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九型人格的我自我说明书
5306800000007

第7章 给予者:“帮助别人是我生存的意义”(2)

某家庭企业的老板叫莎度拉,她就是个典型的给予者。她是个寡妇,当时她打算退休,将事业交到她三个儿子的手上,但似乎始终交不出真正的掌管权力。莎度拉的一个儿子负责销售,一个负责工厂,另一个则负责办公室运营。当任何一个孩子在其管辖的业务上发生问题时,都找母亲讨论对策,而母亲在未征询另外两个儿子的情况下,便开始执行可能影响到他们的调整。当另两个儿子的业务真的因调整而受到影响后,莎度拉会基于最好的意图再作出进一步的调整。虽然莎度拉声明想退出,但孩子们都感到整个事业太依赖她了,没有她,他们该如何经营?就算孩子们试着彼此直接解决问题,莎度拉总是忍不住插手。“我为什么不把事情弄得更简单呢?”她问道。最后,莎度拉发现是自己借着煽风点火,使自己立于不可或缺的地位。她在帮助儿子们的伪装下,继续控制事业,一直到她察觉到自己舍不得离开的那部分完好无损后,才放心地退出。

给予型的人,总是觉得自己是“我对大家好,不必期待任何回报”的人,也就是他们不肯承认对人亲切是想赢得他人好感的手段。结果一旦得不到别人善意的回报,就会气愤地说:“我对你这么好,你竟然……”并感到不满与焦虑。下意识有了这种想法之后,就更期待别人带给自己幸福,这样下去,就失去了自我。

例如有的老师说,自己辛辛苦苦,下课时间都在为学生讲题,为什么学生不但不感动,还公然与她顶撞?有家长聊起自己的孩子就会说,我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他身上,为什么他还要嫌我啰唆,宁愿跟朋友腻在一起,也不愿意回家?有的朋友在谈起自己失败的爱情时说,为什么我对他这么好,全心全意地付出,他还是不能珍惜我?

当然,其中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仔细想想,有一点原因,是否我们都在被那句“付出总有回报”误导?

如果我们不曾付出,也许我们就不会有希望,也就没有了失望。但是,并不代表我们只要付出了,就会有自己想象的回报。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有主观感情的人。你为他或他们做的事情,到底是不是其需要的?会不会反而会为他带来困扰?

有一个女孩,被一个男孩子喜欢上了。平心而论,那男孩的条件确实不错,但是,他不是那女孩喜欢的类型,所以,他被拒绝了。结果那男孩开始卯了劲儿地追求:每天送花;女孩咳嗽,他立马跑去买药;女孩喜欢吃鱼,他马上买个保温瓶,去饭店煮了鱼汤送过来……这下,女孩身边几乎所有的人都被感动了,大家劝这女孩:“人家这么为你付出,多好啊!你还在犹豫什么呢?”可那女孩对他的感情不但没有加深,反而越来越烦他。因为自己已经没有了独立的空间,而且,因为自己的不勉强,让外人觉得自己是“铁石心肠”。她说,一个连自我都没有的男人,如何让我动心?

故事的最后,是女孩的一个朋友去找了那个男孩,告诉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不管是什么目的,都不能理直气壮地去强求。有的女孩,喜欢昏头的浪漫,你这么做,自然一拍即合,皆大欢喜,但如果这女孩喜欢独立与自由,你就该退后一步,也活出自己的样子来。你要是做不到,干脆就放手吧,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人。

故事片的男主角就是一个典型的给予者。因此,对此类型的人来讲,付出代价绝不能是失去自我,自己都活不好,人家也无法心安理得地享受你的付出;付出,也不代表为他好就行,还需要真正去了解对方的需要。不然,只能让你付出的对象感到有压力,觉得烦躁,即使他理解你的本意。

这类型的人应该了解“别人是别人,我是我”的道理,不可无谓地期待别人的称赞或感谢。了解“自己的需要必须由自己去追求”的道理,否则,即使牺牲自己为人服务也得不到真正的满足。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必定能走向积极的人生。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不要低着头一味付出,多考虑对方的感受,能让你事半功倍。

太在意别人的反应,容易自我失落

人,总希望别人把自己当回事。有时候,总想说点什么,却发现自己说的和别人想的完全不一致,颇遭冷落,伤感不已。

有时候,因为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或有求于人,而刻意地改变自己。但这种做法并不可取,在意别人的评价,往往会在别人的逢迎夸奖中做出错误的决定,也会在别人的口诛笔伐中溃不成军。人如果太介意别人会怎么想,就会压抑自己的想法和创意。长时间的压抑,会产生心理病变,会令你失去调适的能力,特别是在紧要关头,需要做出决定性的响应时,会像发不动的汽车,令你有行不得也得行的慨叹。

科学家通过观察人的适应能力发现,越是在意别人的观感,越会对自己没有信心;越在意别人怎么想,越容易使自己的缺点变成严重的负担。我们说,人必须了解别人会怎么想,那是人际互动,是交流情谊的基本心理过程,缺乏它,人会变得刚愎自用。但如果你太介意别人的想法,就会失去伸展自我的机会,那么这个心结将成为压抑创意和破坏健康的元凶。

美国已逝的科学奇才费曼曾经说过一段自己的故事。他的妻子(他昵称她猫咪)一向很开朗,总有玩不完的花招,给生活增添了不少情趣,在朋友中传为佳话。费曼在普林斯顿时,有一天接到妻子寄来的一盒铅笔,上面写着金色的字:“理查亲亲!我爱你。猫咪。”

费曼觉得这礼物是很好,但是加上一句亲昵的话,如果跟教授朋友讨论问题后,忘在别人的桌子上,别人会怎么想呢?他不好意思用这些笔。可是当时物质缺乏,他舍不得浪费,所以就刮掉一支铅笔上的字来用。

第二天上午,费曼又收到一封妻子寄来的信,一开头就写着:“想把铅笔上的名字刮掉吗?这算什么?你难道不以拥有我的爱为荣吗?”然后用很大的字体写着:“你管别人怎么想。”这话大大感动了费曼,后来他写了一本书,记述着他们的感情、生活轶事和他自己在科学上的重大突破,就用“你管别人怎么想”作书名。

太在意别人的评价,就无法坚持自己的卓见和判断。更严重的是,太在意别人怎么想的人,心理压力总是很大。他每天面对着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压力,总觉得别人时时刻刻都在注意自己的缺点或疏失。这就会使一个人失去积极主动的活力,连创意和主动性都会丧失。

这种畏缩是学习得来的,许多师长和父母经常对孩子说:“你这么做,别人会怎么想!”次数多了,就会养成孩子畏首畏尾的习惯。尤其在日常言行上,稍不恰当,就以别人会笑话来压抑孩子、批判孩子,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困扰。明智的做法是,你只能就事实去告知孩子的不当之处,要求他改进,或帮助他建立新行为,但不能拿别人来批判他。

有一位儿童,他经常张着大嘴巴。父母亲觉得不好看,就常常指责他:“你这模样,别人都会笑话你的!”这孩子因为长期被批评压抑而造成交友困难和惧学症,后来不得不去请求医生的帮助。另外有一个孩子,因为父母亲常指责他功课不好,在亲戚朋友面前毫不留情地数落他,以至他不敢会见亲友。

人总有一种矛盾意向,你越怕的事它就越成为困扰。反之,你处之泰然,把它表现出来给别人去看,反而不会带来压力。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说的:有一群青蛙在比赛谁能爬上最高的铁塔。比赛开始了,一大群的青蛙看着那高大的铁塔议论纷纷:“这太难了!我们绝对爬不到塔顶的……”、“塔太高了!我们不可能成功……”听到这些,有些青蛙便放弃了。

看着那些仍然继续爬的青蛙,大家又继续说:“这太难了!没有谁能爬上塔顶的……”

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越来越多的青蛙退出了比赛。

但有一只却无动于衷越爬越高,最后,当其他的青蛙都无法再前进的时候,它却成为唯一到达顶点的选手。

其他的青蛙都想知道它是怎么做到的,于是便跑上前去询问,才发现原来它是个聋子。

你知道这个故事告诉你什么吗?

是的,嘴巴是别人的,但人生却是自己的。虽然我们不必做个真正的聋子,但却要永远充满希望、乐观和积极,不要只听那些消极、悲观的话,因为这些话只会给我们泼冷水,浇熄我们的毅力。要想不断前进,我们要将充满力量的话时时记在心里。嘴巴长在别人嘴上,但自己却要走属于自己的道路。在这个现实的社会里,即便是遭受旁人无情的冷落、批评、否定,甚至排挤,也不能表示我们就必须唉声叹气、自怨自卑,但事实上,没有谁能否定我们,除了我们自己。

宇宙太大,要了解的事情太多,地球人太多,每个人都有自己要做的事,如果你不是非常知名的人士,除了你的亲人,朋友,又有谁认识你,即使认识你,却未必在意你,就算在意你,也未必就是你想象中那么在意,因为他们太忙,可能已经忘记你了。

因此,绝不能因为别人的几句批评或冷言冷语就难过、痛苦,或者气得跳脚,因为那只会对自己更没信心。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只要有嘴巴,就会有意见和批评。太在意别人的批评,不仅越活越痛苦,而且也会失去自己的看法和坚持。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别太在意别人的想法,找准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地位,忘记那些让人感到难堪的无聊小事。千万不要两只眼睛盯着别人看,一心猜想别人怎么会看我。我们要一只眼睛看自己,笑看世间百态,一只眼睛看他人,正视人生疾苦。

既要懂得付出,更要学会索取

先来看这样一个故事: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婚姻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持久而幸福的婚姻并不是每一对情侣都能够拥有。英国一对夫妇日前度过了他们第78个结婚纪念日,也因此成为英国健在的夫妇中婚龄最长的。

80年前,这对夫妇在家乡的一个舞会上相识。“那天晚上仅有几个女孩去参加舞会,就是在那里我遇到了弗兰克。他很有礼貌,又有魅力,我很喜欢他。”米尔福德回忆说。

经过两年的浪漫交往,他们于1928年5月26日在托波因特注册结婚。米尔福德夫妇有两个孩子,玛丽和弗兰克。现在这对夫妇已是5个孩子的祖父母和7个孩子的曾祖父母了。米尔福德夫妇还有幸收到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对他们金婚、钻石婚和78周年婚姻纪念日的祝贺信。

谈及维持婚姻幸福的秘诀时,米尔福德夫人说:“关键在于懂得适度地付出与索取,以及给家庭带来欢笑。”他们还认为“每天一点小小的争吵”也是婚姻持久幸福的秘诀。

对于现在的婚姻很难持久的原因,他们认为是因为现代人的婚姻观念不同以往,婚姻出了问题也无所谓,而这种代沟是他们完全不能够理解的。

西方人信奉“施比受更有福”,而中国自古推崇“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老黄牛精神。先付出后得到,自然是没有错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不能走极端。经验证明,任劳任怨的老黄牛,最后有可能成为卸磨杀驴的那头驴。所以,不能任何情况下都无条件地付出,更不能只付出却不要求回报。更进一步说,《道德经》言:“将与取之,必先予之。”西方人相信:“凡你所施予别人的,最终都会回到自己身上。”我们想有所“取”,才会有所“予”,我们相信“最终都会回报”,才愿意“施予别人”。义务与权利是对等的。在现实生活中,愿意付出的人要远多于敢于要求回报的人。如果要更快地脱颖而出,就应该在面临的重大挑战方面,勇于付出,敢于无条件地付出。

我们本章所介绍的给予型人的性格优点就是敢于大胆付出,但缺点也随之而来——他们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缺乏自主意识,常常借着对别人的付出来表现自己,不会直接向某人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但可能会向其他人抱怨,很难拒绝有求于自己的人,即使抽不出时间,也会牺牲自己成全他人。

敢不敢大胆地要求或者索取,其实也是一个心态的问题。职场中有一类人,总觉得自己不够好,还需要学习、提高,他们虽然聪明、有历练,但总是信心不够,觉得自己不能胜任重要的工作或职位,所以不敢或不愿出头。有的人甚至当了经理、主管,在要求下属做必须做的事时,也总是犹豫再三,不得已而开口。这是一种自我限制的行为,也许是无意识的,但是,这种无意识的行为会让自己在职业生涯中付出很大的代价。

小张在刚参加工作时,老板给了他所在的部门一个名额去昆明出差。他很想去,但另一同事也想去,老板要他俩自己决定谁去。同事有种种理由,比如明年同一时期她要考试,她对业务不太熟悉,想借此机会锻炼一下等等,说明她一定要去。小张当然也很想去,但是听她这样说,就不好意思再争,就答应让她去了。结果同事一走,小张心里便非常难受,总想着下次谁知道又是什么情况,上班都没有激情了。再见到同事,心里就很不舒服。

其实,这种叫人后悔不已的事在职场上时有发生。如果你觉得自己的付出与得到的回报不相符,如果你认为你的潜力足于压过你身边的平庸之辈,那么就不妨把你的要求直接向老板提出来。你不愿提或不敢提,知情人反而会觉得你这人缺乏激情,不思进取。要知道,精明的老板有时宁愿给一个敢为天下先的“激进分子”加1000块钱,也不愿给10个按部就班的平庸之辈人均加100块钱。很多事实也已证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往往是创造财富最多的人。

该出手时就出手,大胆地索取,与“先付出,后得到”并不矛盾,是勇气、信心与实力的表现。况且在有些时候,不索取就得不到,索取才能得到。后来,上面例子中的小张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他凭自己的工作表现与努力争取,得到了老板的加薪。他深有感触地说:“自己不去争取,就不会得到,我觉得当自己有把握的时候,属于自己的就应该去争取。如果觉得现在不满意,硬要挺下去,肯定不会舒服,反会适得其反。所以,一定要争取,如果因此未争取到,那也算看清了局势,放弃也不后悔。”

要记住,成功者从来都是能号令的人,虽然具体方式不一样,或温和或强硬,但成功者都有勇气要求别人,并能鼓舞别人。能大胆对别人提要求,才能为自己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给予过度,会给别人压力

心理学家霍曼斯早在1974年就曾经提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交换,这种交换同市场上的商品交换所遵循的原则是一样的,即人们都希望在交往中得到的不少于所付出的,否则就会令人们的心理失去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