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理专家曾于1988~1991年,调查了全国22个城市4~16岁的少年儿童共2 4000名,其中诊断为轻度学校恐怖症者占0.1%。虽然学校恐怖症的发生率很低,但一旦发生后果十分严重,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我们不能等闲视之。为了保护儿童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保障他们的生命权益,家长和老师们一定要防止学校恐怖症的发生,把该病的危害性降到最低限度。
二、性格问题
性格与性格问题
性格是个体的情绪活动的倾向和行为方式特征的总和。良好的性格是保证学有成效、事业成功的心理基础,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居里夫人具有克服困难的坚强性格,强烈的事业心和感染力,这是她事业成功的优秀心理基础。所以说培养孩子良好健全的性格迫在眉睫。
1.性格是怎样形成的
(1)人是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知识的,情感、意志也是在社会生活影响下形成的。因此人的精神面貌、行为方式和性格与愿望、兴趣、爱好等相关联。总之,人的心理活动的倾向性,主要是社会存在所决定的,最终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生理基础背景上,决定一个人的性格优劣。
(2)人在婴儿时期就会出现其性格倾向。一般认为,人在幼儿园或上小学时性格才形成。事实上,我们若留心观察,就可发现婴儿在四五个月左右,已表现出他的个性了。我们由他抓东西的方法,就知道有的婴儿很细心,有的很粗暴,有的一抓到马上又放下。活动度强的婴儿很多动,情感反应强的婴儿多哭,社交性强的婴儿较逗人喜欢,冲动性强的婴儿对喂食和换尿布都没有耐心等等。因此,婴儿出生后还不到半年,便已呈现出基本的性格,这属于婴儿气质特点,是先天的,与遗传有关。
不过,并不能说明这就是孩子将来的性格,只能说是一种倾向而已。这种是倾向经过环境的影响,在心理产生微妙的变化后逐渐塑造而成的,所以,一个人的性格到了青年期才趋于稳定。
但是,婴幼儿的倾向虽然是性格的基础,不过,后天环境的影响尤为重要。所以若使相同倾向的孩子接受不同的教育的话,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在家庭环境中,父母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自己的思想感情,来影响子女,常年累月地向他们灌输这些东西,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儿童很容易接受或模仿这一切,甚至于父母的步态、说话的腔调,其日常生活习惯与行为方式,都形同父母。比如,家长若对孩子娇生惯养、百般溺爱,就会养成孩子好吃懒做、以自我为中心、骄横任性,自由散漫的不良性格。而反过来如果对子女严酷压制,长期下去也能使儿童胆怯懦弱、缺乏自信、或养成固执顽抗、撒谎狡辩的性格。
另外,学校教育、同学朋友、社会环境、文化艺术、广播报刊等各种渠道,都能塑造改变着一个人的性格。
2.性格的类型
自古以来,对于人的个性与性格,有许多分类的尝试。一般易被许多人接受的,是把性格分成内向、外向和中间三大类型。
内向性格:兴趣与注意指向自身及其主观世界,冷落孤独,不愿意与他人随便接触,含蓄,沉思,严肃,敏感,缺乏自信与行动的勇气,并且好幻想。外向性格:与环境密切联系,热心进取,好交际,敢干,但是行动常缺乏周密思考。中间型则介于两者之间。
3.影响性格发展的因素
(1)孕妇的营养、情绪、疾病和药物都是影响胎儿发育的环境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影响胎儿的健康,而且影响胎儿的性格趋向。据调查:婚后生活不和睦的夫妻所生的孩子,因恐惧心理而出现神经质者,比婚后美满的夫妻所生的孩子高出4倍。
(2)地理与气候等自然条件对人性格的发展也有不小的影响。如北方人性格强悍、直爽,南方人性格温和、感情细腻。
(3)父母态度与儿童性格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出生到五六岁,是形成性格最主要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绝大多数的儿童是在家庭中生活,在父母爱抚下成长。从教育顺序来说,儿童所接受的影响,首先是家庭教育,然后才是学校教育。对性格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最初是家庭,它对一个人的性格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有人研究了父母态度和孩子性格之间的关系。
从表中可以得出结论,父母对孩子采取民主的态度,孩子的性格愈趋良好。如果儿童缺乏父母疼爱,就容易形成任性、孤僻、情绪反应迟钝和不易合群等不良的性格。
(4)家庭气氛和父母的表率作用也影响着儿童的性格。家庭气氛可分为融洽和对抗两类。这种气氛是由家庭中全体成员所造成的,但关键是家庭中的主要关系——夫妻关系。夫妻关系影响着孩子性格发展。宁静愉快气氛中的孩子与气氛紧张及冲突中的孩子,性格上截然不同。如果夫妻关系是融洽的,孩子则有安全感,在家庭中也感到愉快,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如果父母关系是对抗的,孩子就会缺乏安全感,经常提心吊胆,七上八下,害怕受到惩罚,容易产生紧张、焦虑,从而发生一些情绪和行为问题。破裂型家庭对儿童性格有不良的影响,父母离异比父母死亡对孩子性格发展影响更大,因为父母死亡会引起周围人的同情,有不少关爱,而父母离婚则会受到一些人的歧视,特别是离婚后再婚,一般在亲子关系和家庭气氛上都不可能达到十分融洽的地步。破裂型家庭中孩子往往很悲观,心情孤僻,一遇到不顺心事,爱钻“牛角尖”,但也可能发展为较坚强自立的性格。
所以说,早期与孩子分离,将使孩子产生焦虑,会影响他的性格,甚至有的产生分离性焦虑。
父母是孩子最早学习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性格。儿童往往悄悄地学习和模仿父母行为。因此,孩子与父母的性格有时是如出一辙。俗话说,孩子的行为表现是父母性格的一面镜子。如劳动态度、自制力、自尊心、好奇心等,都受着父母表率的影响。
(5)孩子一生有相当长的时间在学校里度过,所以学校教育对学龄儿童性格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校组织学生举行许多有目的的活动,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相应的地位,他和教师、同学发生相互作用。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发展健全人格,他就能顺利地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生活。与适应良好性格相反,是性格的适应不良。性格适应不良最初是由于不良的亲子关系,然而学校在教育上的不得法也会造成学生适应不良。
如果教师对学生采取专制的管教方式,则学生的性格特征不是冷漠就是带有攻击性,反过来说,教师在场时毕恭毕敬,不在场时秩序混乱,缺乏克制性。教师对学生采取民主的管教方式,则学生的性格特征往往积极,态度好,有能力。再比如教师对学生采取放任的管教方式,学生性格特征则会处于无团体目标、无组织、无纪律的放任状态。
(6)社会实践对儿童的性格影响也很大。如八九岁儿童常看武打片,出现攻击性行为增多。同一个班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从事不同职业,性格会因此发生变化。
影响儿童性格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总而言之,要有一个温暖民主和睦的家庭,教育良好的学校和社会环境,这是培养儿童健全性格的有利因素。
逆反心理与敌意对抗
父母往往喜欢肯听话、学习好的孩子,这样不但父母称心,左邻右舍也羡慕不已。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改革,这类子女却越来越少见。代之而起的是父母听从独苗指令的情况日见增多。更有甚者,与父母对着干,出现逆反心理。具有这种逆反心理的孩子比例不算太少。因此,家长有必要了解一下逆反心理的具体表现、原因、危害性以及调治方法。
1.逆反心理的表现
有逆反心理的孩子,往往表现出敌对情绪及违抗的行为,所以医学上称为敌意违抗。主要表现为不听大人的话,拒绝大人叫他做某些事,甚至做出故意惹恼其他人的事情。
例如:宋强已经参军,但他每年总是向别人借上几千元钱挥霍。因欠债不还,部队里要处分他,并通知他的父母。父母为使儿子免遭处分,自愿付钱抵债。谁知这位军人却说:“我就是要让我父母付钱,让他们不高兴,让他们经济紧张点,他们休想把我送到部队后可以不再与他们作对。”
原来宋强从小由外婆抚育,受溺爱和娇宠。上小学时移居父母处,父母常责打他。久之,就出现违抗父母的情况。开始时,回家不做作业,沉湎在电视中。父母越叫他抓紧做功课,他越将电视机开亮开响,坐在地当中一动不动,对父母的劝告充耳不闻。父母要检查他的作业时,他恶狠狠地将作业簿当着父母的面撕掉。父亲还没动手打他,他却来个先下手为强,用碗、杯、瓶当武器要跟父母对着干,吓得父母面色发白。父亲要将宋强赶出家门,从此不认这个逆子。宋强就将户口簿中户主一页撕掉,然后用扫把要把父亲打出家门,并严厉地宣布:“没有户口的人,休想住在家中”。
父亲回家时,宋强又要用电视机当炮弹,再次将父亲轰出家门……无奈在宋强初中毕业时,父亲找了熟人,将他送去参军锻炼,谁知他刻意报复,其程度之严重,已够上了敌意对抗。
2.引发逆反心理的原因
逆反心理主要是教育方法不当,过严、过分溺爱,或父母对子女态度不一致等一系列因素所引起的。尤其是对学龄前期的孩子,因为此时是儿童发展的非常时期,从一无所知的小婴儿,变成一个有情感、有意志要求、有自己独立个性的儿童,他们的自我意识有了一定的发展,他们开始认识自己,并用自己的观念判断别人。
有专家认为,儿童在3岁左右就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就有了自己的意向要求,开始想挣脱成人的怀抱,自由活动,这是儿童心理发展中的第一反抗期。6岁开始用顶嘴的方法,表示对父母干涉的不满,心理学上把孩子想脱离父母的监护,成为独立人的过程,称为“心理断乳”。
“心理断乳”历时很长,而且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如处理不好,孩子和父母之间会产生陌生感,彼此开始产生隔阂,整个家庭气氛压抑,生活就不幸福。因此不要动不动就对孩子骂或打,应从心理特点出发,因势利导,教育时要注意方式,要使孩子心服口服。
3.逆反心理的危害
有敌意违抗的孩子,开始时违抗父母,以后因矛盾不断扩大,进而与老师、同学、其他长辈等也无法相处。长大成人后,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甚至会违法乱纪。
4.逆反心理的预防
应以预防为主。主要应注意教育方法,应尊重孩子,有事与孩子商量。不宜采用强硬的压服手段,尤其是对性格刚强的孩子,否则极易使孩子发生逆反心理,做出敌意违抗的行为。
一旦发生了敌对行为,矫治就十分困难,预后也相当不好可以使用一些抗焦虑及稳定情绪药物。当情绪好转后,逆反心理有可能逐渐减轻,便于接受行为治疗。
发脾气与暴怒发作
孩子,给家中增添不少欢乐,但是,如果有一个爱发脾气的孩子,肯定会给家庭带来很大的烦恼,这时该怎么办呢?请您千万不要被孩子牵着鼻子跑,应该先冷静下来,仔细观察一下,您的孩子为什么会发脾气,然后给予有的放矢的帮助。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发脾气被称为暴怒或激惹。如果你的孩子经常要发脾气,那么,请你要注意了。以下介绍引发暴怒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1.暴怒发作的原因
(1)情绪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人们的心理活动是受大脑所支配的,如果大脑的功能不够成熟,就不能控制自己的举止言行,不正常表现就会层出不穷,发脾气就是其中的一种表现。人类的大脑要等18岁左右时才完全发育成熟。由于儿童脑的功能尚未发育成熟,故儿童的情绪不太稳定。容易波动,容易发脾气,易哭易笑,变化多端,而且年龄越小这种变化就越明显。例如:2岁孩子的玩具被人拿去时,立即可以哭吵,甚至躺在地上打滚,当妈妈拿糖来哄他说:“乖乖快起来吃糖”,小儿就会破涕为笑。5岁的孩子,就不是那么易哭易笑了,他们比2岁的孩子更可以控制一些感情,甚至打针时都可以忍住不哭。人们一般都能结合年龄因素来判断孩子的发脾气,是否属于正常现象。除此以外,还应考虑发脾气的严重程度与次数多少。例如,同样是个3岁的孩子,为什么李家的小孩不大发脾气,而且一哄就好。但张家的孩子却经常在哭闹,耍赖,且难以逗好。我们可借此来衡量,孩子的发脾气,是情绪发育过程中正常现象,还是偏离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