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有趣的昆虫王国
5382600000014

第14章 昆虫王国里的杀手(3)

蚊子的幼虫称为孑孓,通称跟头虫,生活在水中,静止时用尾端的附属物伸到水面呼吸。

跟头虫的头部和身体能迅速扭动,吃水中的花粉、芽孢等等。一般一个星期左右,它在水中化蛹,然后羽化为成虫飞离水面。

蚊子咬人的速度与温度有很大的关系,在37摄氏度以上时,它可以做到在0.1秒就将人叮咬“上口”;而在27摄氏度以下时,其叮人的速度就大大降低;17摄氏度以下一般不再咬人。

在种类繁多的昆虫中,埃及伊蚊早已成为人们深恶痛绝的死敌,它是病菌的携带者和最迅速的传播者,给人类带来了灾难和不幸。

亚洲虎蚊

白纹伊蚊的原发地是东南亚和亚洲温带地区,后扩散到夏威夷,南达澳大利亚,西至非洲的索马里和马达加斯加,近年来又扩散到美国、墨西哥、巴西以及欧洲的一些国家。1985年,白纹伊蚊在美国得克萨斯州被发现,以后扩展到近30个州,由于白纹伊蚊是登革热的重要媒介,而且与多种虫媒病毒病有关,以致引起很大的轰动,被称为“亚洲虎蚊”。白纹伊蚊被带到美洲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医学昆虫事件。

斑蝥

烟雾杀手

科目鞘翅目芫青科

食性植食性

分布河南安徽江苏湖南贵州广西

特点释放极其恐怖的“臭气弹”

读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人,都会记得文章里写到的那只叫做“斑蝥”的虫子:如果你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读到这里,很多人都会好奇这只有趣又狡猾的虫子长什么样子,其实,它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名字——“放屁虫”。

斑蝥身体呈长圆形,头和口器向下垂,有一对较大的复眼和触角,触角多已脱落。背部具黑色革质鞘翅一对,上有三条黄色或棕黄色的横纹,鞘翅下面有棕褐色薄膜状透明的内翅两片。胸腹部乌黑色,胸部有三对足。最大的特点当然还是因为它有特殊的臭味。

盛夏的农村,班蝥喜欢落在水稗子上面,像一朵盛开的小花,吸引了很多孩子来捉它。只要孩子们的手一碰到班蝥,它便“哧”的飞开,并放出一种浓浓的臭味。这臭味沾在手上,不但难闻,而且怎么洗都不会立刻消失,只能等它自己慢慢消失。

斑蝥“臭气弹”不是进攻性的武器,只在自卫和抵御敌害时才会拿出来显摆显摆。一旦遇到敌害向它进攻,它便立即施放臭气进行自卫,有时要连放好几个“连珠炮”,同时发出“噼啪”声。趁敌人还在吃惊或是闻到臭味不敢进犯时,逃之夭夭。

斑蝥的烟幕弹并不是取之不尽的,只不过用完之后,它的身体会再生产罢了。为了生产这些脉冲炸弹,放屁虫体内长有一种腺体,专门用于存储不同的化学物质。当受到攻击时,它们就会将这些不同化学物质混合在一对燃烧室内。燃烧室内生产的毒雾通过外骨骼中的排气孔释放出来,且伴有声音。

斑蝥分泌出的这种防卫性的化学物质——斑蝥素,不但有防敌退敌的作用,还是一种很有利用价值的药物,医生可以利用斑蝥素治疗皮肤上的瘤状物或某些癌症。但是同时斑蝥素也有剧毒,口服必须慎重,否则既治不了病,还会有中毒的危险。有一位肝癌患者,听信游医,使用含有斑蝥的药方,由于用量不详,服药七天后出现恶心、呕吐、腹部不适、头痛、头晕、尿血等症状,唇、口腔、舌、咽等处出现多个大水泡,面色苍白,神志昏迷,四肢软弱无力,各种反射减弱,后经医生诊断为斑蝥中毒。

斑蝥虽以烟幕弹而着名,并且拥有放屁虫这个不怎么雅观的名号,但实际上它却是一种非常漂亮的昆虫。如果你近距离观察斑蝥的鞘翅,就会发现它们像五彩斑斓的宝石一样耀眼夺目。很多研究者还发现,对斑蝥表皮的电子显微镜成像结果显示,一个反射带具有不同的折射系数,很薄且有皮肤组织彼此间隔地排列着,通过相长干涉,这种间隔产生不同的亮丽色彩。所以,斑蝥又被叫做花斑蝥、花壳虫。

总之,斑蝥身上既有光彩夺目的一面,也有臭味熏天的一面。如果你有机会见到斑蝥的庐山真面目,还是要小心一点,不然肯定会被突如其来的臭味弄得头昏鼻酸,泪流满面。

放屁虫的仿生技术

放屁虫利用化学反应产生的力,喷出一种沸腾的爆炸液体,简直就是一颗“凝固汽油弹”。放屁虫的这个功能已被瑞典一家仿生公司所采用,并被翻译成一种名为“μ喷雾”的技术。利用这种技术,人们可以精确地调节喷雾粒子的大小和温度,应用于改进汽车燃料的喷射系统,研制新一代灭火器和农药喷雾器。尽管目前这种技术还仅仅处于原型系统阶段,没有上市的正规产品,但是在未来五至十年内或将实现广泛应用。

投弹甲壳虫

投弹分子

科目鞘翅目

食性杂食性

分布世界性

特点爆炸式毒液

在大自然中,动物在遇到危险时都有自己的防身办法,有一些动物甚至在防卫的时候会用化学炮弹。而在昆虫界,有一种昆虫也同样拥有这种投弹技术,它就是投弹甲壳虫。

投弹甲壳虫和其他的昆虫一样,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有六只脚。

它们最大的特点是前翅变成坚硬的翅鞘,以保护后翅和身体,而不再具有协助飞行的功能。翅鞘的颜色花样繁多,有发金光的,有带条子像虎纹的,有带斑点像豹皮的,也有的是杂色图案。

平常,我们总以为甲壳虫是一种温顺的昆虫,因此我们总是肆无忌惮地把它们捉住,在手中玩弄。但是,并不是所有甲壳虫都如此弱小,投弹甲壳虫可能看起来娇小可爱,没有多大威胁性,但它却以喷射沸腾的毒液而闻名。

在昆虫界,蚂蚁几乎无所不能,它们凭借强大的团结合作精神总能轻易地将食物抬回老窝。但是,在争取食物的时候,如果遇上这种号称“生化兵”的昆虫和它们争夺食物,那么,即使蚂蚁人多势众,也只能退避三舍。

投弹甲壳虫用爆炸的方式对付敌人,也就是说,当一只蚂蚁、蜘蛛或者任何一种别的掠食者带有敌意地靠近它们时,它们就会释放出一股化学喷雾。这股喷雾就像沸水一样烫,如果不小心被击中,会有难受的灼烧之感。如果掠食者不就此认清形势,还一意孤行的话,便会遭受一轮接着一轮的轰炸,直至无力反抗或者死亡。

经科学家研究发现这种喷射出的液体中含有致命的对苯二酚和过氧化氢,这两种化学物质混在一起时便会引发爆炸,并且在爆炸的时候会伴随着一声巨响,声音之大连我们人类都能听见。但是为什么它们对投弹甲壳虫没有丝毫的影响呢?原来,投弹甲壳虫把两种液体分别储藏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在遇到危险的时候才会混在一起喷向敌人,引发爆炸,而且腹部有一个类似燃烧室功能的部位,这个燃烧室的进出阀门可准确地控制混合物的程度。而且令人头疼的是,这种液体不仅有爆炸时产生的冲击力,液体的温度也足以烫伤企图攻击它们的掠食者。科学家认为投弹甲壳虫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们是自然界唯一一种能以混合化学物质作为爆炸物的昆虫。而且这种“武器”上还被它们抹上了毒药,这些毒药可进入鸟类、青蛙、啮齿动物或其他昆虫的身体表面上,使它们中毒死亡。

更令人惊讶的是,它们的投弹技术也是一流的,就像一个经过了长期锻炼的投弹高手。投弹甲壳虫的腹部能朝任意一个方向做270°的身披杂色“外衣”的投弹甲壳虫投弹甲壳虫以喷射毒液而闻名旋转,准确地射中对手。如果不足以对准的话,它们就会越过背部射击,先击中一只“反射镜”,然后通过“反射镜”跳弹到所需的角度,最终射中对手。可谓是灵活机动,东南西北运转自如。

别以为在投弹甲壳虫小小的身体内装不下多少的炮弹,也没体力支撑住多少次投弹,它的速度和体力可比人强多了。它可以一秒放出七百枚炸弹,不给对手还击之力。

“自我爆炸”手段

除了投弹甲壳虫,一些蚂蚁也会引发爆炸。马来西亚的一种蚂蚁会用“自我爆炸”手段驱敌。在马来西亚雨林中的桑得斯弓背蚁,其身上长着两个装满了毒液的巨大腺体。一旦被擒,它们便使劲收缩腹部,把体壁崩裂,将毒液喷到对方身上。为了保存群体,它们牺牲自己,充当“虫体炸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