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你外婆和你妈妈不希望你看电视的时间太长,但是,她们管不住你,只好把遥控器藏了起来。她们这样做很没有意思,你说是不是?”
“是。”
“遥控器又不是电视,把遥控器藏起来不等于把电视藏起来,你想看电视照样能看。你外婆和妈妈的目的其实达不到,对不对?”
“对。”
“你去地下室把遥控器拿上来吧。”
不等贝贝答话,贝贝的外婆说道:“我下去拿。”
……
您是不是觉得我直接在贝贝面前彻底否定贝贝外婆和贝贝妈的做法,太不给她们面子了?的确如此,我没有过多地在意她们的感受。讲道理在我心里根深蒂固,讲面子却没有融入我的思想。既然在孩子面前做了,就不能捂着不让孩子知道,更不能不让拿出来讨论。
我喜欢在贝贝面前讨论我和贝贝妈教育贝贝时的任何做法,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不管是对的,还是错的。我分析我们的做法,事实上也是在引导贝贝的思维,是教育他的一种另类做法。
这引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要在家庭中营造讲道理的氛围?我的看法是这样的。
引导孩子思维的发展
孩子的思维不成熟,这一点每个父母都明了且深有体会。这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如何面对这个问题。
大多数父母选择了呵护,他们没有意识让孩子接受并处理他们不理解的事情,有很多家庭问题父母不希望孩子知道,他们希望孩子回避。父母的这种态度将使得孩子一直处于一个扭曲而且封闭的环境之中。孩子不接触不懂的东西,自然不会对其进行思考,他们将一直维持不成熟的状态。例如,父母明明知道我们的教育体制有问题,可是为了孩子,不敢在孩子面前讨论和承认教育体制的不足。对于老师的评价也是如此,即便老师真的有错,父母也会为老师辩解,让孩子认为老师的行为是没有问题的等。父母的这种做法,事实上是在利用孩子思维的不成熟来欺骗孩子,孩子对自己很确定的是非判断标准在父母这里遭到了打击。孩子知道自己的思维不够成熟,所以,他们会迫于父母的逻辑放弃自己的判断,这将损伤孩子对自己思维的自信。如果孩子一直处于不确定的状态中,他们将无法成熟!
我选择主动面对一切。贝贝不懂的问题,我可以和他讲;贝贝不知道如何处理的事情,我可以帮助他建立处理方法;贝贝实在无法理解的事情,我建议他先搁置起来,暂时按照我的做法做。在这种氛围中,我可以将我的看法和做法教给贝贝,我可以用我的思维引导他的思维。
让孩子理解人与人的不同,感受不同的思想,加速孩子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在处理具体事情时,人和人是不同的。就拿这一节我所列举的事情来说,我和贝贝的外婆、贝贝妈的处理方法就明显不同。我灵活,她们死板;我宽松,她们严格……这些差别贝贝的体会是非常明显的。我直截了当地说出我的看法,并对贝贝的外婆和贝贝妈的做法作出定性的判断,让贝贝去思考。有了我的判断,贝贝在思想上便有了靠山,他可以不必为了顾忌他外婆和他妈妈的感情而委屈了自己并不成熟的思路。
在道理的层面让孩子形成系统的人生观其实是很容易的,这远比父母将预设的人生观灌输给孩子容易得多。父母灌输给孩子的人生观大多没有经过亲身的执行和严格的检验,说服力自然不会太强,甚至,父母自己都不会认可,如何指望孩子全盘接受呢?
例如,父母希望孩子努力学习,通过学习来改变人生。可是,有几个父母是通过学习彻底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并达到了自己的满意呢?通过学习改变人生的难度有多大?孩子能否承受?具体的诀窍和技巧在哪里?这些问题,父母几乎没有思考过,可惜,这些问题往往是关键所在!
“改变命运”是“学习”可能出现的一个结果,要让这个可能的结果变成现实,中间需要一个行得通的“通道”。没有亲自通过这个“通道”的父母,很难有效地“安排”孩子通过这个“通道”,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通道”是什么、在哪里。可以说,父母灌输给孩子的人生观多数是不完整的人生观、不系统的人生观,也可以说是需要调整、删减和补充的人生观!
教育孩子要用可靠的东西。真正可靠的东西不是父母的意愿,而是“道理”。
我在教育贝贝时,虽然有时很强势,但是,我绝对不是不讲理的人。我经常在他面前说贝贝妈的教育思路不对,同时,我不会反对贝贝妈在他面前说我的不是,更不会试图使他相信我是个永远拥有真理的人。我乐意让他接触不同的思想和思路,只有这样,他才能经过充分的思考和辨别,并尽快形成系统和完善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防患于未然,让孩子提前感受并学会适应没有父母呵护时的社会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从来不刻意回避社会上发生的事情,只要贝贝问起,我便会和他讨论。有时候,我也会主动询问他的看法,并和他沟通。例如,我和我的姐妹们相比,谁家过得更好一些,谁家过得差一些;我和贝贝妈在单位过得是不是风光和得意;我爸妈也就是贝贝的爷爷奶奶会不会死?等等。讨论这些事情时,我都会告诉他我最真实的想法,不会刻意地歪曲和隐瞒。
和孩子讨论社会上发生的事情,有助于他们看清这个社会。在将来面对这个社会时,他们不会因为心理落差过大而产生不适应感。我不止一次告诉他:“我们不可能养你一辈子,等你成年之后,你过得是好是坏,只能看你自己。”我希望他有感觉,并从小开始为自己的未来准备;关于“死”的问题,我在他面前也是畅所欲言的。我和他讨论过学生自杀的事情,并清楚他对死亡的态度,所以,我相信无论发生什么,他都不会选择自杀,等等。
您乐意和孩子推心置腹地讲道理,孩子便会喜欢和您沟通,这是因为他们渴望成熟,他们渴望倾听您的智慧!建立讲道理的家庭氛围,能够激发孩子自发成长的动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做到防患于未然。
方便父母约束孩子,让父母变得轻松
“道理”约束了父母,但是,更重要的是约束了孩子。如果父母肯接受道理的约束,在要求孩子时便有了非常厉害的法宝。用道理约束孩子远比父母动用权威压迫孩子要有效得多,也远比父母绞尽脑汁采用鼓励、讨好的方式容易得多。父母只要和孩子在道理层面达成一致,孩子需要做的事情会主动完成,这难道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吗?父母难道会不轻松吗?
父母不能做的事
在构建讲道理沟通氛围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以道理为重,不能因为各种原因左右自己的决断。和以“听话”为主的沟通模式相比,讲道理的沟通模式强调客观、强调原则,做父母的切不可因为爱孩子、图省心而屡屡犯戒,否则的话,一切的努力都可能化为泡影。以下四点是非常重要的,希望父母能够坚守。
不可为了避免纠缠而欺骗孩子
有时,孩子有着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决心,他们会反复和父母纠缠。有的父母为了省心选择了欺骗,这极不好。从下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
有一天,贝贝想要一个好朋友来我家里玩耍,贝贝妈不同意。他不死心,反复请求。贝贝妈有点烦,她随口说了一句:“你的好朋友今天要和妈妈出去,没有时间陪你玩。”
“你怎么知道的?”他很奇怪。
“我刚才和他妈妈通过电话,问过他们。”贝贝妈回答。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和他这个好朋友的爸妈都很熟,通电话是很正常的事情。
“哦。”听到这样的话,他便不再要求了。
过了大约1小时,他的那个好朋友打电话过来,问他可不可以来我家里玩,贝贝妈无地自容。
假话都有被拆穿的风险,这一点父母一定要切记。类似这样的事情不被发现则已,只要被发现,父母的公信力将荡然无存。这对想要建立讲道理的沟通氛围来说,无疑有着相当严重的负面影响。
不可因为担心孩子心理受到影响而欺骗孩子
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当然是好事,但是采用欺骗的手段就值得商榷了。贝贝刚刚升入一年级时,我曾经当着他的面说道:“就你们一年级那点儿知识,你不用学也会!”
贝贝妈赶紧阻止我,她说道:“你这样说,不怕贝贝骄傲吗?!”
“不怕。”我说道,“会与不会,贝贝难道不知道吗?再说了,骄傲怕什么?骄傲代表了自信!”
“……”
贝贝妈怕贝贝因为骄傲影响了学习的态度,所以不敢夸奖他。从表面上看,是为他着想,可是这明显违背讲道理的精神。我的处理思路是:学习好就是好,没有必要掖着藏着,更不必因为害怕骄傲而刻意隐瞒。当然,如果贝贝因此骄傲而不认真学习的话,我会处理的。不过,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从另一个侧面看,不少父母在孩子表现不好时不恰当地鼓励孩子也是不对的。例如,孩子在比赛中失利,明明技不如人,父母却要说:“咱们得不得奖没关系,你的表现已经非常棒了。”“第一名只比你强一点点。很可惜,这一次你发挥得不怎么样。如果你发挥得再好一些,你肯定是第一名。”“排在你前面的小朋友只是运气好、发挥好而已,他们的水平怎么可能比得过你呢?”……
这种父母担心孩子产生自卑心理,所以欺骗孩子,这大可不必。这种做法有可能产生不好的结果:或者让孩子认不清自己,或者使孩子滋生虚荣心。
不可为了让孩子达到自己的要求而讨好孩子
这种做法更是举不胜举。为了让孩子表现好一些,父母可谓费尽了心机,讨好和奖励是最常见的做法。只要孩子能考好,花几千块钱给孩子买个高级玩具在所不惜;为了让孩子多练习一会儿,只要孩子提出要求,父母毫不犹豫地就会答应……只是,这符合讲道理的精神吗?学习和练习是孩子的事情,是他们应该做也必须做好的事情,凭什么要父母来奖励和讨好呢?
不可为了自己的面子而寻找借口和推卸责任
有时候,父母会因为各种原因在孩子面前失信。例如,承诺六一儿童节带孩子旅游,到了六一,父母却需要加班。孩子已经为旅游作了大量准备,因为心理不平衡而大吵大闹。然而,父母对孩子的不满重视不足,却找出各种理由为自己辩解。父母强调不是不想带孩子去旅游,而是没有办法。孩子不理会,继续哭闹,父母便会埋怨孩子不体谅父母,甚至迁怒于孩子。
在这个例子中,父母不需要为自己辩解,只需要道歉就行了。父母需要说:“对不起,我考虑得不周到,让你失望了。”或许,仅此一句话,孩子的情绪便会变得平和。
在孩子面前认个错、低个头,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父母有无能为力的时候,父母会出现失误,父母会有做不好的事情,这些,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孩子也能够理解。构建讲道理的家庭氛围首先要认可“父母和孩子在道理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父母放低身价不会损伤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严。
如何让孩子遵守承诺
要求孩子遵守承诺的劝说有点讨价还价的味道,如果父母让价,一定能以更低的价格成交!所以,父母必须坚守原则,利用口实胁迫孩子。当然,父母需要帮助孩子管理诺言,以免出现诺言撞车等现象。
允许说话不算数
在家庭中构建讲道理沟通氛围时,让孩子遵守承诺是非常重要的,这基本上决定了讲道理的沟通氛围能否构建成功。遗憾的是,让孩子遵守承诺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难题。
各位父母一定遇到过类似下面的事情。例如,孩子答应父母只看半个小时的电视,到了半个小时时,孩子却不认账了,无论父母怎么劝说都没有用。再例如,妈妈为了让孩子自己吃饭宁愿牺牲自己的时间。她与孩子达成协议:先带着孩子到公园玩耍,回家后孩子自己吃饭。到公园玩过之后,孩子却不肯兑现承诺等。类似这样的事情总是让父母非常头疼。
有的父母会说:“要想让孩子遵守承诺,父母必须首先遵守承诺。”这种话也对,也不对。说它对,是因为做父母的确实需要为孩子作出表率,而且,只有这么做,父母才不会给孩子留下口实。说它不对,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总会有意外的事情发生并且有可能影响到自己的决策,有些承诺作出之后或许根本无法兑现。最常见的例子便是承诺在特定的时间陪孩子玩,到了那个时间,却遭遇老板要求加班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工薪阶层,父母几乎不可能兑现对孩子的承诺。
“我们都要讲道理”这句话在道理层面将孩子和父母拉到了平等的位置。承诺是不是要遵守,不是教育专家说了算,不是父母说了算,也不是孩子说了算,而是道理说了算。尊重道理是建立讲道理的家庭氛围的基本要求。假如作出了承诺,但是不能或者不想遵守,在拥有合理理由的情况下也是允许的。
要说就说到痛处
在本节中,我不想讨论父母的问题,我想讨论的是孩子的问题。假如父母的做法没有毛病,但是孩子不愿意履行自己的承诺,父母该怎么办呢?我通过在教育贝贝过程中的一个事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贝贝开始学习钢琴时需要外出练琴,他每周练习3~4次,具体在哪一天练琴没有硬性的要求。他练琴的兴趣还可以,起初每次练琴10~15分钟,也就是每周30~45分钟,即便如此,他用了2个月(8节课)便结束了《小汤1》的学习,这样的进度在同龄孩子中还是非常快的。虽然喜欢练琴,但他和小朋友一起玩儿时,经常把练琴的事情抛到脑后,我带他练琴并不是一帆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