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黄帝内经》与养生保健
49551200000014

第14章 风邪致病其部位的一般规律

1.东风生于春,病在肝

为什么《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篇第四里,说什么“东风生春”,有何依据和道理?

回答:其依据和道理,完全是根据一年365天,其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自然界中的风的自然规律,而得出来的“东风生于春”的认识。

因为一年四季中的“八方风”,其春季,风的规律,每年基本上从“立春”开始,到“春分”节气,这段45天的时间内,其风居多为东风;从“春分”到“立夏”节气之前,这段45天的时间里,其风向则多为东南风。

依据春天风的规律,所以《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篇第四里,归纳概括叫做“东风生于春”,是非常有道理的,并且相当符合科学的认识。

随着“东风生于春”的科学认识,其东风产生的不正常的邪气,或曰风邪不仅亦是属于致病的因素,而且因为春属木,木主肝;而春季或曰春天的东风,产生的邪气——风邪,其致病的部位在“五脏”中的肝,俞在颈项;其所谓“俞在颈项”,其主要的原因,就是春季万物发荣,欣欣向上,而其气亦向上,故其俞在颈项。

不仅如此,古书《类经》十五卷第二十七注,亦作了恰到好处、认识性的解释,指出:“东风生于春,木气也,故病在肝,春气发荣于上,故俞应于颈项。”

2.南风生于夏,病在心

《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篇第四里,归纳概括出的“南风生于夏”,其这种认识,完全是根据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自然界中风的自然规律,而是得来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一年四季中的“八方风”其夏季风的规律,每年基本上从“立夏”开始,到“夏至”这段45天时间里,其风向,居多为南风;从“夏至”开始,一直到“立秋”之前,这段45天时间里,则居多为西南风。

显然,《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篇第四里,归纳概括出的“南风生于夏”,是符合自然界中风的规律,并且是相当符合科学的认识。

随着“南风生于夏”的科学认识,又进一步认识到其南风产生的不正常的邪气,或曰风邪,不仅是属于致病的因素,而且夏属火,火主心;而夏季或曰夏天的南风,产生的邪气——风邪,其致病的部位在“五脏”中的心,俞在胸胁;其所谓“俞在胸胁”,是因为心脉循胸出胁,故俞在胸胁。

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类经》十五卷第二十七注:作了相当符合中医科学认识性的解释,指出:“火气应于心。心脉循胸出胁,故俞在胸胁。”

3.西风生于秋,病在肺

《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篇第四里,归纳概括出的“西风生于秋”,这种认识,完全是根据一年四季,自然界中风的自然规律而得出来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有何依据?

因为一年四季中的“八方风”,其秋季风的规律,每年基本上从“立秋”开始,到“秋分”以前,这段45天时间内,风向居多为西风;从“秋分”开始,一直到“立冬”之前,这段45天时间里,其风向居多为西北风。

显然,《黄帝内经》全匮真言论篇第四里,归纳概括出的“西风生于秋”,是符合自然界中风的规律,并且是相当符合科学的认识。

随着“西风生于秋”的科学认识,又进一步认识到其西风产生的不正常的邪气,或曰风邪,则不仅是属于致病的因素,而且秋属金,金主肺,而秋季或曰秋天的西风,产生的邪气——风邪,其致病的部位在“五脏”中的肺,俞在肩背。

其实,对西风产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类经》十五卷第二十七注,作了比较透彻认识性的解释,指出:因为秋“金之气也,故病在肺。肺居上焦,附近肩背,故俞应焉。”

4.北风生于冬,病在肾

《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篇第四里,归纳概括出的“北风生于冬”,其这种认识,完全是根据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自然界中风的自然规律,而得出来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有何依据?

因为一年四季中的“八方风”,其冬季风的规律,每年基本上从“立冬”开始,到“冬至”之前,这段45天时间里,则居多刮北风;从“冬至”开始,一直到“立春”之前,这段45天时间内,其风向居多东北风。

显然,《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篇第四里,归纳概括出的‘“北风生于冬”,是符合自然界中风的规律,并且是相当符合科学的认识。

随着“北风生于冬”的科学认识,又进一步认识到其北风产生的不正常的邪气,或曰风邪,则不仅是属致病的因素,而且冬属水,水主肾,而冬天的北风产生的邪气——风邪,其致病的部位在“五脏”中的肾,俞在腰股。

对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类经》十五卷第二十七注,作了符合中医科学认识性的解释,指出:因为“水之气也,故病在肾。腰为肾之府,与股接近,故俞应焉”。

以上,东、西、南、北四方,都说了,还有个“中央”,春属木、夏属火、秋属金、冬属水,中央属土,故病在脾,俞在脊。而中央,既指方位,又指长夏(农历六月)季节。俞在脊。对此,《类经》十五卷第二十七注,作了相当符合中医科认识性的解释,指出:因为“脊居体中,故应脊也。”

然而,一年四季,风是有规律的。但是,风的规律,是随着自然规律变化的反映或曰其表现——春、夏、秋、冬,其变化而变化着的;所以说,社会生活实践中,人的疾病,有的疾病,与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亦是密切不可分割的。

《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篇第四里,也提出了有的疾病,与春、夏、秋、冬,其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所谓“春气、夏气、秋气、冬气”,是指不正常的邪气而言,并且其邪气是属于致病的因素,人们应该有这样的认识,就是“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春善病鼽衄”,这里说的所谓“善”,是比较容易患鼽衄;而所谓“鼽衄”,是指:鼻寒称为鼻中出血谓之衄。或者,生活中,人们俗语所说,春天,人的鼻子,比较容易出血,仲夏善病胸胁,所谓“仲夏”,指:农历五月,夏季之中,故称之为“仲夏”。长夏——农历六月,善病洞泄寒中;所“洞泄”,指急泄如注;而所谓“寒中”,指寒气在中,即里寒之意。秋善风疟;所谓“风疟”,属于疾病的一种。冬善病痹厥;所谓“痹厥”,指手足麻木逆冷。

一般规律,人们需要注意:若冬天不进行按蹻(如按摩)等扰动人体或曰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其阳气的活动,来年春天就不会发生鼽衄和颈项部位的疾病,夏天就不会发生胸胁的疾患,长夏季节(农历六月)就不会发生洞泄一类的里寒病,秋天就不会发生风疟病,冬天也不发生痹厥、飧泄,汗出过多等病证。

人体或曰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其精是人体的根本,所以说将其阴精内藏而不妄泄,春天就不会得湿热病,夏暑阳盛,如果不能排汗散热,到秋天就会酿成风疟病;这可以说是社会生活实践中,其一般人四时——春夏秋冬发病的一般规律。

其实,以上所说一些内容意思,用《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篇第四里,归纳概括出的精辟语言来说,其原文为: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支。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故冬不按跻,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湿。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