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九型人格的我自我说明书
5306800000015

第15章 浪漫者:“我要拥有和别人不同的人生”(3)

一个人遇见上帝,上帝说:现在我可以满足你任何一个愿望,但前提就是你的邻居会得到双份的报酬。这个人高兴不已。但他又一想:如果我得到一份田产,我的邻居就会得到两份田产了;如果我要一箱金子,那邻居就会得到两箱金子了。更要命的是如果我要一个绝色美女,那么那个要打一辈子光棍的家伙就会得到两个绝色美女。他想来想去,不知道提出什么要求才好,他实在不甘心被邻居白占便宜。最后,他一咬牙:“你挖我一只眼珠吧”。

从故事中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忌妒心太强,极端自私。忌妒使其行为变得无理智,表现为一种心理变态。

那么,该如何对忌妒心进行调控呢?

首先要防止自私心泛滥,从“小我”中解放出来。忌妒心较强者总爱把自己放在与别人对立的位置上。他们目光短浅,气量狭小,似乎他人获得成就会对自己构成威胁。为此,从“小我”中解放出来,拓宽眼界,正确对待社会,对待人生,科学地分析周围发生的事情,以“心底无私天地宽”鞭策自己,以对社会进步,对为国家作贡献的角度看待他人和自己的进步,就会消除威胁感,进而达到抑制忌妒心理的目的。

其次,要对自己有恰当的认识和评估。一个人对某人忌妒时,总是因为该人在某些方面具有优势,而自己在这方面恰恰处于劣势。明智的做法是,把注意力转向自身的优势和对方的劣势上,在竞争中使心理重新得到平衡,也会使紧张的情绪得到缓解。

最后,要心怀一个高的目标,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在哪里以及自己现在在哪里。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至少可以肯定,你迈出的每一步都是方向正确的。在行动开始前就确立目标会让你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工作方法,养成一种理性的判断法则和工作习惯。

生命只有几十年,生命没有可比性,用自己的努力生活每一天,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贫穷也罢富有也罢,卑微也罢显赫也罢,只要有一个美丽的心情比什么都富有。而能够拥有美丽心情的秘密只有一个,少一分忌妒,多一分宽容,人就会活得坦然而恬静。

告别幻想,多一点脚踏实地

有人总结浪漫型人的特点是,忠于自己的感受凭感觉做事,追求心灵刺激,自我,幻想力强,感性。其实,有部分浪漫型的人并不浪漫,只是有时很积极,有时又很消沉,他们重视自己的感受,做事喜欢凭感觉。他们的心中常有一句话:我就是我的感受,我的感受就是我。可以说,浪漫型人的感受非笔墨可以形容,别人明白就明白,不明白就不明白。事实上,他们也希望别人明白自己,但实在没有太多人能够明白。不少具有此类特质的人会成为艺术工作者,因为艺术工作者最需要他们的感性。

浪漫者拥有艺术家的性格,多愁善感且想象力丰富,常会沉醉于自己的想象世界里。另一方面,由于浪漫者是感情主导的人,有些工作不喜欢就可能会放弃不做,不会考虑责任的问题。

《项链》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故事情节并不复杂:教育部小职员路瓦栽的妻子玛蒂尔德爱慕虚荣,追求高雅乃至奢华的生活,但家境只能让她生活在梦幻中。丈夫为了让妻子开心,好不容易弄到教育部部长夫妇家庭晚会的请柬。为了出席这个舞会,玛蒂尔德向朋友佛来思节夫人借了一条钻石项链。晚会上,路瓦栽夫人获得了成功,“她比所有的女宾都漂亮、高雅、迷人”。然而,乐极生悲,她不小心将借来的钻石项链弄丢了。为了偿还购买项链的借债,夫妻俩辛辛苦苦地劳作了十年。玛蒂尔德变成了一个粗壮耐劳的妇女,路遇佛来思节夫人时,多年的老朋友竟认不出她了。玛蒂尔德讲出了十年不平常的经历,佛来思节夫人感动极了,却出人意料地告诉她,借给她的那挂项链是最多值五百法郎的假钻石项链。

玛蒂尔德可以说是一个具有浪漫物质的人。她幻想拥有富裕的生活,却又不得不屈从于现实。但值得钦佩的是,在困境来临时,她却有着面对的勇气。起初,玛蒂尔德迷恋上流社会,以为“她生来就是为过着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她梦想着“宽敞的客厅”、“精美的晚餐”、“漂亮的服装”、希望自己能够“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这既是商业社会由贫富差异造成的一部分人的心理特征,同时也是人性使然。过高雅的生活谁不梦想呢?然而,玛蒂尔德从来没有想通过侵占他人的劳动成果来实现自己的梦想,相反,当厄运降临时,她毅然放弃了不切实际的幻想,以自己的劳动迎接命运的挑战。

玛蒂尔德丢失借来的项链,尽管既无借据又无旁证,她却压根没想到过赖账,丈夫提出‘应该想法赔偿这件首饰了”,她没半点犹豫。他们动用了仅有的一万八千法郎遗产,又借高利贷一万八千法郎,买了一条几乎完全相同的钻石项链归还给了佛来思节夫人。

面对厄运,玛带尔德至少有两条路可供挑选:一是凭着她“美丽动人”的“唯一资格”,出卖灵肉,换来大把大把的金钱;二是踏实劳动还清债务。玛蒂尔德没有出卖人格与尊严,选择了勤劳还债的道路。“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辞退了女仆,迁移了住所,租赁了一个小阁楼住下”。她做饭、洗衣、打扫厨房,包揽了家里一切粗活儿,“她穿得像一个穷苦的女人,胳膊上挎着篮子,到水果店里,杂货店里,肉铺里,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她那艰难的钱”。

写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玛蒂尔德付出十年辛苦,她得到了什么,值不值?作者便想到了这一点,他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么样一个境况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故事本身不难找出答案。

假如玛蒂尔德没有丢失那挂项链,那么她仍旧生活在梦幻中,“不断地感到痛苦”,“住宅的寒碜,墙壁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恼”,连“有钱的女朋友也不想看望,因为看望回来就会感到十分痛苦”。“由于伤心、悔恨、失望、困苦,她常常整天地哭好几天。”没有欢乐与微笑,她的青春将在伤心的泪水中失掉光彩。而后来为了还债,她也开始脚踏实地地劳动了。“她胡乱地挽着头发,歪斜地系着裙子,露着一双通红的手,高声大气地说话,用大桶的水刷洗地板。”她虽然变成了粗壮妇女,却能迎着依然年轻美丽的佛来思节夫人“走上前去”,告诉她丢失项链的真相,说:“事情到底了结了,我倒很高兴了。”并且“带着天真的得意的神情笑了”。

丢失项链是败坏了她还是成全了她?假如玛蒂尔德赖账,拒不归还项链,朋友反目,自己变成了没人信任的人;假如玛蒂尔德从此出卖灵肉,变成没有尊严的女人,家庭破裂,世人鄙视,那么,丢失项链就是败坏了她。

然而,玛蒂尔德在十年辛劳中获得了新生──由以泪洗面的弱者转变为粗壮耐劳的强者,赢得了丈夫的真爱和朋友的尊重,这就足够了。

所以说,我们如果能早一点抛弃幻想,早一点脚踏实地、务实求真、从小事做起,那我们将早一点、多一点获得幸福。这也许正是作者默默的告诫和深深的祝福吧。

失败虽说是成功之母,但不能否认,在失败面前,有很多人因此而一蹶不振、锐气俱消甚至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对于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我们 来说,还是要少一点幻想,多一点实际行动,用自己的努力收获幸福、美好的人生吧。

学会自我约束,才能更快成功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些浪漫者太过于放纵自己,便容易迷失自我。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国家没有法律,天下就会大乱;家族没有家规,就会一盘散沙。人如果不善于约束自己,就会一事无成,甚至一失足成千古恨。

美国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富兰克林在青年时代就为自己制定了十几条规则,包括有食不过饱、饮酒不醉、沉默寡言、俭朴等方面的内容。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对家人“约法三章”:一是不许向地方要东西,二是不许以他的名义在任何部门搞活动,三是不许接受礼物。

学者、先哲们自我“立法”,不失其高风亮节。作为凡夫俗子,自尊、自洁、自爱,静坐常思己过,加强自我修养,虽不能流芳百世,却也同样受人敬仰。

好奇、好玩是人的特性,但是凡事都有个度,无论是行为还是言论,都该有起码的度。不难发现,大凡贪官污吏,多是自我放纵的结果,或物欲或权欲或色欲。八小时以内无人敢监督,八小时以外更是我行我素。有的晚节不保,于牢狱中度残生,是所谓的“59岁现象”。令人更心痛的是,“39岁现象”也在不断出现。人到中年,风华正茂,在单位是中流砥柱。这些人放松了对自我的约束,有人为情走钢丝,有人为权谋人命,有人为钱“放弃一切”,结果行为出轨了,自由失去了,牢狱之灾也来到了。这一切,莫不与失去自我约束息息相关。

学会自我约束,思想境界就会高一分,道德水平就会长一分,就会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自我约束是对个性过分张扬的抑制,是对自己言行的约束。每个人因脾气性格、教育程度、社会经历和自我修养的不同,在现实生活中自我约束的能力就不同。

自我约束是由情绪自控能力所决定的。情绪是个人受到某种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自然的心理反应状态。它除了喜、怒、哀、乐外,还有怀疑、不满、失望、压抑、焦虑、好奇等状态。不同的遗传导致不同的性格,情绪反应随性格的变化而变化。

有积极情绪的人会在生活和工作中努力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能够勇敢面对失败,能够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争取新的成功。反之,拥有消极情绪的人自控能力差,缺乏理智,拒绝接受现实,怨天尤人,自暴自弃。

自控能力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控制情绪和约束自己言行的一种能力。自控能力强的人,善于运用这种内在的心理功能,自觉地进行自我调控,主动排除外部干扰,使主观协调于客观,能采取合理的行为方式去追求良好的理想效果。而自控能力不强的人往往任性而动,不懂得也不努力控制自己的行为,或者虽有自我控制的动机,但不付诸行动。

学会自我约束,使自己的言行在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之下,需要培养坚定的意志。要克服消极、逃避、随意等缺点,说话办事做到三思而行,从长远考虑。要多想想言行是否为法律所允许,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和生活准则,是否会伤害他人,是否给社会他人和自己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

其实,自我约束能力多是通过后天来培养的,关键是要讲究培养的方法。只要时刻反省自己,注意旁人的提醒,接受他人的批评,习惯成自然,自然就会做得更加完美。

被人们称为“黑珍珠”的世界球王自幼酷爱足球运动,并且很早就显示出超常的才华。有一次,小贝利参加了一场激烈的足球赛,累得他喘不过气来。

中场休息时,贝利向小伙伴要了一支烟。他得意地吸着烟,嘴里吐出一缕缕淡淡的烟雾。小贝利有点儿陶醉了,似乎刚才极度的疲劳也烟消云散了。

这一切,全被他的父亲看见了。晚上,父亲坐在椅子上问贝利:“你今天抽烟了?”

“嗯,抽了。”小贝利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事,红着脸,低下了头,一声不吭地准备接受父亲的训斥。

出乎小贝利意料的是,父亲并没有发火。他从椅子上站起来,在屋里来来回回踱步走了好半天,才平静地对贝利说:“孩子,你踢球的确有几分天资,也许将来会有出息,这也是我很欣慰的地方。可惜,你现在要抽烟了,抽烟,会损害你的身体,使你在比赛时发挥不出应有的水平,到最后可能会毁了你的梦想和前程。”小贝利的头垂得更低了。父亲又语重心长地接着说:“作为父亲,我有责任教育你向好的方向努力和发展,也有责任制止你的不良行为。但是,是向好的方向努力还是向坏的方向滑去,最后还是决定于你自己。我只想问问你,你是愿意一辈子抽烟而无所作为呢,还是愿意做个有出息的运动员,将来有更大的发展?孩子,你长大了,也该懂事了,自己选择吧!”说着,父亲从口袋里掏出一沓钞票,递给贝利,并说道:“如果你不愿意做个有出息的运动员,执意要抽烟的话,这点儿钱就作为你抽烟的经费吧。”父亲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出去。

小贝利望着父亲离开的背影,仔细回味着父亲那深沉而又恳切的话语,不由得掉下了眼泪。小贝利猛然醒悟了,他拿起桌上的钞票来到父亲面前,把钞票还给了他,并坚决地说:“爸爸,我以后再也不抽烟了,我一定要做个有出息的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