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提高观察力
要想让小儿了解这个世界,多掌握知识,就必须让小儿多观察,而观察的兴趣,观察力的培养,又需要家长去积极地调动。要通过讲故事,看图画,看电视动画片,外出游玩提高小儿的观察情绪,通过多看,丰富多想。比如,在去动物园之前,对孩子说:“走啊,看看大老虎生了小虎仔没有。”这样小儿高兴去看,去观察大老虎与小老虎的不同,并且还会数一数“一只,二只”“又多了一只”。这样,不但使小儿了解了大老虎、小老虎的特点及不同,同时还使小儿掌握了数的概念。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是相互联系,相互发展的,提高了观察力,丰富了想象力,促进了思维能力,使小儿从观察中学到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不断地吸收新的东西。
(三)注意力的培养
1.充分利用儿童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对具体事物的注意。比如看图画时,为了让小儿掌握画中的特点,可在看图画时先提出问题:“找一找小猫的胡子在哪儿?”“中国的领土在哪儿,像个大公鸡吗?”引发小儿的兴趣,而加强注意。
2.善于引导小儿的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交替:要求小儿背诵,这是有意注意,是需要付出紧张努力的,时间太久,小儿会很快疲倦而不去注意了,因此在背诵讲解中,穿插一幅图画,讲一个小笑话,使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互相轮换,既减少了疲劳,又提高了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
3.防止分散注意力,只有集中精力,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为了加强精力的集中,可先设定时间,规定在这一段时间内不许动,完成学习任务后再好好玩,这样不但精力集中,还养成了遵守纪律的好习惯。
(四)记忆力的培养
1.提高小儿记忆的自觉性及积极性小儿记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与小儿的学习情绪及兴趣有很大关系,学习兴趣越浓,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越高。
学习目的明确,学习识记的材料容易,也是激发小儿学习兴趣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学龄前幼儿,喜欢简单易懂的游戏、故事、动画片、儿歌等,简单易记容易掌握。否则,如因材料太难,小儿似懂非懂,多易出错,识记困难而影响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逐渐成熟,学习目的越来越明确,小学期间可为争取好的学习成绩,完成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而识记,而到中学时代,就有了明确的志向和学习目的,为了多学习本领,将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而约束自己,刻苦学习,强迫记忆。所以,在小儿整个学习过程中,为了加强记忆,需注意调动小儿的记忆兴趣,掌握学习材料的难易程度,同时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2.看、听、说结合,增强记忆比如一幅图画,让小儿一边仔细看,一边注意听,然后再复述讲给大家听,并写下来,这样调动了多种感觉器官的参与,提高了记忆效果。曾有人试验:拿10张画片,第一组的小儿只听,第二组的小儿只看,第三组的小儿不仅听、看,还让他们讲出物体的名称。结果,让小儿背述都是什么物体时,第一组说出60%,第二组说出了70%,而第三组能说出86%。
3.反复练习、复习小儿记忆储存时间,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延长,9岁前多是短时记忆,11岁之后才能长时记忆,所以年龄越小,对识记的材料越要经常复习,不断地练习,以加深小儿的理解和记忆。
(五)思维发展的培养
对思维能力强,思维反应灵活的小儿,常称赞为“聪明”“机灵”,然而怎样发展小儿的思维能力呢?
1.勤于动手、动脑,发展思维中国人用筷子吃饭,锻炼了手的灵活性,也从中悟出了手与脑的关系。小儿也只有勤于动手,多做,才能发展思维。比如搭积木盖大楼,地基摆不正,大楼就会倒,如果反复几次,地基摆正了,大楼盖好了,小儿从中掌握了技巧,悟出要做好每一件事情,必须要有坚实的基础。
2.促进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速度迅速,反应机敏。
可利用小儿的“好胜”心理,进行游戏、演算、背诵的比赛,提高小儿思维的反应速度,养成善于动脑筋想办法的好习惯。比如让小儿把地上的一片沙子装进小盆中,看谁装得快,平素爱动脑筋的小儿就会用小手把沙子迅速堆成“小山”,然后用木铲很快地装入盆中。而另一小儿可能只是知道用小手快速地一点一点地把沙子往盆中抓,最后还会剩下少许沙子不能装进去。第一个小儿完成任务省时又省力,还可以利用节省的时间去学习新的知识。
二、培养孩子早期阅读
书籍是人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早期阅读可以帮助孩子早一些打开这个窗口,为以后的文字阅读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早期阅读的范围是很宽泛的。婴幼儿凭借色彩、图像和成人的语言来理解以图为主的低幼儿童读物均属早期阅读。孩子的“读书前途”绝不是从上学才开始培养的,他对读书的兴趣、态度、向往或成就,往往在大人还没有注意到时就悄悄地发展了。妈妈为哄他睡觉而哼唱的催眠曲,父母跟别人说话的嘴形、表情、姿态、动作甚至内容,都在他阅读的范围内。经过大量研究显示,早期阅读的开始时间以宝宝9个月到1岁左右最为合适。对1-3岁的幼儿来说应选择插图线条清晰的书,以免背景干扰。
图书纸张的质量及装订应坚固耐看。故事有趣味,说话方式清楚自然,书的画面不宜太多,太杂,每个故事情节以4~5个画面为宜。其实,对幼儿来说,书也是一种玩具。从小多接触书,慢慢由“玩书”发展到翻书,及至看书。最后能主动找书、读书,这时,孩子就像有了一把钥匙,可以自己打开探索的大门,满足求知与想象的欲望。这种欲望将给孩子带来快乐和成功。
三、科学启蒙教育-亲近科学
科学,是一个含义十分广泛的概念,它是“由一系列的原理、原则和学说组成的知识;是一个不断前进和自我矫正的探索过程。所有的科学知识都是科学过程的结果。科学也是一个探讨与社会关系相互影响的知识领域。”对幼儿来说,科学是指那些幼儿所经常接触到的周围世界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以及对这些现象的探究过程,是一种探索活动。
幼儿科学启蒙教育也就是针对幼儿每日所接触的各种自然现象,家长有意识地告诉孩子这些现象当中所隐含的科学道理,如为什么有白天和晚上、为什么会下雨、秋天树叶为什么会变黄等,向幼儿传授科学知识,并通过积极主动地观察,激发孩子探索的兴趣和欲望,进而感受到大自然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逐渐培养其科学的思维和科学的态度,为孩子日后的学习和探索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幼儿智力培养的方法
在中国幼儿教育实践中,“作业”或“上课”这种专门组织的教学活动,曾被看作是智育培养的主要途径。其实,智力教育可以有多种途径和方法,除了上课以外,还可以通过其他各种活动,如游戏、实验、调查、观测等来进行。应当组织幼儿接触真实的社会环境与生活,让幼儿走出教室,走进自然界与大社会,引导他们认识周围的生活与世界。同时,也要创造条件,让幼儿运用感官去直接感知事物,在动手中动脑,使作业、教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一)教师引导与幼儿探索相结合
幼儿的认知发展是在幼儿积极主动地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强调幼儿的主动探索并不排斥教师的引导,相反,适宜的教师引导可以促进幼儿的主动探索,因为在有些情况下,幼儿只是“做”或“操作”,并没有意识到他自己操作的意义。例如,幼儿在玩颜色混合的游戏,只是发现不同的颜色混在一起,会变成别的颜色,觉得很好玩,但并没有产生进一步探索颜色混合的规律的想法,他仅仅只是在玩弄颜色。教师可以建议他:“看看红的和蓝的颜色放在一起会怎样?红的多蓝的少会怎样?”同时,还可以建议他做好记录,找出颜色混合的规律。
(二)知识获得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知识的获得虽然不等于智力的发展,但二者是相互联系的。在引导幼儿认识周围环境,丰富幼儿知识经验的过程中,要注意幼儿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不要急于把现成的概念或结论告诉幼儿,或者急于纠正幼儿的错误,马上进行示范。学习永远是幼儿自己的学习,成人不可能代替他,包办代替培养不出聪明能干的幼儿。幼儿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能发现的东西要让幼儿自己去做、去发现。成人的示范、讲解、告知看起来似乎是一条“捷径”,但是,这种直接告知、示范、讲解,往往剥夺了幼儿通过尝试错误去学习解决问题、锻炼自己动手动脑的能力的机会。人是通过“错误”和“失败”成长的。幼儿更需要通过自己的“做”、自己的直接经验来学习。因此,在幼儿智育中不能仅仅以幼儿获得知识为目的,而应注意在帮助幼儿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使其能力得到锻炼与培养。
(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培养相结合
非智力因素是指有利于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不包括智力因素在内的其他心理因素的总和。一般来说,智力因素是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因素,非智力因素是指动机、情感、兴趣、态度、意志、性格等。可以将非智力因素进一步概括为动力因素(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情感)和控制调节因素(主要指意志品质、坚持性、独立性等)。非智力因素虽然不是智力的构成因素,但是它参与人们的智力活动,对学习活动起促进、定向、维持、调节和强化等多种作用。研究表明,利用儿童的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可以改善与提高儿童的学习成绩。对超常儿童的研究也发现,超常儿童与一般儿童不同的一个共同特点,是这些儿童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坚持性、注意力发展得较好。人才的造就,不仅仅是由智力因素单方面决定的,而往往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
五、幼儿智力培养的内容
幼儿智育工作的内容,以幼儿智育的任务为依据。如果说幼儿智育的任务指明了智育工作的努力方向,那么,幼儿智育工作的内容,则说明了完成幼儿智育任务的途径与方法。幼儿智育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基本内容。
(一)感知觉教育
感知觉在婴幼儿的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感知觉和动作,是婴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幼儿虽然生来就具有一定的感觉能力,但是还不具备人所特有的感觉能力。人所特有的感觉能力是在掌握人类世代积累的社会感觉经验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种社会的感觉经验的特征是以符号(如语词符号或音乐符号等)为标志的、具有一定的标准(如颜色的区分标准)、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这是人与动物感知觉发展的本质区别。幼儿出生以后,面临的一个重要发展任务,就是要掌握社会的感觉经验,形成人所特有的感觉能力,否则将难以适应社会生活。教育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感觉教育的任务与内容包括:保护幼儿的感觉器官;帮助幼儿掌握社会感觉经验标准,形成人所特有的感觉能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
(二)培养语言交往能力
语言起源于交往的需要,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是交际的工具。语言有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之分,人们既可以运用口头语言进行交往,也可以运用书面语言进行交往。幼儿期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幼儿运用语言进行交往的能力,主要是指培养幼儿运用口头语言交往的能力。幼儿语言交往能力的培养既应重视叙述性语言能力的培养,也应重视对话性语言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帮助幼儿了解文字符号的交往功能与意义。主要包括:培养幼儿语言交往的兴趣;帮助幼儿掌握语言交往的基本技能;促进幼儿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帮助幼儿学习使用普通话;帮助幼儿了解文字符号的交际功能。
(三)增进环境认识
增进幼儿对环境的认识,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满足幼儿的认知需要,而且也是培养幼儿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及发展幼儿智力的重要基础与途径。
幼儿对环境的认识,包括以下基本内容。①社会生活常识,包括认识社会生活的物质环境和人们的生活及相互关系。具体来说,包括认识日常生活用品;认识邻里社区环境,如家庭、学校、商店、邮局等,知道它们的名称及主要功能;认识人们的工作及其相互关系以及与自己生活的关系;认识自己与别人,了解在社会中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②自然常识,包括生物与非生物两大类。③关于数学的初步知识。数学知识是一种比较抽象的关于物体存在形式的知识。
要求幼儿学习关于数学的初步知识,包括认识和比较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高低、轻重等;认识几何形体;认识时间、空间,形成基本的数的概念和运算概念,学习用简单的调查、统计方法来收集、处理和表现资料。
(四)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解决问题是由问题导引寻求问题答案的行为,是人类思维活动的重要形式。
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发展幼儿智力的重要问题。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幼儿在自发地学习解决问题。
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帮助幼儿明确问题;帮助幼儿制定解决问题的步骤与计划;帮助幼儿执行计划;要求幼儿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分享与交流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