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大戏剧论坛.第5辑
49613400000018

第18章 抗日战争时期周贻白的戏剧电影创作(1)

周华斌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周贻白三四十岁,主要在上海。1936年(36岁),在出版《中国戏剧史略》、《中国剧场史》二书之际,日本侵华战争爆发。

1937年“七七”事变,中日正式宣战。8月13日,日军攻打上海,上海租界沦为“孤岛”。在国难当头的形势下,纯粹的学术之梦必然被扰。周贻白于1937年参加了上海抗日救亡协会,与欧阳予倩一起从事京剧改良,协助欧阳予倩编演了鼓吹民族气节的京剧《梁红玉》、《桃花扇》、《渔夫恨》,并在阿英主编的《文献》杂志发表了反映岳飞抗金兵的京剧《朱仙镇》。在阿英组织的“新艺话剧社”里,他担任编委会主任委员,写作并出版了话剧《北地王》。上海孤岛时期,周贻白将主要精力投入戏剧和电影创作,这是他从事话剧和电影写作的多产时期,共创作了约40部左右戏剧、电影(见附录)。

1937年欧阳予倩的京剧《梁红玉》上演后,周贻白在上海市文化界主办的、郭沫若题名的《救亡日报》上,发表了《我眼中的〈梁红玉〉》一文,文中强调历史题材戏剧的“警世”观念:戏剧这一项东西,究竟不是为着专门“演古”而设,除了相沿成习的一切排场不能立时全部变更外,未尝不可就其特具的优点,去芜存精地注入新的生命,以促成其演化。

又说:

欧阳(予倩)先生所编的《梁红玉》,……被一种严肃的空气笼罩住了,静听那初上场几个百姓的对话,我几乎以为他们不是在演剧,好像是从战区里刚逃出来的相关的人。……未入戏院以前,我的心本来像被什么东西压住了。看完戏走出,虽仍觉得有相当沉重,但我记起最后几句戏词:“打开军器库,让百姓们拿起刀枪,自己也去抵抗吧!”回环诵了几遍,我的脚步仿佛轻松了许多。……

故事的取材虽远在宋代,但在戏剧的编排上却以民众作结。诚如戏单上所说:“处处吻合时势趣向,幕幕含有警世意味。”凭着这两句话,我真应该向欧阳予倩先生遥致我的敬意,因为他这出戏里列出了几个救亡问题的答案。

1938年,已沦陷的上海滩,只有英法租界日本人还没有进入。租界里的各个戏馆依然能照常演戏。上海法租界原有个话剧联谊会,叫“青鸟剧社”,是一个进步的话剧团体。1938年,主持人于伶将“青鸟剧社”改组为“上海剧艺社”。剧作家阿英、顾仲彝和演员蓝兰等参加了这个剧艺社。该剧社演出了《女子公寓》、《花溅泪》等剧。1939年,阿英以明末葛嫩娘的事迹为题材,编写了话剧《碧血花》,邀集“中国旅行剧团”留沪的骨干唐若青以及刘琼、冒舒湮、慕容婉儿、钱毅等参加演出。

葛嫩娘是明末秦淮名妓,深得桐城名士孙克咸的宠爱。史可法在扬州抗清殉国后,葛嫩娘激励孙克咸奋发抗敌。孙克咸投身于福建军旅,嫩娘和侍女美娘随同参军。不久,浙江失守,福建出了叛徒,孙克咸等退入深山坚持战斗。两年后,清军围剿,孙克咸等相继被捕。清军统帅博洛见嫩娘美貌,欲行非礼,嫩娘坚决不从。美娘首先惨遭毒手,嫩娘忍无可忍,咬舌喷血自尽。克咸不久亦被杀。

阿英的《葛嫩娘》是在大敌当前形势下的一部提倡民族气节的话剧,连演了一个多月(剧本于1940年由上海国民书店出版)。同样在1939年,周贻白也以此题材创作了电影剧本《葛嫩娘》,又名《明末遗恨》,由华成影片公司拍摄成电影(顾兰君、梅熹等主演,梅熹饰孙克威)。

同年,周贻白还创作了另一部颂扬抗敌及民族气节的话剧,叫《北地王》。该剧取材于史籍《三国志》、《华阳国志》和戏曲剧目《哭祖庙》。故事情节是:三国时,魏军攻蜀。蜀国都城成都的周边有一个江油城,是成都的屏障。江油守将马邈顶不住魏国的强大攻势而投降,其妻李氏很有气节,在敌兵入室时,痛骂丈夫,上吊自杀。魏军长驱直入,继续攻陷绵竹,兵临成都城郊。蜀国朝廷里于是发生了战与降的激烈争辩。蜀国后主刘禅懦弱无能,不听第五个儿子北地王刘谌的劝谏,决意投降魏军。刘谌力主抗战,反被逐出宫外。在愤懑无奈之下,刘谌决计一死见志。他跑到供奉祖先的太庙里,敲响丧钟,哭祭祖先。夜归,刘谌将此事告知了妻子崔氏。崔氏痛泣,伏剑殉国。北地王见国破妻亡,亲自杀死几个无辜的儿子,自刎身亡。临终前,他抬头望天,喊道:“皇天后土,实鉴此心!我刘谌,也算对得起堂堂的汉族了!”此时,窗外火光仍炽,天色渐渐明亮。

这个时期周贻白也写了一些曲艺作品,宣扬抗战救亡。如:子弟书《黄花岗》、《赵老太太》、南词开篇《李香君》等。1939年12月31日,在上海的《神州日报》上,他发表了一篇慷慨激昂的子弟书,名《赵老太太》。子弟书里的赵老太太是东北平民,开头是她招呼子女的一番话,很像戏剧台词:“侗儿!你长成了翅膀干什么不翱翔?若要有家先要有国,男子汉畏首畏尾算不了英豪。血海的冤仇要你们去报,瞄准你的枪口、握紧你的刀。全部财产都给我变卖了吧,只要是打日人我情愿把家抛。这时候有多少力就出多少力,去吧!给我照样的杀来照样的烧!务必要杀得他一个也不剩,你才不愧是堂堂华胄,我赵家的尔曹!”

其中的情节同样很有戏剧化痕迹:日军占领了东三省,赵老太太失去家园后,让侗儿参加了义勇军,自己带领另外几个儿女逃亡到河北蔚县,勉强度日。她与儿女们商议说:“现在有两条路随你们自己挑:一条路是抗,一条路是做奴隶,你们看哪条路好走?哪条路更高?一声珍重分道扬镳。”随后,鼓词热情歌颂了民众的抗日游击战:东四省从此展开游击战,义勇军往来飘忽控制了四郊。说什么国富民强、械充粮足?说什么披坚执锐、将勇兵骁?一会儿火车脱轨、中了埋伏,一会儿后路被截、受了包抄。只杀得血流成渠、尸横遍野,只杀得天昏地暗、鬼哭神嚎。不多时杀死了日人好几万,可是它的野心不死,欲念更增高。张望着华北馋涎又滴,因此上揭开战幕在卢沟桥,两国把兵交。……

在战争形势下,子弟书中塑造了作为民间女英雄的赵老太太的形象:“一家人长征哪顾路迢迢,少不得晓行夜宿、饥餐渴饮,不知者还当他们把难逃。那时候二十九军已退平汉路,平津一带鸠占了雀巢。”她带着游击队“击破了第二监牢,解放了五百余人都来抗敌,割断了电线又把铁路撬。”“虽是女流,杀敌不落后;别瞧她皤然一老,胆气比人豪。双手开枪百发百中,两杆盒子炮系在裙腰。”在一次傍晚的伏击中,她发现日军骑巡队三人,“双枪齐响撂倒了两个,另一个拨转马头不要命的逃。众村民这才相信她有本领,都来投效不用相招。”

在冀中平原上,这支由双枪老太婆率领的游击队“声势日增、范围愈扩大,辅助着正规军队侧击旁敲。捉弄得日人东西奔走无停趾,纵然不战死,心力已疲劳。才知道:冒险轻进陷入了泥沼,这一双泥腿早晚要糟糕,天数已难逃!”

这篇子弟书体现着“孤岛”文艺界激情澎湃的救亡思潮,体现着与田汉为电影故事片《风云儿女》创作“义勇军进行曲”时同样的时代精神——“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同时,也体现着周贻白关注现实、弘扬民族正气的创作理念。这种歌颂平民,尤其是歌颂平民女子的爱国民族正气,在他孤岛时期的《葛嫩娘》、《北地王》、《李香君》、《花木兰》等话剧和电影作品中异曲同工。

1939年底,唐槐秋唐槐秋(1898—1954),湖南湘乡人,曾留学日本。1926春与田汉创办南国电影剧社。1933年底在上海创办中国旅行剧团,编演话剧。抗战前后曾赴南京、天津、北京、武汉、香港等地演出。1939年底回到已沦为“孤岛”的上海。率领的“中国旅行剧团”巡回演出后回到上海。周贻白与唐槐秋是南国社旧友,乃协助他重整“中旅”,为“中旅”编写了话剧《李香君》。该剧于1940年4月间交稿,7月份在上海璇宫剧院首演。

《李香君》是根据清康熙年间孔尚任的戏曲剧本《桃花扇》改编的,原是一部反映明清交替时期社会动乱的历史性传奇。原著的主题和人物关系比较复杂,通过书生侯朝宗与秦淮歌妓李香君的爱情纠葛,反映明代末年东林党人与贰臣阮大铖之间的忠奸斗争。周贻白的话剧《李香君》将《桃花扇》减头绪、密针线,主角设为李香君,重点在于刻画这位平民女子关注国事、爱憎分明的品格,颂扬那种“巾帼不让须眉”的凛然正气。

该剧在当时颇受欢迎,7月份在璇宫剧院首演后,同年秋季又由卜万苍卜万苍(1903—1974),安徽天长人,在江苏扬州长大,肄业于江苏第五师范学校。1924年担任上海中华影业公司摄影师,后为电影导演。先后为中华、民新、联华、新华等影片公司导演多部影片。1948年移居香港,继续担任电影导演。导演,在浦东大楼上演了将近一个月。1940年10月,剧本在上海国民书店出版,并由“金星影片公司”摄为电影。有位署名“邹啸”的观众在《〈李香君〉的编制》一文中谈该剧的编剧手法,颇为赞赏:昨晚到璇宫剧院看周贻白先生所编的《李香君》的演出,客满加凳,盛况空前。

此剧以前曾有孔尚任的《桃花扇》传奇、欧阳予倩的《桃花扇》平剧,若照原来传奇改编,头绪纷杂,必难处理。贻白只择出十人左右的重要角色来登台,既不太多,又不太少,做到了“省头绪”的好处。

并且,结构也极清楚:差不多完全以阮大铖、李香君、侯朝宗这三个人的葛藤作为戏剧的中心。

还有一种巧妙的方法,就是借画来引入本题。……这方法好像是以前历史话剧作者所不曾用过的。

作者是考据家,所以剧中各事大部分俱合史实。他不把郑妥娘和杨文骢作为小丑,不过分夸张福王,不把阮大铖作为净(仅使其作丑,让他自己说“会唱戏”),不把朝宗看作完节的人,这都是他谨慎的地方。并且,因为不掩饰侯朝宗短处的缘故,使得第五幕特别精彩,成为以前诸家未到之笔,尤其值得称赞。剪报,发表处待查。

同年5月29日,在《申报》的副刊“春秋”上,还刊发了“周贻白作、谢小天唱”的弹词开篇《李香君》。载录如下:

秦淮佳丽夙知名,旧院风流说胜明。倡女尚能持气节,令人长忆李香君。

侯方域,空有才名无骨气,乍逢美色便忘形。帮闲全仗杨龙友,还有那,代付缠头(的)阮大铖,暗加笼络具深心。

俏佳人,问明来历花容变,立即裙钗换布荆。休道我,烟花贱质专为利,奴家是,红粉怜才一片心,肯令权奸辱此身!

宫车出,庙社倾,半壁江山委劫尘。王气将终歌玉树,又看《燕子》与《春灯》。

熙朝贵倖推田仰,得意新将漕抚升。强致聘金三百两,杨龙友,腼颜再度作媒人,要娶香君备后人。

好一个烈性倡门女,她宁愿,碎首阶前不允婚。只落得,血溅宫纱污扇面,这才使,阿娘代嫁得完贞。

齐纨一柄堪千古,几笔桃花点缀新,两朝应举愧侯生。

1940年秋末,周贻白创作了话剧《花木兰》。1941年1月1日至15日,《花木兰》由卜万苍导演,仍由中国旅行剧团公演于璇宫剧院。中旅剧团团长唐槐秋的女儿唐若青饰花木兰;著名演员石挥饰花木兰的父亲花弧;唐槐秋自己饰隋炀帝身边的大臣——反面人物杨素。1941年5月,剧本由开明书店出版。

这依然是一部以抗敌为主题的话剧。剧中的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卫国保家、壮志凌云,是个传奇英雄。她从小习艺,女不服男,认为过去之所以没有女子从军,是因为女子自卑,“自认为是娇滴滴的小姐”,“假使她不自以为是个女子,偏偏要去干一干男人们的事,我看也不见得会差到那儿去”。她的有病的老父亲花弧在接到军书后,也磨刀霍霍,准备上前线,认为:“一个当军人的,与其死在床上,不如死在战场,大丈夫能够以马革裹尸,总算是善终了。”还说:“人生在世,谁能不死?只要死得其所,死得其时,……别看我的刀生了锈,只要一上阵,把敌人们的血往上面一浇,就会和新出炉的货色差不多了。”

剧情的背景,安排为突厥侵犯建立不久的隋朝的战事。剧中的民众对从军上前线并不畏缩,当屋外有军队出发的歌声传来时,武艺不凡的木兰在母亲、弟弟的积极配合下,积极地备好行装,又在邻居的陪同下到东市买好马、备好鞍,悲壮地向父亲告别:

爸爸!愿将此身常报国,不杀胡儿誓不还!

剧中的主题歌是由中国旅行剧团全体团员合唱的,基调同样激昂:

前进,前进!大家一条心。

脚步要踏稳,目标要认清。

我们是国家的柱石,我们是国家的干城。

驱丑类,扫妖氛,怕什么艰难与苦辛。

莫忘了我们的使命,莫冷了我们的热忱。

前进,前进,一齐向前进!

全剧不但以花木兰顶替父亲花弧的名字假扮男子作为悬念和主要线索,还设置了村民支持军队、花木兰警惕奸细、主帅出击捐躯、花木兰临阵指挥和出奇制胜等情节。最后,在隋炀帝封赏时,发现花木兰为女子,居然想收她为嫔妃。木兰坚决不从,隋炀帝大怒,下令斩花木兰。正在生死的关头,占城国占城,古国名,在今越南中南部。作乱,于是,立有战功的花木兰再次领兵出征,走向了疆场。剧情结束时,远处战鼓如雷,再次传来了“前进、前进”的主题歌声。

这是一部大敌当前背景下的《花木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