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播音主持艺术11
49556200000066

第66章 永不消逝的电波(3)

“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这一系列重大课题是我们党在理论上取得的新突破,也都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怎样通过我们手中的笔和话筒把中央的精神转化成通俗的语言,让老百姓听得懂、听得明白?同时,怎样把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来自基层的真实情况及时准确地反映给中央?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道路上,我们新闻工作者大有可为,有很多很多事情可做。这些年,我们新闻单位在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氛围方面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比如山西繁峙矿难、广西南丹矿难,都是记者同志凭着正义和良知,不为金钱所诱惑,首先把情况如实地反映给中央,使中央及时作出决策,切实维护了遇难矿工和家属的权益,对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不可否认,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在真正发挥‘喉舌’作用等方面,离党和人民对我们的要求和期望还有差距。这突出体现在一些有偿新闻、虚假报道等方面,有偿新闻、虚假报道误导了舆论,损害了我们新闻队伍和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形象。新闻工作是和谐社会的润滑剂。现在,有些单位和部门害怕记者上门,这说明有些地方的工作与中央精神不一致,因而害怕舆论监督、防范舆论监督。但是无论何时何地,我们每个新闻工作者都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党性原则,严格自律,在日常新闻宣传和舆论监督中摆好自己的位置。”

方明老师自从事广播节目的播音工作以来,参与录制了大量的优秀节目,他的节目记录着一个个时代、代表着一段段历史,见证着中华民族半个世纪的成长历程。他以一位在话筒前从事了半个世纪播音工作的老播音员身份,强调了播音主持工作在新闻报道过程中的导向作用、桥梁纽带作用以及播音主持工作者应肩负的重大社会责任。正如我们所知道的,每一次重大灾难发生时,广播都会以其独有的传播方式在第一时间肩负起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的重任,与一线灾民同呼吸、共命运,成为一奶同胞之间传递情感、通报信息的桥梁,把持着时代的脉搏。

方明老师回忆说:“有一次开完人代会,有人问我如何看待广播现在在媒体传播中已经处于劣势这种状况,我回答道:1998年发大水,在抗洪救灾表彰大会开始之前,江泽民总书记对我说‘这次你们广播起了很大作用啊!’重大灾难发生时主要是通过收音机获取外界消息的。巧合的是十年后的2008年,又是在开人代会的时候,我遇到了徐光春同志,他一见面就对我说,‘哎呀,这次冰雪灾害广播起了很大作用!’我对他说‘老部长,我希望不是一到闹灾才想起广播。’的确,当电缆通讯都断掉的时候只能依靠广播。话音落地不到两个月,5·12大地震发生了,又是广播先发出了消息,包括四川台、成都台……总书记要求给前线部队的每一名战士都配备一台收音机。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广播不管到什么时候都是不可离开的重要工具。新媒体的出现,表明技术进步了、社会进步了。广播要利用新技术,让人喜闻乐听,变成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交通广播和音乐广播对开车的人可以做到这一点。为了安全,司机是不能看电视的,广播就成为合适的娱乐方式。其他广播节目如果能把质量本身提高,能够让人通过节目得到心灵的感悟和美好的熏陶,自然也会赢得听众的认可和喜爱。

谈及对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明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起码语音应该不成问题,广播的传播特点要求语言的穿透力要强,否则很难驾驭各种各样的稿件。这是需要天天练的,不是知道了就可以会的,如果不天天练就只能停留在半成品的状态。本职业务应该具备适应各种文体稿件的条件,要让同行听了可以竖起大拇指,让听众可以感受得到国家台的标准。我想送给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三句话,齐越老师说‘要玩真的’,夏青老师说‘你要感觉到’,林如老师讲‘要处理好句子出意思’。自己的本事要学得过硬,自己的基本功必须要打结实。这样在任何一个岗位上都可以迅速适应。对于播音主持专业来说,基本功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是语言的基本功,另一方面是基本知识的积累。要尽量积累与专业相关的各种知识,知识结构要全,知识面要宽,目光不要局限在窄小的范围内。作为学生,首先要扎扎实实地学好基本理论。这正是现在的播音员主持人所缺失的。备稿六步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并做两步走的。注重平时积累最好的榜样是陈刚老师,他所有看过的报纸、稿子旁边都有分析笔记,导语、主体、背景、结尾旁边都有详细的分析。

如果平时不做大量的练习,仅仅依靠在具体节目录制中的经验,是很难成为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的。此外,很多同学想要有自己的播音风格,殊不知风格不是随随便便地自封的,是要在工作中逐渐形成并由同行和听众共同来认定的。风格和毛病之间只是一纸之隔。此外,同学们在时刻铭记自己是新闻工作者的身份的基础上,可以向其他艺术借鉴、学习。比如从艺术、声音、气息角度,我们可以像葛兰老师学习,每个字都要饱满地出来,不倒字,声音要通畅、穿透力要强。以前,老师就要求我们向各个行业学习。我们要到天桥去看相声演员说相声、听评书演员讲评书,齐越老师还曾带领我们去同春园端盘子上菜,让我们和炊事员、顾客交谈,带领我们下矿井和矿工聊天,夏天还组织我们到农村割麦子,到工厂请工人听节目,到部队和战士一起摸爬滚打熟悉战士们的生活……种种生活体验无形地充实完善着我们的阅历,帮助我们积累了丰富的创作源泉。”

播音主持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一切创作的源泉都来自于生活本身,因此,要想坚持正确的创作道路,做好播音工作,投身到实际生活中去体验感受应该是播音员主持人必不可少的一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做节目时把有价值的内容传送到受众的心里并与其产生共鸣。

听众通过广播只能听到播音员主持人的声音,而看不到幕后的采编工作。无论他们的知识文化水平如何,他们心里都有一把尺子,这把尺子都有两个刻度,一个是声音语言,一个是知识应用。对于播音员主持人而言,无论是刚毕业的还是资深的,其语言传播都是以节目成品形态呈献给受众的,要积极努力地做到“信息共享”、“认知共识”、“愉悦共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资深播音指导陆扬老师说:“播音主持工作是新闻工作的一个分支,是一个政治性极强的文化工作,所以需要有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业务结构,知识结构就是做任何节目不会说外行话,业务结构就是无论什么类型的节目都会把话说到人心里去。”至于对当下广播节目的期待,方明老师言简意赅地回答说:“希望广播能够播出老百姓喜闻乐听的节目,声情并茂、悦耳动听!”

今天,当我们被周遭斑驳陆离的多媒体影像所迷乱并沉醉其中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忘记那些只有广播的日子:每天清晨薄雾蒙蒙天刚乍亮的时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第一次播音;大学时代每个夜晚自习归来守候的声音;更早的时候,一些聪明的男孩子用磁铁、二极管、线头来自制广播,寻找娱乐匮乏时代的难得娱乐;老人沉醉于京戏、黄梅戏,年轻人热爱热线节目和点歌,理智的中年人依然如故的是新闻和摘要,即便到了现在娱乐极大丰富的年代依然割舍不断许多人的广播情结。那个年代,每个家庭都有一台袖珍的收音机,虽然如今它已经被遗忘在了角落,成为遗迹,但是尘封的外表丝毫也不能埋没它陪伴我们成长的历史。那些从匣子里发出或浑厚或清脆或冷静或热情声音的人物成了我们当年的偶像。我们在广播浸染的岁月中慢慢成长,广播也因此成了我们无须购买的教科书。为了纪念那些让我们感动的广播岁月,纪念广播书写的难忘历史瞬间,纪念一批老去的播音艺术家,本文定名为“永不消逝的电波”,心愿和意义自在题中。

2010年是人民广播成立70周年,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希望致力于从事广播事业的青年朋友都能够在传承的基础上扛起传播中华民族主流价值观的大旗,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坚实的语言功力成为具有民族自豪感又有远见卓识的人才,善于传播、勇于创新、继往开来,不仅在外在技术形象上有所改变,更要在发扬民族光荣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层面上有所突破,以中华民族特有的鲜活风貌、以响彻黄钟大吕之音来面向听众、面向世界!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