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每天学点金融学
5291900000026

第26章 中央银行——金融体系的“神经中枢” (1)

中央银行的起源:发行货币

假设一个岛上有1000口人,与世隔绝,人们靠交换物品生活,但有时候手里用来交换的东西不一定就是对方想要的,怎么办?于是人们就用都喜欢的金银作为交换的东西,这样一来交换方便了。但金银容易磨损,携带也不方便,当交换活动频繁时,发现这个东西太繁琐,限制了交换活动,于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想了一个办法,就是由岛上的管理者发行一种新的货币,用它来代替金银,于是钞票出现了。

刚开始这种钞票可以随时得兑换金银。大家都很放心,因为钞票就是金银。可是岛上金银的产量太小,当人们的交换活动更加频繁时,钞票不够用了,只能暂停交换。暂停交换的后果就是大家不生产别人想要的东西了,因为虽然别人用,但交换不出去,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经济发展减速了。于是大家想了一个办法,成立一家钱庄,这个钱庄是大家的,由钱庄来发行钞票,并且规定钞票不再兑换金银,以钱庄信用为担保,因此人们做交换得出持续。于是银行就出现了。

大家都拼命的生产,岛上的东西越来越多,钱庄根据产品的生产数量,不停的印制钞票,以保证交换能更深入的进行。后来人们的交换活动更频繁了,一家钱庄太少了,于是出现了很多钱庄,总要有个管钱庄的吧,于是指定一家钱庄管理其他钱庄,并且钞票只能由这家钱庄印刷,然后通过其他钱庄借给用钱的人,中央银行也就这么出现了。

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本国货币都由中央银行独家负责印制发行。

其实钞票是一种信用货币,如果发钞银行倒闭了,它发行的钞票就变成一张废张,买不来任何东西,弊端是显而易见的。19世纪的美国,有1600多家银行竞相发行钞票,一时间竟有3万多种钞票进入市场流通。市场十分混乱,很多钞票根本就无法兑现,在无形中劫掠了平民百姓的财富。混乱的货币秩序让许多国家吃了苦头,他们意识到,需要由一家银行垄断货币的发行。于是,许多国家纷纷通过法令将发行货币的特权集中到本国的一家银行,而这家银行在流通的过程中逐渐担负起了实施货币政策的功能。

在早期,许多国家成立中央银行的初衷是为政府筹款,帮助政府理财,这使中央银行在一开始就与政府建立了十分密切的联系。再加上发行货币的垄断性特权,中央银行的实力和信誉就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的其他银行。于是中央银行开始承担起监督管理银行系统,保证经济稳健运行的职责,针对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它利用手中的工具调控国家的经济。至此,中央银行由此逐渐演变形成。

从历史上看中央银行的产生是有其深厚的经济背景的。

18世纪初,西方国家开始了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商品经济的迅速扩大,促使货币经营业越来越普遍,而且日益有利可图,由此产生了对货币财富进行控制的欲望。

而资本主义经济自身的固有矛盾必然导致连续不断的经济危机。面对当时状况,资产阶级政府开始从货币制度上寻找原因,企图通过发行银行券来控制、避免和挽救频繁的经济危机。另一方面。资本主义产业革命促使生产力空前提高,生产力的提高又促使资本主义银行信用业蓬勃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银行经营机构不断增加;二是银行业逐步走向联合、集中和垄断。

世界各地的中央银行

历史悠久的英格兰银行

英格兰银行是伦敦城区最重要的机构和建筑物之一。自1694年英国银行法产生,英格兰银行开始运作,之后逐步转换职能,1964年至今作为英国的中央银行,是全世界最大、最繁忙的金融机构。

英格兰银行是英国的中央银行,它负责召开货币政策委员会,对负责制定国家的货币政策。

作为英格兰银行最初的任务是充当英格兰政府的银行,这个任务至今仍然有效。英格兰银行大楼位于伦敦市的Thread needle(针线)大街,因为历史悠久,它又被人称为“针线大街上的老妇人”。

英国的中央银行作为世界上最早形成的中央银行,为各国中央银行体制的鼻祖。1694年根据英王特许成立,股本120万英镑,向社会募集。成立之初即取得不超过资本总额的钞票发行权,主要目的是为政府垫款。

1844年,英国国会通过《银行特许条例》(即《比尔条例》)。此后,英格兰银行逐渐垄断了全国的货币发行权,至1928年成为英国唯一的货币发行银行。与此同时,英格兰银行凭其日益提高的地位承担商业银行间债权债务关系的划拨冲销、票据交换的最后清偿等业务,在经济繁荣之时接受商业银行的票据再贴现,而在经济危机中则充当商业银行的“最后贷款人”,由此最终确立了“银行的银行”的地位。

跨国中央银行:欧洲中央银行

欧洲中央银行是伴随着欧元的产生而产生的,其前身是设在法兰克福的欧洲货币局。欧洲央行的职能是维护欧元的稳定,管理主导利率、货币的储备和发行以及制定欧洲货币政策;其职责和结构以德国联邦银行为模式,独立于欧盟机构和各国政府之外。

欧洲中央银行是世界上第一个管理超国家货币的中央银行。独立性是它的一个显著特点,它不接受欧盟领导机构的指令,不受各国政府的监督。它是唯一有资格允许在欧盟内部发行欧元的机构,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动后,11个欧元国政府将失去制定货币政策的权力,而必须实行欧洲中央银行制定的货币政策。

欧洲中央银行的主要决策机构是由执行董事会和12个欧元国的央行行长共同组成的欧洲央行委员会,它负责确定货币政策和保持欧元区内货币稳定;欧洲央行扩大委员会由央行行长、副行长及欧盟所有15国的央行行长组成,其任务是保持欧盟中欧元国家与非欧元国家接触。

欧洲央行委员会的决策采取简单多数表决制,每个委员只有一票。货币政策的权力虽然集中了,但是具体执行仍由各欧元国央行负责。各欧元国央行仍保留自己的外汇储备。欧洲央行只拥有500亿欧元的储备金,由各成员国央行根据本国在欧元区内的人口比例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来提供。欧元产生10年来,为欧盟国家经济稳定带来了巨大的好处,在国际社会纷纷对欧元的将来看好时,欧洲中央银行将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继续它光荣的使命。

美国联邦储备体系

美国联邦储备局(FED)为美国最高货币政策主管机关,负责保管商业银行准备金、对商业银行贷款及发行联邦储备券。FED共分三层组织,最高为理事会,其下是12 个联邦储备银行和各储备银行的会员银行。

美国联邦储备局以“独立”和“制衡”为基本原则。在制衡方面,该局的七名理事(包括主席、副主席在内)悉由总统提名,并需经参议院同意。对于货币政策的决议,如调高或调低再贴现率,采用合议兼表决制,一人一票,并且为“记名投票”,主席的一票通常投给原本已居多数的一方。总统固然可以掌握理事与主席、副主席的提名,但一经参院通过,任期长达十四年,最多可能历任五任总统。

至于独立性方面,FED以人事独立与预算独立最为人称道,除理事会之外,另外还设有联邦公开市场操作委员会(FOMC),负责较长期的货币决策并依据外汇指导原则、外汇操作之授权作业与外汇操作程序进行外汇操作。

而美联储最让人惊奇的事情是它竟然是一家私有的中央银行。不算夸张地说,这一点也许中国也没有几个经济学家知道。所谓“联邦储备银行”,其实既不是“联邦”,更没有“储备”,也算不上“银行”。多数中国政府的官员可能会想当然地认为是美国政府发行着美元,实际情况是,美国政府根本没有货币发行权!1963年肯尼迪总统遇刺后,美国政府最终丧失了仅剩的“白银美元”的发行权。美国政府要想得到美元,就必须将美国人民的未来税收(国债),抵押给私有的美联储,由美联储来发行“美联储券”,这就是“美元”。

独立性:央行与政府间的界限

1963年6月4日,美国总统肯尼迪签署了一份鲜为人知的1110号总统令,着令美国财政部“以财政部所拥有的任何形式的白银,包括银锭、银币和标准白银美元银币作为支撑,发行“白银券”,并立刻进入流通。

如果这个计划得以实施,那么将使美国政府逐渐摆脱当时必须从“美联储”借钱,并支付高昂利息的窘迫境地。“白银券”的流通将逐渐降低美联储发行的“美元”的流通度,很可能最终迫使美联储银行破产。美联储作为私有的中央银行,它的背后是国际财团的强大支撑。肯尼迪此举无疑为自己带来了危险。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总统在得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市遇刺身亡。分析人士从许多迹象中得出,这份关系到美联储货币发行权的总统1110号令很可能就是为肯尼迪带来杀身之祸的直接原因。

货币发行权是作为央行最基本的权力。保住央行的货币发行权,也是为了保住央行的独立性以及在经济中的地位。如果失去货币发行权,美联储将失去中央银行的地位,也意味着失去影响、控制美国经济的权力。美联储作为一个私有的中央银行,自有历史以来就与美国政府保持着距离,这使得它的独立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美联储对于美国经济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也正因如此,美国历史上从来不缺少捍卫美联储的斗士。

1996年,美国民主党参议员萨巴尼斯曾经提出一个“馊主意”,遭到经济学家一致唾骂。他提出应该剥夺地区联邦储备银行总裁在联邦公开委员中的投票权。民主党另一众议员冈萨雷斯则补充提出,地区联邦储备银行总裁由总统任命并由参议院确认。这两个建议受到经济学家一致抨击。当时,被认为有可能接替格林斯潘美联储主席的著名经济学家马丁·费尔德斯坦对此著文呼吁“不要踩在美联储的头上”。

为什么“不要踩在美联储的头上”?因为人们都知道,美国经济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正确又依赖于美联储决策的独立性。美联储的七位高层主席由总统任命并经参议院确认。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决策者为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其成员包括美联储7位理事和12个地区联邦储备银行的总裁。这些总裁中有五位有投票权,除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总裁总有投票权外,其他总裁轮流享有投票权,地区联邦储备银行总裁由这些银行的理事会选出,不对政府负责,这些总裁来自美联储的雇员,许多人支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目标。这种人事任命和决策制度是美联储和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制度保证。而这两位议员的提议正是要削弱美联储的独立性,理所当然地引起了费尔德斯坦的愤怒和经济学家一致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