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我们的生理需要被满足了,我们紧接着关心的就是安全,包括心理上的安全期望和生理上的安全感。诸如安全、稳定、依靠、保护、避免惊吓和焦虑及烦忧之苦,对建设、秩序、法律、限制等的需要。我们对安全的关心可以从需要住所、服装,以及防寒和避暑中反映出来。
3社交需要
我们在群体中的身份满足了一种归属、被接纳和结交朋友的需要,包括拥有朋友、爱人、妻子、丈夫、父母、子女,等等。社会需要是指对感情和归属两方面的需求。
4尊重需要
即人们希望得到牢固确立的高评价。包括力量、成就、分寸感、待人处世的能力与信心。包括获取名声、威望、地位、荣誉、权力、认可、注意、重视、尊重以及被他人欣赏的愿望。
5自我实现需要
即发展自我,发挥个人最高才能,做一切力所能及之事的需要。比如,妇女通过教育子女来当个好妈妈,运动员通过比赛获得好名次,等等。
6认识和理解需要
认识和理解是自我实现的一个重要表现,要求系统化地认知世间万事万物,包括求知欲、了解、解释和理解等。
7美学需要
是人对美的深层需要,是人最高级的需要。所有的人都需要使自己周围的事物符合自己的审美情趣。
在这个世界上,到处是陌生的人,陌生的面孔,只有充分了解人的这些需要,并努力加以满足,才可以缩短自己与他人之间的距离,明白与人交往时从何处着手,明白可以在哪些方面建立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使自己在交往的用词、姿态和投入程度上,享有更多的弹性,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社会交往中人的心理活动
社会交往中人的一般心理规律
在社会交往中,人的心理活动是复杂多样的,但它也有一般的规律可遵循。
首先,人们会考虑自己的实际需要,同时寻求更好或者更符合自己的需要。
其次,人们希望自己受到尊重。每个人都会有很强的自尊心,都会对别人伤害性的言语非常敏感。
最后,人们希望自己得到很好的表现机会,希望别人能更多地关心和注意自己。
有这样一个案例:
某天,小梅把一头蓄了几年的披肩长发剪成了齐耳短发,一位老客户来拜访她时,称赞她的短发清爽、简洁。小梅在这赞扬声中,对理发师的怨气一股脑儿全消了。
她说:“我刚剪完头发时,觉得一点都不像我理想中的模样,气得我当时就跟理发师吵了一场,怎么给我做成了这样的发型?这不愉快的心情一直到今天上班。上午还差点和同事吵起来。可是,刚才听了这些赞扬,怒气不知不觉就消了,心里也觉得顺畅了!”
在这个案例中,小梅本来是抱着把长头发剪掉之后能够有一头清爽的短发的心理的,但是在剪发之后,却发现并不是自己原来想像中的那个样子,就非常失望。这就是第一种心理过程。当她的客户夸奖她的短发时,她才感觉自己的心理平衡了。这个变化,就是因为自己的心理得到了一定的满足,而小梅的客户正好是利用了小梅的这种心理规律获得了她的好感。
社会交往中人们共同的心理原则
在社会交往中,尽管每个人的交往动机、要求和期望差别巨大,但仍然有共同的心理原则可言。心理学家总结出了以下4条社会交往的心理原则:
1交互原则
大量研究发现,社会交往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与相互支持。因此,社会心理学家指出: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必须首先遵循交互原则。
古人言:“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社会交往中,喜欢与厌恶、接近与疏远是相互的。几乎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地接纳和喜欢另外一个人;被别人接纳和喜欢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我们也要喜欢、承认和支持别人。一般的,喜欢我们的人,我们才会喜欢他们;愿意接近我们的人,我们才愿意接近他们;疏远、厌恶我们的人,我们也会疏远、厌恶他们。
为什么会存在这种交互原则呢?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每个人都有维护自身心理平衡的本能倾向,都要求社会交往关系保持一定程度的合理性和适当性,并力图根据这种适当性、合理性解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在这种本能倾向的作用下,当他人做出友好姿态以示接纳和支持我们时,我们会觉得“应该”对别人报以相应的回答,进而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迫使我们对他人也做出相应的友好姿态。否则,自己以某种观念为基础的心理平衡被破坏,我们就会感到不安。
2功利原则
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交往,除了交互原则,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保持交往的平等性,即把握功利原则。此处的功利包括金钱、财物、服务,更包含着情感、尊重等。换句话说,人们都希望交往有所值,例如希望在交往中获得支持、关心、帮助、感情依托,等等。那些对自己来说是值得的,或是得大于失的交往关系,我们就倾向于建立和维持;无所得的社会交往、不值得的交往关系,我们就倾向于逃避、疏远或终止,否则我们无法保持心理平衡。
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大量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证明,每个人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存在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倾向。这种倾向反映在社会交往中,就形成了自我价值保护的原则。我们在社会交往中应该充分注意这一点,正确理解他人。
4同步变化原则
越来越喜欢我们的人,我们也会越来越喜欢他们;越来越不喜欢我们的人,我们也会越来越讨厌他们。我们对别人的喜欢不仅仅决定于别人喜欢我们的量,而且还决定于别人喜欢我们的水平的变化与性质。这就是社会交往同步变化原则,也被称为人际吸引水平增减原则。
社交心理活动的具体形式
社会交往中,人的心理活动的过程其实就是思维的过程,它主要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分类等形式。
1分析
通过分析,人可以进一步认识交往对象的基本性格、心理及其爱好;可以分出交往对象的表面特性和本质特性,使认识深化;可以分出交往对象的行为特征,便于交往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2综合
通过综合,可以把交往对象的各个方面、各种特征结合起来进行考虑。例如,把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智力水平、健康状况等方面联系起来,加以评价,得出结论,又利于人们全面、完整地认识交往对象,从而选择适当的交往方式。
3比较
比较是在头脑中把各种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点的思维过程。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看清交往对象的特征和相互关系,都是通过比较来进行的。只有经过比较,区分交往对象的异同点,才能更好地识别交往对象。
4分类
分类是在头脑中根据交往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他们区分为不同类型的思维过程。分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将有共同点的对象划为一类的过程。例如,我们在同别人交往时,会区分哪些人可以成为我们的朋友,哪些人不适合做我们的朋友。
社交中普遍存在的心理效应
经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普遍存在着以下6种心理效应。了解这些心理效应能够有利于我们同他人进行社会交往。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效应的积极作用,克服这些效应的消极作用,这样便可以使我们留给他人好印象,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首因效应
“首因”也可以说是第一印象,一般指人们初次交往接触时各自对交往对象的直觉观察和归因判断。在交往中,首因效应对人们交往印象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
初次见面时,对方的表情、体态、仪表、服装、谈吐、礼节等形成了我们对对方的第一印象。现实生活中,首因效应作用下形成的第一印象常常左右着我们对他人的日后看法。因为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变。初次印象是长期交往的基础,是取信于人的出发点。
因此,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该注意留给他人好的第一印象。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呢?首先,我们应该注意仪表,比如衣着要整洁、服饰搭配要和谐得体等;其次,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为此必须锻炼和提高言谈技能、掌握适当的社交礼仪。
2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一般在交往双方还彼此生疏的阶段特别重要,而随着双方了解的加深,近因效应就开始发挥它的作用了。近因效应是相对于首因效应而言的,是指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的评价,也称为“新颖效应”。比如,你的一个很平凡的老邻居突然做了官,你就会对其刮目相看。再比如,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你的一个好朋友最近做了一件对不起你的事情,你提起他来就只记得他的坏处,完全忘了当初的好处……这一切都是近因效应的影响。
近因效应给了我们改变形象、弥补过错、重新来过的机会。例如,两个朋友因故“冷战”一段时间后,一方主动向对方表示好感或歉意,往往会出乎意料地博得对方的好感,化解恩怨。
3晕轮效应
所谓晕轮效应,是指我们在评价他人的时候,常喜欢从其某一点特征出发来得出或好或坏的全部印象,就像光环一样,从一个中心点逐渐向外扩散成为一个越来越大的圆圈,因此有时也称光环效应。晕轮效应对社会交往有很大的影响。多数情况下,晕轮效应常使人出现“以偏概全”、“爱屋及乌”的错误,影响理性人际关系的确立。话说回来,晕轮效应可以增加个体的吸引力而助其获得某种成功,这或许是有利的一面。
为了预防晕轮效应的不利影响,我们要善于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意见,尽量避免感情用事,全面评价他人,理性和人交往。如果想利用晕轮效应的有利面,我们在与人交往时应采取先入为主的策略,全面展示自己的优点、掩饰缺点,以留给他人尽量完美的印象。
4刻板效应
我们在评判他人时,往往喜欢把他看成是某一类人中的一员,而很容易认为他具有这一类人所具有的共同特征,这就是刻板效应。比如,北方人常被认为性情豪爽、胆大正直;南方人常被认为聪明伶俐、随机应变;商人常被认为奸诈,所谓“无奸不商”;教授常被认为是白发苍苍、文质彬彬的老人……
刻板效应在社会交往中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积极作用在于它简化了我们的认识过程,因为当我们知道某类人的特征时,就比较容易推断这类人中的个体的特征,尽管有时候有所偏颇;消极作用在于常使人以点带面、固执待人,使人产生认识上的错觉,比如种族偏见、民族偏见、性别偏见等就是刻板效应下的产物。
5定式效应
定式效应也称心理定式效应,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用“老眼光”——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看待当前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
在社会交往中,定式效应常使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固定化。比如,与老年人交往,我们往往会认为他们思想僵化、墨守成规、过时落伍;与年轻人交往,又会认为他们“嘴上无毛,办事不牢”;与男性交往,往往会觉得他们粗手粗脚、大大咧咧;与女性交往,则会觉得她们柔柔弱弱、心细如针;与一向诚实的人交往,我们会觉得他始终不会说谎;碰到了曾经圆滑过的人,我们定会倍加小心。知道了定式效应的负面影响,我们就应该注意克服,看待别人要“与时俱进”,要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精神。
6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就是“以己论人”,常常以为别人与自己具有同样的爱好、个性等,常常以为别人应该知道自己的所思所想。投射效应是一种严重的认知心理偏差,它是由怀疑引起的对别人人格的歪曲。“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投射效应的典型写照。当别人的想法或行为与我们不同时,我们习惯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从而认为别人是错的。喜欢嫉妒的人常常认为每个人每天都在嫉妒。
克服投射效应的消极作用,我们应该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和他人,严于律己、客观待人,尽量避免以自己的标准去判断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