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卫文化纵横
4977200000012

第12章 文化概论(10)

皮影戏演出受场地限制不大,加之设施、道具简易,随处可演。每支皮影艺班一般为5-7人,但艺班中必须有一位能唱旦角的主角撑台,其行头由乐器、响器组成。乐器由二胡、板胡、三弦、笛子等组成,艺班条件好的还配有中阮、琵琶等;响器有干鼓、爆鼓、钹、锣、梆子等。剧目广泛,以西北地区的秦腔、眉户、道情等为主,兼顾现代题材。演出时更有讲究:开演前表演者要沐浴更衣,燃香供拜孔子像,敬牛王马神、福禄财神等,既是祭祀仪典,也含有驱鬼避邪图吉利之意。演出剧目以符合大众化口味题材为主,其台词道白与史书讲评同工异趣,大抵真假相伴,表孝子贤孙,挞贪官污吏,演落难书生中状元,唱小姐私订终身后花园……观之令人痛快淋漓,很是过瘾。

皮影戏由宋代以来日渐兴盛,元代还随军演出,并随着蒙古铁骑的征程而传至东亚、欧洲等地。皮影戏在明代以前主要为达官贵人、公子王孙所观玩享用。至清代,因地方戏曲兴起并且占据演出市场主导地位,皮影戏渐渐转向民间,成为寻常百姓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

清代初期,皮影戏开始从陕西、甘肃一带传人中卫,到民国时期达到顶峰,涌现出一批演技高超的皮影艺人,本地着名者有香山深井的刘家杧娃子,镇罗李嘴的李金寿,东园白桥的韩生寿,宣和的陶生智、张振家等艺人。他们或自家组班,或与人搭班。每当夏种秋收后,走村串巷,组台演出。另外,还经常在农历各节气或庙会上演出,遇到婚丧嫁娶、寿诞生辰时也应邀前往演出。在众多皮影艺班和艺人中,名气大且表演技艺高超者当数刘家杧娃子。刘家杧娃子本名刘玉贵,香山红泉乡崾岘子人,后落户在上石棚村,因生就一副憨相,为人厚道本分,故世人皆以“杧娃子”称呼之,真名反倒鲜为人知了。其耍线技艺绝妙,十根手指皆用,因嗓子不好使,唱腔与表演不相配称,故每每得与他人搭班。他的足迹遍布中卫山川乃至全区各个角落,是宁夏影响较大的一支艺班。1963年10月,宁夏举办全区皮影大赛,他率领艺班代表中卫前往首府银川参赛,获得演出一等奖,受到了自治区主席杨静仁亲切接见,并奖励100张牛皮以资鼓励。“文化大革命”期间,皮影戏一度被禁演,直到改革开放后,这一璀璨的民间艺术才得以重放光彩,但演出市场一直低迷,皮影道具则被当作文物珍藏。

单鼓舞按照中卫地方习俗,人们为了庆贺五谷丰登,祈祷风调雨顺,免除天灾人祸,每年从农历七月初七日起,城乡各寺庙都要举办迎神赛会。有的献戏赛神,继日连夜;有的请单贡子打鼓,祈福禳灾;有的设坛诵经,舍食放斋。此歇彼起,直至九月初九日重阳节方告终结。

中卫单鼓子,系神汉跳神时所持乐器。单鼓只有一面,形似团扇,圆周处用铁条圈上,张覆羊皮,鼓下部有手柄,柄下又有三个圆环,环上各穿有薄铁片制作的圆形小铁圈数个,用一藤条敲击鼓面发出声响。同时,随着单鼓子手部、身体上下左右韵律性移动,鼓环也唰唰作响,有强烈的节奏感。

其实,单鼓、单贡皆乃讹名,其正名为“端公”是也。经考证,在地方戏剧中有“端公戏”这一剧种。据《释文》载,端公戏从巫师跳神发展而成,端公当为巫师跳神仪式中的神汉角色。中卫的单鼓子神汉,新中国成立前就有好几家,大多以本家为帮,师徒数人相随行事,活动于城乡各庙会上。自成体系的单鼓子,都有其独特的表演技艺,其中王育才帮所跳的单鼓舞,表演程式较全,内容丰富,一次性表演时长3-4天,在当地名望极大。

中卫单鼓舞整套活动,有跳神、耍纸条、顶灯、装娘娘和谢神等程式。

跳神。属于庙会一开始单鼓子请神佛降临受祀的活动。有单鼓子舞者4-8人,每人头戴一发网,网顶中央有一小孔,孔中系上二尺多长的辫子,辫梢拴一小铜钱。身上穿着对襟马夹和花裙,左手持单鼓,右手拿藤条击之,纯属男扮女装。跳神开始,跳单鼓子舞的人击着鼓,扭着身体舞动。不久,就开始“绕帽尕子”,即甩起头上的长发辫,此乃中卫单鼓舞的一大特点。辫子甩起后,随着鼓点的紧慢,辫子在头部的前后左右旋转,有正转、侧转等,花样不少。“绕帽尕子”过后,进行单鼓技巧表演,鼓从身前、身后或胯下抛起,然后准确地接住,好似杂技表演一般。在跳神之后,还有一段占卜吉凶祸福的活动。跳单鼓子舞的人口中念念有词,将鼓平端着,上面摆放着像羊脚趾的一对东西,倒在地面,视正反情况,回答占卜者吉凶祸福。实际上,有求必应,解释者一一满足祈求者愿望。

耍纸条、顶灯活动,在香烟缭绕、油烟弥漫的晚间进行。

耍纸条有口吐纸条、绕纸条两种。口吐纸条是在鼓乐伴奏下,有两个单鼓子同时出场,将红色纸条卷实,事先放人口中,红纸条从单鼓子的口中慢慢吐出,成柱状形,然后顺着前后左右方位不断走动,直到纸条柱倒下即停;绕纸条是将一截尺许长小木棍上粘一丈多长的白纸条,在鼓声中踏步绕花,有转身绕“8”字花、蛇形花,还有跪腿绕花,平躺或侧躺绕花,纸条翻腾飞舞。舞者起劲潇洒,观者眼花缭乱,可与现代体操中的绕彩带相媲美。

顶灯。由食用面捏成莲花、八棱、宝塔等状面灯12盏,置有灯芯,内装麻油,摆放在表演场地中央的12个空碗里。单鼓子舞者围灯起舞歌唱,然后有4人将点燃着的面灯顶在头上,边唱边舞边击鼓,做着顶灯蹬腿跳、顶灯踢腿拨转鼓跳等难度极大的动作,很有看头。

庙会到第二天,进人“装娘娘”程式,内容是叙说母女俩上庙进香,祈求生儿育女,路遇送子娘娘的典故。这是巫师为迎合妇女们醉心求子心理而设计的内容。整个进程以歌唱为主,中卫地方民歌曲调,歌词内容涉及古今名人、花草树木之类,押韵上口,寄愿顺耳,文理自成,也有一些荒诞不经、庸俗低下、逗人发笑的唱词。

庙会最后一个程式,是单鼓子扎胳膊,名曰“谢神”,即送神回归。起始,放一张桌子于庙院中央,由两个单鼓子绕着“帽尕子”、打着鼓人场跳神,然后将鼓放在地上,其中一个拿起一把长一尺多长的三皇刀,刀形似禅杖头,刀刃是弧形,刀柄下有三环,环中套有小铁片,摇动刀柄,铁片连连作响。这时,神汉头戴发冠,插着黄表条,贴着符咒,光着上身;另一个光着背,敲击单鼓,间或手插两腰间,站在供桌前,将左小臂置于桌沿,由神汉手摇三皇刀拍打手臂,啪啪作响,引人关注,目的在于使手臂处于麻木状态。时许,神汉便一刀一刀地扎起胳膊来了,伴随着鼓声节奏,时快时慢,同时还唱着颂神歌。不一会儿,单鼓子的小臂被刀扎破,鲜血直流。此时,围观者心里都有种凄惨的感觉。鼓声渐渐慢了下来,被扎的单鼓子便闭目稍憩。不多时,鼓声急起,被扎者快速站立在桌前,神汉放下三皇刀并向后退出几步,然后猛地向前奔去,蹿上桌子,扎胳膊活动便进入高潮阶段。首先,是嘴上穿签子。道具为长五寸、直径一毫米的铁签子,一头细得像针尖一样。在鼓声中,桌上的神汉把铁签子由腮帮穿入嘴内,于上下两排牙齿中间通过,又从另一面颊中穿向嘴外。神汉两目紧闭,两手各接一把由下面人递上的小刀,表演卸胛子。“卸胛子”是庙会活动中最令人惊骇的一幕。用小刀的刃部,两手向另一上臂扎去,待鲜血淋漓时,鼓声便徐缓下来,好似神已谢过并回归神府了,整个庙会由此结束。

以单鼓舞为主体表演的庙会,属于拜神祭祀活动,很少有颂神求神内容,绝大部分展示的是杂耍技艺,具有娱乐刺激性。新中国成立后,中卫单鼓舞由于自身局限性被取缔了。但是,舞蹈韵律、绕帽尕子、打鼓技艺等文化元素独特,经地方文化部门挖掘整理,改编成《中卫单鼓舞》剧目,曾于1956年赴银川演出获得表演奖,同年被选拔到兰州汇演荣获一等奖。20世纪90年代,中卫县文化馆再次创作编排为《单鼓声声庆丰收》地方保留剧目,并列人省级“非遗”项目名录。

高庙地狱中卫两山夹一川,史载,中卫古城,藏有峰腰之病,故建高庙,一辅风脉,二固城防。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年),中卫西路参将蔡英等倡议,建楼三层,与南山顶对峙相望。曾有学者赞言:“北省往来商贾名宦士庶人登斯楼者,均皆羡慕,言北方数省名胜庙宇,居多未有如斯者之完备,庙之全体似凤凰于飞之形。”

清朝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农历九月十二日,中卫永康南发生7.5级地震,高庙上层建筑毁坏,后陆续修葺和增建。咸丰八年(1858年)又增建南天门、天池及门前的法戒楼,时称玉皇阁。民国31年(1942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庙会,因香火不慎,南天门以上建筑群皆遭焚毁,后历时四年方修建完工。

新建的高庙耸天百尺,气宇轩昂,建筑格局进一步完善。穿过大雄宝殿,登上24级台阶,直达南天门,台阶的前12级建成天桥形,两侧被一圆形隧洞相互沟通,称作地狱轮回洞,内塑十八层地狱变相及六道轮回转生图,呼应了转牌楼题额所示“无上法桥”“赏善罚恶”等因果报应的宗教哲理。四周的殿堂转楼还设有灵官殿、诸灵殿、孤魂殿等。统观高庙建筑形制,其表现形式为由佛接引,超脱地狱轮回,渡过天桥,进人南天门升上天堂。

据史书记载,从南北朝开始,统治阶级开始利用宗教来治理天下,于是在地下修造各种神话中的地狱原型,目前全国保存下来的尚有四座:位于江西省中部蒲县城东2公里处的柏山寺十八层地狱,山西省平遥县西南7公里处桥头村的双林寺地狱,山西省五台县南台西北岭畔金阁寺地狱,宁夏中卫城内的中卫高庙地狱。中卫高庙地狱借助于楼台基座修建“阴曹地府”一十八层地狱,在庙宇建筑史上独树一帜,实乃-大奇观。

新中国建立以后,文化教育事业兴起,封建迷信日渐破除,中卫高庙地狱封禁。尤其“文化大革命”期间推行“破四旧”,即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旧思想是指历史上从孔子、老庄等先秦诸子,经董仲舒、韩愈、朱熹到王阳明、曾国藩、胡适、刘少奇等所谓封建主义、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思想,包括他们的着作及其他作品;旧文化是指旧时代的礼仪制度、文学艺术、教育思想和实践等精神现象的遗存;旧风俗是指历史上人们日常生活中代代传承、相延成俗、层叠积累的礼节、习惯、时尚,包括衣食住行、年节、婚丧、娱乐等世俗表现;旧习惯是指历史上、现实中长期形成的行为模式、倾向、风气、心理定式等。由此,地狱原有的一些相图被毁。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备战需要,以地狱巷道引伸开挖,构建了防空工程。随着改革开放深人和发展,当地统战、宗教等部门牵头制订修复高庙地狱方案,并报请自治区有关部门和中卫县委、政府批准,于1992年6月开始动工修建,历时半年完工,同年12月15日正式对外开放。高庙地狱的神话景观得以复现,为当地旅游业发展增添了新的项目和内涵。

修复高庙地狱项目工程,由原中卫县委统战部部长、政协常务副主席孟长庆与政协副主席何其正负责策划、设计、监制,原县文物管理所所长辛锡林负责雕塑彩绘,原县佛教协会会长吕维新负责募捐、筹集资金。由于组织得力,人员精干,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地狱的彩塑、贴画、壁面、声控、光控等设计。整个地狱工程结构全部设于地下,殿内绘有各种地狱怪相,置景森严,狱卒浄狞,刑具残酷,形象逼真,观后令人惊心动魄,不寒而栗。地狱之上还设置了天堂楼,楼内塑有玉皇大帝、太白金星、二十八星宿等神话人物形象,技艺精湛,堪称精品。

中卫高庙地狱是依据佛经,参照世相百态建成的地下宫殿。地狱内塑有观音菩萨及其化身面然大士、地藏菩萨、执掌严刑酷法的十八星君,还有奈河桥、鬼门关、望乡台、孟婆亭、金桥等,把不忠不孝、不悌不信、无礼义廉耻之徒送到十八层地狱,层层施刑,刑满之后,按罪恶大小,经六道轮回转生,使生前作恶多端者受到“万劫不复”的惩罚。

“阴曹地府”是由人创设建造的专门用来管理鬼魂的地方,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官商百姓,死后都要在此报到清算,概莫能外。按鬼魂生前善恶,分别给予奖掖惩戒。设置地狱,是对世俗界一种善意规劝,虽以封建迷信来推行教化,但由此亦可见古人崇信生死轮回之良苦用心。

《地藏经》载,地狱大者十八,次有五百;《法苑珠林》说,阎罗王为地狱主,有臣佐十八人,分别主管十八层地狱。中卫高庙地狱分别按十八层地狱置景,各景观略叙如下。

幽冥界是阴阳两界的分界线,即通常所说的阴曹地府,也叫地狱。“地狱”进口处有联曰:“无亏心乐游斯地,有玷行愁入此门。”进“幽冥界”,过“奈河桥”,是佛教传说中人死后的必由之路。如生前作恶者,就会坠入血河池中,被恶魔所吞食;如生前为善者,则可过桥,转生人世或升入极乐世界。桥后设“沃焦山”,又一说为“铁围山”,山前端坐“面然大士”,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观世音菩萨普度众生,教化恶鬼弃恶从善。

鬼门关设牛头马面卫士,执行巡逻缉捕罪鬼之职。“鬼门关”置景“望乡台”,传说人死七日,便被押上望乡台,回视家乡故景。有联曰:“回首望吾乡,尘世已更新业主;伤心过此地,我身不是旧时人。”

迷魂狱有强迫鬼魂喝迷魂汤的场面。据传,人死后灵魂由鬼卒押送过“孟婆庄”,孟婆令孟姜、孟庸、孟戈三美女调制出甘、苦、辛、酸、咸五味迷魂汤让鬼魂进饮,致使其将生前的一切事全忘掉。

鞭杖狱置景为恶鬼在此互相鞭挞残杀,意为生前扰乱群众、虐待儿女者,死后便堕人此狱,惨遭鞭杖之刑。

剜眼抽肠狱置景意为生时无视平民百姓、当权作恶、贪赃枉法、陷害忠良、心怀鬼胎者,在阴世间就要饱受剜眼抽肠之苦。

辩论狱置景意为恶鬼相遇,怒目相向,舌战交锋,互相残害。

铁磨狱用声控和电控置景,将糟践五谷的恶鬼倒栽于磨眼内碾磨,其状甚惨。

劈骨狱置景将生前敲诈勒索、玩弄权术、偷盗剽窃者劈身剁浆。

铁筋狱置景为唐太宗李世民颁诏,令丞相魏徵跪见,无头鬼泾河龙王手举龙头。其由来是泾河龙王因违犯玉帝行雨天条,玉帝命曹官魏征处斩,嗣后,龙王以“许救反诛”将太宗告于冥府,阎王令唐太宗到阴间“三曹对案”,查证过失,此狱翻册。

碾压狱置景为专门惩罚生前欺压善良者所受的刑罚。

油锅狱置景为动画油锅,专门煎炸生前谋财害命、抢占钱财、置众生于水深火热境地的不法者,景观形象逼真。

夹骨狱置景为恶鬼生前欺上瞒下、嫁祸于人,死后所要遭受的酷刑。

拔舌狱置景为拔出恶鬼的舌头,惩罚生前狂言妄语、口是心非、恶语伤人者。

斗秤狱置景为用秤钩挂住恶鬼的脊梁,惩罚生前短斤少两、坑蒙拐骗、以次充好、牟取暴利者。

刀山狱置景为恶鬼惨遭刀砧之苦,意为生前杀生害命、陷害忠良者,死后罪有应得,必遭此刑。

锯解狱置景将恶鬼锯解八件,鲜血淋漓,采用声控、电动等手段,表现生前淫乱灭伦、污辱妇幼、破坏家庭者所受酷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