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式教育应规避的16个问题
5326500000005

第5章 问题2 只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很少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2)

现在父母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面对孩子的失败而仍然有信心去鼓励和支持他。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拥有更多的成功,从中体验竞争和胜利带来的快乐。但是,任何的成功都来之不易,需要不断进取和努力,更需要面对挫折和困难。

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失败是难免的,而面对孩子的失败,往往最难受的就是父母,他们对孩子的失败比自己的失败更加痛苦,有些家长往往采取掩盖和安慰的方法去让孩子逃避失败。殊不知,他们这样害怕孩子失败的心态,可能会导致孩子一蹶不振,毁了孩子的未来。

还有些家长喜欢对孩子使用空洞的说教。比如“失败是成功之母”、“不吃苦中苦,怎做人上人”等。这样的语言,一来没让孩子得到真实的体验和帮助,二来孩子也无法理解其中真正包含的意义。正确的做法是和孩子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帮助孩子认识到到哪些导致失败的原因是自己可以改变的,哪些是改变不了的。很多时候,给孩子带来最大打击的往往不是失败本身,而是他对失败的理解。作为家长,帮助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很重要。相比之下,明明妈妈的做法就很好。

明明刚上小学,上学期刚开学时,他们班开展了“一帮一”活动,明明的任务是帮助一位考分总在60分上下的男生。班里只有10个人被分配了任务,刚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明明又得意又紧张。他对这个任务很上心,每天一放学,他就留在班里帮那个孩子解答难题,回家后还不忘打电话提醒那个男孩背单词。

可是这个学期快结束了,那个男孩的各科成绩还是在60分左右。因为这个,老师在班会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了明明,说他没能帮助同学共同进步。在随后改选班干部时,当了一年多小队长的明明落选了。

这件事对明明的打击很大,他哭着对妈妈说不想在这个学校读书了,想转到别的学校去。妈妈对他说:“妈妈知道这件事情你受了委屈。”听了这话,刚刚忍住不哭的他眼泪又落了下来。妈妈接着问:“告诉妈妈,你尽最大努力了吗?”明明使劲点了点头。“这就可以了,你要知道,世界上很多事并不是你尽力了就一定能成功的。但只要你尽最大努力就可以了。”这以后,明明深深记住了“凡事尽最大努力就好”这句话。

人们希望事事成功。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长胜将军是没有的,在人生的道路上失败是很难免的。这是因为客观事物是纷繁复杂而又不断地发展变化的,其关键问题就是尽量少些失败,多些成功,以及如何勇敢地面对失败。当孩子没有经受过失败的痛苦,就往往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失败。因此,父母应尽早训练孩子正确对待失败。

1父母要经常教育孩子失败在人生的道路上很难避免。在思想上应有准备。如果准备好,失败就会小,即使遇到失败也容易转为成功,将失败的损失降到最小程度。鼓励孩子勇于承担风险,如果孩子总是躲避风险,他就会缺乏自信心,因为躲避风险会使他无法获得真正成功的感觉。那么,就鼓励他去做以前从未做过的事,在成功中寻找自信。对孩子的尝试要多加赞扬。

2防止消极态度。有的人在失败后,消极、颓废、自卑、沮丧,从此一蹶不振,失去对生活的希望,或引起不恰当的对抗行为等,这是对待失败的消极态度。父母应教育孩子防止这种消极态度,以积极态度来对抗消极态度。如果你的孩子在某一件事上失败了,做父母的绝不能责怪他、讽刺他,更不能嘲笑他,而要安慰他、鼓励他、开导他,激起他重新奋起的决心和自信心。永远不要伤及孩子的自尊,在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时,要坚持对事不对人的原则。不应说“你真笨”、“你是一个没有用的家伙”这类话,而应该说“这件事你做错了”、“今天你不太勤快”、“这次你表现得不够好”,等等。

3教孩子变失败为成功。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是指失败既是坏事,又是好事。如果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砥砺人的意志,使人更成熟、坚强,激励人从逆境中奋起,就能使失败变为成功之母。父母训练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就是使孩子勇敢地面对失败,能变失败为成功之母。不要让孩子总是自责,当听到孩子说“我老是写不好字”、“我真笨”、“我太丑”的时候,要有及时加以引导,鼓励和帮助他战胜困难。应该用正面、积极的语言开导孩子。

4告诉孩子不必太在乎外界评价。应该告诉孩子,谁都不可能总是在辩论会上得第一名,也不可能总是得奖章。要让孩子知道,就是在没有外界奖赏的情况下,他也应坚定地走自己的成功之路。如果过于在意外界的评价,他就会经不起挫折。父母要从小让孩子学会挣扎,锻炼拼搏精神,这样,当孩子遇到挫折、困难、委屈、痛苦等,就能奋起挣扎,变失败为成功,也会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大有好处。

【把握培养关键点】

在人生的道路上失败是难免的。其实失败本身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对待。如果能以积极正确的态度来看,失败就可以成为孩子们前进的动力。因此,父母应尽早训练孩子使他们能够正确对待失败。

如何培养心理健全的孩子

每一种好的教育都要求用母亲般的眼晴,时时刻刻准确无误地,从孩子的眼、嘴、额的动作,来了解他内心情绪的每一种变化。

——裴斯泰洛齐

8岁的小女孩童童上了一年级之后总是觉得不开心,不想去上学。而学校里的老师也多次向其父母反映,童童在学校里特别爱招惹人,对别人动手动脚,但却不肯让别人碰一下,即使别人是出于善意地碰她一下她都受不了,马上就向老师反映,结果同学们都不想和她玩,她变得孤僻且多愁善感。

心理医生在对她及其父母进行了解之后发现,童童的早期感觉器官发育不好,这是其父母在小时候对童童错误的教育方式造成的。原来,童童的爸爸因为做生意特别忙,经常不能回家,而她的妈妈从孩子出生就一直当她是自己最大的精神寄托,对她的溺爱无以复加,有求必应,使孩子感受不到在与人交流中的互动性,只知道要求别人做什么,只注意自身的感受,却对别人的感受一无所知,以致出现了这些行为偏差。

在现实中,很多家长关心的只是孩子的学业,即智力方面的培养,而对于孩子的心理素质培养却没有重视或根本没有意识到,这对于孩子的人格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实际上很多孩子在一定年龄出现的心理问题都和小时候的感官剌激培养、社会行为规范培养有关系,如果注意这些方面的培养,很多问题实际上都是可以避免的。其实,“问题孩子”很多与“问题父母”有关,或者说跟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

一位父亲带着两岁左右的一个小女孩去打针,小女孩非常不情愿,边走边泪眼汪汪地哀求:“爸爸,我不打针,我害怕,怕疼。”但是她的父亲却说“不疼,爸爸说不疼就不疼。”这个孩子在打针时不敢哭闹,但她的痛苦的体验最深刻。这种方式是家长过于专制,用成人的意愿替代孩子的想法,否则就会受到惩罚,孩子成了大人的私有财产,只是要求孩子服从。

另有一位妈妈,当孩子拒绝打针,一直在哭的时候,妈妈就哄着他,对他说:“只要你打完针,你要什么妈妈就给你什么,不疼的……”这种孩子打针时哭闹最凶,他会夸大他的痛苦,希望别人关注他,满足他,这就是溺爱的表现。这种方式培养的孩子很任性,以自我为中心,一遇到困难就怨天尤人。

孩子的心理健康就像一座大厦,要先打好地基,然后建设大厦的合理结构。当初父母把这座大厦盖在了沙滩上,最初没有什么危险,但建构的越高,大厦的倾斜度就越大。当孩子长大的时候,已基本成熟,人格已经定型,将要独立走上社会,这个时候大厦开始倾斜,父母才意识到错误而不知所措,再寻求帮助已经晚了,很多方面已经无法再矫正,人的生长历程是不可能重复的。

每个父母都希望从孩子出生起,就为孩子做好准备,将这个地基打好,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健全、合理的人格,这样他将来的生活才可能是健康、快乐的、幸福的,所以说心理健康是幸福生活之源。

【把握培养关键点】

孩子的很多心理问题都跟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所以家长应该给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同时要注意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