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0~1岁育儿一本通
49560200000002

第2章 产妇产后的护理(1)

产妇在经历妊娠及分娩后,身体及心理均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如何很好地复原身体,顺利度过这一恢复期,需要家人关爱、呵护产妇,重视产后调养,科学地安排产褥期的日常生活。

一、产褥期10项生理变化

1.42天的产褥期产褥期是指胎儿、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复或接近正常未孕状态所需的一段时间。

产褥期一般定为6周,因为产后子宫体大小及子宫内膜的再生,以及全身其他器官恢复到正常未孕状态需6周左右,即42天。很多医院将产妇的产后检查时间安排在产后的第42天,即是这个道理。

产褥期即是我们民间通常所说的“坐月子”。这是一个产妇机体恢复的过程。在这段时间里,产妇应以卧床休息为主,调养好身体,促进生殖器官和机体恢复。

要想轻松愉快地“坐月子”,产妇应该首先了解自己身体发生的变化。

2.产褥期10项生理变化

变化一:子宫复旧

子宫是产褥期变化最大的器官之一。产后子宫肌肉缩复,子宫体迅速缩小,产后1周子宫缩小至约妊娠12周大小,在耻骨联合上方可以扪及;产后10天子宫下降至盆腔,腹部已触扪不到子宫底;产后6周,子宫恢复至正常非孕期大小、重量,子宫内膜修复,完全愈合,子宫颈口在产后7~10天恢复原来状态。

此过程称为子宫复旧。子宫复旧主要表现在宫体肌纤维的缩变和子宫内膜的再生。

产后3天内因子宫收缩而引起下腹部阵发性疼痛,即“宫缩痛”,于产后1~2天出现,持续2~3天后自然消失,多见于经产妇。

经阴道分娩的产妇产后2~3天时子宫颈口可通过2指,产后1周子宫颈外形及子宫颈内口恢复到没有怀孕时的状态,到产后1个月时子宫颈完全恢复到正常形态,但宫颈口已成为横裂(经产型)。

产后阴道壁松弛,肌张力低,阴道壁肌张力逐渐恢复,约在产后3周重新出现黏膜皱襞,但不能完全恢复到孕前水平。分娩后的外阴水肿,多在产后2~3天内自行消退,会阴缝合的伤口也会在3~5天内愈合。处女膜在分娩时撕裂形成残缺不全的痕迹,称为处女膜痕。

变化二:乳房的变化

乳房的主要变化为泌乳,也就是有乳汁分泌。产后,随着胎盘剥离排出母亲体外,胎盘泌乳素和雌孕激素水平急剧下降,甚至消失。产后呈现出低雌激素,高泌乳素水平,乳汁开始分泌。新生儿在出生后半小时内吸吮乳头,这种哺乳刺激,传入中枢、下丘脑后使垂体泌乳素释放增加,促进乳汁分泌。产妇休息的好坏、睡眠是否充足、营养状况、身体情况均与乳汁分泌密切相关,应当予以重视。

初乳在产后7天内分泌,为淡黄色,质地黏稠,其营养价值高,含有多种免疫球蛋白(一种对机体有益的物质)和胡萝卜素。

产后3天内,尽管乳房未充盈,尚有2~20ml初乳供哺喂。产后7~14天所分泌的乳汁称为过渡乳,此时蛋白质含量减少,脂肪和乳糖含量渐增。产后14天以后所分泌的乳汁为成熟乳。母乳营养价值高,哺喂的儿童疾病少。

值得注意的是:产妇在哺乳期用药,可经母血渗入乳汁中,应当注意,以免对新生儿有不利影响。

变化三:血液循环系统

产后2~3天内大量血液从子宫涌入体循环,加之妊娠期过多组织间液的回吸收,血容量可增加15%~25%,特别在产后24小时内,心脏负担加重,患有心脏病的产妇此时极易发生心力衰竭。产后2~3周血容量恢复至孕前水平。产褥早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应加强活动,以免造成栓塞危及生命。

血压在产褥期平稳,变化不大。患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的产妇,于产后血压多有较明显降低。

变化四:胃肠功能

产后1~2天感口渴,喜进流质食物,食欲不佳,以后逐渐好转。胃肠肌张力及蠕动力减弱,约需2周恢复。

变化五:排尿、便秘

产后数天尿量明显增多,妊娠期体内潴留的水分需经肾排出,易致尿潴留。

产后几天,特别是24小时内尿多。由于活动少,进食少,肠蠕动弱,而且汗多,尿多,故常有便秘。

产妇要注意及时大小便。有些产妇会阴有伤口,一般需要3~4天才能愈合。

在伤口拆线之前,由于局部软组织水肿和充血会感到伤口处胀痛。她们因为害怕伤口疼痛或伤口裂开而不敢大小便,加之产后卧床休息肠蠕动减少,食物中缺乏纤维素等,而导致尿潴留或便秘。因此,产后4小时应让产妇小便,产后2天内尽量鼓励产妇大便,而产后保持大小便通畅是有利于产妇康复的。

变化六:排汗

产后几天内,由于产妇皮肤排泄功能旺盛,排出大量汗液,有的大汗淋漓,黏湿难受。尤其在夜间睡眠和初醒时更明显,不属病态,于产后1周内自行好转。

这是由于产妇在妊娠期间,体内潴留了大量水分,仅血液就比孕前增加30%左右。一个正常人血液量约占体重的1/10,为4000~5000毫升,而妊娠期孕妇则要增加1000毫升,分娩后这些多余的水分便会通过肾脏由尿、通过肺脏由呼吸、通过汗腺由皮肤表面的毛孔蒸发等途径排出,因此汗多。此外,产后进食较多的高能量食物,又多喝汤水,也是产后多汗的原因。以夜间睡眠和初醒时为甚,属正常现象,并非身体虚弱的表现。

变化七:恶露

妇女产后从阴道排出的血性分泌物,医学上叫“恶露”。恶露包括从宫腔排出的血液、坏死的蜕膜组织、黏液及产道的细菌。一般在3周左右干净。开始呈鲜红色“血性恶露”,以后逐渐由鲜红色变为淡红色“浆性恶露”,最后为白色直至干净。正常的恶露带血腥味,如有腐败的臭味及污秽的土褐色,则表示有感染。如果3周后仍有鲜红色血性分泌物,又不是月经,可能是子宫没有恢复好或者有感染,就应到医院去诊治。

①血性恶露:产后1周内出现。色鲜红、量多,含大量血液、小血块及坏死蜕膜组织,有血腥味,持续4~5天。

②浆性恶露:产后1~2周内出现。量较前少,色淡红似浆液,内含少量血液,但有较多的坏死蜕膜组织、宫颈黏液、阴道排液及细菌,持续10~14天。

③白色恶露:产后2~3周内出现。量更少,黏稠而色白或淡黄,含大量白细胞、坏死蜕膜组织、表皮细胞和细菌等,持续2~3周。

变化八:月经

不哺乳的妇女通常在产后6~10周月经复潮,平均在产后10周左右恢复排卵。哺乳妇女可在产后4~6个月左右恢复排卵,有的在哺乳期月经一直不来潮,月经复潮前有受孕可能。

变化九:腹壁

腹壁原有的紫红色新妊娠纹变成永久性银白色旧妊娠纹。产后腹壁松弛,至少6周后才能恢复。

变化十:疲劳

由于分娩劳累,产妇十分疲乏,在产后不久即睡眠。

二、产后的日常护理

1.会阴伤口及腹部伤口的护理分娩后会阴组织常有水肿、胀痛,一般胎儿大或会阴坚韧及手术助产均需会阴切开,会阴部因有大小便的污染及恶露的影响,容易感染。因而会阴伤口的护理非常重要,要特别注意会阴部的清洁。

产妇用的卫生垫、卫生巾和内裤要勤于更换。产后4~5天开始,坚持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每次20分钟,每天2次。大便后用上述液体冲洗。

腹部伤口多数需住院观察5~7天。出院后要注意伤口有无红肿、疼痛及排液,或肛门坠胀,一旦有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一般情况下,手术后10~14天就可以揭去敷料观察。

产褥期要绝对禁止性生活,因为分娩时被撑大的阴道壁黏膜变得很薄,子宫内膜有创面,完全愈合需要3~4周的时间。分娩时开放的子宫口短期内也不能完全闭合。因此,在产后4周内过性生活,不仅阴道壁容易受伤,病菌也会乘虚而入,引起子宫内感染,发生产褥期严重疾病。一般情况下,产后第6~8周恢复性生活,对产妇保健无大妨碍,是安全的。

2.产后大小便一般产后1~2天不排大便是正常的。但若3天后仍无大便就需要处理了。

有些人认为产妇不宜进食蔬菜等粗纤维食物,加之产妇活动少,因而产妇多有便秘,另外,会阴伤口疼痛或害怕伤口裂开使得一些产妇不敢解大便,因而更加重了便秘。遇到便秘的产妇应首先鼓励她克服害怕伤口疼痛或害怕伤口裂开的心理,有大便就要及时排出,多给产妇吃青菜、水果,多饮水。经上述处理无效可以服大黄苏打片2~3片,每日3次,或开塞露20毫升射入肛门。总之对于便秘的处理,关键还是从饮食结构上着手。

产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胎头压迫尿道或麻醉的影响,容易发生尿潴留,所以产后要鼓励产妇尽早排尿,有些产妇由于不习惯床上排尿,应鼓励下床排尿。排不出时可以用温水冲会阴或制造流水的声音加以诱导,一旦发现排不出尿或排不净尿要及时到医院求治,可以用新斯的明肌内注射或足三里穴位封闭,若无效则需置导尿管或理疗。

3.乳房护理五要点乳房是婴儿的天然食品加工厂,产后做好乳房、乳头的清洁卫生,避免乳头破损,是保证母乳喂养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为此,要做到以下五点。要点一:开奶前用棉签蘸植物油浸湿乳头,将乳头、乳晕上的垢痂清除,然后用温开水擦洗乳房及乳头。以后每次哺乳前均用温开水擦洗乳房及乳头。每次哺乳应尽量吸空乳房,以利乳汁分泌。要点二:产妇宜戴大小合适的乳罩,以支持胀大的乳房。要点三:如乳母乳胀已出硬结,不宜让婴儿用力吮吸,应先热敷乳房,用吸乳器吸出乳汁,待乳腺管通畅后,再让婴儿吮吸。要点四:乳头轻微破裂的仍可哺乳,但每次哺乳后局部涂10%复方安息香酸酊或10%鱼肝油铋剂或枯矾油(枯矾3克,研细末,加入植物油10毫升调匀),下次哺乳前洗净。乳头破裂严重或哺乳时疼痛剧烈者,可用乳头罩间接哺乳。要点五:因疾病或其他原因不利哺乳者,要在产后24小时开始回乳。

4.产后访视城镇居民新生儿出生后3~7天由社区保健医生进行第一次访视,了解产妇及新生儿健康状况和哺乳情况,给予及时指导,28天进行满月访视结案。如果产妇不回原地居住,应将暂住地址报告所住地保健科,以便请保健科发出代访信通知寄住地保健科代管理,早收案而不致漏管。医生如发现新生儿有特殊情况,会增加访视次数。

5.产后复查产后42天,由产妇带着新生儿一起回产院进行复查,检查产后恢复情况。包括产妇检查和新生儿检查。测血压,查血、尿常规,了解哺乳情况,并行妇科检查,观察盆腔内生殖器是否已恢复至非孕状态。

6.睡眠刚分娩后,产妇十分疲乏,所以,头两天内应好好卧床休息,每天争取能有10小时的睡眠,睡时要采取侧卧位,利于子宫复原。产妇要保证足够的睡眠,一般每天10小时左右,但多数情况下哺乳或婴儿啼哭会影响产妇的睡眠。进行母乳喂养的产妇在婴儿睡眠时,应抓紧时间休息,因新生儿一天的睡眠在15~20小时,应该能保证有充分的睡眠。这就需要家人协助产妇给新生儿及时更换尿片等,以减少新生儿因其他不适或非饥饿啼哭而干扰产妇的休息。

虽然卧床休息,但仍须多翻身、多活动。可起床洗漱和大小便,要先坐起片刻,不觉头昏才可下床。如果素来身体强健,疲劳已经消除,产后24小时就可起床。至于起床以后的活动量应当慢慢增加。起床的第一天,早晚各在床边坐半小时,第二天可以在房里走动,以后再逐渐增加活动范围与时间。

7.产后饮食因为产妇需要营养来补充分娩和哺乳的消耗,所以调节好产后的营养非常重要。

产后前2天由于疲劳和消化功能减弱,应吃一些容易消化和富有营养且清淡的食物,如粥、面食或汤类等。随着消化能力的恢复,可吃些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如蛋、鱼、肉、虾、豆制品、新鲜蔬菜和水果等。不要偏食,饭菜要多样化,粗粮细粮搭配吃,荤菜素菜都要吃。

8.产后衣着产妇易出汗,应穿宽松、柔软的棉质衣服,并应经常更换。若天冷,更换时应注意保暖,也可以用全棉毛巾置于前胸及后背,打湿后更换毛巾。

在我国,由于受旧风俗习惯“怕受风”的传统观念影响,头上戴帽,身盖厚被,穿长衣长裤,紧扎袖口及裤腿,使本来已很虚弱的产妇出汗散热途径受到严重阻碍,夏季极易出现中暑。因而,产妇既不能受凉也不能过热。产后更应穿着宽松的全棉质内裤。恶露未净时,卫生巾应勤更换。

9.月子里忌密封房屋有的产妇在坐月子时,因怕“受风受寒”,不论天气如何,穿戴都十分多,同时把屋子封得很严实,窗子也关得严,室内气味难闻。其实,这样做对产妇和婴儿都是极为不利的。

屋子封得很严,空气不流通,室内缺少足够的氧气,产妇和新生儿易患呼吸道疾病。且容易造成室内潮湿,而病菌容易在潮湿的环境下生长,此时,产妇和婴儿都处于身体虚弱状态,抵抗力差,极易生病。整日不见阳光,产妇和婴儿的身体健康会受影响。

故产妇和新生儿应当在空气新鲜,通风良好,清洁卫生的环境中生活。房间要宽敞明亮,室内要注意通风,当然不能让对流风直接对着产妇吹,因产妇毛孔处于开放状态,易感冒。适合新生儿最适温度在20~22℃,湿度在55%~65%较为适宜。日光有很好的消毒作用,主要是日光中的紫外线能杀菌。另外,日光的加热和干燥作用,也能加速病菌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