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0~1岁育儿一本通
49560200000010

第10章 新生宝宝(3)

3.动作训练

首先,不要让宝宝总是一个姿势躺着,要以各种姿势躺着和活动,否则,由于压迫的作用,会使宝宝的身体不能均衡地发育。成年人总用一个姿势躺着的时候,会觉得很累,换个姿势后,马上觉得很舒服。宝宝也是这样,只是他不会也没有能力表达自己的意愿。所以家长要经常给宝宝翻翻身,鼓励他动一动,爬一爬。当宝宝学爬的时候,家长可以用玩具等引逗他抬头、挺起前胸,然后用胳膊支起上身向前爬动。动作训练:从2个月起,爸爸、妈妈可用色彩鲜艳的或有响声的玩具引逗孩子转头,伸手抓东西;到4~5个月大小时,训练孩子抓住物品。之后,爸爸、妈妈可以扶孩子坐一会儿或站一会儿,然后让他独自坐上一阵。婴儿到了7~8个月时,就到了开始学爬的时候了。虽说都是同龄大的婴儿,爬的本事却大不一样,有的婴儿7个月时,就能用四肢撑起身子,开始爬行,而有的婴儿却怎么努力也爬不动,必须靠爸爸、妈妈的帮助,才能爬走。

民间有个说法,叫做“三翻,六坐,八爬”。实际上,即便6个月的宝宝能够练习坐了,让不满6个月的宝宝长时间的坐着也是不科学的,因为他还不会改变自己的姿势,坐的时间长了,会影响脊柱的发育。如果会爬之后再练习坐,就比较合理了,所以,应将这个民间说法改一下,在训练宝宝动作的发展时,其先后的顺序是“三翻,六爬,八坐”才对。婴儿到了9~10个月时,可训练宝宝蹲下后再站起来,但必须注意的是,此时的宝宝胳膊腿还娇嫩,既要注意保护,还不能时间太长,以免造成脊柱和腿骨的变形。

七、宝宝的体格发育规律

1.身长和体重

孩子一天天地长大了,这个可爱的小家伙刚生下来时,只知道吃,只知道睡,稍有不舒服就大声地哭叫,不但让爸爸、妈妈睡不好觉,甚至吵得左邻右舍不得安宁。现在那段“不听话”的时候终于过去了,不但每次吃得多了,尿尿也少了,晚上睡觉和爸爸、妈妈基本同步了,就是个头也一天天地大了起来。

那么孩子在1周岁以内,其个头是怎么个长法呢?

新生儿刚出生时的正常身长在45~53厘米之间。从大量的调查数据来看,3个月内的婴儿,每个月身长增长3.3厘米;4~6个月的婴儿,每个月增长2厘米左右;7~12个月的婴儿,每月增长1~1.5厘米左右,按这样的计算,1周岁的孩子,身长应该是刚出生时的1.5倍,也就是在67~80厘米左右。如果孩子的身长低于标准的30%,就应该到医院咨询一下是怎么回事了。另外,男婴与女婴的身长是有些差异的,同是10~12个月大小的婴儿,男婴要比女婴长4厘米左右。给婴儿测量身长的方法是:让婴儿仰卧在卧式量板上,将婴儿的头顶接触头板,然后使其双膝伸直,移动足板,并使足板接触婴儿的足跟,记录身体的长度。

测量时要脱去婴儿的鞋帽。仰卧时,婴儿的两耳应在同一水平。如果家中没有量板,可用两块较硬的物品,如硬纸盒、书本、杂志等当头板和足板放在婴儿的头上和足下,其量法和用量板测量的方法相同。记长度时可用皮尺量记厘米数,从头板内侧量至足板内侧,即宝宝的身长。

新生儿刚出生时的正常体重在2500~4000克。1周岁以内的宝宝体重增长最快,6个月时的婴儿体重是出生时的2倍。1岁时的体重是出生时的3倍。6个月以内,婴儿的体重每个月增加700克左右,6~12个月的婴儿每个月增长250克左右。测量宝宝体重的方法有以下几种:①新生儿用婴儿磅秤称量,磅秤的最大载重量为15千克。②将婴儿放在方形包布中,将布的四角吊起,将婴儿兜上,用秤称量。以上两种量法适用于4个月以前的婴儿。称完后,再称出婴儿衣物的重量,然后再从总重量中减去衣物的重量,剩下的就是婴儿的重量了。③也可由妈妈抱着孩子站在普通的磅秤上称重量,然后再称妈妈的体重及婴儿的衣物重量,从总重量中减去妈妈和婴儿衣物的重量,剩下的就是婴儿的体重了。

2.站立和行走

孩子一天天长大了,当他学会了爬和坐的本事后,接下来的事就是要学会站立和走路。

10个月时的孩子,已经学会扶着东西站起来,开始扶着墙或栏杆走路。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宝宝坐着的时候,会伸伸腿,轻轻地跷起膝盖,然后用力拉床边的栏杆或别的便于支撑的物体,直到他处于屈曲着的半站立状态。当然,由于站不稳,身子还有些摇晃。当他完全熟悉掌握上述的一系列动作之后,他就会懂得自我调整了。例如,刚开始学站立的时候,他不懂得用手来帮忙,往往还没有站起来,就“扑通”一声摔倒了。于是,他又尝试着用手去拉床杆,又重新学着站立,渐渐地,宝宝懂得了用多大的劲去拉床杆,一旦身子站起来后,如何保持平衡。

这样,经过几天的琢磨和调整,他终于可以站立起来,甚至可以单独地不那么稳地站一会儿了。

宝宝学会了站,还得学会怎样在站累了后能够坐下,否则,还不把小宝宝累坏了。可是,学站不容易,学从站到坐也不容易。这时,爸爸、妈妈就要帮助一下他了。可以将他抱在自己的膝上站着,然后轻轻地让他弯腰,使他处于半坐半站的状态,然后再教他站起来和坐下去,渐渐地,宝宝就能够自己站立和坐下了。

宝宝永远不会为自己的进步而满足,这不,他刚刚学会了站立,又开始向行走进军了。这个时候,是最让爸爸、妈妈担心的,生怕孩子摔了、碰了,所以父母的手就成了孩子蹒跚学步的“拐棍”,只是这个小家伙毫不理会爸爸、妈妈的心,只管一味地向前冲。到了11个月大小时,孩子的本事就更大了,他已能独自地站立,只要有人牵着他的手,他就能走路。到了1周岁的时候,孩子就更了不起了,他已经能独自走路,哪怕爸爸、妈妈要牵着他的手,他也会将父母的手推开,要靠自己的本事走路。

孩子从爬走到站立行走,是人生的巨大转变。由于能够站立行走,就解放了婴儿的双手,他用这双手,可以拿东西,可以玩玩具,知道拍打布娃娃,布娃娃就会发出叫声;推动了小汽车,小汽车就可以行走;还知道东西摔坏了,就会破裂和发出响声;还知道磕碰到硬的东西,就会感到疼痛。既然汽车推动后能够行走,他就会再推;东西摔坏了,父母会发出责怪或惊叫的声音,孩子就会知道这不是一件好事情,就会下意识地避免再这样做;碰着疼的地方,他也会尽量小心不再去碰它。

孩子的双手为摆弄物体和认识物体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对他们的体力和智力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所以,当孩子到了学走路的时候,爸爸、妈妈应该为婴儿准备好学步车、围栏、小推车等。也可用一条长毛巾,从婴儿的前胸和腋下围过,然后系好了,爸爸、妈妈在孩子的身后拉紧毛巾,让孩子练习独自行走,但要注意不要让孩子摔倒。

孩子终于可以走路了,尽管只是一小步,却是他人生之路的开始,是为以后迈大步作准备的。当他能够独立行走的时候,他眼前的世界就更加丰富多彩了。

3.影响孩子体格生长的因素

许多爸爸、妈妈都有这样的感觉:同样大的孩子,为什么有的孩子长得高,有的孩子长得矮;有的孩子健壮有力,有的孩子却软弱无力;有的孩子长的很胖,有的孩子却很消瘦;有的孩子很少得病,有的孩子却经常疾病缠身,这是为什么呢?

孩子体格生长的状况,主要受内在的遗传因素和外界的环境因素的影响,是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如果孩子的遗传因素很好,但在降临人世后,得不到及时的呵护和营养的满足,同样孩子的体格不会理想。如果孩子的遗传因素不理想,但来到人世后,能够得到及时的关爱和丰富的营养供给,就可弥补先天的不足,孩子的体格发育依然不错。当然,如果孩子的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都很好,这对于孩子的体格发育是再好不过了。

在遗传因素中,种族、民族和家庭对孩子体格生长的影响很大。一般来说,西方人比东方人身材高大。父母的体型、脸型特征、性成熟的早晚等都影响着孩子的生长。性别也影响生长的速度和限度。青春期后的孩子,男孩的身高、体重都大于女孩。

居住、生活的环境好坏也会对孩子体格发育有一定的影响。良好的室内室外环境,如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没有污染,水的质量如意,居住的环境中没有噪声,规律的生活习惯,符合年龄的体育锻炼等,都会对孩子的体格发育产生有利的影响。

疾病对孩子的体格发育也有十分明显的阻碍作用。急性感染常引起体重不增或下降;慢性疾病不仅影响体重,还将影响身高的增长,尤其是内分泌失调疾病,对孩子体格的发育影响更为突出。

在环境因素中,营养是影响孩子生长的最重要因素。营养素是孩子体格生长的物质基础,如果由于某种原因造成胎儿宫内营养不良,则会出现低体重儿,即出生时就体格生长迟缓。出生后如果没有及时向孩子提供足量、比例合适的营养素,孩子的发育情况也不会理想。

因此,要想培养一个健康聪明的孩子,妈妈必须从怀孕前、怀孕中就注意自己的孕前、孕期的营养,为孩子的先天发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当孩子出生后,要鼓励母乳喂养、合理膳食,积极防治疾病,并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那么可爱的宝宝就会在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