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不良习惯常常是众多疾病的诱因。您知道如何培养宝宝良好的习惯吗?
不良习惯常会导致哪些疾病?怎样防治这类疾病?
5分钟教您学会怎样让宝宝远离习惯性疾病。
一、培养宝宝良好习惯
由于小儿生活尚不能自理,故要使小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必须自幼年开始反复训练,使其形成条件反射,达到养成良好习惯的目的。
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
睡眠对大脑是一种生理性保护,也是生理的需要。充足的睡眠是保证小儿神经发育和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婴幼儿每日所需的睡眠时间与年龄成反比,年龄愈小,睡眠时间愈长。但个别差异颇大,不宜作硬性规定。
家长可参考以下标准来调节小儿的睡眠。如2~6个月的婴儿,一昼夜睡16~18小时,白天睡3~4次,一次1.5~2.5小时;7~12个月婴儿,一昼夜14~15小时,白天睡2~3次,时间2小时左右;1~3岁,一昼夜12~13小时,白天睡1次,时间为1.5~2小时;4~6岁,一昼夜11~12小时,白天午睡1次,时间为1~2小时;7岁以上的儿童,夜间睡眠基本接近成人的睡眠时间,约9~10小时。生长激素尤其是在睡眠时更能达到高峰。
除了养成小儿有规律的睡眠外,同时要创造安静、舒适、稳定的环境,光线应略暗淡些。晚饭后,不要让小儿太兴奋,睡前半小时给小儿个人卫生处理后,换上宽松衣服上床,并逐渐培养小儿独自入睡的好习惯。从小开始分床或至少被子与大人分开,使小儿独自安静入睡。父母在旁陪伴片刻,以使小儿有安全感。
仰卧和俯卧都是安全的睡眠姿势,但通常侧卧是最安全和舒适的。小儿侧卧时要注意两侧经常更换,以免面部或头部变形。
若家长发现小儿经常翻身不能熟睡,或梦中惊醒等,应及时查明原因,常见的有以下几种:①小便未排空或尿布潮湿。②睡前过度兴奋,或过饱、过热及身体不适等。③蛲虫感染。要剪短指甲,饭前便后洗手,勤换内衣裤,用开水烫泡,即能预防感染。如此切断了蛲虫生活周期,共约4~6周后,即可痊愈。
培养小儿睡眠习惯,既要合理安排时间,还要创造良好环境,更主要的是要及时去除影响正常睡眠的因素。
培养良好的进食习惯
婴儿时期,鼓励母乳喂养,并按时添加辅助食物。注意饮食卫生,要定时定点定量进食,避免边吃边玩,或进食时逗笑玩耍等。小儿进食时也不应讲话,要闭嘴咀嚼食物,尽量不发出声响,不得随意用手抓食物。从小要养成不挑食、不吃零食、不撒饭菜的良好习惯。小儿食欲较差时,应及时查明原因,这时不要强迫进食,更不要恐吓打骂小孩,以免造成恐慌心理,影响生长发育。要让小儿主动参与学会吃饭,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下进餐。
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应定时沐浴,勤换衣裤,保持被褥和用具清洁。食前便后应用肥皂洗手,训练小儿不要随便吃脏东西,不吃生食或带果壳的食物及地摊上的食物等,更不能含吮手指头,以防病从口入。也不要随地大小便。也不要席地而坐,这样既不卫生,又易着凉。
培养良好的排便习惯
婴儿从3个月起大便次数开始减少,即可训练定时排大便。
1岁后可训练坐盆大便,但最长坐盆时间不要超过15分钟,以免引起脱肛。从6个月起就开始训练小便习惯。可在睡觉前后、哺乳前后坐盆小便,逐渐在白天不用尿布。若训练得当,l岁后即可养成定时大小便的习惯,不会再便溺湿裤;2~3岁一般夜间不尿床,如4周岁以后晚上仍尿床则属异常,应查明原因,然后进行治疗。
在玩中培养良好习惯
儿童良好的习惯,是在发育生长过程中,父母、老师、周围人群亲切关怀培养下逐渐形成的,由于儿童有明显的模仿性和可塑性,这些人的言行举止对儿童的影响极大,尤其妈妈是儿童的第一个老师。因此在日常生活、游玩中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和自己动手能力,逐渐养成各方面的良好习惯。对人对物要有正确的态度,如和小朋友之间要互助互爱,不打骂,不恃强欺人,未经允许不抢夺别人的玩具(物品),不随意翻柜子和抽屉等。玩后的玩具(物品)应归还原处,使儿童逐渐养成管理、礼让和学会尊重别人,不能只以“我”为中心。在今后的学习中儿童就能轻松自如地完成学业,而不让父母过分操心。还要讲社会公德,珍惜集体荣誉,遵守社会秩序,爱护公物。如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意攀爬、折断、践踏花草树木,不随意在墙上涂抹,遵守交通规则,不在马路上奔跑嬉戏等。
例:在幼儿园做游戏中,让孩子扮演警察、司机、过路者,进行交通法规的游戏,通过这种游戏可以从中学习遵守交通法规的良好习惯。
二、各类习惯性疾病的防治
如何早期发现宝宝患病
宝宝生病很难早期发现,因为宝宝大多都不会诉说自己的症状,只有靠家长细心观察,发现异常。一般宝宝发病前都会有一些“先兆信号”,如体温、呼吸、脉搏、精神状态、饮食、睡眠、皮肤颜色、面色等方面与平时有所不同,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些先兆症状。
发热,是许多疾病早期的信号,体温超过37.5℃即为异常,高热多因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引起。
鼻塞、流涕、呼吸急促,多因呼吸道感染,肺炎等引起。呼吸时快时慢、深浅不一、呼吸深大多见于神经系统疾病。
宝宝的脉搏正常情况下比成人快,大约每分钟100~120次,发热时可增快,如果节律不整、或脉率超过140~160次/分,可能有心脏疾病。
精神状态不好,睡眠不安,易惊醒,烦躁哭闹,喂奶或进食时仍哭闹不止,无论家长用什么方法引逗效果不佳,常见于发热,腹痛,口腔炎、肛周瘙瘁等;精神反应差,反应淡漠,情绪改变,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不爱玩耍,不爱活动,入睡后不易被叫醒,多见于脑炎、中毒、败血症等。
食欲不好,不愿意吃奶或其他食物,有时伴有呕吐。大便次数增加,带有不消化的食物并有酸味、泡沫或脓血便,大便颜色改变,正常为黄褐色,如果变为黑色,排除吃血制品和含铁药物因素外,警惕消化道的出血;便为白色,表明肝、胆有疾病。
面色苍白、口唇无血色,多因贫血引起。口周发绀、面色青灰多因缺氧、肺炎。颜面水肿多见于心脏、肾脏疾病引起。皮肤出现斑点样疹,多因小儿风疹、药物过敏等症引起。
如何防治儿童肥胖症
儿童肥胖症是常见的营养性疾病之一,也是营养不良性代谢病。儿童肥胖症可分为单纯性和病理性两大类,由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及药物等因素引起的称病理性肥胖症,占所有儿童肥胖症的不足1%,而99%的肥胖症属于单纯性肥胖症。
1.单纯性肥胖症
儿童单纯性肥胖症大多数是由于不合理饮食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长期摄入的热能超过了消耗的量,多余的能量即转化为脂肪积聚于体内,造成了体内脂肪细胞数量增多和脂肪细胞体积增大,从而引发肥胖。
另外,儿童单纯性肥胖症患者的物质代谢比较缓慢而持久,并且基础代谢水平较低,往往合成代谢超过分解代谢。人体的能量代谢一般受遗传因素控制,父母均肥胖,其子女患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风险大于正常人群70%~80%;双亲之一肥胖,其后代患病率约40%~50%。
一般人体脂肪百分率男性正常值为15%~18%,大于或等于25%为肥胖;女性正常值为20%~25%,大于或等于30%为肥胖。
2.病理性肥胖症
儿童病理性肥胖症常常由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及药物等因素引起,占所有儿童肥胖症的不足1%。此类儿童除了体形肥胖外,常伴有原发性疾病的一些症状和体征。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炎、脑瘤引起的丘脑下部疾患,常伴有脑炎、脑瘤等病史。
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常伴轻微性水肿、智力低下等症状;多发性囊怀卵巢综合差一点儿,以肥胖、月经减少、不育为临床特征。
药物副作用所引起的肥胖,如肾病综合症、过敏性疾病、风湿病、顽固性哮喘等需长期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如强的松、地塞米松等),会由于药物引起的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紊乱而引起肥胖,脂肪分布一般集中于颜面、背部、腹部,呈满月脸、水牛背、腹部隆起。肾上腺皮质激素对蛋白质的代谢是分解大于合成,常引起患儿四肢肌肉萎缩,四肢消瘦明显。
3.儿童肥胖症的常见并发症
(1)高血压。
肥胖特别是中心性肥胖是引发高血压的危险因素。青少年肥胖同样潜在着患高血压的危险。北京首都儿科研究所对468名儿童从6岁起连续追踪观察8年(1987~1995年),肥胖检出率由4.91%上升至16.20%,肥胖发生率增长3倍。而且肥胖对血压的升高有较大影响,随着肥胖度的加重,血压水平逐年增高。13岁肥胖儿高血压检出率为14.7%,而对照组同龄儿童则为4%,肥胖儿童高血压患病率为非肥胖儿的3.5倍。在治疗初期的4~8周,通过控制总热能及盐的摄入,患儿的高血压随体重的减轻而下降。山东省立医院随访肥胖儿高血压167例,而临界高血压则为59例,其中98%经1~3个月治疗,随着体重的下降,血压降至正常,不需要用任何降压药物治疗。
(2)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高胰岛素血症、脂代谢紊乱有着密切的关系。肥胖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肥胖儿由于肥大的脂肪细胞上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或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导致血中胰岛素浓度增高,出现胰岛素阻抗及高胰岛索血症。所以,单纯性肥胖症患儿常会伴有高胰岛素血症。
山东省立医院诊治和随访167例肥胖儿,其中测血脂135例,有脂代谢紊乱者占28.1%,表现为三酰甘油、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等升高,高蜜度脂蛋白降低,可出现一个或多个指标异常。通过控制总热能的摄入,调整三大营养素的结构及所占热能的比例,并且适当补充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肥胖儿童高脂血症发病率随体重的减轻、高血压的下降而降至正常值。虽然冠心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但其发病诱因却起始于儿童期。若能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就发现血脂增高这一危险因素,及早防治,可有效地防止冠心病,并降低死亡率。
(3)脂肪肝。
肝脏是脂肪代谢的主要场所,而脂肪肝是肝脏脂肪代谢异常的一种疾病。肥胖患者约有50%~60%伴有脂肪肝,但大部分患者无症状,在肝脏B超或肝酶异常时才发现脂肪肝。约有21%~63%的患者有无症状性肝酶升高。儿童肥胖症也有类似的情况。
脂肪肝严重的程度与血脂高低成正比,严重者可发展为肝硬化。
因此,有必要对肥胖者进行常规的B超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治疗脂肪肝。
(4)糖尿病
目前认为儿童肥胖症是高血压、心脏病和糖尿病等的前驱症。儿童单纯性肥胖症有轻义糖耐量反应延迟现象,肥胖患儿胰岛素分泌的绝对值明显高于健康组,说明患儿有糖代谢障碍。另外,肥胖患儿由于外周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或存在一种抵抗作用,为了维持糖代谢的需要,长期被迫分泌大量胰岛素,时间一长容易导致胰岛素分泌功能衰竭,出现糖尿病。据报道,有10年肥胖史者,同时会有34%发生糖尿病的机率。
胰岛素分泌增多是肥胖患儿发病机理中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肥胖患儿空腹血胰岛素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肥胖患儿超重率与空腹胰岛素值呈明显正相关、超重率越重,越容易发生糖尿病,而且肥胖程度与糖尿病发生年龄早晚有关。
4.儿童肥胖症的治疗
以家庭行为疗法为基础,包括合理饮食和运动的综合治疗,是目前国内外公认为适合于儿童肥胖症的治疗手段。肥胖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父母肥胖的家庭,其生活习惯、饮食结构中有许多易致肥胖的因素,孩子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容易有相同饮食、嗜好和运动习惯,在减肥方案实施过程中,孩子极易受家庭中根深蒂固的饮食、习惯的影响,使行为矫正难以进行,影响治疗效果。
在治疗儿童肥胖症时,应增加运动、减少非生理性进食等,要求孩子有较强的毅力和控制力,家长若对此不予以支持,或经常给予不必要的食物诱惑,则孩子极易退回到原有的生活模式中,使治疗方案难以进行。
家长的参与和家庭行为疗法的执行程度,是儿童肥胖症治疗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儿童和青少年自控能力较差,因此,家长的督促在治疗儿童肥胖症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5.单纯性肥胖症必须注意合理饮食
单纯性肥胖症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的饮食所引起的,故需坚持长期甚至终生的合理饮食,才能达到真正的减肥效果。另外,儿童和青少年正处在快速生长发育期,过分的禁食或限食,特别是蛋白质的摄入减少,将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反而给健康带来更严重的危害。因此,肥胖儿童应根据不同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制定详细的合理饮食方案,三大营养素合理搭配,这样使肥胖儿在减肥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