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有趣的昆虫王国
5382600000015

第15章 昆虫王国里的音乐家(1)

寂静的夏日,当你闭上双眼置身于清凉的树荫下时,会感受到大自然轻柔的呼吸,而此时,你还会听到此起彼伏的歌声,它们交错在一起,似乎在为你演奏大自然的交响曲。这些乐手有高音歌唱家蝉、黑吉他手金钟儿、击鼓能手石蝇、伴奏高手纺织娘,它们奏出的乐章时高时低、时快时慢,有进行曲、抒情歌等等。不过,风格的选取与听众的喜爱毫无关系,而全要看它们的心情。

唱响盛夏

科目同翅目蝉科

食性植食性

分布世界性

特点雄蝉腹面有发声器叫声响亮

每当夏天来临的时候,人们总能听到窗外“知了知了”的叫声,甚至因此无法入睡。即便如此,也没人会怪罪它们,它们便是蝉。自古以来,人们就对蝉的鸣声非常感兴趣。文人墨客歌颂它,并以咏蝉来抒发自己高洁的情怀;有人甚至还专门用小巧玲珑的笼子养它,放在屋里听它鸣叫。从百花齐放的春天到绿叶凋零的秋末,蝉用轻快而响亮的调子不知疲倦地歌唱,不用任何中西乐器伴奏,为人们高唱一曲又一曲轻快的蝉歌,难怪人们要称它为“昆虫音乐家”“大自然的歌手”。

每年的夏至,就是蝉初次出现的时间,它们的生活方式比较奇特。蝉产卵后一周内就会死去,一个月后小小的幼虫就从卵里孵化出来,待在树枝上,等待着秋风把它吹到地面上。它一落到地面,马上就会寻找柔软的土壤往下钻,钻到树根边,吸食树根液汁过日子。蝉的蛹在地下度过它一生的头两三年,或许更长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它要经过四次蜕皮。然后在某一天破土而出,凭着生存的本能找到一棵树爬上去,第五次蜕去干枯的浅黄色的壳变成成虫。成虫性成熟后,雄蝉开始鸣叫,吸引雌性进行交配。

交配后雄蝉就会死去,雌蝉产完卵,完成其传宗接代的使命后也相继死去。由此看来,夏天是蝉恋爱的季节,遗憾的是这一时也是它们生命结束的季节,然后它们的后代开始另一个轮回。

高歌吟唱的蝉是雄性的,它的发音器在肚皮上,像蒙上了一层鼓膜的大鼓,鼓膜受到振动而发出声音,由于鸣肌每秒能伸缩约一万次,盖板和鼓膜之间是空的,能起共鸣的作用,所以它的鸣声就会特别响亮。

而雌蝉的乐器构造不完全,不能发声,所以它是“哑巴蝉”。

人们陶醉于蝉的鸣声,甚至忽视了它的本性。每当蝉落在树枝上引吭高歌时,它就会用尖细的口器刺入树皮吮吸树汁,各种口渴的蚂蚁、苍蝇、甲虫等便闻声而至,都来吸吮树汁。这时蝉又会飞到另一棵树上,再另开一口“泉眼”,继续为它们提供饮料,这样一来,一棵树若被蝉严重为害,树汁将流尽而枯萎死亡。所以,受人们厚待的蝉其实是树木的大害虫。

在昆虫世界里,蝉恐怕是最幸运的一员了,明明是害虫,却受到中国文人墨客的偏爱,各外国人民也宠爱它。

蝉的传说

在浪漫的普罗旺斯,流传着一个关于蝉的传说:一个艳阳天,一群天使来到普罗旺斯这片土地上度假,他们惊奇地发现路上没有一个人,许多葡萄园也是荒芜一片。人们都跑到橄榄树下面去乘凉,而且,教堂里的神父竟然在午睡!于是,上帝就决定创造一种昆虫“鼓手”,在阳光照耀的时候搞出点儿音乐防止人们睡觉。于是,蝉便诞生在葡萄园里,诞生在普罗旺斯的每一处。现在蝉已经成了普罗旺斯的吉祥物,随处可见。

蟋蟀

能唱善斗

科目直翅目蟋蟀科

食性杂食性

分布世界性

特点后足适应于跳跃因鸣声而出名

有些昆虫凭长相获得人们的喜爱,而有些昆虫却以声音取胜,它们是自然界的歌者,给大自然增添生机,给人们带来愉悦。在这些可爱的鸣虫当中,人们最熟悉的大概就是蟋蟀了。

蟋蟀又叫促织、趋织、蛐蛐。夏末秋初的夜晚,它们躲在墙角里、庭园中、杂草间,不停地发出清脆悦耳的鸣叫声。不过,蟋蟀优美动听的歌声并不是因为它有好嗓子,而是来自它的翅膀。在蟋蟀雄虫的前翅上有旋涡纹状的翅膜,一边长着锉刀状的翅膜——弦器,另一边长着较硬翅膜——弹器。当这两种发音器相互摩擦,就能发出声音,并且还有不同的音调,求爱、打架和报警的叫声都不一样。

蟋蟀中只有雄蟋蟀会叫,以发出“求婚”的信号,雌蟋蟀听到后会赶去“赴约成亲”。既然蟋蟀彼此能分辨同伴发出的声音,那么它们当然也是具有听器的。不过,它的“耳朵”不是长在头上,而是长在前脚的小腿上,上面的一块小白斑,就是它的耳鼓,覆有薄膜,可以感觉声音的振动。

在中国古代和日本,蟋蟀因为美妙的叫声而被当做宠物。人们常常根据鸣声来判断蟋蟀的优劣,鸣声尖而轻的多为小蟋蟀,鸣声高亢雄厚的多为大个头。有钱人会专门为它们做一个金笼子,即使不富裕的人也会用树木和竹片做一个笼子来喂养它们,在宁静的夜晚,放在卧室里,欣赏优美的小夜曲。

除了善于歌唱,蟋蟀还十分好斗。比如,一只雄蟋蟀正在唱歌求婚,如果这时再杀出来一只雄蟋蟀,就会发生一场搏斗。它们先是竖翅鸣叫一番,以壮声威,然后便头对头,各自张开钳子似的大口互相对咬,并用足踢,常可进退滚打3~5个回合,直到一方斗败逃脱为止。

得胜的雄蟋蟀就会高竖双翅,得意地大声鸣叫一番。

俗话说:“菊花黄,斗虫忙。”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普通百姓,无论老人孩童,都对斗蟋蟀痴迷爱恋,钟情有加。

传说清朝同治年间的一个初秋,慈禧太后的贴身太监李莲英想趁着太后过生日谄媚一把,用斗蟋蟀为老佛爷助兴。

于是,他就派了两个人到宁津县尤集乡陈庄村来选蟋蟀。可是这两人什么也不懂,只知道要“个大的”。县太爷献上的上好蟋蟀一个都没被选中,人还被臭骂毒打一顿。村中有几个捉蟋蟀经验丰富的人一商量,决定想法捉弄一下二人,出出气。于是,他们在地里捉到几只特大的雌蟋蟀,把其显示雌性的“尾巴”剪掉,贡了上去。二人一见,立刻眉开眼笑,装进箱里急忙回京了。太后听说后,急着想看,李太监便把两只最大的放在了一起。可不管怎么挑逗,它们就是不战。仔细看时,才发现是两只雌的。慈禧顿时大怒,又因“雌蟋”与“慈禧”同音,以为两个下人故意来耍弄她,便下令将他们下了狱。

斗蟋蟀不仅在古代受到人们的欢迎,如今仍然是人们生活中的一大乐趣。一只既能鸣又善斗的好蟋蟀,不但会成为斗蟋蟀者的荣耀,同样会成为蟋蟀王国中的王者。

明宣宗——蟋蟀天子

朱瞻基从小就喜欢斗蟋蟀,即位之后便让各地采办上等蟋蟀来京,地方官员为了取悦宣宗,都变本加厉地下达任务,一度给百姓造成很大的负担。当蒙古挥兵南下直逼北京时,他还在玩蟋蟀,朱瞻基也被百姓们称为“蟋蟀天子”。不过,瑕不掩瑜,朱瞻基也算得上是一位称职的皇帝,他对明王朝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被史家称为“太平天子”“守成之君”。

蝈蝈

实力唱将

科目直翅目螽斯科

食性杂食性

分布河北河南吉林辽宁内蒙古

宁夏山西陕西山东江苏安徽

特点田间的卫士捕捉害虫的能手

说到昆虫中的“音乐家”,绝对不能落下蝈蝈。蝈蝈是鸣虫的一大宗,非常善于鸣叫,而且鸣声各异,有的高亢洪亮,有的低沉婉转;有的像潺潺流水,有的像急风骤雨。总之,它们的存在给大自然增添了一串串美妙的音符。

蝈蝈俗称哥哥,学名也叫螽斯。它们的身体一般都比较扁,也有长得像圆柱的;触角像丝一样细长,一般都能长过身体。

蝈蝈的一生要经历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可以进行多次交配。

雌虫交配后两三个星期就开始产卵,产卵时腹部向上提,产卵管垂直的插入土内,产卵瓣上下蠕动,将卵分批产于植物组织中,或叶边缘,或茎干上,一般不产在土中。产完一批卵后抽出产卵管,用力向后弹土,封闭住产卵孔,再继续产卵,每只雌虫产卵300~440粒。若虫需蜕皮5~6次才能变为成虫,蜕皮的过程非常艰难,需要长达一个小时的时间。蜕皮时头向下,足抓住附着物,头胸蜕裂线先开裂,再是前足、中足、后足、触角及腹部,最后蝈蝈将蜕下的皮吃掉。雄虫蜕皮后3~10天开始鸣叫,在炎炎夏日引吭高歌。天气越热,它们叫得越欢,所以民间有谚语说:“蝈蝈叫,夏天到。”

蝈蝈一年一代,在每年的7~9月,它们就在草丛、矮树、灌木丛中跳跃,动作灵巧,人们很难捕捉到它。就算有时捉住了它的一条腿,它也会毫不犹豫地“丢足保身”,断腿逃窜。

到了夏秋季节,不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有它们的“声”和“影”。蝈蝈的爱好者极多,它不但受到民间爱好者的青睐,还得到清朝几位“天子”的垂爱。乾隆皇帝有一次到京郊西山游玩,听到满山的蝈蝈的叫声,顿时诗兴大发,赋诗一首。末代皇帝宣统自幼就喜欢养蝈蝈,京师的百姓也深受影响。

蝈蝈的种类很多,全世界差不多有七千种。

在中国,蝈蝈有上百种,按产地可以分为南蝈蝈、北蝈蝈两大部分;按地区划分,又有各自的称呼,比如山东产的就叫鲁哥,北京产的叫燕哥,山西产的就叫晋哥;按体色分为黑蝈蝈、绿蝈蝈、草白蝈蝈、山青蝈蝈、异色蝈蝈等等。铁皮蝈蝈长着一副紫蓝脸,红牙,粉肚皮,大翅的模样。绿蝈蝈就要秀气得多了,通体碧绿,不带丝毫杂色,绿脸红牙,绿腿绿肚,红眼棕须,还有一双金黄的翅膀。

人们平常听到的美妙声音都是雄性蝈蝈发出来的,雌性蝈蝈是“哑巴”,不能发声。雄蝈蝈通过发出自己独特的鸣声,吸引同种雌虫前来交配,进行生殖活动。雄蝈蝈往往能连续唱很长时间,并常会有几只同时高歌,一般歌声洪亮者更受青睐。蝈蝈的歌声除了用来吸引异性外,还能起到自卫和报警的作用,当两只雄虫相遇时,便高唱“战歌”,面对面摆好架式,摇动着触角,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双方只有后撤才会相安无事。如果周围出现异常或危险,蝈蝈便发出“警报”,警告其他同伴。

蝈蝈的启发

故宫的角楼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经典,它的结构非常精巧复杂,号称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所以修建角楼在历史上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早在明朝的时候,有这样一个传说:由于角楼的结构非常复杂,工匠们很久都修不好。一天,来了一个卖蝈蝈的老头儿,工匠们发现他的蝈蝈笼子和角楼的构造很相似。于是,工匠们便按照蝈蝈笼子的结构,最终建起了角楼。后来人们说,这个老头就是鲁班。不过,这只是一个传说。实际上,角楼独特的建筑工艺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由工匠们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堪称绝技。

金钟儿

黑吉他手

科目直翅目蟋蟀科

食性植食性

分布中国各地

特点叫声如金属敲击之声略带回音

夏天还没有彻底走远,田间昆虫的鸣叫声就宣告了秋天的到来。

在这场盛大的音乐会上,有一种鸣叫声仿佛从金玉中发出,带着明显的金属质感,如钟磬轻敲,又如琵琶弹奏。这种牵动人心的天籁之音就来自着名的金色鸣虫——金钟儿。

金钟儿又名马铃、金琵琶、铃虫。金钟儿是北方虫迷的称呼,南方叫马铃。它体长约1.7~2厘米,体色呈黑褐色而油光可鉴,形似一粒较大的黑西瓜子,小头宽翅、白须黄尾,丝状触角长而黑白相间。雄金钟儿翅膀较宽阔,雌金钟儿腹部硕大。金钟儿的鸣声奇特,犹如铃声“铛-铛-铛……”在国外,金钟儿被称为“黑色吉他手”。

每到傍晚时分,金钟儿就开始鸣叫,鸣声清脆悦耳。鸣叫时六肢挺立,双翅翘起,像一朵盛开的黑色小花,非常美丽高雅。因为它的叫声听起来像系在马脖子上的铃铛声,南方又称它为马铃。

金钟儿白天大多栖息于草丛中的草根部,如果受到惊扰,它会迅速跳进草丛,潜伏不动;要是继续受到骚扰,它就会蹦跳着逃走。但是过不了一会儿,它就会爬出来活动了。金钟儿的一副好嗓子也不完全是天生的,叫声是否优美与其栖息场所有很大的关系。生活在阳光充足,草丛茂盛,地势高的金钟儿,鸣声大多清脆嘹亮,且经久不哑。

生活在林荫下、草丛中或低洼潮湿之处的金钟儿,不但体质差,而且鸣声低沉不清脆。

金钟儿在众多鸣虫中是比较特殊的一类,和其他鸣虫喜欢在夜晚爬上枝头高声鸣唱不同,它们喜欢低伏在地表上欢唱。和大多数会鸣叫的昆虫一样,雌性金钟儿没有雄性漂亮,也不会鸣叫。不过,雌金钟儿却是个很优秀的歌迷,能从歌声中区分出哪些是同类的鸣叫,通过辨别歌手的优劣和距离的远近来寻找配偶。

金钟儿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青睐,当时就记载有“有虫黑色,锐前而丰后”的描述,那么对钟情于鸣虫的人来说,什么样的金钟儿才算是优秀的呢?一般来说,体形大须尾全,体色乌黑,翅上纹络清晰的金钟儿年轻体壮,鸣声佳,寿命也长。

人们一般把它们养在玻璃瓶中,放上一大块瓜果为它们供水。开始时,喂它苹果、梨等瓜果和稀饭,过段时间再加点蛋黄。同时,注意保持环境的潮湿和食物的多样性,而且深秋以后要采取保温措施。最重要的是,千万不能让两只雄虫同处一室,因为金钟儿和蟋蟀一样好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