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职场养生特效秘方
5039100000010

第10章 职场久坐疾病老偏方(3)

既然风湿是以感受风、寒、湿三邪为主,我们主张用盐饭膏敷法治疗。具体做法是:取热的大米饭适量,加入食盐(大米饭与盐的比例为4∶1,即4份大米饭拌1份食盐),一起捣匀为膏状,将其放在碗内,置于热水中加温,趁热把盐饭膏敷在肿痛的关节部位,四周均匀摊平,外用一层塑料纸覆盖,再用纱布或干净的布包缠,一般在睡前敷,第二天早晨起床时取下,每日1次。严重者可在午间加用1次,连续敷7~14日,关节肿胀可逐渐消失。其药理在于,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还含有少量硫酸钠和硫酸镁等杂质,但都属于盐类化学物质,用高盐量的饭膏敷关节肿痛处,可使该处形成高渗状态,促使关节组织滑膜内的液状物质渗出皮肤外,逐步消除关节肿胀,肿胀得到改善,关节腔内压力也随之减小,疼痛自然好转;大米饭黏软,是外敷治疗的良好赋形物,能保护皮肤,使皮肤免于因食盐的刺激而损伤。

在采用盐饭膏敷法治疗的同时,每天还可以吃几个木瓜或者是喝几杯木瓜汁。宋代名医许叔微在《本事方》中记载一则有趣的故事:安徽广德顾安中外出,突然腿脚肿痛,不能行走,只好乘船回家。在船上,他将两脚放在一包装货的袋子上,下船时突然发现自己腿脚肿胀疼痛竟然好了许多,感到十分惊奇,就问船家袋中装的是何物?船家回答是木瓜。顾安中回家后,就买了一些木瓜切片,装于袋中,每日将脚放在上面,不久,他的腿脚病就痊愈了。这一记载说明,木瓜确有治疗风湿痹痛的神奇功效。

当然,上面说的是一种药用木瓜,亦称铁脚梨,为我国特有的野生果,因它产于安徽宣城(古称宣州),故称其为“宣木瓜”。而我们平时食用的木瓜,即水果店里的木瓜,因其产于热带美洲,属舶来品,我国自古以来将国外称番地、番邦,故名其为“番木瓜”,国内主要产于广东、海南、台湾等地。

宣木瓜和番木瓜原植物种类完全不同,因此,其性味、功效亦不相同,应予以区别。

宣木瓜性温味酸涩,有香气,入肝、脾经,具有平肝、舒筋、活血、通络、化湿、和胃的功效,为治腿痛、转筋、湿痹、脚气的要药,多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腰膝酸痛、脚气肿胀、小腿肌肉痉挛等症状。

番木瓜性微寒味甘平,具有健脾胃、助消化、润肺燥、除热痰、通乳汁、利二便和防止肌肤老化、去黑斑雀斑等功效。此外,还具有抗菌、杀虫、消炎的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木瓜含有丰富的糖类、蛋白质、脂肪、矿物质、胡萝卜素、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E以及黄酮类、果胶、皂苷、木瓜蛋白酶、木瓜碱、苹果酸、枸橼酸、酒石酸等成分。木瓜的消炎止痛功效主要是靠木瓜中的木瓜苷来实现的。除了消炎止痛,木瓜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文章开头已经提到,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免疫系统疾病,其实质是免疫细胞敌我不分,自相残杀,导致免疫细胞整体质量下降,无法维持自身应有的活力,使得关节反复出现炎症、疼痛、肿胀。所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键还在于提高免疫力,这样才能避免关节坏死导致残废或者引发其他致命疾病。而木瓜中的有效成分刚好起到了提高免疫系统自主神经自我调节的能力。

一般情况下,如果不治疗或治疗不当,类风湿性关节炎在5~10年内的关节残疾率是60%。现代医疗以控制炎症不让其加重致残为治疗原则,因此需要病人长期服药,即使在感觉不到症状的情况下仍需服食,但这又造成了新的问题,即药品对肾的损伤,所以不是长久之计。现在,有了这两个偏方,患者可以放心使用,不仅治标还能治本。

此外,还可以艾灸,但需要专业人士指导。具体做法是:拿一根药艾条,点燃后悬空在腹部的关元、气海穴和腰部的肾俞穴及腿部的足三里穴上方,以不太烫为妙。每个穴位艾灸20分钟,每日艾灸2次,具体时间可自行决定。

其药理在于类风湿是正气、阳气不足,复感风、寒、湿邪所致,而艾有温经、去湿、散寒、消炎的作用,因此艾灸相关穴位可以补充氧气,祛除邪气,赶走风湿。如果朋友们没有时间做盐饭膏或者不喜木瓜,皆可找医师用此方疗愈。

适当补点钙,肾结石不再来

症状:肾结石

老偏方:均衡食物的同时适当补补钙。

药理:钙能与胃肠道中蔬菜含有的草酸结合成不溶性的草酸钙,随粪便排出体外,减少了部分被肠胃吸收和经肾脏排出体外的草酸,从而减少了形成肾结石的概率。另外,血液呈酸性时,结石容易形成。呈碱性时,抑制结石形成。缺钙时血液偏酸性,合理补钙,血液偏碱,这样反而有利于抑制结石形成。

肾结石的病因有很多,有遗传性因素、代谢性因素、感染性因素、环境因素、饮食因素、解剖因素、药物因素等。其发病机制也非常复杂。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尿液的成分,简单介绍一下肾结石的形成。排尿的主要作用是排出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各种废物。人每天约排出1500ml尿液,带走了大约30~50克废物。这些废物包括尿素、尿酸、肌酐、各种酸性物质(氢离子、乳酸、葡萄糖醛酸、β-羟丁酸、草酸、枸橼酸等)、各种盐分(钙、磷、镁、钾、钠、氨、氯等)。

这些物质在尿液中的浓度较高,但人的肾脏可以使这些物质保持平衡,以溶解状态排出体外。如果尿液太少的话,这些物质中溶解度较小的草酸钙、磷酸钙、尿酸、磷酸镁铵等物质就会形成结晶——微小结石。通常人会在不知不觉中将这些微小结石排出。上述结石形成的原因,就是改变了尿液中的某些成分、打破了尿液的平衡,先形成微小结石,在致病因素的长期作用下,结晶不断长大,最终发展成有临床意义的肾结石。

一般情况下,肾结石的形成主要与饮食有关。它是由饮食中可形成结石的有关成分摄入过多引起的。具体包括以下几种:

1.草酸积存过多。体内草酸的大量积存,是导致肾尿结石形成的因素之一。如菠菜、豆类、葡萄、可可、茶叶、橘子、番茄、土豆、李子、竹笋等这些人们普遍爱吃的东西,正是含草酸较高的食物。医生通过研究发现,200克菠菜中,含草酸725.6毫克,如果一人一次将200克菠菜全部吃掉,食后8小时,检查尿中草酸排泄量为20~25毫克,相当于正常人24小时排出的草酸平均总量。

2.嘌呤代谢失常。动物内脏、海产食品、花生、豆角、菠菜等,均含有较多的嘌呤成分。嘌呤进入体内后,要进行新陈代谢,它代谢的最终产物是尿酸。

尿酸可促使尿中草酸盐沉淀。如果一次过多地食用了含嘌呤丰富的食物,嘌呤的代谢又失常,草酸盐便在尿中沉积而形成尿结石。

3.脂肪摄取太多。各种动物的肉类,尤其是肥猪肉,都是脂肪多的食品。

多吃了体内脂肪必然增高,脂肪会减少肠道中可结合的钙,因而引起对草酸盐的吸收增多,一旦出现排泄功能故障,如出汗多、喝水少,尿量少,肾结石就很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形成。所以,医生们常讲,为了预防得结石病,热天要多喝水,吃了油水多的食物时,也要多喝水,以促进排尿畅通,稀释尿液成分,从而减少得结石的危险。

4.糖分增高。糖是人体的重要养分,要经常适量增补,但一下子增补太多,尤其是乳糖,也会为结石形成创造条件。专家们发现:不论正常人或结石病人,在食用100克蔗糖后,2小时后去检查他们的尿,发现尿中的钙和草酸浓度均上升,若是服用乳糖,它更能促进钙的吸收,导致草酸钙在体内的积存而形成尿结石。

5.蛋白质过量。对肾结石成分进行化验分析,发现结石中的草酸钙占87.5%。这么大比重的草酸钙的来源就是蛋白质里除含有草酸的原料——甘氨酸、羟脯氨酸之外,蛋白质还能促进肠道功能对钙的吸收。如果经常过量食用高蛋白的食物,便使肾脏和尿中的钙、草酸、尿酸的成分普遍增高。

若不能及时有效地通过肾脏把多余的钙、草酸、尿酸排出体外,就会得肾脏结石、输尿管结石症。当今世界经济发达国家肾结石发病率增高的主要原因就是如此。

从以上几种易形成肾结石的因素来看,要预防肾结石病的发生,就必须改变只顾单求一种营养和追求营养过甚的观念。这就是说,在人类的日常饮食中,不能因为某种食物好吃、营养价值高,就一味地吃这种食物。必须注意食物的搭配,各种食物都适量进食,即使是检查出身体缺乏某种营养素需要某种食物来补充时,也不宜一次大量进食,因为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是有限的。消化、吸收不了的养分就要通过排泄器官排泄出去,这样也会增加泌尿系统的负担,即使不患肾结石病,也对健康不利。

日常生活中,大量饮水对所有成分尿石都有防治作用。在炎热的夏天,每日尿量少于1200毫升时,尿石生长的危险性显着增大。如能使每日饮水量控制在2000~4000毫升,这样可维持每日尿量在2000毫升以上。磁化水对防治草酸钙结石更有效,可将全日饮水量分别于晨起、餐间、睡前给予。清晨饮水量可达500~1000毫升。为了保持夜间尿量,睡前饮水500毫升,睡眠中起床排尿后再饮水300~500毫升,余下水分别于餐间饮服。大量饮水可促使小的结石排出,稀释尿液,可防止尿石结晶形成,并能延缓结石增长速度。

此外,要合理补钙,尤其饮食上注意补钙。这也是我们给出的治疗肾结石的老偏方。肾结石患者往往“谈钙色变”,错误地认为肾结石的元凶是钙,其实不然,肾结石患者也需要补钙。目前医学界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肾结石患者为什么要补钙。

第一,钙能与胃肠道中蔬菜含有的草酸结合成不溶性的草酸钙,随粪便排出体外,减少了部分被肠胃吸收和经肾脏排出体外的草酸,从而减少了形成肾结石的概率。

第二,日本学者提出的“酸碱平衡学说”。在血液呈酸性时,结石容易形成。

呈碱性时,抑制结石形成。缺钙时血液偏酸性,合理补钙,血液偏碱,这样反而有利于抑制结石形成。

第三,一定要注意在睡前慎喝牛奶。睡眠不好的人,睡前喝杯牛奶有助于睡眠。但在睡眠后,尿量减少、浓缩,尿中各种有形物质增加。而饮牛奶后2~3小时,正是钙通过肾脏排泄的高峰。钙通过肾脏在短时间内骤然增多,容易形成结石。因此肾结石患者,睡前不应喝高钙牛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