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宝的视觉、听觉、言语发育
1.视觉
如果说宝宝刚出生时是看不见什么的,你一定感觉非常惊奇。其实,实际情况就是这样,刚出生的孩子确实是什么也看不见的!别看他睁着眼睛,好像盯着你,其实他的视力极其有限。他只是吃和睡,完全依偎在妈妈的怀抱里,是最幸福的时候。一般来说,出生后7天的孩子,才对眼前的物体做出“看”的反应。但只能说是一种毫无意识地看。到了2个月时,孩子的目光能比较集中地注视眼前的物体,特别是活动的、色彩鲜艳的、明亮的东西,更能引起他的注意。
孩子最早看见的东西是什么?是母亲的眼睛。有实验证明,妈妈在为孩子哺乳时,如果亲切地盯着自己的小宝宝,小宝宝也会凝视妈妈的眼睛。此时,母子的眼睛相距只有20厘米远,只有这样,才会保护新生儿不受其他的刺激,而形成视觉偏爱———母亲的眼睛。出生第3周,小宝宝就会用微笑和踹动手脚来迎接妈妈的亲切面容,自然,此时的孩子已能看见自己的妈妈———世上最亲爱的人了。
有研究证实,2个月大的孩子中,有95.5%的孩子喜欢看人的脸和色彩艳丽的人头画像;85%的孩子能注意吊在面前的玩具;到了3个月时,孩子的本事就更大了,他的眼光能跟着爸爸、妈妈和眼前的物体移动,能看到5米左右远的东西;到了5个月以后,孩子就可以注视远距离的物体了。这个时候的孩子由于和爸爸、妈妈朝夕相处,不但对爸爸、妈妈的声音、动作、气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感情,而且看见爸爸、妈妈就手舞足蹈,眉开眼笑,显得高兴极了。
眼睛不但是心灵的窗口,也是获得知识和智慧的源泉,由于能够观看外面的世界,才能知道天上的太阳和云朵是什么样子;才知道汽车和电视机是什么样子;才能知道爸爸、妈妈高兴时是什么样子,不高兴的时候又是什么样子;才能慢慢地知道什么是红色,什么是蓝色。有研究表明,看各种颜色玩具的婴儿比只看白色天花板的婴儿的智力发展要快得多。因此,家长在孩子出生1个月以后,可以在孩子的眼前放置或悬挂一些色彩艳丽的玩具、彩带、气球等,但要注意这些物品要和孩子的眼睛保持合适的距离,一般在2米远左右。太近了,影响观察的整体效果,也影响孩子的视力;太远了,孩子会看不清,影响孩子观察的兴趣。悬挂的物品不要单一,也不要总是在一个方向,以免孩子总是盯着一件东西、在一个方向上看得过久,进而对眼睛产生不利的影响。还可在房间的墙壁上贴上形象突出、色彩鲜明的图画,也可贴上爸爸、妈妈的彩色照片或画像,孩子看见以后,会有一种亲切、安全的感觉,同时能刺激孩子的视觉、色感和感情的发展。
2.注意事项
(1)预防新生儿眼炎:从阴道分娩的新生儿,常有阴道分泌物浸入眼内,而引起新生儿眼炎,所以新生儿一出生,就需要滴眼药水。之后1周内,都应用眼药水滴眼,如氯霉素眼药水,黄连素眼药水等,每日1次,如果小宝宝眼睛正常,1周后就可以不用滴药了。
(2)拍照:宝宝出生了,年轻父母们都想给宝宝拍些宝贵的、有纪念意义的照片,拿起照相机就拍个不停。但要提醒广大父母的是:一定不要使闪光灯,或强光直射宝宝的眼睛。这是因为宝宝的视网膜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再加上出生前一直生活在妈妈子宫的“暗室”中,出生后对光的刺激是非常敏感的,遇到强光后可损伤视网膜神经细胞,进而影响视力,甚至可导致失明。
(3)对宝宝眼睛有益的颜色:据研究,青色和绿色对眼睛大有益处。这是因为青色和绿色对光的吸收和反射的程度比较适中,绿树、绿草不仅可以吸收对眼睛有害的紫外线,还能减少强光刺激,使紧张,疲劳的眼睛适当缓和。因此,应带小宝宝多到环境绿化好的地方去,家中也适当布置些绿色观赏植物。
3.听觉
相比视觉的发育,宝宝的听觉可以说很强了。有实验证明,85%的新生儿可以一生下来就能辨别母亲的声音,并且愿意听见母亲的声音。
人们认为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已听到妈妈的声音,所以出生后他最熟悉妈妈的声音。还有实验证明,出生才几分钟的孩子,就可以辨别声音是从哪里来的。出生第4天,在孩子的耳边吹轻柔的口哨,他就停止了哭闹。但孩子有了明显的听觉,还是在大约到了2~3周时候。这时的孩子听到声音,就会突然将眼睛睁大,甚至头也开始转动,不由自主地寻找发声的地方。到了1个月时,如果房间中突然出现响声,他会减少自己的动作,开始琢磨为什么出现了声响?有人观察了这种现象后,做了统计,发现当声音出现的时候,1个月大的孩子中,有92.5%的孩子听到声音后减少了动作。孩子到了2个月时,有92.5%的孩子听到声响后,面部有了表情。到了3个月时,97.5%的孩子在听到爸爸、妈妈的引逗声时,脸上会出现兴奋的表情。到了4个月大时,孩子的本事就见长了,他不但能扭头寻找声源,还能区别说话人的声音,如果是爸爸、妈妈在跟他说话,他不但欢快地手脚乱动,而且嘴中还发出响声,似乎开始和爸爸、妈妈对话。这种“对话”极大地鼓舞了爸爸、妈妈的情绪,一种强烈的父爱和母爱冲击着父母的心。于是,他们给孩子讲故事,唱儿歌,唱摇篮曲,说一些逗孩子的话。一天天,一月月,孩子越来越大了,不但开始“咿呀学语”,还会张开小手,想让爸爸、妈妈抱一会儿。
孩子听觉的发育不但对以后的人生之路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而且对今后的语言发育至关重要。对智力的发展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能听才能会思索,会思索的孩子才能讲出合乎道理的话,虽然这是以后的事,但他的萌芽阶段是在父母和孩子最初的“交流”中开始的。既然如此,那么爸爸、妈妈就应该施展出自己的全部才华,给孩子唱歌,与孩子“交谈”,和孩子共同欣赏动人的音乐吧。
4.言语的发育
许多家长往往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我的孩子都八九个月了,怎么还不说话?那么孩子到底什么时候开始说话呢?
一般来说,9~10个月的婴儿就已处在学习说话的萌芽阶段。事实上,孩子第1次说出的话,并不是一朝一夕而创造出的奇迹,而是在以往的岁月里,天天与爸爸、妈妈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一点点地积累了说话的能力,一旦说出了意思尚不完整的话,对于他来说,已是语言表达方面的一个飞跃,也是“水到渠成”的结果。但这个时候的孩子总的来说,是听的多,说的少,即便听懂了别人话中的意思,表达起来也很费劲。例如,当您问他吃饱了吗?他会拍拍小肚子;你问他是个听话的好孩子吗?他会点点头;您问他灯在哪里?他会伸出小手,指着灯;让他跟别人说“再见”,他会挥动起小手;让他对到来的客人表示欢迎,他会拍起小手。
孩子到了1岁的时候,已能模仿着说出一些简单的、有较准确定义的话,例如,“我要娃娃”;“妈妈,抱我”等等。可以说,这个时候的宝宝是一边学习掌握词汇,一边尝试着和大人进行语言交际,有时说出话来,甚至不着边际,让人很纳闷,或是哭笑不得。不管怎么说,当孩子到了这个时候,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心灵感受,并开始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是一次了不起的人生巨变。
由于有了语言,孩子在接受知识时就打开了方便之门,此时的爸爸、妈妈要格外重视这重要的启蒙教育阶段,要与孩子多交谈,可指着画报上的动物告诉他,小鸡是“喔喔”叫;小羊是“咩咩”叫;小狗是“汪汪”叫;小鸭子是“嘎嘎”叫,使孩子对一些东西和东西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为孩子喂饭时,要跟孩子说:“吃饭了”,“香香”。在抱着孩子外出时,要跟孩子说:“穿衣服”、“戴帽帽”、“出去玩”。
在户外的时候,可用语言伴随孩子观看周围环境中的人和物,如汽车来了,告诉孩子那是汽车,能“嘀嘀”叫,“轰隆隆”跑。看见老人可对孩子说“那是爷爷”;看见中青年女性可对孩子说“那是阿姨”。如果孩子开始跟着您说,开始喃喃自语的时候,爸爸、妈妈要及时与他对话,以示鼓励和强化。
在正确的教育下,1岁的婴儿已能够叫出“爸”、“妈”了,并且从这个时候起,这个亲切的称呼将伴随您和孩子一辈子。这个时候的爸爸、妈妈一定格外高兴,因为孩子能发出这样的欢叫,是多少父母梦寐以求的。
有的宝宝说话晚些,有的宝宝说话早些,每个宝宝的情况都有所不同,因此,妈妈爸爸们为此不必太过担心。
九、宝宝长牙了
宝宝的成长真得是很快的,他每一天都有进步,令人鼓舞!长牙,可是宝宝的一件大事啊,标志着他成长的一个新阶段。那么您了解宝宝牙齿生长的规律吗?
牙齿的生长与骨骼有一定的关系,是骨成熟状态的指标之一。牙齿的发育经过生长期、钙化期、萌出期三个阶段。
人有两副牙齿,一副叫乳牙,另一副叫恒牙。乳牙是人在儿童期所使用的牙齿,共20颗。婴儿出生时没有牙齿,仅有牙孢。牙孢虽已骨化,但被覆盖在牙龈下面。乳牙萌出的时间一般在宝宝6个月大时开始,而且因婴儿个体间的差异,乳牙萌出的时间是不同的,早的在出生4个月时即开始出牙。晚的可到10~12个月才出牙。到孩子2岁半左右的时候,乳牙基本全部出齐。出牙的顺序为先出上下切牙,然后是尖牙和磨牙。
刚生下来的孩子只喝妈妈的奶汁,用不着牙齿,于是,乳牙就静静地“安睡”在牙床上,等待“出头露面”的时机。到了孩子该添加辅食,而且又是不太硬又容易咀嚼的辅食时,乳牙就开始出现了,并能够担负起咀嚼苹果泥、橘子瓣、肉松等易咀嚼食物的使命,可见人体结构是多么科学。当然也要提醒孩子的爸爸、妈妈,在孩子牙齿生长的过程中,乳牙的萌出和脱落,以及恒牙的萌出,都是按一定的时间“上场和下场”的,过早或过晚,或牙出的不齐,都有可能反映孩子身体发育方面存在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