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九年(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李鸿章受命统筹边防战事。李鸿章认为“各省海防兵单饷匮,水师又未练成,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他先是同法国驻华公使宝海签订“李宝协议”,很快就遭到了法国政府的反悔,与法驻日公使洽谈也未能奏效;当战争进入胶着时,慈禧改下令组军机处,此时主和舆论渐起。李鸿章在光绪十年(1884年)四月十七日与法国代表福禄诺签订了《李福协定》,但随着法军进攻谅山,协议又被撕毁,直到清军在广西和台湾战场取得胜利后,李鸿章才最终与法国代表巴德诺签订了《中法会订越南条约》,结束了战争。在英国餐桌上礼仪繁杂,如吃烤鸡先用叉按住,再用刀割,再用刀摁住,再用叉戳肉吃。1896年李鸿章访英时受到热情款待,李用手抓鸡,英方出于尊重,便有样学样。从此,英国人吃鸡不再拘泥于刀叉。天天吃西餐使李无胃口。于是他让厨师将西餐的原料和蔬菜和在一起烧成一锅大杂烩。馋涎欲滴的英国官员们打听是什么菜?答曰:杂碎。他们品尝后一个个赞不绝口。后来英国饭店的菜单上就有了“李鸿章杂碎”这道菜。这说明每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传统和风俗礼仪是没有高下之分的。
李鸿章作为中国使臣,在桀骜不逊的英国人面前没有半点卑躬屈膝,反而巧妙地宣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饮食文化,对此不得不说他的民族观念十分强烈。
英美国家人士对李鸿章最为着名的评价是“不仅是中国在当代所孕育的最伟大的人物,而且综合各方面的才能来说,他是全世界在上一世纪中最为独特的人物。”以文人来说,他的文采卓越;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呕心沥血;以政治家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人口最繁盛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优良设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表现使他在外交史上名列前茅。
中国在中法战争中取胜了吗?
有关中法战争,中国记载多以法军大败为主,但中国并未获得多少好处。在停战前,越南90%以上领土包括各大主要城市(如当时首都顺化、河内、西贡)都已落入法军手上,而清军除镇南关成功防守之外从未攻克大型都市,再加上越南和广东海权已失,难以补给,因此越南实则上已落入法国手上。
中国与越南山川相连,自古以来关系密切。越南向法国屈服的《顺化条约》签订后,中国成为了法国完全占有越南的唯一障碍。法国为了消除这一障碍,立即下令禁绝了越南与中国的一切关系,造成了与中国直接对峙的形势。
中法之间的陆上战争,在中越边境和越南境内激烈进行。1885年2月,法军进攻谅山,广西巡抚潘鼎新不战而退。十天后法军侵占镇南关(今友谊关),但因兵力不足、补给困难最后焚关而去,并伺机再犯。当时清廷老将冯子材受命帮办广西关外军务,驰赴镇南关整顿部队,部署战守。得悉法军将侵犯镇南关的消息之后,马上在隘口抢筑了一条横跨东西两岭高七尺、长三里、底宽一丈的长墙,墙外深掘堑壕,完善了防御阵地。3月23日,盘踞谅山的法军倾巢出动,直扑镇南关,冯子材身先士卒,激励将士猛烈搏斗,最终将法军击退,遏制了法军对中国边境的不良图谋。清军乘胜追击,连破文渊、谅山,将法军逐至郎甲以南,并重伤了东部法军统帅尼格里。镇南关大捷使清军在中法战争中转败为胜。法军战败导致了时任茹费理内阁倒台。镇南关大捷使中国在军事上、外交上处于有利地位,但清政府在中法战争期间担心“兵连祸结”会激起“民变”、“兵变”,因此始终直接间接地向法国侵略者进行求和活动,为此还作出了妥协。李鸿章等人主张“乘胜即收”,甚至把镇南关大捷当作寻求妥协的绝好机会,建议清政府立即与法国缔结和约,双方停战。
中国在这次反侵略战争中,本来有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胜利,但清统治者的懦弱、妥协最终葬送了胜利的成果。1886~1888年,清政府被迫与法国签订了《中法越南边界通商章程》、《中法界务条约》、《中法续议商务条约》等一连串不平等条约,使法国得到很多权益。
北洋水师在哪次战争中全军覆灭?
在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这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清政府也因这次失败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北洋水师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清政府建立的三支近代海军中实力最强和规模最大的一支,也可称作北洋舰队、北洋海军。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在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
1894年的甲午海战中,中国北洋舰队和日本联合舰队在广阔的黄海海面进行了全面激战。这次海战非常悲壮,两支装甲舰队的激战成为世界海战史上装甲舰队的首次决战。中日两国于1894年8月1日宣战。
1894年9月16日,运兵船在北洋舰队的护送下向辽宁大东沟进发。在到达大东沟后,运兵船上的陆军部队上岸。北洋舰队主力舰船在大东沟外停靠。此时,日本联合舰队也在寻找敌方主力。9月17日上午10时,日本联合舰队前锋部队在黄海海面上发现了一团黑烟,日军因此判断是北洋舰队的军舰,就排成单列纵队,准备迎战北洋舰队。之后,黄海海面上就展开了激烈的海战,一共持续了5个小时,北洋舰队遭受重创。10艘战舰只剩下“定远”号、“镇远”号等4艘军舰,因为战列舰防护能力比较强,所以有效地抵御了日本舰队的炮火攻击。夕阳西下时,满身伤痕的“定远”
号和“镇远”号战列舰无奈地望着日本联合舰队远去,缓慢地离开战区。海战史上的这次装甲舰队首次决战就这样悲壮地宣告结束。
在战争期间,北洋水师没有制定出战略计划,从而使联合舰队掌握了战争的主导权,导致北洋水师在战略上处于被动状态。北洋海军的另一个装备缺陷是没有快速巡洋舰。航速太慢对北洋海军的影响很大,交战开始时表现为队形转向不利,难以协同作战,最终导致北洋水师的全军覆灭。
你知道戊戌变法吗?
戊戌变法是发生在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也就是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而进行的资产阶级的政治改革。这场运动主要包含了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内容。
1895年4月,日本逼迫中国在日本马关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诉这种行为,分析了我国正处于民族危亡时期,提出了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
这次上书,虽然没有触及清政府的统治,但却轰动全国。从而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于是慈禧决定发动政变。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直入光绪皇帝寝宫,把光绪皇帝囚禁在中南海瀛台;接着发布训政诏书,再次临朝“训政”,成功地发动了这场“戊戌政变”。
政变后,慈禧太后下令捕杀在逃的康有为、梁启超;逮捕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徐致靖、张荫桓等人。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而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等六人于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口被杀害;徐致靖处以永远监禁;张荫桓被遣戍新疆。所有新政措施全部都被废止(除7月开办的京师大学堂外,即今北京大学)。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因此也叫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中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的要求,符合近代中国的发展趋势,因此具有进步性。同时它还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因此,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也是一场政治改良运动,还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哪个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此,清政府完全沦为了帝国主义列强的走狗和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为庞大、主权丧失最为严重、精神屈辱最深沉,从而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灾难的不平等条约。
《辛丑条约》即《辛丑议定书》或《辛丑各国和约》,亦称《北京议定书》,与中国签订此项合约的是英国、美国、日本、俄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奥匈、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这些国家。当时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清廷便与列强们签订了如此丧权辱国的条约。《辛丑条约》签订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辛丑年,故名辛丑条约。这天是阳历9月7日,因此有“九七国耻”一说。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争夺和瓜分中国的行动造成了中国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人们随之觉醒,面临着国亡无日的现实,救亡图存成了国民最紧迫的要求。
1898年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运动失败后,1900年又爆发了以农民为主体的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自山东发起,迅速发展到直隶、天津、北京一带,引起帝国主义列强的极度恐慌。英、美、日、俄、法、德、意、奥八国为镇压义和团,组织联军侵入中国,8月攻入北京。
1900年6月17日,八国联军攻占大沽炮台;7月14日攻陷天津;8月2日自天津沿运河两岸进发,在廊坊地区受义和团围攻(史称廊坊大捷),兵败后加大兵力进攻,一举占领廊坊,于8月14日凌晨来到北京城外,在此发起总攻,至16日晚占领北京全城。慈禧太后、光绪帝仓皇逃往西安,奕匡和李鸿章负责与联军和谈。
9月,德国陆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被推为联军总司令来华指挥作战。联军数量陆续增至十万,由京津出兵,分侵山海关、保定、正定以至山西境内。俄国又单独调集步骑兵十七万,分六路侵占中国东北。12月,联军提出了《议和大纲》,迫使清政府接受条约中的所有内容,1901年9月7日,《辛丑条约》正式签订。
《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严重损害了国家主权。为支付巨额的赔款,清政府加紧对人民的搜刮剥削,中国人民一时间贫困不已,社会经济更加凋敝。
谁是大清末代皇帝?
爱新觉罗·溥仪(1906~1967年)是清朝的末代皇帝。在位时年号“宣统”,被称为宣统皇帝(1909~1912年,1917年7月1日~12日)。他的一生见证了中国的屈辱史,斗争史。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光绪和慈禧太后同时生了重病。在光绪皇帝临死前一天,慈禧太后也一病不起。由于光绪皇帝没有子嗣,慈禧太后在中南海召见军机大臣,商量立储人选。军机大臣认为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时,应立年长之人。然而,慈禧太后听后大怒,最后决定,将立三岁的溥仪为帝,并且让溥仪的亲生父亲载沣监国。
不久,光绪、慈禧在两天中相继死去。而溥仪则于半个月后在太和殿正式登基,由光绪皇后隆裕与载沣摄政。第二年改年号宣统,溥仪就这样初次登上了大清王朝末代皇帝的宝座,当时年仅3岁。
1932年3月1日,由于日本的扶持,溥仪在东北建立了日本的傀儡政权“满洲国”,想要以此分裂中国。1932年9月与日本签订了《日满议定书》,满洲国得到日本的正式承认,而满洲国则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溥仪从1932年3月1日到1934年2月28日任满洲国执政,建年号“大同”。
由于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所以溥仪被迫颁布“退位诏书”。企图逃往日本,与日本关东军的将兵们在沈阳机场的候厅室被苏联红军抓获。苏联将其监禁5年之久。
在软禁期间曾经去过在日本东京设立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为伪满洲国统治者在中国所犯的罪行做证明。1959年12月4日,溥仪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特赦,特赦令表明:溥仪被关押已经满十年。在关押期间,经过劳动改造和思想教育之后,确实已改恶从善,符合特赦令规定,可以被释放。从此,溥仪成为真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1980年5月29日,溥仪去世13年后,中国政府为溥仪举行了追悼会。在1995年的1月26日,溥仪的遗孀获得批准将他的骨灰入葬于清西陵内崇陵(光绪陵)附近的华龙皇家陵园。
中华民国是何时建立的?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它是从清朝灭亡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期间的国家名称,简称民国。中华民国建立以前,中国就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它拥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而且地大物博,文化灿烂,人口众多。可是在这一时期中国政治上却是帝王专制,自主的权利是人民所没有的。在18世纪的时候,正是欧美国家工业兴起之时,国力日渐强大。满清王朝却闭关锁国,以为中国才是世界上最强的国家。到了19世纪,满清王朝政治腐败,日渐衰微,中国境内不断爆发动乱。甲午战争后清朝面临许多政治和外交危机,许多仁人志士对清廷逐渐失去信心,转而同情或投入革命。
之后,孙中山也在失望中创办兴中会,号召推翻满清王朝与封建帝制。他的革命思想和主张慢慢得到士绅和知识分子认同并产生广泛影响。后来兴中会和华兴会、爱国学社、青年会合组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获得成功,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史称“辛亥革命”。到12月29日时,清朝原有的22个行省中已经宣布独立的有17个。岌岌可危的清廷任用袁世凯任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开始镇压革命,不久湖北的革命军被袁世凯发兵击溃,但他希望通过议和实现自己的目标,之后双方时战时停,最后在上海正式派代表议和,达成和平协议。武昌起义成功后,孙中山被独立各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在南京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同年1月到3月,临时政府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确定为临时宪法,南京被定为临时首都。2月12日,在袁世凯等大臣的劝说下,隆裕太后代宣统帝溥仪发布《退位诏书》,至此,大清帝国覆灭,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君主制也走向了终结。
中华民国的创立和此前中国的君主王朝有本质的区别,它是资产阶级通过民主革命斗争而建立的共和国家。中华民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基本结束,它开启了一个时代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