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放松,才能保持理智。放松自己的方式有很多种,经调查显示,亲近自然有助于心情愉快开朗。著名歌手弗·拉卡斯特说:“每当我心情沮丧、抑郁时,我便去从事园林劳作,在与那些花草林木的接触中,我的不快之感也烟消云散了。”假如你没有条件总到户外去活动,那么,即使走到窗前眺望一下青草绿树,也对你的心情有所裨益。
另一个极有效地驱除不良心境的自助手段是健身运动。哪怕你只是散步10分钟,对克服你的坏心境都能收到立竿见影之效。
最后,还要学会理解和体谅别人的情绪和心情。
总之,学会理智地生活,关照自己一天24小时中所起伏的思想观念,对未来会有很大的帮助。不去意气用事,使自己的人生不再蹉跎,不去自寻烦恼,这样才会获得成功。
洞察力是思考者的高超技能
思考能带动分析,所以思考者的联想力丰富,客观性强,视觉最敏感,从而使思考者有着非常强的洞察力。洞察力是指深入事物或问题的能力,从字面上看,洞察是指对山洞的观察。山洞除了洞口的地方可以被阳光照射外,其他地方越深入就越黑暗,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都可以有观察能力,那就说明这个人的观察能力不一般。其实,洞察力更多的是掺杂了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可以说洞察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洞察力就是分析问题和判断问题的能力,就是看透问题的能力,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它是你人生的心灵感悟,是你人生所有过程的精华结晶。
洞察力有利于思考者找出问题的根本所在,加强对问题的解决,可以让你直捣问题的核心,还可以评估各种选择,以获取最有利的条件。
在现代商业社会,要想谋求发展,必须要有极强的发现新兴事物、发现现有事物发展方向的个人能力,否则只能跟在别人之后,很难有大的发展。洞察力就是你观察事物的能力。能从见到的事物中先知先觉,觉察到问题的所在。洞察力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指心灵对事物本质的穿透力、感受力、洞察事物的能力,简单地说,洞察力是人们对个人认知、情感、行为的动机与相互关系的透彻分析。通俗地讲,洞察力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变无意识为有意识。就这层意义而言,洞察力就是“开心眼”,就是学会用心理学的原理和视角来总结人的行为表现。
洞察力是理性的创造性功能,能产生出理论与方法来检验理性。虽然洞察力是理性的第一且最首要的功能,但是它绝不是具有决定性和可靠的功能。或许可以说在理性与启示的张力之间,我们看到了一种调和两者的力量,将启示带来的混沌的意识流用理性梳理整齐,从而建构理论的大厦。一方面它可以使理性言语有所依据,另一方面,它没有稳固的基础,单独存在时缺乏真理的气度。
洞察力有先天和后天之分,而且能力的结构和水平也因人而异、因时因环境而异,先天的东西可遇不可求,而后天能力的培植则事在人为。
那么,怎么能让自己的洞察力敏锐点呢?
多动脑很重要,比如在生活中看见某种现象,不妨问问自己为什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喜欢推究想象的前因后果是一种爱好,也是提高和检验生活洞察力的好方法,用不间断的思考来丰富自己,加深自己的生活阅历是其一;
多读书,尤其是文学作品和人际交往方面的,哲学思想方面的等等。文学作品是生活的反映,读书就是在增加自己的生活阅历,而读哲学著作能让你的思想变得深刻而又富于辩证,此其二;
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积极投身于生活实际,有意识地增加实践的机会也是一条途径,此其三。
此外,可以多读一些心理学方面的著作,也对你有帮助。还有,要多反思生活,反思自己的生活经历,思考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成功在何处,失败又是为什么,今后该如何努力,怎样才能做得更好……这些都能让你提高洞察力。
巴菲特很看重投资人的洞察力,他在选择接班人时有三个重要的条件:第一,独立思考;第二,情绪稳定;第三,对人性和机构的行为特点有敏锐的洞察力。毕竟,洞察力是一个优秀的投资人必备的素质,而且无法缺失。
世界上有多少人在学习巴菲特,学习了多少年,出了多少本书,但为什么世界上只有一个巴菲特?因为巴菲特身上那些独特的性格和超常能力,无法复制,无法言传,其中,就包括超级能力之一——洞察力。
勇于面对现实中的种种困难和问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发现问题。发现是解决的前提,只有发现了才能解决。可以说,“发现问题”是“了解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发现问题需要敏锐的洞察力,但许多人往往忽略了它。其实,不仅仅是员工,许多优秀的领袖人物也常犯这个愚蠢的错误。
“我告诉你们,威灵顿是个劣等的将军,英国部队也不堪一击。我们在午餐之前就可以解决他们。”这是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前,对手下的将军的早餐谈话。
“我估计全世界大概只能销出5台电脑。”托马斯·华森——“蓝色巨人”IBM的创始人兼董事长在1943年如是说。
“我不需要保镖。”吉米·霍华在1975年他失踪前的一个月夸下海口。
总之,思考者由于他们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做到认清事实,发现问题,并勇于解决问题。没有敏锐的洞察力,你的决策有可能变成不切实际的计划,你的行为就会因“盲目”而失去意义。而这一切的结果,则会让你的工作进展得更加缓慢而且艰难,最终陷入失败的深渊。
保持一颗好奇心,让知识充实自己
思考者喜欢知识,喜欢追求智慧,为的是要把握这个充满疑惑的世界。他们认为,有了逻辑,自己才不会犯错误,才敢行动。他们渴望比人知道得多、知道得快,喜欢运用自己的知识和逻辑去驾驭事物和人,可以说,他们是分析能力强、重逻辑、有思考力的人。对于这类型的人来讲,最重要的是要知道的比别人多,懂得比别人快。正是这种对知识的追求与好奇,促使着他们不断向前。
强烈的好奇心似乎是亨特多产智慧的推动力。一天,亨特在伦敦郊外的里土满公园看见一只鹿的鹿角仍在生长,亨特好奇地想知道如果切断头部一侧的血液供给将会发生什么情况。于是,他做了一个实验,系住一侧的动脉,顿时,相应的鹿角冷了下来,不再生长。但是过了一会儿,鹿角又暖了,亨特查明,系带并未松,而是邻近的血管扩张了,输送了充足的血液。侧支循环的存在及其扩张的可能性就是这样发现的。在这以前,无人敢用结扎法治疗动脉瘤,怕引起坏疽,而现在亨特看到了可能性,他用结扎处理膝腘动脉动脉瘤,确立了今天外科上称为“亨特氏法”的手术,奠定了现代外科学的基础。
科学家的好奇心是对新事物的敏感与探求,它是以大量原有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的。好奇心是科学家们学习、研究的最初动因,也是最基本的创造心理因素。
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
穆尔毫不犹豫地说:“维特根斯坦。”
“为什么?”
“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总是露着迷茫的神色,总是有一大堆问题。”
罗素也是个大哲学家,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他。有人问:“罗素为什么落伍了?”
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好奇心就是人们希望自己能知道或了解更多事物的不满足心态。拥有一颗对世间任何事物的好奇心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它甚至是我们成功的基石。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科学事业收获了重要的成果。镭元素的发现和相对论的产生,就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这里介绍一下镭的发现。
镭,是一种化学元素。它能放射出人们看不见的射线,不用借助外力,就能自然发光发热,含有很大的能量。镭的发现,引起了自然科学和哲学领域的巨大变革,为人类探索原子世界的奥秘打开了大门。
发现镭元素的,是一位杰出的女科学家,她就是后来为世人所熟知的居里夫人。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亨利·贝克勒发现了元素放射线。但是,他只是发现了这种光线的存在,至于它的真面目,还是个谜。这引起了居里夫人极大的兴趣,激起了她童年时就具有的探险家的好奇心和勇气。她认为,这是个绝好的研究课题,就同丈夫彼埃尔商量。
“这个课题选得很好,”彼埃尔说,“贝克勒射线前年才发现,我想可能还没有人研究。如果弄清这种射线的性质和来源,可以写出一篇出色的论文。不过,这是件艰巨的事情,困难也很多。”
“我知道,”玛丽微笑着说,“不过不要紧,有你这样一位尊敬的老师合作,就一定会成功。”要研究放射性元素,需要一间宽敞的实验室。彼埃尔东奔西跑,最后才在他原来工作过的理化学校借到一间又寒冷又潮湿的工作间。
实验仪器很少,屋顶漏雨,墙壁透风,条件实在太糟了。但是居里夫人毫不在乎,专心做她的实验。在研究过程中,她发现,能放射出那奇怪光线的不只有铀,还有钍。她把这些光线称为“放射线”。
居里夫人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发现,可能还有一种物质能够放射光线。这种光线要比铀放射的光线强得多。她认为,这种新的物质,也就是还未被发现的新元素,只是极少量地存在于矿物之中。她把它定名为“镭”,在拉丁文中,它的原意就是“放射”。彼埃尔也同意这种见解,可是当时有很多科学家并不相信。他们认为这可能是实验出了错误,有的人还说:“如果真有那种元素,请提取出来,让我们瞧瞧!”
为了得到镭,居里夫妇必须从沥青铀矿中分离出镭来。他们怎样才能得到足够的沥青铀矿呢?这种矿很稀少,矿中铀的含量极少,价格又很昂贵,他们根本买不起。后来,他们得到了奥地利政府赠送的一吨已提取过铀的沥青矿的残渣,开始了提取纯镭的实验。
在简陋的环境中,居里夫人要把上千公斤的沥青矿残渣一锅锅地煮沸,还要用棍子在锅里不停地搅拌;要搬动很大的蒸馏瓶,把滚烫的溶液倒进倒出。就这样,经过3年零9个月锲而不舍的工作,1902年,居里夫妇终于从矿渣中提炼出0.1克镭盐,接着又初步测定了镭的原子量。1910年,居里夫人成功地分离出金属镭,分析出镭元素的各种性质,精确地测定了它的原子量。同年,居里夫人出版了她的名著《论放射性》,并出席了国际放射学理事会议。会上制定了以居里名字命名的放射性单位,同时采用了居里夫人提出的镭的国际标准。
好奇心可以使人产生兴趣,并驱动创造。然而,通常情况下,人们的好奇心容易被激发却难以保持。所以,培养兴趣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经常保持已有的好奇心。
比如,一个在山里长大的人,一旦进城见到了火车,其惊讶和好奇是可想而知的,然而,如果他在城里住久了,天天在火车道旁生活,那么,其好奇和惊讶必将很快消失。如何才能保持其好奇心呢?关键是善于提出问题并向事物的纵横方向扩展,善于不断地激发新的好奇。假如还是那个山里人,当他对火车的形状和性能的好奇心逐渐消失时,如果进一步提出问题:火车为什么能开动?它的发动原理如何?转动装置怎样?它是怎样制造出来的,还可以造出更新型的火车吗?……这样,随着新类型问题的提出,他就可以产生新的好奇。只要能向纵深发展,问题总是无穷无尽的,从而便可长久地保持对事物的好奇和兴趣。
“人活着总是要有点精神的”,或者说人总应有一些新的追求。如果对每天接触到的事物都保持好奇心,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提出并解决自己的问题,就能在单一的学习活动之余为自己开辟另一块驰骋思想的精神家园。这样不仅能使自己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更重要的是使我们机械单一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谨慎行事才会远离错误
思考者显著的性格特质就是低调、谨慎,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强,是思想派的代表,无论做什么事情,他们都考虑得很周到,力争不出任何纰漏。另外,由于他们在人群中相当敏感,特别重视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因此,别人关注的目光有时会让他们觉得无所适从。他们不愿意让别人注意到自己,对他们而言,只有隐没在人群中时,才能找到自在安心的感觉。
正因为如上的性格特点,思考者大多数都很低调,有时候甚至会让你忽略他们的存在。他们不张扬,隐藏自己的能力,往往选取较低的标准、要求、观点和看法去面对和处理所发生的事件,这是对自己和别人低标准、低要求的反映。
其实,低调谨慎是一种生活态度,古人有云:“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勇若怯。”只有这样,才能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低调是一种人生境界,也是一种永享成功的高明手段。这种做法不仅可以保护自己,与人们和谐相处,也可以让人暗蓄力量、潜行匿迹,在不显山不露水中成就事业。低调做人就是在社会上加固立世根基的绝好姿态,低调做人就是用平和的心态来看待世间的一切。修炼到此境界,为人便能善始善终,既可以在事业卑微时安贫乐道,也可以在声名显赫时不骄不狂。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一个人若能做到不引人注目,不争强好胜,谦虚、忍让、不强出头,名利观淡泊,虽然短期看不出什么,但时间长了,通常都会做成大事。
“厚积”才能够“薄发”。这个“厚积”的过程便是一个低调的积蓄力量的过程,隐没在人群中而不觉苦闷,反而能享受其中的恬静而充实自己并增加自身实力。在关键时刻,他们又能够“一鸣惊人”,这就是“薄发”。比如说,有着A型血的人是最能够审时度势的,正是由于他们的谨慎低调,所以他们才能抓住机遇成就事业,在成功后又能敏感地预测周围的环境、规避风险,因此,在危险的环境下,能做到功成身退的也以A型血人为多。
谨慎个性的典型代表就是湘军统帅曾国藩。曾国藩一生谨慎,时刻不忘修身养德。他克勤克俭,非常注意保护自己,特别是在位高权重之时,还能谨慎行事,最终避过很多权臣盛极而衰的悲惨结局,做到善始善终。
曾国藩的成功,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他经过长期的准备而厚积薄发的结果。在未起之前,曾国藩一直暗蓄力量,不轻易在人前显示自己的真实实力,能暂屈人下,伺机而动。为了能使自己平稳地走向成功且不被他人算计,曾国藩非常注意保存实力。为了能赢得上级的信任,他宁愿把自己的功劳让给别人;在众人之间周旋,即使是危急时刻也尽量不树立敌人。正因为这样,他得到众人的拥护,走向位高权重也就不足为奇了。
曾国藩在官位显赫之时,也保持了自己一贯的谨慎、凡事有所保留的行事风格。比如说,他在治家方面经常教育晚辈要谦恭、谨慎。
从这些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曾国藩为了能长久地巩固自己的势力,在生活中的很多细节上都保持着谨慎的作风。以一种平民的姿态来做位高权重的大官,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