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读这本就够了
5042400000032

第32章 隋唐时期的大一统(2)

589年,年仅20岁的杨广统领51万隋军南下灭陈,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大业,结束了中国近三百年来的分裂局面,消弭了无休止的战乱,使中国进入了和平、强盛的时代。因此可以说,隋炀帝杨广功盖当世!杨广即位之后下令开挖“大运河”,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连接起来,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杨广在历史上获得了“共禹论功不较多”的夸赞。

大运河连接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两个中国最为繁华的文明,为中国后世的繁荣富强打下了牢固坚实的基础。一直到清末,大运河一直是国家经济的大动脉。但为修建大运河而劳民伤财,付出的巨大代价也成了隋朝的灭国的诱因。隋扬帝西巡过程中远达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西域各国君主与使臣纷纷亲自前来朝见,向隋朝表示臣服。隋炀帝亲自打通了丝绸之路,其功绩非千古明君不能有。为炫耀中华盛世,隋炀帝还在古丝绸之路上举行了万国博览会,这是举世少见的创举。

隋炀帝乘坐华丽的龙舟,从京城南下江南。纯粹地贪图个人寻欢作乐,并为此不惜劳民伤财、破坏民生。从大业七年(611年)到大业十年(614年),隋炀帝不顾国内危机四伏,三次亲征高句丽,造成隋军大量伤亡,对隋朝的人力、物力、财力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隋炀帝的荒唐作为劳民伤财、民不聊生,导致人民起义四起,隋朝统治岌岌可危。

在他最后一次巡游江都(今江苏扬州)的时候,部下宇文化及发动兵变,将他缢死。

兴隋重臣杨素因何得到重用?

杨素(544~606年),字处道,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祖父杨暄曾担任北魏的辅国将军、谏议大夫。父亲杨敷曾任北周汾州刺史。史载杨素“少落拓,有大志,不拘小节”。杨素敢于为父抗争,因而受到重用。

北周天和七年(572年)三月,北周武帝宇文邕诛杀宇文护夺取政权,杨素因为曾受到宇文护的重用而遭到株连。杨素以父亲杨敷于国家有功,却未受朝廷追封为由,上表为父亲申诉,周武帝对此置之不理。杨素的再三上表触怒了周武帝,下令处死杨素。

杨素并未退缩,反而高声地说:“臣事无道天子,死其分也”。此言论使得周武帝对杨素刮目相看,不但赦其无罪,还追赠其父杨敷为大将军,谥忠壮。杨素被任命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得到了武帝的信任。

杨素落笔成章,文采飞扬,周武帝看到他写的诏书后不禁赞美道:“善自勉之,勿忧不富贵。”杨素却以“臣但恐富贵来逼臣,臣无心图富贵”做出了低调的应对。北周建德四年(575年)七月,周武帝率军攻打北齐,还答应了杨素率领其父旧部作先锋的请求,周武帝鼓励杨素说:“朕方欲大相驱策,故用此物赐卿”。杨素跟随齐王宇文宪参与了攻打北齐河阴(今河南洛阳东北)的战役,并因功被封为清河县子,邑五百户,同年又加授司城大夫一职。

北周建德五年(576)十月,杨素随宇文宪再次伐齐,克晋州。北齐帝高纬率诸军自晋阳(今山西太原)向晋州进发。宇文宪闻北齐军主力将至,恐惧得连夜逃跑,却被北齐军追上,大败亏输。杨素与十几个骁将戮力死战,宇文宪方才得以解围。此一役之后,杨素屡立战功。北齐灭亡后,杨素改封成安县公,邑千五百户,被赐以粟帛、奴婢、杂畜无数。

大业元年(605年),杨素被封为尚书令,次年又进位司徒,改封楚公,同年病死。

其子杨玄感,大业中起兵反隋,兵败被杀。

我国的科举制度是从何时开始的?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而举行的考试,是封建王朝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科举制在隋朝大业元年(605年)正式实施,一直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才被废止,在历史上存在了1300多年。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在此以前,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直接选取。但凡是权贵子弟都可以做官,其品德及学识往往被忽略。很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无法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造成了人才的流失。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克服汉末以来九品中正制的种种弊端,也为了适应当时的经济政治状况,加强中央集权。便将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用分科考试的形式来选举人才。隋炀帝大业三年设立进士科,这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诞生。

科举制相对于世袭、举荐等毫不成熟的选才制度,毫无疑问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使当时的用人制度得到了极大改善。由于科举制规定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因此不但扩大了政府选拔人材的范围,还给予了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分子向社会上层转移,接近权力中心的机会,对维持社会稳定起了不小的作用。不仅如此,科举制还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的兴起,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然而,科举制度作为一种适应现实社会的产物,必然有它自身的局限性。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皆由统治者所决定,这使得科举成为了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使人思想麻木。此外,它还容易导致官场腐败等种种弊端。隋朝开创的科举制度,对隋唐以后中国上千年来的社会政治制度、教育状况、社会思想,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隋朝唯一一位破格拜为上柱国的人是谁?

宇文述,字伯通,鲜卑族,代郡武川人,隋朝名将。杨坚平定尉迟迥的叛乱之后,宇文述被破格拜为上柱国,进爵褒国公。在隋朝有此殊遇的大臣,仅宇文述一人而已。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五月十一日,周宣帝宇文赟因病去世。左丞相杨坚掌权,杨坚趁周静帝宇文阐年幼迅速夺取了朝中实权,为预防北周宗室生变,稳固自己的统治,杨坚以千金公主将嫁于突厥为辞,诏赵、陈、越、代、滕五王入朝;由于尉迟迥(北周文帝宇文恭外甥)威望深重,杨坚恐其有异图,便以会葬宣帝为名,令其子尉迟惇召尉迟迥入朝;同时令韦孝宽任相州总管,赴邺地取代尉迟迥。

六月,尉迟迥担心杨坚专权对北周不利,于是公开起兵反对杨坚。当时杨坚挟幼帝自持,采取了多项措施巩固统治:交结并州李穆,送千金公主与突厥和亲作为缓兵之策,减少北部压力。同时加强洛阳守御,作为进讨尉迟迥的战略基地;还令计部中大夫杨尚希引兵3000据守潼关,防其偷袭。七月十日,杨坚准备就绪,遂调发关中兵,令韦孝宽任行军元帅率军讨伐尉迟迥。宇文述任行军总管一职率步骑3000参与讨伐,跟随韦孝宽共同作战。

七月末,大军驻扎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一带,宇文述奉韦孝宽的命令将正围攻怀州(今河南沁阳)的尉迟迥部将李俊部队击破,又马上率军东进至永桥镇(今河南武陟西南)东南。随后,宇文述又与诸将同心协力,在武陟之战中大败尉迟惇。在作战中宇文述冲锋陷阵,俘敌甚多,被众将所夸赞。平乱之后,宇文述由于功勋卓着而被破格拜上柱国,进爵褒国公。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杨坚废周立隋,改元开皇。开皇初,宇文述被拜为右卫大将军。公元616年11月20日,宇文述病逝,隋炀帝为此罢朝数日以作纪念,并赠司徒、尚书令、十郡太守,班剑四十人,辒京车,前后部鼓吹,谥曰恭。

作为“遣隋使”代表的第一个日本外交官是谁?

小野妹子,中国名字为苏因高,日本飞鸟时代的外交官。公元607年,小野妹子作为遣隋使携带国书来到中国,得到了隋炀帝接见。608年回国,同年再次来到中国,170于609年再次归国。他是作为“遣隋使”代表来到中国的第一个日本外交官。

607年,日本向中国隋朝派遣的第一个政府使团抵达洛阳,小野妹子即为使团首领。

使者称隋炀帝为“海西菩萨天子重兴佛法”,并提出了带一批日本佛僧前来学习佛法的请求。隋朝在次年派遣裴世清等13人回访日本,并带回了有关日本的最为完整和准确的信息,进一步深化了中日之间的交往。

小野妹子带领裴世清回访团队回国后,向日本天皇述职时因交代了将隋炀帝带给倭王的国书不慎丢失的事实而触怒了朝臣。有大臣建议天皇以丢失国书罪判处小野妹子流刑,圣德太子闻说此事后马上晋见天皇进行劝阻,小野妹子由此得以免罪。

就小野妹子失书一事,历史学家提出了三种可能:一是由于个人失误,国书确实丢失;二是国书中载有隋廷对日本过于激烈的指责言语,小野担心触怒天皇而遭到惩罚或导致中日修好失败,所以甘冒大罪将国书故意毁掉;三是国书并未丢失,小野在私下里将国书呈给天皇时天皇发现国书上的不利之词一旦扩散,在舆论上于外交无益,所以下令让小野妹子托词丢失。究竟是何原因至今仍然无法定论,但小野妹子的“失误”

避免了可能由国书引起的中日间的外交摩擦,减少了裴世清回访的阻力。

609年,小野妹子再次携带国书来到中国。此次的国书吸取了前次教训,以“东天皇敬白西皇帝”为开头,巧妙地避开了两国国主之间的主从关系问题,还带来了一批留学生、留学僧。中日两国的官方交流出现了高潮,隋廷完成了远交近攻的谋划,日本也得以学习到中国先进的政治文化体制,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隋炀帝劳民伤财修建大运河的原因是什么?

隋炀帝杨广是隋文帝的第二个儿子,以“暴君”之称流传于后世。为了加强对全国各地的控制,并加快江南到北方两地之间的物资流转,同时又方便自己到达各地游玩,隋炀帝便下令开通了长达五千余里的大运河。

隋炀帝当上皇帝才四个月,就下令将首都由大兴迁到洛阳。征集了几十万民工挖长堑(壕沟),从山西龙门(在今陕西韩城与山西河津之间)直挖到上洛(今陕西商县),与关中连接,用长达几千里的长堑作为新建京城的防卫屏障。

大运河的修建分几个步骤:先从洛阳西苑到淮河南岸的山阳(今江苏淮安)开通了一条名为“通济渠”的运河,就是从洛阳引谷水、洛水入黄河,再引黄河水入淮河;然后从山阳到江都(今江苏扬州),疏通完善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的一条被称作“邗沟”的运河,从而把淮河和长江连接起来。

这样一来,从洛阳到江南就极为便利了,不必从路上跋山涉水,乘船沿运河即可到达。此后,又从洛阳的黄河北岸到涿郡(今北京),开通了“永济渠”;接着,从江都对面的京口到余杭(今浙江杭州),开通了“江南河”,四条运河全部完成。至此,以洛阳为中心,全长5400余里的大运河就建成了。

大运河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此后六百余年的时间内,大运河成为了沟通南北方经济文化的重要纽带。但在其修建过程中,过重的劳役使广大百姓难堪重负,一时间怨声四起,成为隋末民变的诱因之一。皮日休的诗句“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是大运河的最佳写照。

隋炀帝三次亲征高丽发生在何时?

高丽又名高句丽,位于朝鲜半岛北部。隋文帝曾派遣大军征讨高丽,但因孤军深入,均无功而返。隋炀帝分别于612年、613年、614年进行了三次亲征高丽的战争。

隋朝建立之后,于589年灭陈而统一中国。灭陈的次年,高句丽婴阳王高元即位,隋文帝将其封为开府仪同三司、辽东郡公、高丽王。598年,高句丽王率一万多靺鞨骑兵进犯辽西一带,被营州总管韦冲击退。闻听此事后的隋文帝当即下令,命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睺为水军总管,率大军回击高丽。高丽王恐惧不已,立刻向隋朝上书谢罪,上表自称“辽东粪土臣元”,隋文帝见此而略消怒气,遂罢兵。

大业七年(611年),隋炀帝以高丽不遵臣礼,妄自犯上为由,正式下诏征伐高丽。

次年正月,一百多万人的军队在涿郡一带集结完毕,隋炀帝将军队分成左、右共计12军,由隋炀帝亲自指挥,遭到了高丽军队的顽强抵抗。到八月底,由于粮草供应不上,将帅失和等原因,隋炀帝无奈下令撤军,此次征伐以惨败告终。

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第二次御驾亲征高句丽。此次隋炀帝接受上次教训,允许诸将“便宜从事”,以实现作战过程中的灵活性。隋军连续攻打辽东城20多天,攻势一天比一天猛。正当辽东岌岌可危之际,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兴兵反隋的消息传来。隋炀帝不得不密令撤军,先回家清理门户。第二次征伐高句丽就这样虎头蛇尾地收场了。

大业十年(614年),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右骁卫大将军来护儿于毕奢城(即卑沙城,在今辽宁金县东大黑山)一役大败高句丽军,并乘胜向平壤进军。连年作战早就使高句丽困敝不堪,无力再战的高句丽国王向隋朝遣使请降,还把去年叛隋投奔高句丽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还隋朝以表诚意。隋炀帝认为屈辱已经洗清,于是下令班师还朝。

三征高句丽宣告结束。

虽然三次亲征高句丽最终取得了胜利,但巨大的耗损也使隋王朝将自己向灭亡推进了一步,大隋王朝的灭亡已为期不远。

凭一人之力征服契丹的是谁?

大业元年(605年),营州一带受到契丹人侵扰。隋炀帝下诏令通事谒者韦云起带领突厥兵去讨伐契丹。突厥启民可汗派出二万骑兵,由韦云起率领参与对契丹的讨伐。

韦云起利用突厥人攻打契丹人的策略,取得大胜,这是中国古代“以胡制胡”的战略方针的一个优秀表现。

开战之前,韦云起将两万突厥骑兵分为二十营,分四路进发,并下令营与营之间相隔一里,不得交杂,军队以鼓角为号,闻鼓声才行,闻角声必止。韦云起还下令没有公事不得驰马。由于契丹原来曾依附于突厥,因此对突厥骑兵的种种活动未曾产生防范之心。

韦云起进入契丹境内后,让突厥兵士向当地驻军诈称他们是借路去柳城(今辽宁朝阳南)与高丽人做交易的商人。契丹人信以为真,这使得韦云起军在契丹境内得以灵活周转,韦云起令突厥军前进到离契丹营地一百里的地方还假装转向南方以蒙蔽契丹人,又在夜里率军折回并继续向契丹营地进发。韦云起在距离契丹营地五十里的地方命令部队养精蓄锐。天色微明的时候韦云起向敌军大营发起了猛烈进攻,大败契丹军队,契丹人从此对隋朝心服,主动称臣并年年朝贡。

韦云起将作为俘虏的契丹美女和畜产的一半赏赐给了参与作战的突厥人,把其余的带回了隋朝进献给皇帝。隋炀帝在百官面前高兴地说:“云起用突厥平定了契丹,文武全才,这是我亲自启用的人才啊!”随后将韦云起任命为治书侍御史。

韦云起孤身一人到突厥借兵,在与契丹人的作战中巧妙地运用计谋并取得了胜利,称得上是有勇有谋。隋炀帝杨广仅仅凭韦云起一人之力,就取得了无比理想的效果,此战例在中国历史上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杨广发动的哪一次战争打通了丝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