假作业其实不在意,我在意的是他敷衍了事的态度。于是,我想收拾他一下。我问他道:“你老师说要将暑假作业尽早完成,以免到最后几天还有大量作业要做。你是不是将任务往前赶呢?”
“是。”
“真的?”我不相信他的话,故意反问他。
“真的。我就是往前赶的!”他坚持着说道。
“把你的作业拿来我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