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中国自1840年以来直至现在的160多年的历史。当清朝走向衰落的时候,世界资本主义正处在上升阶段。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1840年6月,蓄谋已久的英国政府以鸦片问题作借口,发动了侵华战争。
鸦片战争以后,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侵略中国。清政府为了支付赔款,加紧搜刮人民,中国的小农经济逐渐破产,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生计陷入困境,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1851年,洪秀全领导了金田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
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1899年,义和团运动爆发了。这是农民阶级发动的反帝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次革命高潮。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革命首先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这次革命史称“辛亥革命”。袁世凯在北京建立北洋军阀政府,实行独裁专制,大量出卖国家主权,复辟帝制,激起中国人民的反对。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
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影响下,1919年,中国发生了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它使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它促成了中国工人运动同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中国革命进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
事变,民族矛盾开始上升,革命形势发生重大变化。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1936年12月,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感召下,发动了西安事变。芦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革命进入抗日战争时期。
1946年7月,全面内战爆发,中国革命进入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的终结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1949年10月1日,北京30万群众汇集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1953年至1957年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巨大成就。从1957年到1966年,是中国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国家和人民遭受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1979年起推行“改革开放”政策,把工作重点放到现代化建设上。通过改革经济体制、政治体制,逐步确立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吗?
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主权遭到严重的破坏,鸦片战争开启了之后中国百年受到西方列强侵略的历史,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国侵略者向封建而古老的中国发动了一场侵略战争。
因为这次战争是英殖民主义强行向中国倾销走私鸦片引起的,所以历史上把它称作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开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难、探索、斗争的历程。
从乾隆后期开始,清朝的统治日益衰落。清政府仍以“天朝上国”自居,骄傲自大,闭目塞听。而同一时期的欧美帝国主义列强已逐渐发展壮大,并把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作为他们扩大海外市场的目标。外国商人为攫取暴利,从华南将大量鸦片走私运往中国,鸦片的输入量由道光即位之初的四千余箱,到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已激增至四万零二百箱。鸦片的严重泛滥,影响了国民的身心健康,朝廷吏治败坏导致中国白银外流,政府财政收入短绌。道光延续自雍正以来的禁烟政策,但鸦片走私不但不见收效,反而日益猖獗。事态的发展引起了朝野人士的警觉。
1839年7月,九龙尖沙咀村发生林维喜案。英国水兵在村内醉酒闹事,打死村民林维喜。林维喜案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1839年8月初,中国禁烟消息传至英国,英国国会对此进行辩论,最终以271票对262票通过军事行动。10月1日,英国内阁作出“派遣舰队去中国海”的决定。
中国被迫同英、美、法等国签订了《南京条约》、《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等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社会的性质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太平天国具有共产主义性质吗?
马克思曾经称太平天国为“中华共和国”,认为太平天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政权。然而,仔细从太平天国的理论纲领、领导阶级等方面看,它的性质与共产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
天国的理论纲领结合了西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和华夷之辨。他们的宗教思想,可能全部源于当时的中国籍基督教传教士梁发所写的《劝世良言》。洪秀全从基督教得到启发的这些思想,对于当时处于半殖民地社会的群众有着很大的号召力。但这与共产主义毫无关系。
太平天国的政治纲领是《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解决生产资料与产品分配的纲领。其核心思想为“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它要求废除旧有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同时也是天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已与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时期的土地分配思想有相似性,但这并不能说明什么。它缺乏实践性,对于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的规定都是空想,无法实施。这部纲领违背了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所以无法实现。
而《资政新篇》是干王洪仁玕在后期提出的中国第一套具有发展资本主义意愿的政治纲领,但是因为客观环境的影响与主观上农民阶级的漠视,它并没有起到预期作用。
圣库制度是太平天国创立的第一个经济制度。曾经在保障部队供结、吸引贫民参加革命和保证军事纪律等方面起过积极作用。但定都天京后,其消极的一面便暴露出来。
太平天国运动是我国旧式农民运动的发展,领导者是落后的农民阶级,个人地位和家庭地位的观念比较高,封建帝王思想在其中占的比例也比较大,没有科学的思想作指导,所以注定失败。从根本上来看,是由其性质的落后性造成的。
光绪帝是个悲剧皇帝吗?
清朝在其历史长河中产生了一位十分可悲的皇帝,这位“悲剧皇帝”就是光绪帝。
坐在国家的最高位置上,过着皇帝的生活,有人会说:这样的人生会是悲剧吗?其实,不管从哪方面看,光绪帝真的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
首先,光绪皇帝一生的政治生涯就是一个悲剧。他虽是皇帝,但是却在慈禧的掌控下当的皇帝,其皇位也是慈禧点名让他坐的。作为一个政治人物,他在位长久却傀儡一生,不甘沉沦却难有作为。他管慈禧叫“圣母皇太后”,慈禧又把他抚养大,但在政治上,慈禧却是他的仇人和敌人。所以,他是悲剧的人物。
其次,光绪的家庭生活也是悲剧。光绪只有一后二妃,这在清朝皇帝里面是独一无二的,而且他还不幸福。皇后和光绪虽然是夫妻,但是由于皇后是慈禧的亲侄女,所以有些话他不敢说。他们的婚姻是慈禧指定的,光绪虽不喜欢,但也不敢违抗。对于珍妃,他是十分喜欢的,可圣母太后又不喜欢,远了不是,近了也不是。重要的是,光绪无儿无女,身边没有子女的家庭欢乐。作为家庭生活来说,也是一个悲剧。
再者,他的父亲是醇亲王奕譞,他们是君臣关系。光绪的父亲是臣,他是君,他父亲在他面前跪着称臣,就父子关系来说,是一种悲剧,因为他父亲跟光绪不能像正常父子一样敞开心扉交谈。他母亲长期住在醇亲王府,两人要见面必须经过特殊的手续。见面之后,还不能像普通的母子关系拉拉家常,这种母子关系也是悲剧的。他和兄弟之间的关系也不能像常人家的兄弟之间关系那样,享受手足之情。
光绪帝长期过着一种囚徒的生活,孤苦伶仃,寂寞寡人。对个人生活来说也是一种悲剧。作为皇帝来说,他没有什么权力,空有皇帝的地位;作为个人来说,也没有常人那种家庭之乐。所以,光绪帝是不幸的,是实实在在的悲剧皇帝。
晚清时期的最高决策者是谁?
慈禧是晚清时期的最高决策者,她以垂帘听政、训政的名义统治中国47年,历经同治、光绪两朝。长期以来,在史学论着和文艺作品中,慈禧太后都被当做一个恶人,甚至一些与她毫不相干的恶行也被加之于身。历史上的慈禧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真的如人们心中所想的是一个昏庸、腐朽、专横、残暴的妖后吗?
1861年11月2日,慈禧通过一些贵族、官僚和帝国主义的支持而发动北京政变(又称辛酉政变),从载垣、端华、肃顺等8位赞襄政务王大臣手中夺取政权,以垂帘听政的名义真正登上了统治者的宝座。但事实上,巩固政权比夺取政权要困难得多。
为此,她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决策。最引人注目的是对政敌的处理和清理狱讼。
她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以及回民和苗民起义,又透露出其残忍性。1864年7月19日,湘军攻破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今南京)的时候,杀害太平军将士十余万人,“秦淮河尸首如麻”。洋务运动中,在洋务派与顽固派的斗争中,慈禧采用平衡策略。一方面支持以奕欣为首的洋务派,一方面又扶植顽固派以牵制洋务派。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于是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而慈禧的改革底线是祖宗之法不能变。随着变法的深入,慈禧和维新派的分歧越来越大,变法和反变法的斗争也非常激烈。一些参与或支持变法的官员,受到了严重处分,一切新政全被废除。以后的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都由她决策。但从其在主战和主和之间徘徊不定,可以看出慈禧优柔寡断的一面。
慈禧成功于夺得了本应由男人把握的最高权力,按自己的意志干了一番事业。但是她的大半生都在追逐权力的刺激和享受权力的快感中度过,这种对权力的近乎病态的追求又是失败的。
你知道洋务运动吗?
洋务运动是中国迈入现代化的奠基运动,又称自强运动,以“师夷之长技以自强”
为口号,发生于1861年(咸丰十年底)至1894年,清朝政府中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改良运动,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近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催化剂。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教训使清政府的统治阶级产生了一系列分歧。他们围绕如何解决一系列内忧外患的问题分成了“洋务派”与“守旧派”。其中的洋务派主张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来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即开展洋务运动,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洋务运动的内容涉及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以“自强”为名兴办的军事工业并围绕军事工业开办其他企业,建立新式武器装备的陆海军,是其主要内容。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开办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安庆内军械所等近代军事工业。其中,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局是中国第一个较大的官办军事工厂,而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州创办的福州船政局是规模最大的船舶修造厂。安庆内军械所则是清政府开办的最早的近代兵工厂,它于1861年12月由曾国藩在安庆创建。除了开办上述工厂,清政府还派遣留学生学习技术。
因为在军事工业兴办过程中出现了资金、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所以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又打着“求富”的口号,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民用企业,并开始筹划海防,1884年初步建立起南洋、北洋和福建海军。之后进一步扩建北洋舰队,修建旅顺船坞和威海卫军港。最后,洋务民用工业的兴办,部分地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开创了中国资本挫败洋商的“创见之事”。
洋务运动是一场清朝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但其并没有真正触及到清朝落后的根源。因此,也就没有改变中国落后的状态。不管怎么说,清统治者能够做到这些,也算是一种进步了,至少为中国迈入现代化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李鸿章是外交能手吗?
面对清廷内部顽固派的重重阻挠,李鸿章曾意气风发地提出“处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的说法。他认为清廷若想图强,就一定要坚持外要和平、内要变法的洋务总纲,在列强环伺,不堪外辱的环境中,尽量利用“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为中国的自强建设赢得尽可能多的有利时间及和平环境。他一生以外交能手自负,事实也确实如此,他曾处理过许多重大的对外交涉。
同治十年(1871年)七月二十九日,李鸿章代表中国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这是一个双方平等互惠,有利于共同发展的条约。但李鸿章参与签约时从日本人的姿态中,得出了日本“日后必为中国肘腋之患”的结论。果然,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出兵公然侵犯我国台湾,李鸿章积极支持派遣沈葆桢作为钦差大臣率舰队前往台湾巡阅,并调遣淮军唐定奎部6500人分批前往台湾增援。此事最后以签订《中日台事条约》而暂时平息,但后来日本于光绪五年(1879年)吞并了琉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