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0~1岁育儿一本通
49560200000029

第29章 新生儿常见疾病与防治(3)

引起非感染性腹泻的原因包括喂养不当、过敏性腹泻、乱用抗生素,以及环境过冷或过热而引起的腹泻。对于此类腹泻,要注意膳食合理,科学喂养。如奶量不要过多或过少,喂乳量应逐渐增加或改变浓度,吃奶要定时、不吃凉奶或变质奶,奶中糖量不要过多,要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防止因环境太冷引起肠蠕动增快或因太热使消化液分泌过少而致腹泻。除此以外,还要服用一些帮助消化、保护胃黏膜的药物,如多酶片、乳酶生、丽珠肠乐、十六角蒙脱石(思密达)等。

感染性腹泻是由于病原体侵入肠道而引起的,其表现是宝宝的大便带有黏液或脓血,味奇臭。此外,一些外科疾病也可以出现腹泻,如大便灰白色,多见于先天性胆道阻塞的新生儿,大便若似果酱样带血时,可能是肠套叠。

注意喂养卫生是预防新生儿腹泻的关键。母乳喂养每次喂奶时都应将乳头用水洗干净,人工喂养者应将奶瓶及一切食具在每次喂奶前清洁干净,并煮沸消毒。牛奶或其他代乳品配制应新鲜。

(2)预防腹泻引起的脱水:由于腹泻的新生儿大便次数增多,特别是大便稀水样又有呕吐的患儿,身体丢失大量的水分和无机盐,很容易发生脱水,脱水严重会危及生命,所以要积极预防脱水。防治要点就是要补充足够的水分。口服补液盐,一般医院都有,按医嘱饮用即可,也可以自行配制。5克盐,15克糖,加入400克凉开水中溶化后饮用。给患儿补充时,应少量多次喂饮,忌1次喂饮过多而引起呕吐,很可能加速加重脱水。

如果发现患儿脱水要及时送医院诊治。脱水分轻、中、重三度。轻度脱水的症状是患儿精神稍差,面色略苍白,皮肤稍干但弹性尚好,眼窝稍凹,小便次数稍减;严重时囟门凹陷,眼窝下凹,哭时无泪,尿极少或无尿,皮肤弹性差,手、足发凉,精神萎靡,消瘦。

(3)便秘是指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大便坚硬及排便费力。新生儿早期有胎粪性便秘,是由于胎粪稠厚积聚在乙状结肠及直肠内,排出量很少,于出生后72小时内尚未排完,表现为腹胀、呕吐、拒奶。可用温盐水灌肠或开塞露刺激,胎粪排出后症状消失不再复发,如果随后又出现腹胀,这种顽固性便秘要考虑先天性巨结肠症。

新生儿便秘大多数发生在喂养牛奶或配方奶的孩子中,2~3天解1次大便。

如果婴儿排便并不困难,并且大便也不硬,孩子精神好,体重也增加,这种便秘就不是病,只是婴儿排便的一种习惯。如果除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外,每次排便时还非常用力,并且排便后可能出现肛门破裂、便血,应积极处理。

对于人工喂养引起的大便干燥,一般无腹胀,可在乳汁中加点糖类,亦可喂一点水果汁、蜂蜜、核桃粉、香蕉泥、西红柿汁等,无效时可外用开塞露或肥皂水。对于由营养不良引起的大便困难,要加强营养,增加乳量,提高腹壁及肠壁的张力,必要时需用灌肠或用手指抠(需戴消毒手套)。切忌用泻药,因为泻药有可能导致肠道的异常蠕动而引起肠套叠,如不及时诊治,可造成肠坏死而危及宝宝生命。

十三、新生儿硬肿症

由多种原因导致的新生儿全身或局部皮肤和皮下脂肪发生改变,失去正常的弹性,扪之变硬并有水肿,叫做新生儿硬肿症。

(1)病因:

①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易随环境温度发生变化。

②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大,皮下脂肪薄,毛细血管丰富,散热快。

③新生儿储存的棕色脂肪可在受寒冷刺激时提供热量,而新生儿棕色脂肪少(早产儿更少),在窒息、缺氧及严重感染时棕色脂肪产热不足,以上几点均可导致体温降低。

新生儿硬肿症多发生于出生后1周内,尤其是早产儿。寒冷季节时多见。表现为皮肤冷、硬、肿等特点,全身冰凉,体温在35℃以下,哭声弱,活动少,吸吮无力,反应差,全身皮下脂肪积聚部位变硬,按压后可出现凹陷,关节活动受限,严重时呼吸变浅,不规则,出现休克征象,导致心力衰竭、肾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合并症,可危及患儿生命。

(2)治疗:恢复新生儿正常体温是治疗硬肿症的关键。一般采取保温和复温两种方式。在医院中,一般将新生儿置于暖箱中,慢慢升温,不宜快速升温,因为实践证明,快复温可引起肺出血,导致死亡。如果无条件住院,病情许可时,可在家中保暖复温,采用热水袋、母亲怀抱取暖等方式,用热水袋时一定要防止烫伤,勤检查。无论用何种方式,一般要求12~24小时内使体温恢复到正常。

另外,还要给予新生儿足够的营养。对吸吮无力的婴儿,一定要耐心喂养,予胃管鼻饲,若无条件者,可一滴一滴喂母乳,为宝宝提供热量。

(3)预防该病的发生也至关重要:

首先,要做好孕期保健工作,防治妊娠中毒症,预防出生低体重儿,防止早产和产伤的发生。

其次,在寒冷地区要做好临产时母子保暖防寒工作。除房间暖和外,还应事先把婴儿的包被预暖,宝宝出生后迅速包裹好。如宝宝手脚发凉可在包被外面再加暖水袋,但要注意防止烫伤。实在没有保暖条件时,可将宝宝搂抱在怀里,用成人的体温暖着宝宝,也是简便的取暖方法。

此外,注意早开奶,保证足够的热量,及时防治各种疾病等,都是预防新生儿硬肿症发生的重要措施。

十四、常见新生儿先天发育畸形

(1)唇裂、腭裂:唇裂俗称“兔唇”、“豁嘴”,是指上唇的缺裂。腭裂俗称“狼咽”,是指上腭部的缺裂,它们是婴儿出生时就有的畸形,主要表现为面部畸形,并可造成吸吮、吞咽、呼吸和语言障碍,畸形越严重,功能障碍就越明显。

一般认为,唇裂、腭裂的发生与遗传因素、近亲结婚及母亲孕期可能有病毒感染史有关。

应防治结合,以防为主,要做好遗传咨询,产前检查,增强母体的免疫力。唇裂、腭裂均需手术治疗,手术时间和手术方式的选择应咨询专科医生,切不可盲目。

(2)尿道下裂:尿道下裂是泌尿道最常见的先天畸形,是指尿道沟不能闭合到阴茎头尖端,表现为排尿困难或尿液方向不正常;或不能站立排尿、成年后性交困难等。

一般需要手术治疗,应在入学前完成。

(3)隐睾:睾丸并不是一开始就在阴囊内的,在胚胎时期,睾丸最初“借宿”在腹腔内,以后随着胎儿发育而逐渐下降,5个月时,左右两侧睾丸下降至腹股沟环口处,9个月时下降进入阴囊内。因此,发育正常的男孩刚出生时在阴囊内就可以触摸到两个睾丸,如果在睾丸下降的过程由于某种原因,睾丸停留在中途而不能进入阴囊,就形成了隐睾。阴囊内只能摸到一个睾丸的,称为单侧隐睾;两个都摸不到的,称为双侧隐睾,也有少数婴儿在出生后数月至1年内睾丸才降至阴囊内。

隐睾是发育不正常的表现,隐睾的后果是严重的。

①影响生育:有资料表明,单侧隐睾的病人有30%~60%出现不育。双侧隐睾的病人有50%~100%出现不育。

②恶性肿瘤:睾丸处于腹腔中温度较高,容易发生恶变。

③易损伤:睾丸处于腹股沟或腹腔的表浅位置,且相对固定,极易受到挤压而导致睾丸组织损伤。

因此,男婴出生后一定要注意检查睾丸情况,如果发现隐睾,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早治疗。

(4)脊柱裂:脊柱裂是常见的神经系统发育畸形,是由于脊柱的发育缺陷,形成椎弓的裂孔。脊柱裂有脊髓神经膨出时,常出现下肢瘫痪及大小便失禁。

脊柱裂的发生,可能母亲孕期有病毒感染史、用药史、接触化学毒物及放射线的历史。家族中有过畸形儿或妊娠时羊水过多等。

脊柱裂是神经系统先天畸形,应防治结合,以防为主,要做好遗传咨询及产前检查。一般在孕中晚期B超检查可发现脊柱裂,应及时终止妊娠。对已出生的畸形儿要早诊断,早治疗,但手术治疗对已有的神经功能障碍不能使其恢复。

(5)先天性肛管直肠畸形:先天性肛管直肠畸形居消化道畸形的首位,临床表现因类型不同而表现不一。大多数无肛门者,仔细检查即可发现。多数出生后逐渐出现症状,生后无胎便排出,腹部逐渐膨胀,进食后呕吐,呕吐含粪样物,症状进行性加重。

手术治疗是抢救生命的惟一方法。

(6)食管闭锁:食管闭锁是先天消化道畸形。出生后即表现出涎液增多,不断从口腔外溢,呕吐白沫,咽部充满分泌物,呼吸不畅,分泌物易吸入气管。第1次喂奶即开始呕吐,经喉反流气管,出现剧烈咳嗽及青紫以至窒息,经清除分泌物后症状好转。以后每次喂奶均出现相同症状。有可能导致肠道的异常蠕动而引起肠套叠,如不及时诊治,造成肠坏死而危及生命。

(7)脐疝:有的新生儿在哭闹或咳嗽时,在脐部可见到一球形或半球形的肿块突起,当孩子静卧时肿块可以消失,用手指加压可将肿块推回腹腔,这就是脐疝。

一般不会有其他症状。

这是因为新生儿脐部未完全闭合,腹部两侧的腹直肌力量较薄弱,肠管在腹压增大时自脐环突出至皮下所致。

脐疝一般不需要治疗,绝大多数新生儿可随年龄增长和两侧腹直肌发育自行愈合,有脐疝发生时,父母应尽量减少孩子哭闹、咳嗽、腹泻和便秘等因素引起的腹压增大。

(8)斜颈:有的婴儿出生后不久,头经常保持向一侧旋转,或歪斜的姿势,甚至有的孩子面颊不对称,一侧大,一侧小。将婴儿的头转到另一侧时就可以摸到一梭形肿块。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先天性肌性斜颈”。

发生斜颈是由于胎儿在子宫内位置不良而造成的局部缺血或出生时的产伤所引起的。人的颈部两边有两个长斜型条束状肌肉,斜颈是由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造成的,使头偏向一侧。

如果已经确诊为斜颈,治疗就应立即开始,若放任不管,头面部可因不正常的位置而发生继发性畸形,导致两侧面部不对称。

①婴儿睡眠时应用毛巾或薄褥子倚住婴儿使其仰卧。平时应重视头部姿势的纠正。

②按摩治疗,用正确的手法伸展挛缩的颈肌。每日4~6回,每回10~20次,每次伸展时维持2~3秒。

③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效果良好。

(9)先天性髋关节脱位:髋关节由3个主要部分组成,即髋臼、股骨头和关节囊。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是指股骨头不在原来位置(髋臼里)而脱在髋臼的外边。

此病的发病女孩多于男孩,左侧多于右侧,单侧脱位多于双侧脱位。

一般认为本病与种族和遗传有一定的关系,也与母亲的内分泌和臀位产有关,分娩前母体大量分泌雌性激素,使胎儿的髋关节韧带处于极度松弛状态,一旦遭受外力如臀位产,就可能发生脱位。

1)及早诊断:患本病的婴儿刚出生时一般无明显症状和体征,不容易发现,很容易被忽略,而发现较晚将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期,不但治疗麻烦,还会影响疗效,增加孩子的痛苦,因此,家长一旦发现小宝宝有下面提到的任何一点蛛丝马迹,都应及时就诊。

①新生儿生后1~2周内患肢处于一种轻度内旋或屈曲的位置。

②两侧大腿内侧或臀下皮肤皱襞不对称(单侧脱位),患侧皱襞加深或数目增多。

③患肢明显缩短或牵伸患肢有弹响声。

2)治疗方法:若出生后及时发现脱位,可通过简单的手法复位,固定患侧股骨头和髋臼,使之继续发育,形成一个正常的髋关节。如果生后未及时发现,因而也就不可能得到及时复位。髋臼内无股骨头的冲击作用,缺乏正常的生长刺激,因而髋臼也发育延迟,而且在髋臼内还可能有大量脂肪充填,阻碍脱位的整复。另外,脱位时间长,关节周围的关节囊和肌肉变僵硬,也增加手术复位的难度。

因此,越早治疗,方法越简单,效果越好;治疗越晚,方法越复杂,效果也差。

新生儿治疗方法简单,只要用各种支具保持髋关节屈曲,外展、外旋位即能自然复位。

于两下肢间放较大的三角尿枕,用枕上布带将下肢固定,并逐渐外展和稍微屈,保持3~6个月,以待髋臼及股骨头得到发育,关节得以稳定时,髋关节则逐渐复位。

如不及时治疗或处理不当,长大后可造成患侧髋部和腰部疼痛跛行(瘸腿),影响劳动及体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