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读这本就够了
5042400000019

第19章 秦汉时期的大一统(6)

西汉军事家卫青,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106年(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他是西汉时期能征善战,为汉朝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将军。率领军队与匈奴作战,屡立战功,但从不结党营私,过多干预政事。他对士卒非常体恤,威望很高,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常胜将军。

卫青是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主要将领,霍去病的舅舅,他们两个并称为“帝国双璧”。卫青开启了汉朝对匈奴战争的新篇章,七战七捷,无一败绩,为历代兵家所敬仰。

元光二年汉武帝决定改变西汉初期与匈奴和亲的政策,靠“文景之治”积累起来的财富和兵力,对匈奴发动了大规模的反击。卫青从公元前129年被封车骑将军开始,共有七次领兵攻打匈奴,立下了赫赫战功。

按《史记》记载他所得封邑总共有一万六千七百户,《汉书》则有二万二百户及三万户的不同记载。虽然卫青战功显赫,权倾朝野,但从不结党。他和霍去病不同,对士卒体恤较多,能和将士同甘共苦,威望很高。公元前106年,卫青病死,汉武帝为纪念他的彪炳战功,嘉其陪葬茂陵,“起冢像卢山(阴山)”。卫青死后谥号为“烈”。

“冠军侯”指谁?

西汉武帝时期的杰出军事家霍去病(前140~前117年),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西南)人,是常胜将军卫青的外甥,任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多次率军与匈奴交战,在他的带领下,匈奴被汉军杀得节节败退,霍去病也留下了“封狼居胥”的佳话,被封为冠军侯。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17岁的霍去病跟随卫青攻打匈奴于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以800人歼灭2028人,俘虏了匈奴的相国和当户,并杀死匈奴单于的祖父和季父,勇冠全军。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汉武帝任命霍去病为骠骑将军。于春、夏两次领兵进攻占据在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区的匈奴部,歼敌4万余人。俘虏匈奴王5人和王母、单于阏氏、王子、相国、将军等120多人,降服匈奴浑邪王和部众4万人,全部占领河西走廊。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同年秋,霍去病奉命迎接率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在部分降众叛变的紧急时刻,率领军队驰入匈奴军中,斩杀变乱者,稳定了形势,浑邪王得以率4万余众归顺汉朝。

从此,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开通了西域道路。

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22岁)各率骑兵5万分别从定襄和代郡出发,深入漠北,寻找机会歼灭匈奴主力。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交战,歼灭敌人70400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以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到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的仪式,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禅礼,军队一直逼到瀚海(今贝加尔湖)地区。经过这次战争,“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霍去病用兵灵活,注重策略,不拘泥于古法,勇猛果敢,屡战屡胜,很得武帝信任。

留下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千古名句。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病死,年仅24岁。

昭君出塞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昭君出塞是我国历史上发生的一个真实故事。王昭君,名嫱,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向汉元帝请求和亲。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

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定和兴旺。后来也有根据这个故事而创作的诗歌、琵琶曲、戏剧、电视剧等艺术作品。

汉宣帝时,汉朝又强盛了一个时期。那时匈奴由于内部相互争斗,结果势力越来越衰落,最后分裂为五个单于势力。其中有一个单于,名叫呼韩邪,一直和汉朝交好,曾亲自带部下来朝见汉宣帝。汉宣帝死后,元帝即位,呼韩邪于公元前33年再次亲自到长安,请求与汉朝和亲。元帝同意了,决定挑选一个宫女当公主嫁给呼韩邪单于。

这时,一个宫女毅然表示愿意去匈奴和亲。她名叫王嫱,又叫昭君,长得十分美丽,又很有见识。元帝就吩咐选择吉日,让呼韩邪和昭君在长安成了亲。单于得到了这样年轻漂亮的妻子,高兴极了。临回匈奴前,王昭君向汉元帝告别的时候,汉元帝看到她美丽而端庄,很想将她留下,但已经晚了。

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骑着马,离开了长安。她冒着塞外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来到匈奴地域,做了呼韩邪单于的妻子。

昭君慢慢地习惯了匈奴的生活,和匈奴人相处得很好。她一面劝单于不要打仗,一面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使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了60年。昭君死后葬在匈奴人控制的大青山,匈奴人民为她修了坟墓,并奉为神仙。

西汉的疆域有多大?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阶段。在政区设置方面,将郡县制广泛推行于边疆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使一些原来管辖不到的地方归入西汉的版图,加强了内地和边区之间的联系,扩大了版图,使得西汉的统治疆域空前扩大。到平帝元始二年,共有郡国103个,辖县、侯国、邑、道等县级政区1587个。

汉朝初期,刘邦封异姓王七人。但因各地叛乱不断,于是扫清大部分的异姓王,只留下长沙王吴芮。同时大封同姓诸侯,这些王国“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置百官宫观,谮于天子”。地方诸侯国势力的强大导致中央政府所实际控制的区域减少。吕后专权时期,增加外戚诸侯王。到文帝时期又纷纷废除,增加刘姓诸侯王。但是地方王国势力的扩张已经对中央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文帝接受贾谊的建议,用分地的方法削弱诸侯的势力。

景帝即位后采纳晁错的建议,直接缩减王国的封地,引发诸侯王的强烈反对,直接导致七国之乱爆发,但不久就宣告失败。景帝借此缩小各王国的区域。武帝时期则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推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位由嫡子即位,而其余儿子皆分一县或一乡的土地。因此王国不断缩小,汉郡不断扩大,加上边郡的开发,汉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日益增强。同时,政府将面积较大郡分割。

汉朝建立初期,各地叛乱不断,高祖连征叛乱而无暇顾及边区。河南地又被匈奴侵占。南越,闽越,黔中地区趁机与汉朝脱离,后来文帝派人说服南越王和各国归顺,又恢复了一统的局面。但不久南越就因为荆州两湘地方不肯开关通商而发动进攻。此时正值汉武大帝时期,汉朝的文治武功已达到鼎盛,于是彻底歼灭了南越王政权,南越也首次直接归中央管理。

西汉末期,由于帝国的衰败没落和皇室的动荡不安,疆域逐渐缩小。东北撤销了真番、临屯二郡。西南地区由七郡变成五郡,并且放弃了海南岛与象郡。王朝的疆域范围也经历了一个由大变小的过程。

西汉末代皇帝是谁?

西汉末代皇帝是汉孺子刘婴(公元5~25年),号孺子,是楚孝王刘嚣的曾孙、广戚侯刘显之子、汉宣帝玄孙。汉孺子刘婴于公元6~9年任皇太子。元始五年(5年),汉朝外戚王莽毒死汉平帝,次年从汉朝皇室中挑选了当时才2岁的刘婴。但是,因年龄太小,并未正式即位,仅当一个“皇太子”。公元25年正月,平陵人方望等起义,劫持刘婴逃离长安,到了临泾,拥立刘婴为帝。

王莽自称“摄皇帝”,任何排场实际上与皇帝一样,仅在见孺子及太后时需自称臣。

为想实质控制朝政大权,得到太皇太后王政君的允许后,王莽封自己为安汉公,并完全摄政,以周公、伊尹自居,改元“居摄”。而刘婴这个皇太子则其实只是一个傀儡。

初始元年(8年),王莽将“摄皇帝”称号改称“假皇帝”;同年,王莽自称汉高祖刘邦要他做皇帝,便强迫刘婴禅位给他,改国号为“新”,尊太皇太后为皇太后,刘婴为定安公。至此,持续了215年的西汉王朝灭亡。

西汉王朝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西汉末年,土地非常集中,政治日益腐败,社会动荡不安。种种迹象表明,西汉政权已经走到了山穷水尽。面对这种环境,有很多人向统治者提出各种缓解危机的方法,企图阻止它灭亡的脚步。但是,终未能成功。外戚世家出身的王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趁机夺取了帝位,标志着西汉王朝的结束。

哀帝时,大司马师丹针对当时豪富吏民财富巨大,而贫弱愈困的现象,提出对贵族豪富占田和奴婢的数量加以限制。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则提出了更为详细的措施:

从诸侯王到吏民百姓,拥有田产最多不能超过三十顷;拥有奴婢的数量,诸侯王不能超过二百人,列侯、公主不能超过一百人,关内侯、吏民百姓不能超过三十人;富商大贾不能当官、不得拥有田产;田产、奴婢数量超过以上限制者,一律没收入官;官奴婢年在五十岁以上的,可以免为平民。这些措施虽然不错,却根本行不通。因为当时绝大多数豪强地主、贵族官僚,都早已超过最高限额,他们是绝对不会放弃既得利益的。所以,这个建议刚一提出,即被束之高阁,成为一纸空文。

切中时弊的建议无法实行,荒诞、迷信的思想却大行其道。哀帝即位后,甘忠的弟子夏贺良提出汉历中衰,当更受命的理论,他对哀帝说:“成帝不应天命,所以绝后。现在陛下久病不起,灾异频繁出现,正是上天警告世人。为了延年益寿,生育子女,杜绝洪水灾异,应当更改年号。”内外交困的哀帝病急乱投医,在黄门侍郎李寻、司隶校尉解光等人的怂恿下,将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当成救命的良药,宣布重新受命。

主要内容包括改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为太初元年,改号为陈圣刘太平皇帝。一个多月以后,哀帝的病情没有多少好转,却发现夏贺良与李寻、解光等人串通勾结,企图罢免丞相、御史,以李寻、解光辅政,于是将夏贺良下狱处死,李寻、解光也被流放到边境。“再受命”的闹剧在上演不到两个月后草草落幕。

“再受命”闹剧的上演,充分表达出西汉末年的统治者在内外交困中走投无路的心情,也表明皇族在社会上、包括在一部分官僚贵族中,失去威信。西汉王朝还是风雨飘摇地走向了终点。

新朝是谁建立的?

中国历史上新朝的建立者王莽(公元前45~公元23年),字巨君。公元9年,王莽代汉建新,建元“始建国”。

西汉末年,政治腐败,朝廷奢华无度,地方搜刮盘剥,再加上豪强地主大量兼并土地,使得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苦,经济凋敝,所以人心浮动,政治危机愈演愈烈。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成员王莽则被朝野看作是“周公在世”,视为能挽危局的不二人选。

王莽为人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在朝野素有威名。他信奉儒家思想,认为天下要恢复到孔子所宣称的“礼崩乐坏”前的礼治时代,才可能实现政通人和。因此王莽当上皇帝后,企图通过复古西周时代的周礼制度来达到他治国安天下的理念,于是仿照周朝的制度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

具体政策是:将天下田改名“王田”,以王田制为名恢复井田制;奴婢改称“私属”,与王田均不得买卖。其后屡次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把盐、铁、酒、铸钱及山林川泽收归国有。但是,这些政策并未能缓解西汉末年激烈的社会矛盾,因为这些政策只求名目复古,很多举措都是与实际情况相违背的,而且在推行时由于手段和方法不正确,人们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各项政策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从,因此导致天下各豪强和平民的不满,遭到全国的激烈反对。

但王莽不思悔改,反而企图通过严刑峻法强制推行,致使上至诸侯公卿,下至平民百姓,因违反法令而受重罪处罚的人不计其数,更加剧了社会的动荡。

王莽统治末期,天下大乱,地皇四年,更始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王莽在位共15年,死时69岁,而新朝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朝代之一。

哪场大战消灭了王莽的主力?

昆阳大战,是发生于中国地皇四年(更始元年)时的一场内战。以绿林军为主体的刘玄军,在昆阳(今河南省叶县)大败新朝王莽40余万主力部队,基本消灭了王莽军的主力。

更始帝刘玄即位后,派王凤、王常、刘秀进攻昆阳(今河南叶县)。他们很快就攻破了昆阳,紧接着又打下了临近的郾城(今河南郾城县)和定陵(今河南郾城县西北)。

王莽听到起义军立刘玄为皇帝,就开始着急,又听说接连损失几座城池,更加着急了,马上派大将王寻、王邑率领兵马43万人,从洛阳出发,直奔昆阳。

昆阳城虽然不大,但是非常坚固。王莽军凭着人数众多和武器精良,认为攻下昆阳简直是小菜一碟。他们制造一座座十多丈的楼车,在楼车上不断地向城里射箭。城里的人到井边打水,也得背着门板挡箭。王莽军又用穜(chōng)车撞城,还想挖掘地道打进城里去。但是昆阳城里的汉军,防守得也很严密,王莽军始终没有攻破城池,并且损失了40万的军队。

昆阳大战消灭了王莽的主力的消息,鼓舞了各地人民,他们纷纷起来响应汉军。

有不少人杀了当地的官员,自称将军,等待汉军的命令。

更始帝派大将申屠建、李松率领汉军乘胜进攻长安。王莽惊慌失措,把关在监狱里的囚犯都组织起来,临时拼凑了一支军队,抵抗汉军。但是这样的军队还没有看见汉军的影子就一哄而散了。

不久,汉军攻进长安城,城里的居民纷纷响应,放火烧掉未央宫的大门。大家高声呐喊,要王莽出来投降。王莽走投无路,只带了少数将士逃进了宫里的一座渐台。

那座渐台,四面是水,火烧不到那里。

汉军把渐台一层层围起来,一直围上几百层,等渐台上的兵士把箭都射完了,汉兵冲上台去,杀了这个作乱的逆臣。

王莽新朝只维持了15年,就土崩瓦解、烟消云散了。

“绿林”起义是光武中兴的源头吗?

绿林赤眉起义是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时发生的农民起义,后来与刘玄刘秀领导的起义军会合,成为光武中兴的源头。

地皇二年(公元21年),新莽荆州牧派2万人进攻绿林军,绿林军战胜莽军,部众马上增加到数万人。第二年,绿林山一带发生疫病,起义军被迫分兵转移,一路由王常、成丹率领,西入南郡,称为下江兵;一路由王匡、王凤、马武率领,北上南阳,就是新市兵。

王莽的残酷压榨,加上一连串的天灾,逼得农民走投无路,纷纷起义。东方和南方都有大量的农民起来反抗官兵。

公元17年,南方荆州(今河南南部,湖北中部,湖南西部)闹饥荒,老百姓不得不到沼泽地区挖野菜来充饥。但是人多野菜少,不得已引发了争抢。新市(今湖北京山东北)有两个有名望的人,一个叫王匡,一个叫王凤,出来给农民调解,受到农民的拥护。大家就公推他们当首领,领导大家翻身起义。

绿林军创始人王匡、王凤和张昂等农民将领,在攻破长安城以后,仍然保持着农民阶级的本色,在他们的势力范围内,对官僚、地主坚定不移地进行打击和镇压。他们手下的官员都是一块打江山的贫贱之交,政权还掌握在劳动人民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