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话”表面上方便了父母,实际上远非如此!它容易泯灭孩子的自我意识、诱发孩子不听话的反抗精神,对教育不利;而“懂事”则要求孩子懂得事理,有利于触发孩子的思考、培养孩子的是非判断标准、建立孩子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同时,使家庭教育越来越轻松。
孩子“听话”不是一件好事
“听话”是隔在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一堵墙,它使父母无法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进而无法对孩子进行精准的引导。请不要眷恋“听话”带来的短暂方便,一个不算困难的改变能给您带来无法估量的好处。
听话是一种隐性的伤害
几乎所有父母都喜欢对自己的孩子说“乖”“听话”。然而,这样的词汇究竟意味着什么,恐怕父母并没有仔细思考过。“乖”和“听话”意味着讨好和绝对服从,仅从这一点看,它们就对引导孩子的思维有着极大的损害。这还不是全部!
我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如果孩子形成“听话”的习惯会有怎样的后果。
例子1:一个小孩在床上玩打火机。妈妈对孩子说:“别玩火,太危险了。”孩子说:“没事,我经常玩的。”妈妈说:“听话,孩子。”于是,孩子不玩了。
分析:孩子可能经常玩打火机,但是,不是在床上。孩子还不明白在不同地方玩打火机的危险程度不同,不明白在床上玩打火机是高危险的。妈妈说的“听话”给这个事件画了个句号,孩子失去了一个懂道理的机会。
例子2:一个小孩在墙壁上乱写乱画被妈妈看见了,她不希望墙壁乱七八糟,于是阻止孩子。妈妈说:“别乱画。”孩子说:“不,我想画。”妈妈说:“乖,听话。”孩子听了妈妈的话,放下了手中的画笔。
分析:对于孩子来说,在哪里画并不重要,他想要的只是将自己的想象力画出来而已。但是,孩子没有寻找替代画布的意识,而且,孩子不理解妈妈话语的真实意思是不让他在墙壁上画,而不是不让他画。这个误解让孩子从思想上放弃了锻炼想象力的尝试。
例子3:一个小孩向妈妈要钱,他说道:“妈妈,你给我5元钱吧。”妈妈说:“怎么又要钱?总不能天天花钱买东西吧!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节制!你说什么我都不会给你钱了!”孩子说:“求求你,给我吧!”妈妈不耐烦地说道:“听话!”孩子无可奈何,只好作罢。
分析:孩子为什么说“求求你,给我吧”呢?难道只可能是孩子想要零花钱、想乱花钱吗?假如孩子遇到了坏孩子呢?假如这些坏孩子逼着孩子拿钱呢?如果是这样,问题就严重了。孩子会怎么做,想想都可怕!母亲将失去保护孩子的机会。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父母的态度如何,“听话”都对孩子有着实质性的伤害:要么阻碍孩子认知世界的进程,要么伤害孩子的想象力,要么将孩子置于危险之中……所以,请忘记“乖”和“听话”这两个词吧!
“乖”和“听话”在意的是父母的意愿,忽略的是孩子的思想和感受。它们用一个“句号”让孩子将想说的话咽了回去;它们使父母和孩子的沟通尽可能地停留在浅层次上面,特别是在最需要解决具体问题、最需要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它们可以使父母省去和孩子说明情况和讲道理的时间和精力,却很容易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这种站在父母立场上考虑问题的模式会鼓励甚至迫使孩子放弃思考、分析和争辩的机会,容易使孩子形成绝对服从的惯性心理。
让沟通变轻松
每当父母想要说“乖”和“听话”时,我希望父母换个说法,用“咱们都要讲道理”来代替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我们将前面3个例子中的“乖”和“听话”替换成“咱们都要讲道理”,看看有什么不同。
对于例子1来说,妈妈的一句“咱们都要讲道理”并没有将事情画了句号,相反,这句承上启下的话语将问题从单纯的事件层面上升到了道理层面,而“让孩子懂道理”是教育最核心的本质之一。孩子可能会说:“我就是讲道理的呀!我经常玩火的,从来没有发生过危险。”妈妈可能问:“你以前在床上玩过吗?”孩子可能说:“没有。”妈妈可能说:“床上的棉被、床单容易着火,所以不能在床上玩火,在其他不容易着火的地方可以玩。”这样平和的沟通可以很自然地促使孩子接受父母的道理。
对于例子2来说,妈妈如果说“咱们都要讲道理”,可能引导孩子将自己的疑问问出。既然都需要讲道理,那么妈妈也是需要讲道理的。孩子有可能质疑妈妈,他可能会问:“我是很认真地画画的,你为什么说我是乱画呢?”妈妈可能说:“我不是说你画画是乱画,我说的是你胡乱挑了个地方画画。我们必须保持墙壁干净,所以不能在墙壁上面画画。”孩子可能会问:“那,我在其他地方画画行不行?”我想,妈妈一定会帮助孩子寻找替代画布的。
对于例子3来说,即便妈妈很不耐烦地说“咱们都要讲道理”,也没有关闭对话的大门,相反,妈妈的不耐烦态度可能会刺激孩子说出自己的道理(不耐烦本身就给人以不讲道理的感觉)。从前面的对话中,孩子其实知道妈妈误解了他,在本意上他有争辩的需求。妈妈不耐烦的态度和妈妈语义上的鼓励强化了孩子想要争辩的冲动,加上有来自现实的压力,孩子说出要钱原因的可能性极大。孩子可能会说:“我花钱是有节制的。可是,今天不一样!”妈妈可能问:“为什么不一样?”孩子可能说:“我如果不把5元钱给那个大哥哥,他会打我的!”妈妈将发现重大问题。
从前面的比较可以看出,“咱们都要讲道理”并不仅仅是在说法上发生了改变。它能够颠覆以父母为尊的模式,能够鼓励孩子说话,有利于构建讲道理的沟通氛围。
在家庭教育中,和孩子沟通是个非常重要而且对很多父母来说非常困难的事情,很多父母便因为无法了解孩子的心理发愁。孩子呢?也不愿意和这些父母说心里话。那么,请多说“咱们都要讲道理”吧!这句话其实是个引子,很可能打开孩子的话匣子。您放弃说“听话”“乖”改说“咱们都要讲道理”并不算很困难,而且这种改变有可能给您带来无法估量的好处。
“咱们都要讲道理”明显包含了判断是非的要求,孩子的做法是对是错,孩子需要首先有个判断,父母的做法是好是坏,孩子也必须思考。为了作出判断,孩子需要开动自己的脑筋、需要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有助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助于父母帮助孩子建立并完善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如何让家庭更融洽
如果孩子肯和父母讲道理,父母教育孩子将不会吃力,孩子的表现也必将让父母感到欣慰和满足。那么,建立讲道理的家庭氛围会发生什么呢?讲道理的家庭是什么样的?我通过我家的情况来作个说明。
我一直强调要讲道理,在贝贝两岁之前,我便开始放弃用“听话”“乖”这样的词语来劝说他。不但如此,我要求贝贝妈也这么做。最终,贝贝妈接受了我的要求。不过,惯性的作用是巨大的,特别是刚开始的阶段,贝贝妈还是经常说:“听话,贝贝。”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我都会矫正贝贝妈。其实,我起初也经常犯同样的错误,这不但是顺口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这个词太好用了。只要说出“听话”,贝贝便会主动或者被动地放弃自己的想法和要求。由于我们有“讲道理”的意识,在贝贝两岁左右,我们家便基本上形成了讲道理的氛围。
建立起讲道理的沟通氛围之后,在和贝贝沟通时,我们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那时候,他还很小,理解力和自制力都很有限。当我们用“讲道理”来劝说他时,发现劝说的难度增加了。和以前相比,我们需要多说很多话,而他却不一定能够理解。我曾经为了劝说他放弃购买售价5角钱的小食品的念头,而足足花费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
和孩子沟通多了,对孩子的理解便会增强。有一次,在练琴的问题上,我在钢琴老师的面前和贝贝讨论。之后,老师非常吃惊,她对我说道:“怪不得贝贝表现那么好,他是怎么想的,你完全清楚。”我说道:“贝贝乐意和我讲道理。平时,他和我讲道理时,为了说明他的观点,他需要说话。说得多了,他的思维模式我怎么会不知道呢!”
让钢琴老师吃惊的其实还有很多,这里就提一下理解能力吧。老师曾经对我说过:“贝贝很不错,我很喜欢给贝贝讲课。给贝贝讲课时,他一直在接收。我讲多少,他就能接收多少,我无论说什么他完全能懂。”
我说道:“孩子嘛,应该都是这样。其他孩子估计也差不多。”
“不一样。我给其他孩子讲课从来不像和贝贝讲课时那样轻松,贝贝的理解能力就是很棒!”
“……”
也就是说,建立讲道理的家庭氛围之后,对您的教育至少有以下几点影响:
1.父母迫不得已多和孩子说话。
2.父母和孩子的沟通变多了,对孩子的理解和把握的能力增强。
3.孩子的理解能力增强。
4.父母和孩子都感到轻松和惬意。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家的沟通突然变得轻松了。贝贝像是换了个人似的彻底放弃了撒泼耍赖,我们家的沟通再也没有出现过难以克服的障碍。从贝贝升入小学开始一直到现在,我极少需要对他进行刻意的教育,我和贝贝妈都异常轻松。而他的表现一直很好,也一直是老师称赞的对象。
他为什么会突然变好呢?不必疑惑,这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哲学定律决定的。从出生开始,他便习惯于采用哭闹的方式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是他和我们进行交流的模式。只要这个模式仍然被认可,只要对它有一丝一毫的依赖,他都会倾向于采用。建立讲道理沟通氛围的目的就是要打破他的这个沟通模式,这需要他对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彻底的否定,而这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一旦完成,哭闹的模式在他的脑海中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被他无情地抛弃在情理之中了。
父母自强,孩子才能更强大
建立讲道理的沟通氛围并不难,难的是父母必须重视,而且必须去做,除此之外,别无他法。遗憾的是,不少父母根本没有构建讲道理氛围的意识。例如,我的亲戚基本上在农村,他们教育孩子很少有讲究方法的。我希望他们构建讲道理的家庭氛围时,他们很不在意,他们反驳我的话基本上就是:“那么大一点儿的孩子,他们懂什么?!”
孩子只是很小,不是无法理解这个世界。要不然,他们怎么能学习呢?要不然,我们有什么能力教育他们呢?强调孩子不懂的父母都忽略了孩子的理解能力,他们将无法很好地引导孩子思维的成熟。父母不引导,孩子只好自己摸索着成长,“摸着石头过河”当然会慢一些,您说是吗?
在构建讲道理的氛围时,父母必须有强烈的意识。这是因为,和以往以“听话”为模式的沟通方式相比,父母需要作比较大的改变。惯性的作用是巨大的,父母必须刻意消除,这需要父母有强烈的意识。如果父母的意识不强烈,那么,父母很可能被“惯性”击败,构建讲道理氛围的努力就有失败的风险了。至于具体该如何做,在后面的章节中,我再来详细讨论。
当然,在和孩子讲道理时,父母一定会遇到孩子理解力弱的情况。这时,请不要找“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这样的借口来掩盖自己沟通能力不足的现实。请首先看一看“小汽车放屁”一节,您将能够发现您和孩子在思维方面的不同,理解这些不同是您和孩子成功沟通的起点。
遥控器找不到了
父母一定要以道理为重,不能因为各种原因左右自己的决断。请牢记四条戒律,不要因为爱孩子、图省心而屡屡犯戒,否则的话,一切努力都可能化为泡影。
道理远比面子重要
构建讲道理氛围的过程中,谁是最大的障碍呢?是爷爷奶奶、父母等成年人,而不是孩子。中国父母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自觉不自觉地以我为尊,忽视甚至忽略孩子的思想,凡事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愿行事。说起讲道理时,父母总是要求孩子讲道理,对自己却没有要求,岂不知这种双重标准往往是孩子不讲道理的最重要的一个根源。下面的这个例子就很说明问题。
贝贝两岁之前,我家基本上建立了讲道理的氛围。从那时起,贝贝妈放弃了用“听话”来劝说孩子的做法。不过,有时候,贝贝妈仍然会犯和其他父母类似的错误,她甚至和贝贝的外婆一起导演过一出欺骗贝贝的“闹剧”。
那一次,我到外地出差,几天后才回到家中。见到我回来,贝贝当然很高兴。做完作业,贝贝想看电视了,便走到电视机前面调频道。我不希望他离电视太近,便说道:“离电视太近伤眼睛,调频道用遥控器就行了。”
“遥控器找不到了。”他回答。
“你仔细找了吗?”我有些意外。
“找了,可是找不到。”
“怎么可能呢?”我对他说道,“遥控器只要在家里,一定能找到的。”
说完,我和他一起翻箱倒柜地寻找起来。看到我找得执着,贝贝的外婆悄悄地把我叫到一边,偷偷地对我说道:“遥控器在地下室。”
“放地下室干什么?”我问道。
“我管不住贝贝,所以将遥控器藏起来了。”贝贝的外婆说道,“你走的这几天,贝贝看电视的时间长了一些,他妈妈还因此吵了他一次。”
“贝贝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行了,看看电视怕什么?您想管住贝贝,这是不可能的。您管得了他一时,管不住他一世,想让贝贝表现好,还得让他自己管住自己。”
我来到贝贝身边,说道:“不用找了,遥控器不在家里,在地下室。”
“哦。”面对这样的结果,他并不觉得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