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心理与自我意识
个性心理影响社会交往
小峰正在读高二,他性格开朗、乐于助人,朋友很多。虽然高中学习紧张,小峰却应付得轻松自如,而且学习成绩也不错。
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我们都愿意与性格开朗、积极乐观的人进行交往。显然,上述案例中所说的小峰就是这样的人。这里所说的性格开朗、积极乐观就属于心理学范畴的个性心理。心理学家认为,个性是一个人独特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对个体精神面貌的总的描述。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应当从人性谈起。人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或人的共性,它包含人所具有的生物属性、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3个方面。对于不同的个体来说,他们之间在这3个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个体间的差异就构成了每个人的独特性,即个性。因此可以说,个性是人性的个体差异,或者说是具体表现在每个人身上的人性,其构成仍然包含人所具有的生物属性、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3个方面。心理学家对个性问题的兴趣集中在个性的精神属性方面,研究的是人性中的精神属性在具体人身上的体现。因此严格地说,上述个性的概念实际上指的是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是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社会影响,以及更深层次的文化因素对个性心理的形成具有决定作用。
个性心理的构成包括个性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3部分内容:个性心理倾向由一组在个性结构中较活跃的成分组成,个性心理特征由一组在个性结构中较稳定的成分组成,自我意识则是个性结构中起协调控制作用的成分。各部分间相互协调、共同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由于自我意识对社会交往的影响作用较大,所以,我们将在下一个问题中详细分析。在这里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个性心理倾向与个性心理特征对社会交往的影响。
1个性心理倾向
个性心理倾向性是个性结构中较活跃的一组心理成分,它决定着人对客观现实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性,表现出个性的能动性。其基本成分包括需要与动机、兴趣与爱好、理想与信念等。
需要与动机。需要与动机是个性心理倾向性中最基本的成分。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人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作为生物的人,必须维持个体的生命和延续种系,因此需求衣物以蔽寒、需求食物以充饥、需求婚配以繁衍后代,这些需求反映到人脑中就形成生理需要;作为社会的人,必须延续和发展个体所属的社会,因此需求社会交往、生产劳动、科学文化,这些需求反映到人脑中就形成社会需要。而人的生理需要与社会需要都必须通过社会交往来实现,也就是说人的需要促使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
动机是引发并维持人的行为指向一定目标的内在动力。作为行为的直接原因,动机具有激发行为产生、维持行为活动和引导活动指向既定目标的3种功能。社会交往作为一种社会行为也是由动机激发、维持和引导的。
兴趣与爱好。兴趣与爱好是人们积极认识、关心某种事物或积极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需要的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表现,具有选择性、从众性、情感性和相对稳定性等特征。个体之间在兴趣与爱好的指向性、广博性、集中性和持久性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兴趣与爱好是一种心理现象的两个层次,兴趣是爱好的基础,指对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仅限于在认识层次上具有关注的倾向。如球迷对球赛的狂热、戏迷对名角的痴迷都是仅限于观看和欣赏,属于兴趣的范畴。爱好则是在兴趣基础上的深化,指不仅在认识层次上对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感兴趣,而且在行动上积极参加与此相关的活动。如棋迷不仅喜欢观棋,而且积极参加角逐;票友不仅喜欢听戏,而且积极参与演出,则属于爱好的范畴。
兴趣与爱好也是促使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动力,如现在社会上比较流行的以兴趣点为主要内容的主题俱乐部;而兴趣爱好相同也是许多人选择朋友的重要标准。
理想与信念。理想与信念是个性心理倾向中的高级表现形式,对需要与动机、兴趣与爱好有一定制约作用。
理想是指符合现实生活发展规律、指向未来,并有可能实现的一种积极的想像。理想是一种有根据的、合理的想像,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理想的实现需要借助社会交往,离开社会交往活动,理想就会变成一棵没有根的大树,很快就会枯萎。而共同的理想也会促使人们团结在一起,共同奋斗。
信念是人们对一种思想、观念确信无疑的看法,是人们意识的核心部分。信念是人认识事物的出发点、是判断是非的标准、是激励人们活动的精神支柱。它的形成包含着个体对一种思想、观念或理论的深刻认识,包含着对其描绘的前景充满深切的情感共鸣,还包含着为实践这一理论自觉自愿的意志行动。因此可以说,信念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合金。
信念还是群体活动的心理前提,是激励人们结合在一起共同活动的精神支柱。共同的信念是把群体成员凝聚在一起的黏合剂,是整个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只有共同的信念才能统一人们的意志,统一人们的行动,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理想而努力工作,为捍卫共同的信念而牺牲个人的利益。
2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结构中较稳定的成分,它表明个体的典型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是个性差异的重要标志。其基本成分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能力指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它包括智力、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智力指从事认识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包括观察力、注意力、想像力、思维力和记忆力等。一般能力指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组织能力、定向能力、适应能力、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等。特殊能力指完成某种特殊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如从事绘画工作所需的色彩鉴别能力,从事音乐工作所需要的音乐节奏感等。要保证成功完成某项活动需要综合使用多种能力。在社会活动当中,人与人在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由于能力既受遗传素质的制约,也受个体生活实践及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而每个人的遗传素质和生活实践经历各不相同所形成的。个体在能力上的差异使得有的人善于交际,有的人不善于交际。但是个人能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他的智力是无关的,因为智商高的人不见得比智商低的人有人缘。影响个体人际关系的是人的一般能力,而非智力和特殊能力。
气质。气质是表现一个人的情绪和行为发生的速度、强度、灵活性方面的稳定和动力性心理特征,相当于通常所说的脾气、秉性或性情。在现实生活中,有人脾气暴躁、易于激动;有人性情温顺、情绪稳定;有人活泼好动、伶俐敏捷;有人行为稳定、反应迟缓,这些特征都是个性中的气质特征。
心理学家通常将人群划分为4种典型的气质类型,并对各种气质类型的优缺点进行了描述。
多血质:活泼好动,乐观大方,反应敏捷,喜交际,注意力易转移,情绪、兴趣多变,缺少持久力,善于适应环境变化,偏外倾性。此种气质类型的人,应着重发扬其热情活泼、机智灵活的长处;尽量避免自由散漫、见异思迁等短处。
胆汁质:反应迅速,果断直率,精力旺盛,脾气急躁,情绪兴奋性高,容易冲动,情绪变化剧烈,控制力差,具外倾性。此种气质类型的人,具有豪放、开朗、果敢、进取的优点;但容易任性、粗暴、清高孤傲。
黏液质:安静少动,沉着稳重,多思慎行,反应缓慢,沉默少言,情绪不易外露,注意力稳定持久不易转移,善于忍耐,具内倾性。此类气质特征的人,优点在于坚定、稳重、踏实、诚恳;不足往往是谨小慎微、因循守旧。
抑郁质:深沉寡言,不擅交际,孤僻胆小,兴趣少,不活跃,行动迟缓,情绪体验深刻,细致敏感,富于幻想,温顺柔弱,偏内倾性。此种气质类型的人,应发挥其机警、细心、感觉敏锐等优势;注意克服孤僻、自卑、忧郁、多愁善感等弱点。
性格。性格是一个人对客观现实较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它是构成个性的核心成分,反映着个体所特有的人格化的综合性心理特征。从结构上看,性格具有3个基本要素,即作为性格核心成分的处世原则、作为性格实体的对事态度和作为性格表现特征的活动方式。3个要素互相联系,以固定的搭配方式构成个体独特的性格。
性格按心理机能的优势划分有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按指向性划分有内向型和外向型;按独立性的程度划分有独立型和顺从型。
性格类型不同的人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的态度与行为均不相同,他们对社会交往的体认程度也不相同。
自我意识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
自我意识是指每个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形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所属团体中的位置和作用等)。总之,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于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态的认识。例如,自己与他人进行对话时,自己意识到(察觉到)自己正在和人谈话,同时感觉(体会)他人对自己的表现是否满意,并判断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等等。
从表面上看,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对自己的感情和态度,这完全是在他内心世界的范围内进行的,他人无法知道。但是,实质上却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通过主体与其他人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是社会化的结果。一个人产生了对自己的认识与情感之后,就能够指导自己的行动,使个人与社会相适应。
由于自我意识是作为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觉察,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体验与控制,所以自我意识在某种程度上对社会交往也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1自我意识中正确的自我评价对社会交往的作用
“人贵有自知之明”。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于个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行为表现,对于协调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有较大的影响。20世纪初期,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柯里就指出:“在人们的心理生活中,自尊或自卑的自我评价意识有很大作用。人们经常会把自己看作是有价值的、令人喜欢的、优越的、能干的人。如果一个人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只看到自己的不足、什么都不如别人、处处低人一等,就会丧失信心,产生厌恶自己并否定自己的自卑感,这样的人就会缺乏朝气,缺乏积极性。”但柯里又指出:“如果一个人只看到自己比别人好,别人都比不上自己,这样就会产生盲目乐观情绪,自我欣赏,自以为是,因此就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调动自己以及他人的积极性,而且还会遇到社会挫折,产生苦闷。”
一般来讲,个体对自己生理、心理等方面的评价不可能做到各方面都恰如其分。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总是从不全面到全面,从不正确到正确,何况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过程,因为除了认知因素外,还会受到动机、需要、愿望等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往往容易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自己。
研究表明,青年及少年儿童对于积极的道德品质(如诚实、勤奋等)的自我评价往往高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对于消极品质(如欺骗、懒惰等)的自我评价则往往低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评价与社会上其他人对自己的客观评价之间的距离过分悬殊,就会使他与周围人们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产生矛盾。长此以往,还会形成自己稳定的心理特征——自满或自卑,不利于个人心理上的健康,也不利于社会交往的正常进行。
2自我意识中的自我情绪体验对社会交往的作用
自我情绪体验的内容十分丰富,下面主要讲自尊心与自信心对社会交往的作用。
自尊心的作用。自尊心是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尊心就是尊重自己的人格,尊重自己的荣誉,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不容许他人歧视与侮辱自己,这是一种维护自我尊严的自我情绪体验,所以自尊心也称为自爱心。一个人如果缺乏自尊心,则任何的批评与表扬都起不了作用;有了自尊心,就不会为个人目的而奉承别人,也不需要别人奉承自己。
与自尊心密切相关的是羞耻心。羞耻心总是和上进心、荣誉感联系在一起。羞耻心是指由于发现自己在认识上、行为上的不足、缺点和错误而感到羞愧,受到他人侮辱而感到愤懑。“羞耻之心人皆有之”,羞耻心是产生自尊心的基础,没有羞耻心的人亦无所谓自尊心。羞耻心对自己的进步与成长有很大关系,一个人如果有了缺点与错误,不以为耻,反以为荣,那么他就无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