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国际艺术品贸易
49628300000010

第10章 国际艺术品贸易的定义及简史(9)

弗朗兹·马克(Franz Marc,1880~1916年),德国画家,青骑士派的创始人之一。开始马克以一种学院的自然主义风格作画,但是1903~1908年他去法国参观时受到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的影响,尤其是凡·高,使他更倾向于表现主义风格。1910年马克与麦克相识并结为好友,麦克教给他表现主义者使用颜色的方法。通过麦克他加入到“新艺术家协会”,并与康定斯基和雅弗伦斯基一起建立青骑士派。马克对艺术的态度是宗教式的,其观点多是通过描绘动物来表现,因为他认为动物比人更漂亮、更神圣。1910年的《蓝马》是他早期曲线风格的杰作。到1914年,在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的影响下,他的作品变得更加抽象,几乎完全失去了再现的内容。代表作品有《黄色的小马》、《牛的画像》等。

奥古斯特·麦克(August Macke,1887~1914年),德国表现主义画家,青骑士派的创始人之一。麦克的画风开始也受到康定斯基、德劳内的影响,更直接地从野兽派画家中学到色彩概念。1914年春他和克利同游突尼斯后,受到克利的影响,将具有立体主义结构的精神与自己和谐的色彩相结合,作了《有牛和骆驼的风景》,色彩富丽,表现了乡间幽静的情调。他死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年仅27岁。代表作品有《画家妻子的肖像》、《穿绿衣的妇人》、《有牛和骆驼的风景》等。

阿历克塞·凡·雅弗伦斯基(Alexej Van Jawlensky,1864~1941年),俄国画家。他在彼得堡跟随列宾学习绘画,由于不满意历史现实主义,于1896年离开俄国定居慕尼黑。他在此遇见康定斯基,就开始与青骑士派保持联系,尽管没有参加他们的画展。后来他在巴黎结识了高更和凡·高,并与马蒂斯工作了一段时间。在1905年他是用野兽派的调色板来画画的。之后几年的裸体素描,暗示出马蒂斯的画风。代表作品有《风景》、《成熟》、《爱》等。

保罗·克利(Paul Klee,1879~1940年),瑞士画家和插图画家,20世纪变化最多、最难以理解和才华横溢的人杰之一。1898~1901年在慕尼黑美术学院学习,之后,到意大利、法国旅行,1906年定居慕尼黑。从1911年起他与青骑士派的画家联系,第二年参加青骑士派的画展。1924年他和麦克等去突尼斯旅行。这次旅行唤起了他对颜色的新感觉,他开始热衷于水彩画,采用以立体主义风格为基础的半抽象色彩图案作为画面的主要成分。在此之前,他一直采用黑色和白色。早期主要从事版画创作,属于表现主义范畴,但也明显表现出受艺术史上富有浪漫和荒诞精神的艺术家的影响。对克利启发最大的是凡·高、高更、塞尚和马蒂斯等。1920~1931年,克利到魏玛包豪斯艺术学院任教,他的教学笔记和经验集中在1925年出版的《教学见闻录》中。克利涉及表现主义、立体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对抽象的形式也有所研究,很难把他归为哪一派。在他的创作中,有一种表现梦境和潜意识的愿望,他自己说要使记忆抽象化。从表现幻觉、幻境的角度来看,他有独特的创造。他善于用线,使自己的形式、风格与线条携手同游。他的画风单纯且有稚拙的趣味和幽默感。代表作品有《往内地》、《都市的星空》、《年轻的无产者》、《人形剧场》、《鱼》、《大路上的岔道》、《尼罗河的传说》、《天使,女性的》、《无题(最后的静物)》等。

埃米尔·诺尔德(Emil Nolde,1867~1956年),德国画家、插图画家,德国表现主义的先驱之一。诺尔德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年轻时学习过木刻,并且在柏林干了一段时期的家具和装饰艺术设计。他的绝大多数作品是风景画。代表作品有《万圣节》、《夏娃》、《南海的太阳》、《桀刑》、《预言者》等。

恩斯特·路德维希·凯尔希纳(Ernst Ludwing Kirchner,1880~1938年),德国表现主义画家、雕塑家、插图画家,“桥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代表作品有《持日本伞的少女》、《酒徒自画像》等。

埃里希·海格尔(Erich Heckel,1883~1970年),德国画家、插图画家,“桥社”的创立者之一。他的作品比“桥社”的其他成员更具有抒情性,显示出对描绘疾病和内心痛苦的特别的关心。他的风景画有时也表现出一种装饰性,这与德国的大多数表现主义者有所不同。1911年他和凯尔希纳及“桥社”的其他成员定居柏林,开始与费宁格、麦克和马尔克来往,使他的绘画的结构增强了力度和连贯性。但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变得更加悲观,带着痛苦的表情,扭曲的四肢,僵硬发狂的姿态。这种基调反映在他的颜色上,猩红色和刺眼的黄色以及单调的蓝色形成对比。1914年海格尔作为一名卫生员来到佛兰德斯,从而和恩索尔、贝克曼相识。他的风景画在颜色上变得更加阴沉,通过这些因素的冲突来表现战争带给人们的极端痛苦,增加了作品的悲剧和忧郁的基调。1920年以后,他的作品变得更加传统,失去了表现主义者的热情和活力。1937年他的作品被指责为颓废艺术。代表作品有《清澈的日子》等。

奥托·穆勒(Otto Mueller,1874~1930年),德国画家。1910年加入“桥社”。穆勒善于用简练的线条和淡雅的色彩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色彩非常柔和、雅致、含蓄。他的绘画最能使人联想起东方典雅的组合。他画的裸女纤弱多姿,身段优美,斜目而视,置于自然环境之中,协调统一,富有生气。代表作品有《小船上的女人》等。

马克斯·佩希斯坦(Max Pechstein,1881~1955年),德国表现主义画家和插图画家。1906年加入“桥社”,被认为是“桥社”中最折中的一位。他是一位大胆的色彩改革家,更多吸收了后印象派和野兽派的成果与自己的灵感相结合,人物的线条结构多用曲线,比较舒畅、柔和。他经常用鲜明的蓝、深红、黄和绿色,在色彩的同时并置中,使之互相激荡,而且是非常的不和谐。虽然他不是一位抽象画家,但在“桥社”的画家当中,他大概是在抽象结构方面走得最远、信心最足的一位。代表作品有《渔船》等。

奥斯卡·科克什卡(Oskar Kokoschka,1886~1980年),奥地利出生的英籍插图画家、作家,原来和克里姆特、席勒一起是维也纳分离派的成员。1910年他来到柏林后参加德国表现主义活动。科克什卡早期的热情洋溢的肖像画,既掌握了对象的性格特征,又赋予其作者炽热的内在的感情,但都不同程度地弥漫着沉闷或压抑的气氛。他的作品经常保持自由性,既新鲜而又大胆。色彩更加强烈,人物塑造得更加有力,有时带有漫画的程度。作品由于深长的远景,变得十分清楚。后期的绘画与表现主义有一定的联系。他是一位具有个人风格的表现主义者。代表作品有《自画像》、《赫瓦斯·威登的肖像》、《风中的新娘》、《红色的蛋》等。

凯绥·柯勒惠支(Kathe Kollwitz,1867~1945年),德国女版画家和雕塑家。她自小接近贫苦人民,与医生卡尔·柯勒惠结婚之后,1891年居住在柏林北部的贫民区,在此深刻地了解到穷人恶劣的生活状况。她的许多作品就是当时社会状况的抗议书。她的系列组画《织工的暴动》(1897—8)和《农民战争》使她名声大作。她集中创作生活中具有强烈悲剧性的题材,尤其是妇女和儿童。后期的作品大都是反战题材(她的儿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孙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牺牲)。1927年她访问苏联,并创作了《团结就是力量》等石版画。1929年被聘为柏林艺术学院教授,但是1933年遭受纳粹的迫害。之后她创作了关于死亡主题的八幅版画。她最出色的雕塑作品是1932年的《战争纪念碑》。代表作品有《践踏》、《妇人和死去的孩子》、《牺牲(战争第一页)》等。

路德维兹·迈德纳(Ludwig Meidner,1884~1966年),德国柏林表现主义画家。代表作品有《燃烧的街区》等。

奥托·迪克斯(Otto Dix,1891~1969年),德国画家。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服兵役,之后学习绘画。1920年左右,他同新客观现实派的杰出画家格罗兹一起创作了关于战争题材的作品,描绘了难以形容的恐怖情景,令人毛骨悚然。他创作的题目为“战争”的五十幅蚀刻版画,被汉密尔顿称为“在现代艺术中是最强有力的,如同那些反战言论一样”。1931年他被普鲁士学院聘为老师。他的反战立场引起了纳粹的愤怒,导致他从学校被开除。迪克斯的作品被认为是颓废艺术。他战后创作的作品失去了新客观派时期的力量,受到宗教神秘主义的影响。代表作品有《画家的双亲》、《记者萨维那·凡·哈登的肖像》、《大都会》等。

乔治·格罗兹(George Grosz,1893~1959年),德国出生的画家,1938年成为美国公民。早期作为一位漫画家,通过其作品表达他对普鲁士军队等级制度的憎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两次在德国军队服兵役,但每次都借口被打发掉。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最著名的反战讽刺画《现役合格》(1918年),画面上一个肥胖自得的医生在傲慢的普鲁士军官面前,替一具干尸说了一声“同意”。1917~1920年,格罗兹是柏林达达派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之后他又和新客观现实派中的迪克斯一起工作。格罗兹在他的作品中猛烈地抨击了这个腐朽的社会。在这个国度里,除了赤贫、疾病和死亡以外,还有暴发户、妓女、无止境的贪婪和荒淫。像他这样完全以仇恨为推动力的艺术家是很少见的。格罗兹的一般风格是薄弱的、不结实的线描,结合流动水彩的风格。20世纪30年代他到了美国,个性发生了很大改变,开始画一些浪漫的风景画和静物。尽管在后来的几十年里,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但他自认为是一个失败者,因为他被认为是一个聪明的讽刺画家而不是严肃的艺术家。格罗兹创作了几幅自画像来表达他在这个被接纳的国家里的孤独和抑郁。1959年他回到柏林,他说“我的美国之梦是一个肥皂泡”。不久便去世。代表作品有《现役合格》、《社会的支柱》等。

马克斯·贝克曼(Max Beckmann,1884~1950年),德国表现主义画家、插图画家。在他艺术生涯的开始,他是一个保守主义者,德国的印象主义者。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作为一个卫生员的身份,改变了他的画风观点。作品充满了恐怖,形式扭曲,反映了其受哥特式艺术的影响。从其作品中表现出蛮横的现实和社会危机来看,可把他划为新客观现实派,但他不同于格罗兹和迪克斯,他的绘画描绘的是贪欲、悲哀、残忍等。1933年他被纳粹剥夺了职务,于是开始创作大型三联画《起程》,作品表现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哲学观以及对人性残忍的恐惧。1937年他来到阿姆斯特丹,生命的最后三年在美国度过。贝克曼的哲学观点保存在他的演讲稿《我的绘画理论》中。代表作品有《夜》、《起程》等。

利奥尼·费宁格(Lyonel Feininger,1871~1956年),德裔美国画家。为了学习音乐,他1887年离开美国前往欧洲,但不久便转向绘画艺术,以给德国的报纸作插图和漫画为生。1907年又开始作画,1912年以后与立体主义的支派有了接触。费宁格形成了自己的立体主义,这是一种用结实的笔直的线条结构,与给人以美感的柔和发光的色彩,形成对比的处理手法。他喜欢画建筑物和有关海洋的题材。1913年他同青骑士的画家一起举办画展,1919~1933年在包豪斯学院任教,1924年同雅弗伦斯基、康定斯基、克利一起创立青骑士派。1937年回到美国。代表作品有《暴风雨之后的云》等。

恩斯特·巴纳希(Ernst Barlach,1870~1938年),德国雕塑家、插图画家、作家。30岁左右时,他对陶瓷和雕塑同样感兴趣。1906年他去俄国南部地区旅行之后形成了自己的个人风格——强健的农民类型。他对中世纪德国的雕塑产生兴趣,开始意识到精神和技术之间的密切关系——即使他们被翻制成青铜,人像同木刻一样有着宽阔的平面和尖锐的棱角。他举例说明了德国表现主义典型的人的精神狂乱感,相信通过从“无名的黑暗”之中创造出可见的艺术形式,人们可以重新发现自己和丢失的上帝。巴纳希的作品有巨大的活力和表现力。他完成了许多战争纪念碑,包括一块德累斯顿教堂的纪念碑1938年他的艺术被指责为颓废艺术并遭到破坏,但随后在科隆被保存起来并做了复制品。在他去世之后,他在德累斯顿的工作室被作为永久的博物馆;另外,在汉堡还有一座纪念他的博物馆。他也写了表现主义剧本,采用木刻和版画的形式来说明;1928年他的自传出版。代表作品有《纪念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