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匡、王凤等十分反对刘玄的荒淫腐化,对赵荫等人的专横跋扈,对政权的变质,更加感到痛心。他们想说服刘玄离开长安,不小心消息泄露,刘玄竟动了杀机,他用计先后将农民将领诳进宫中,杀害了申屠建、陈牧、成丹等杰出的农民领袖。王匡、张昂等机警地发觉了刘玄的阴谋,历经千辛万苦终于逃出虎口。
王匡、王凤领导绿林军艰苦奋斗,直接推翻了王莽的复古反动政权,沉重地打击了豪强地主的腐朽势力,解放了大批农民、奴隶,缓和了土地高度集中和大批农民沦为奴隶的社会矛盾,为历史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王匡、王凤对于混进革命队伍内部的地主阶级野心家的斗争不够坚决,不够得力,使刘玄、刘秀等人能够以私篡权,达到他们利用农民战争作为改朝换代的工具的目的,这个历史教训应当引起后来人的重视。
谁重振了大汉王朝?
光武帝刘秀是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拨乱之主,在他的努力下,大汉王朝再次实现了中兴。
新莽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身为一介布衣却有前朝血统的刘秀在家乡乘势起兵。更始元年十月,更始帝刘玄任命刘秀为大司马,并命令他北渡黄河,镇慰河北州郡。刘秀到达河北后不久,前西汉赵缪王的儿子刘林拥戴一个叫做王郎的人在邯郸称帝,而前西汉在河北的另一王室、广阳王之子刘接也起兵响应刘林。一时间,刘秀的处境艰难,便想要南返逃离河北。但上谷太守耿况之子耿弇,少年英雄,一身豪气,他对刘秀说:“渔阳、上谷的骑兵有一万多,发此两郡兵马,邯郸根本不足虑。”刘秀高兴地指着耿弇道:“你就是我北道的主人啊。”不久在更始帝派来的尚书令谢躬和真定王刘杨的协助下,刘秀率军攻破了邯郸,击杀王郎等人。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促成和真定王刘杨两家的联盟,刘秀还亲赴真定府,以隆重的礼仪迎娶了真定王刘杨的外甥女——郭圣通,此时距刘秀在宛城迎娶阴丽华尚不足一年。
更始帝见刘秀在河北日益壮大,心中不安,他遣使到河北,封刘秀为萧王,命令他交出兵马,回长安领受封赏,同时命令尚书令谢躬就地监视刘秀的动向,并安排自己的心腹苗曾做幽州牧,接管了幽州兵马。刘秀知道回长安凶多吉少,便以河北尚未平定为借口,拒不领命。不久,刘秀授意手下悍将吴汉将谢躬击杀,其兵马也被刘秀收编,而更始帝派到河北的幽州牧和上谷等地的太守韦顺、蔡允等也被吴汉、耿弇等人所杀。自此,刘秀和更始政权公开决裂。
公元25年,刘秀于河北登基称帝,为表汉室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国号,史称“后汉”。经过长达十数年之久的统一战争,刘秀先后平灭了更始、赤眉和陇、蜀等诸多割据势力,使得自新莽末年以来纷争战乱长达二十余年的中国大地再次归于一统。刘秀在位33年,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使后汉一朝成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时代。
“老当益壮”说的是谁?
马援是东汉开国功臣之一,汉族,扶风茂陵人。王莽建立的新朝后期,天下大乱,马援归顺光武帝后,为刘秀的统一战争立下了赫赫战功。马援虽然年老,依然老当益壮,经常东征西讨,做到了伏波将军,被封为新息侯。
天下统一之后,马援虽然年纪很大了,但仍请缨东征西讨,西破羌人,南征交趾(今越南),其“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气概甚得后人的崇敬。孙中山先生在给蔡锷的挽联中写道:“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
马援以前在交趾常吃薏苡(植物名)的果仁(名日薏米),用以“轻身省欲,以胜瘴气”。返回京城时,装了一车薏苡种子。当是人们以为他带回来珍宝,权贵们都怨望忌妒,只是没有及时发作。马援死后,有人上书弹劾他,说马援带回的是一车珍宝。
光武帝更加愤怒。马援的家人也非常恐惧,不敢将马援遗体埋葬在旧坟地,只在城西买了几亩地掩埋了事。宾客故人也不敢前来吊唁,生怕惹祸上身。
后来马援家属知道蒙冤,经过多次申诉,才得到皇帝谅解,把他迁回祖坟安葬。
同乡的好朋友朱勃给皇帝上书,说马援“以死勤事”,应当得到公平的待遇,词语恳切,情义可嘉。
汉明帝时,画东汉初年的名臣列将的画像陈列在云台,唯独没有列上马援。到了建初三年(公元78年),汉章帝才追谥马援为忠成侯。
马援和其他的开国功臣不同,马援大半生都在平定边疆的战事中度过。马援为国尽忠,殒命疆场,实现了马革裹尸的志愿。不可否认的是,马援所参加的战争,一般都发生在封建王朝和周边少数民族之间,马援本人思想上也有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但他忠勤国事,马革裹尸,确实非常令人钦佩。
马援进身朝廷,没有一个人推举荐拔他,全靠自己公忠为国。他后来居于高位,也不结势树党。即使这样,他生前还是受到权贵的排挤压抑,死后又遭到了很严重的诬陷迫害。
谁被称为“强项令”?
强项令指东汉光武帝时的洛阳令董宣。董宣当洛阳令的时候,湖阳公主的奴仆杀了人,藏在公主家里。后来公主出游,让那个人来牵马驾车。董宣在半路等着,扣下马车,大声数落着公主的不是,把那个奴仆赶下马车,并击杀了他。
公主向皇帝告状,皇帝要打死董宣。董宣说:“皇帝你这么好的品德,却纵容奴仆杀害平民百姓,你将来怎么好治理天下!”就用脑袋撞击金殿上的柱子,皇帝让近侍把他拦下来了,并强迫他向公主叩头认罪,董宣当然不同意。皇帝就让人使劲按,董宣用两只手撑着地,始终不肯低头。皇帝没办法了,就让“强项令”出去了。
光武帝从心眼里喜欢董宣那股子执法如山、宁折不弯的虎气、牛劲儿。为了对他嘉奖和鼓励,他专门派人给董宣送去了三十万赏钱。董宣把这一笔赏金全部分给了他手下的官吏和衙役。从此,“强项令”、“卧虎令”的威名传遍了全国,整个洛阳城的豪强、皇亲,没有一个不害怕他的。经过他的治理,洛阳的社会秩序明显得到好转。根据史书记载,洛阳当时有一句民谣说:“桴鼓不鸣董少平”(桴(fú)鼓是官衙前的警鼓,少平是董宣的字)。意思是说,董宣做洛阳令,就没有人敢违法,没有人会为非作歹,也就没有人去官府门前击鼓鸣冤了。
董宣74岁的时候,因劳累过度而死,当时有许多大臣前来吊唁,但是只看见白被覆盖着尸体,妻子和儿子相对而哭,家中也只有几斗大麦和一辆破车,家境十分破败。
光武帝知道后非常伤心,说:“董宣如此廉洁,但朕才知道。”遂用安葬大夫的礼节把他埋葬了。
我国第一部汉语字典是什么?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是《说文解字》,简称《说文》。《说文解字》
的作者是东汉时期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说文解字》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之间,许慎写完《说文解字》后,曾将它献于汉安帝,受到汉安帝的嘉奖。
许慎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了540个部首,将9353字分别归入540部。540部又据形系关联归并为14大类。字典正文就按照这14大类分为14篇,再加上卷末叙目别为一篇,全书共有15篇,共分15卷。
《说文解字》的体例是先列出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则在后面列出。然后解释这个字的本义,再解释字形与字义或字音之间的关系。部首则是按照形体相似或者意义相近的原则进行排列。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许慎提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谓“六书”学说,并在《说文解字·叙》
里对“六书”做了全面的、权威性的解释。从此,“六书”成为专门之学。但后人认为“六书”不能单纯地认为都是造字法,有人认为前四种象形、指示、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而转注和假借则为用字法。
《说文解字》的另一个巨大贡献是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此后,后世的字典大多采用这个方式。段玉裁称这部书“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
无神论是谁提出的?
东汉时期的王充(27~约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论衡》
是他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着作,他提出了无神论,是典型的无神论者。
他的祖先从魏郡元城迁徙到会稽。王充是个孤儿,后来到京城,在太学(中央最高学府)里学习,拜扶风(地名)人班彪为师。
他喜欢博览群书但是不死记硬背。小时候家里穷没有书,他就经常去逛洛阳集市上的书店,阅读店里卖的书,往往看一遍就能够背诵。就这样,他精通了百家之言。
后来他回到乡里,就在家里教书。会稽郡征聘他为功曹(官职名),可是因为他好几次和上级争论,和上级不合而辞职离开。他擅长辩论,虽然刚开始的话好像很诡异,但是最后却又是实在的结论。
他认为庸俗的读书人去做学问,大多都失去儒家的本质,于是就闭门思考,谢绝一切庆贺、吊丧等礼节,窗户、墙壁都放着刀和笔。他写了《论衡》这本书,一共八十五篇,二十多万字,来解释万物的异同,纠正了当时人们疑惑的地方。
王充是东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整个东汉二百年间,称得上思想家的,仅有三位:王充、王符、仲长统。《论衡》也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从物理学方面来说,王充对运动、力、热、静电、磁、雷电、声等现象都有观察,并且在书中记载了他的观点。
此外,他还解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王充把人的发声,比喻为鱼引起水的波动;把声的传播,比喻为水波的传播。他的看法与我们今天声学的结论是一致的:声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要靠一定的物质来传播。欧洲人波义耳认识到空气是传播声音的媒介,是17世纪的事,比王充晚1600年。
造纸术是谁改进的?
我国四大发明中造纸术的改进者是蔡伦,字敬仲,汉族,东汉桂阳郡人。永平末年(75年),蔡伦入宫为宦官,历任小黄门、中常侍兼尚方令、长乐太仆等职。元初元年(114年),汉安帝封他为龙亭侯(封地在今陕西省洋县龙亭铺镇),食邑三百户。
蔡伦为人敦厚谨慎,勤奋好学,关心国家利益。永元四年(92年),蔡伦任尚方令后,利用供职之便,常到乡间作坊察看,看见蚕妇缫丝漂絮后,竹簟上尚留下一层短毛丝絮,揭下似缣帛,可以用来书写,从而得到启发,便收集树皮、废麻、破布、旧鱼网等原料,在宫廷作坊施以锉、煮、浸、捣、抄等法,试用植物纤维造纸,终于造出植物纤维纸。
元兴元年(105年),他将造纸过程、方法写成奏章,连同造出来的植物纤维纸,呈报汉和帝。汉和帝大加赞赏,蔡伦造纸术很快传开。人们把这种纸称为“蔡侯纸”,全国“莫不从用焉”。
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对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首先,东晋王朝组织并推广了高级麻纸的生产和精工细作,促进了造纸术的发展;第二,促进皮纸生产在东汉创始并发展兴旺;第三,因受命于邓太后监典内廷所藏经传的校订和抄写工作而形成了大规模用纸高潮,使纸本书籍成为传播文化的最有力工具。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做出的一项十分宝贵的贡献,大大促进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美国人麦克·哈特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将蔡伦排在第七位,远远排在我们熟知的哥伦布、爱因斯坦、达尔文之前。
投笔从戎的故事说的是谁?
东汉着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班超,字仲升,汉族,汉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班超是着名史学家班彪的幼子,他的哥哥班固、妹妹班昭也是着名的史学家。他曾经做过文职,后来投笔从戎,奉命出使西域,为平定西域,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
62年,班超的兄长班固被召入京中担任校书郎,班超和母亲跟随着哥哥迁居洛阳。由于家里条件不好,班超就替官府抄写文书,维持生计。班超每日伏案挥毫,常停下来把笔放在一边感叹:“大丈夫就应该学习傅介子和张骞在西域立功,然后封妻荫子,怎么能一直在笔砚之间无所事事呢?”(《后汉书·班超列传》)旁边的人都笑话他。班超说:“你们怎么知道我君子的志向呢?”(《后汉书·班超列传》)于是,他就去找相者看相,相者说:“平常的老百姓只能干一些打酒的活,你在万里之外可以封侯。”
(《后汉书·班超列传》)班超问他原因,算命的人说说:“你有燕子的下巴和老虎的脖子,飞起来吃肉,就是万里封侯的面相啊。”(《后汉书·班超列传》)过了一段时间,明帝问班固:“你的弟弟在哪里啊?”班固说:“为官府写写文件什么的,挣点钱养家糊口。”(《后汉书·班超列传》)明帝于是任命班超为兰台令史,掌管奏章和文书。但是,没过多久,班超就因为小小的过失而被免了职。
后来班超就前往西域,为汉朝联系西域各国为反击匈奴做准备,同时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诸国的联系,促进了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汉明帝封他为定远侯。
班超成名经典:“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原文: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班超在家时经常亲自从事勤苦的劳动,不耻劳辱。他口齿伶俐,博览群书,能够权衡轻重,明察事理。
班超死后葬在洛阳邙山。
地动仪是谁发明的?
地动仪是汉代科学家张衡的传世杰作。张衡(78~139年),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文学家,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后世称他为“木圣”。
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曾将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汉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张衡诞生于南阳郡西鄂县石桥镇一个破落的官僚家庭(今河南省南阳市城北五十里石桥镇)。祖父张堪是地方官吏,曾任蜀郡太守和渔阳太守。但到了张衡出生时,家境已经衰落,有时还要靠亲友的接济。但正是这种贫困的生活使他能够接触到社会下层的劳动群众和一些生产、生活实际,从而给他后来的科学创造事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在张衡所处的东汉时代,地震比较频繁。据《后汉书·五行志》记载,自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到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的三十多年间,共发生了26次大的地震,地震区有时大到几十个郡,引起地裂山崩、江河泛滥、房屋倒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张衡对地震有不少亲身体验,为了掌握全国地震动态,他经过长年研究,终于在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架地动仪。
除了发明地动仪外,张衡还观测记录了2500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先进仪器。
同时,张衡还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光其实是日光的反射。他还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和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