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上述情况,我们建议广大年轻妈妈哺乳期要严格避孕,否则会给自己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
八、产褥期常见的10种病症
一般情况下,多数产妇经过家人的悉心照料会安全顺利度过产褥期,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产妇,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出现一些异常情况。一旦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就医。
1.子宫复旧不全
产褥期间变化最大的是子宫体。分娩前子宫容纳胎儿、羊水、胎盘等,较非孕期增加50倍。经过产褥期恢复至正常子宫大小(容量约为5ml),这个过程即为子宫复旧。一般子宫在5~6周接近非孕的状态,剖宫产约需8周,当上述复旧功能受到阻碍,即引起子宫复旧不全。
引起子宫复旧不全的原因有胎盘胎膜残留、蜕膜脱落不完全、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炎、盆腔感染、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子宫过度后屈或侧屈、恶露排出不畅、胎盘面积过大(如多胎妊娠、前置胎盘及胎儿过大等),多产妇以及产后尿潴留等。
产后随子宫蜕膜,特别是胎盘附着处蜕膜的脱落,含有血液、坏死蜕膜组织等物,经阴道排出的物质,称为恶露。一般情况下产后3天,为血性恶露;4~14天为浆液性恶露,为淡红色;15天后转为白色恶露,无臭味。子宫底一般产后在脐下四横指,产后第二天在脐下一横指,之后以每天下降一横指的速度恢复,至产后半个月后在腹部扪不到宫底。产后42天基本恢复到怀孕前水平。剖宫产恢复的时间相对缓慢一些,约在产后56天恢复至未孕前水平。
子宫复旧不良,即子宫不能按正常恢复,常表现为血性恶露时间长,有时见到坏死残留的胎盘组织或胎膜组织一起排出。若合并子宫内膜炎,则恶露为脓性,有臭味,下腹部有剧烈疼痛并发热。
一旦出现子宫复旧不良,未出现感染或阴道出血不多,可以用子宫收缩药,这些药物有益母流浸膏、益母草颗粒、生化丸(汤)、八珍益母丸等,同时加用消炎药,比如头孢氨苄、青霉素V钾片、红霉素等(因为这些药物不影响哺乳)。如果经上述处理无好转,或出现发热,下腹疼痛,恶露有臭味,应及时就医。
预防子宫复旧不全的措施有:一般妊娠期间应注意增强孕妇体质,产后4小时内及时排尿,若产后6小时不能自行排尿应及时处理。另外,产妇应避免长时间仰卧位,并应及早下床活动,如果为子宫后倾后屈位,每天应胸膝卧位2次,每次15~20分钟。
2.产后腹痛
在分娩以后可能会发生腹部阵发性疼痛。这种腹痛是产后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在产后1~2天内出现,3~4天后自然消失,多者1周内消失。疼痛时,下腹部呈阵发性疼痛,产后恶露增加。初产妇疼痛较经产妇轻,疼痛时间也比较短。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可以不处理。
产后腹痛是由于子宫在复旧过程中子宫收缩引起。分娩后子宫要从足月时的5000毫升,缩小到非孕时的50毫升。子宫必须通过收缩来完成这一恢复过程。
但是,如果疼痛现象超过1周,并为连续腹痛,或伴有恶露量多、色暗红、多血块、有臭气味,这多属于盆腔有炎症。产时若行会阴侧切或剖宫产会出现伤口疼痛,伤口疼痛一般产后第一天最明显,之后逐渐减轻。若疼痛逐渐加重,并出现局部伤口红肿发热,并呈跳痛,要警惕伤口感染,应及时就医。
3.晚期产后出血
晚期产后出血是指产后24小时后的阴道出血过多。
一般产后均有阴道出血,第1天稍多,之后逐渐减少,色泽逐渐变淡,一般2周后出血应基本消失。若产后1天后阴道流血量较多,甚至有血凝块,或出血持续时间长等,均应引起重视。晚期产后出血多由于子宫复旧不良,胎盘胎膜残留,子宫内膜炎等原因引起。一旦发现晚期产后出血,且出血量少无发热、腹痛,可先用抗生素、益母草、生丸汤等口服,催产素10U 肌注,每日2次;或催产素30U 分5次肌注,第1次10U,1小时后5U,之后每半小时5U肌注。若无好转应及时就医,做B超了解宫腔有无组织残留。一旦发现组织残留,出血不多先消炎3天后清宫,若出血多,立即清宫。若子宫复旧不良或子宫内膜炎,应静滴或肌注催产素及抗感染治疗。
剖宫产的产妇,一般恶露持续时间长。若恶露恢复不正常,应及时就医,因为有可能是子宫切口愈合不好或切口感染;若出血多且经抗感染、收缩子宫等治疗无效,可能要切除子宫。
4.胎盘残留
正常情况下在胎儿娩出后半小时内胎盘会完整娩出,若胎盘未完整娩出,有部分残留在子宫内,称胎盘残留,是产后出血的原因之一。
胎盘残留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①胎盘与子宫壁粘连或胎盘植入,多见于曾经患子宫内膜炎、多次人工流产导致子宫内膜受损的产妇;②胎盘未完全剥离时使用暴力将其拉出。
胎盘残留的表现有:产后出血或恶露多、持续时间长,B超检查可发现子宫腔内有组织残留。
胎盘娩出后应及时检查胎盘是否完整娩出,尤其注意有无副胎盘(为与正常胎盘分离的一块小胎盘,两者之间有血管相连)。若发现有副胎盘未娩出、部分胎盘残留或大块胎膜残留时,应在无菌操作下伸手入子宫腔取出残留组织。有时产时未发现,但之后发现胎盘残留,若出血量少或残留组织少,可用催产素肌内注射或静脉点滴及抗感染,并辅以生化丸等治疗,待其自然排出;若残留组织多或出血多或经上述治疗无效时,应立即清宫。
5.产褥感染
产褥感染是指分娩后生殖系统由于致病菌侵入而引起的局部乃至全身的炎症变化,发病率为12%,是产褥期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是产妇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
产褥感染在临床的症状表现主要以发热、腹痛及恶露异常为特征。发病开始时,常常先在局部发生炎症反应,如会阴、外阴、阴道、宫颈部位出现红、肿、热、痛。
体温多不高,一般在38℃以下。如会阴切口化脓,则体温可明显升高,甚至出现寒战。如果感染发生在子宫,则可引起子宫内膜炎或子宫肌炎,此时体温可超过38℃,并有下腹疼痛,恶露增多,有臭味。若能及时治疗,病情得到控制,感染可以逐渐消退。如果治疗不及时或身体抵抗力弱,病情加重,就会出现寒战、高热(体温可达到40℃),腹痛或轻或重,恶露减少等症状。如果炎症进一步蔓延到子宫旁组织,则可形成炎性包块或盆腔脓肿,以致腹痛、高热不退。如果炎症继续发展,蔓延到腹膜,则可引起盆腔腹膜炎,此时除寒战、高热外,还可以伴见腹痛加剧、腹胀、脉搏加快。若是细菌侵入血液,可发生菌血症或败血症,这时体温变化很大,而且出现恶心、呕吐等全身中毒症状,治疗不及时则可危及生命。
发生产褥感染后,如果治疗不彻底,急性可以转为慢性,盆腔内可能遗留有慢性炎症,如器官粘连或输卵管阻塞等。
(1)会阴、阴道及子宫颈感染:主要表现为会阴部疼痛,常不能取坐位,并出现低热。伤口局部充血、水肿、伤口边缘稍有裂开,并有脓性分泌物流出,压痛明显。
缝线拆除后伤口裂开,有脓性分泌物流出。阴道感染多发生于手术产引起的阴道裂伤,第二产程延长时,胎先露长时间压迫引起局部组织缺血坏死。感染部位较深时,可引起阴道旁结缔组织炎,出现阴道疼痛,甚至出现怕热、发热等全身症状。
严重者甚至发生尿瘘。宫颈轻度裂伤引起的表浅感染往往无明显症状,但严重裂伤可引起盆腔结缔组织炎甚至败血症。临床处理:会阴部感染可以用以下办法处理。①保证引流通畅,及时拆除伤口缝线;②尽早坐浴,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每天2~3次;③使用广谱抗生素;④用周林频谱仪照射会阴,20分钟,每天2~3次。
(2)阴道及宫颈感染:主要使用广谱抗生素,用药前先做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
(3)产后子宫感染:产后子宫感染包括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炎及子宫旁组织感染。
产后子宫感染主要好发于剖宫产、产前破膜时间长、产程延长、贫血、肥胖、营养不良、临近预产期性交、合并阴道炎及产后出血等疾病的产妇。对于这些产妇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有利于减少子宫感染的发生。产后子宫感染的临床表现为:产妇于产后3~4天出现发热,下腹隐痛,恶露多、有臭味、混浊,有时呈泡沫状,子宫复旧延缓,宫底有轻压痛,质软,严重者出现寒战、高热、头痛、嗜睡、脉速及白细胞显著增高,甚至出现败血症,并发盆腔炎、腹膜炎、盆腔脓肿等。一般处理:产妇应取半卧位,重者可少量多次输血,补充热量及水分等支持治疗。抗生素治疗:用药前先消毒,在宫颈口取分泌物做需氧及厌氧菌培养,并做支原体、衣原体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应选用广谱抗生素,用药3天后效果不明显应及时更换抗生素。
(4)由于产褥感染轻者影响产妇健康,重则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必须重视预防。预防工作应从妊娠期开始。
①产前:纠正贫血,补充营养,尽可能去除身上存在的感染灶,防治滴虫性或真菌性阴道炎;妊娠最后两个月停止一切阴道治疗,尤其是阴道冲洗;孕期避免性交,尤其是最后两个月内更应禁忌,也不能盆浴。
②产时:临产以后,应抓紧时间休息,避免过度疲劳,以免身体抵抗力降低。
尽量进食和饮水;若饮食摄入不足,必须接受静脉补充。
③产后:产后汗多,又有恶露不断流出,因此必须注意产后卫生,保持外阴清洁。除洗澡和擦身外,必须每天用温开水洗涤外阴1~2次,尤其在大便后。卫生巾勤换。尽量早期起床,以使恶露尽早排出;产褥期间,特别在恶露尚未干净时,绝对不能性交,因此时子宫里的创面尚未愈合,性交会带入细菌使子宫发炎,也会使恶露淋漓不净。况且,会阴和阴道裂伤的瘢痕犹新,过早性交必然引起疼痛,甚至裂开和感染。
6.乳房异常
产后因哺乳不当或乳头凹陷等未做到充分的母乳喂养者易引起乳汁淤积,严重的会引起乳腺炎、乳腺脓肿。
(1)乳头凹陷:一旦发现乳头凹陷应及时纠正。因为乳头凹陷影响婴儿含接,直接影响母乳喂养。纠正的方法:每次哺乳前洗干净手及乳头,用“十字”操纠正,即左手示指及拇指分别置于乳头两侧乳晕上,向下外方向用力,另一手上提乳头,之后左手拇指与示指移动90°同法向下外用力,另一手提拉乳头,直至凹陷纠正。
(2)乳头过短:乳头短也影响含接。现在商场里有乳头罩出售,将乳头罩盖于乳头上,可以起到延长乳头的作用,以利母乳喂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