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延伸阅读】
加强对孩子的孝道教育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长期以来,一直被作为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教化的开始。而且让孩子从小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学会尊重,已经成进行孝道教育。为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和首要任务。而要学会关心,理解,尊重,首先就要学会孝敬父母,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的人,何谈对他人的关心,理解,尊重?
首先父母要言传身教。列夫托尔斯泰讲过一则故事:一位爷爷老了,吃饭时口水鼻涕不断,儿子媳妇嫌脏,把他赶到灶边独自吃,有一次,爷爷不小心把碗打碎了,儿媳破口大骂:“老不死的,以后用木盆吃算了。”过了几天,夫妻俩忽然发现儿子在拿斧头做一件东西。一问,儿子一本正经地说:“我正在做木盆等爸妈老了用,免得打破碗。”孩子的话使夫妻十分羞愧,从此使他们改变了对老人的态度。现实生活中,这种不孝的父母是不能教育出有孝心的孩子的。因此,要孩子有孝心,家长要身体力行,做出榜样。
其次要正确引导。“家里有一个苹果,也要每人一份”。这在外国是一条重要原则,它可以防此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小霸王性格。父母在这方面要正确引导,要让孩子体察父母的慈爱和奉献,要让孩子从一些细节中产生对父母的敬慕之情和孝敬之心。
另外,在孩子心灵树立英雄形象。孩子对影视中的英雄和自己身边的“英雄”都饶有兴趣,极力效法。家长就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身边活生生的典型孝道事例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让这些英雄的事迹在孩子幼小的心灵扎上根。
当然新时期孝道并不是惟父母之命是从的愚孝,而是在明辨是非的基础上做到“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无声”,把孝道变成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更要让孩子明白:尊重长辈并不是迂腐,粗鲁撒野并不是潇洒,只有对长辈发自内心的尊重与爱戴,才是现代公民应有的素质与风范。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媒体导向形成合力,孩子就会由爱父母和家人进而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之幼人之幼”的爱他人。
【原文】
4.6《诗》、《书》、《易》,《礼》、《春秋》。号①六经②,当讲求。
【译文】
《诗》、《书》、《易》、《礼》、《春秋》,再加上《乐》称六经,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的经典,应当仔细阅读。
【注释】
①号:号称。
②六经:战国以前的作品,其中《乐经》失传,所以又叫《五经》。
【评解】
六经占了中国文化史上的六个第一: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书经》也叫《尚书》,是中国第一部历史文献;
《易经》是中国第一部经典,后世的诸子百家、一切学问都根源于此;
《周礼》是中国第一部组织管理与典章制度的专著;
《礼记》是中国第一部文化资料汇编;
《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史。
后世将《周礼》除去,称“五经”。五经代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是上古时代文化思想的中心。
六经分别从艺术、历史、哲学、科学、宗教、制度、文化等不同的视角对儒家思想进行生发,内容丰富庞杂,包罗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身为中国人,应从自己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了解古人的智慧和伟大。
【国学小百科】
古籍
先解释“古籍”的“籍”。“籍”在这里就是书,“古籍”是古书的雅称,这都不存在问题。问题是什么样的东西才算书,在某些人的头脑中并不十分清楚。如有人谈我国书的历史,说最早的书是刻在甲骨上的,以后是铸在青铜器上的,这就不对。
殷商时龟腹甲、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只是占卜后刻上去的卜辞,并未构成书。商周时青铜器上的铭文即所谓“金文”是王公贵族们对铸器缘起的记述,尽管有时为了夸耀自己的功勋,文字很长,但其性质仍和后世纪功颂德的碑刻相近似,也不能算书。我国殷商时已开始在竹木简上写文字,《尚书》的《多士》篇里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册”的古文字就像两根带子缚了一排竹木简,“典”则像以手持册或将册放在几案上面。但这种典册在当时仍不是书,而只是诏令之类的文字,保存起来犹如后世之所谓档案。到西周、春秋时,档案留下来的就更多了。
西周、春秋时人做了不少四言诗,草拟了贵族间各种礼仪的节目单或细则;还有周人用蓍草占卦的卦辞、爻辞;春秋时诸侯国按年月日写下来的大事记即“春秋”或“史记”。这些,当时都归祝、史们掌管。其中除大事记是后来史书的雏形外,其余所有的仍都没有编成书,只能算档案,或称之为文献。
到春秋末战国初,学术文化从祝、史手里解放出来,孔子以及战国时的学者才把过去积累的档案文献编成《诗》、《书》、《礼》、《易》、《春秋》等教材,作哲理化的讲解。这些教材叫做“经”,讲解经的记录编写后叫做“传”或“说”,经、传、说以外的记载叫做“记”。同时,战国各个学派即后人所谓先秦诸子也有不少论著,并出现了自然科学技术方面的专著。这些经、传、说、记和先秦诸子论著、科技专著才是我国最早的书,最早的古籍。《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最早的书也就是这一批古籍。以后收入列朝公私书目属于经、史、子、集的各种著作,在今天也当然被公认为古籍。
【相关链接】
手不释卷
三国大将吕蒙自幼家贫,很少读书,但作战屡建奇功,被提拔为将军。
一次,他点兵3万,用船80余只袭击荆州。水手一律身着白衣,大批精兵埋伏在船舱里。黑夜,船到当阳江边,烽火台的汉兵厉声盘问。吴军诈称是商船,要求靠岸避风,汉兵信以为真。约至二更,船上吴军突然袭击,占据了烽火台。随后,吕蒙带兵长驱直入,轻取荆州。
吕蒙作战勇猛,平时却不肯读书。
孙权见他年轻有为,劝他多读书,增长知识。但吕蒙却认为小时候没有读书,现在长大了也就算了,而且读书应该是文人的事情,自己是武将无需读书。
孙权听了严肃地说:“汉先武帝从前行伍出身,却‘手不释卷’,你很聪明,又年轻,如果多读些史书和兵书,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吕蒙听了很感动,从此勤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代名将。
故事告诉我们,多读书一定会增长见识。对于《三字经》中提到的这写优秀传统文化作品,我们每个人更应对其好好学习和研究。
【延伸阅读】
利用春节让孩子感受传统文化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了解传统文化,春节是最好不过的时机。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人们普遍认识到,传统文化蕴含着优秀的民族特质,影响着我们的文化认同,使国家在社会转型中仍保持着巨大的凝聚力和融合力。在中小学教材中历史文化知识的比重加大了,有些地方的孩子开始诵读《论语》、《三字经》等传统经典,有的父母还专程送孩子参加传统文化方面的各类辅导班。
但是,传统文化不仅包含在经典著作中,更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在年节习俗里表现得尤为集中。相对于抽象的文字典籍,年节习俗文化更具体、更感性,对学生特别是未成年的孩子更有吸引力。在我国,春节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积淀了丰富的文化信息,春联、鞭炮、灯笼、年夜饭、拜年、压岁钱等,都蕴含着一定的文化意义,反映了中国人的思维特征与行为方式。
学生在学校主要接触书本知识,由于学习负担重,他们无暇对社会生活进行深入的认识了解。寒假期间,家长和学校应该让他们从功课中解脱出来,以放松快乐的心情去感知、体悟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
令人忧虑的是,由于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传统的年节文化正在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不仅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受到冷落,就连春节的年味也变淡了。在不少地方,春节已沦为“吃喝节”、“电视节”、“麻将节”,变得越来越没意思、越来越没文化。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大行其道,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很难想象,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会有多深的感情。
文化是生生不息的过程,如何继承、创新和丰富春节文化,是一个重大命题,这不仅是为了让孩子们有一个快乐的假期,也是为了我们的心灵有一个温暖的归属。
【原文】
4.7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①。
【译文】
《连山》、《归藏》、《周易》,是我国古代的三部书,这三部书合称“三易”,“三易”是用“卦”的形式来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的书籍。
【注释】
①详:详说。
【评解】
中国的《易经》有三种,《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称为三易,这是“三易详”的第一层意思。《连山易》和《归藏易》早已经失传了,如今流传下来的只有《周易》一种,是经周文王姬昌整理过的,故此称为《周易》。
相传伏羲氏画八卦,始有卦象。其时还是结绳记事,没有文字,只有图形。直至近代,云南的少数民族还是结绳记事,家里门后面挂几条绳子,有几件要办的事情就在不同的绳子上打几个结。到神农氏时代发展出《连山易》,黄帝时代出现了《归藏易》。三王时代的夏朝用《连山易》、商朝用《归藏易》、周朝用《周易》。周文王著卦辞,周公旦著爻辞,又经过孔子整理后,系易辞,加入十翼,也就是孔子研究《易经》的十篇论文。一部《周易》浓缩了四代圣人的智慧,故此《易经》名列为五经之首。
【国学小百科】
八卦
八卦的“卦”,是一个会意字,从圭从卜。圭,指土圭,开始以泥作成土柱测日影。卜,测度之意。立八圭测日影,即从四正四隅上将观测到的日影加以总结和记录,这就形成八卦的图象。
八卦的最基本的单位是爻,多是记述日影变化的专门符号。爻有阴阳两类,阳爻表示阳光,阴爻表示月光。每卦又有三爻,代表天地人三才。三才的天部,包括整个天体运行和气象变化,这些星象之学,古称天文。地部指观测日影来计算年周期的方法,用地之理了解生长化收藏的全过程。人部指把天文、地理和人事结合,以便按照这些规律进行生产和生活。每卦的次序是自下而上的,最下一横叫初爻,中一横叫二爻,上一横叫三爻。
八卦代表八种基本物象: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艮为山,兑为泽,坎为水,离为火,总称为经卦,由八个经卦中的两个为一组的排列组合,则构成六十四卦。方位一变,六十四卦的卦体跟着变异,内部的384爻也随之而变。
【相关链接】
伏羲造八卦
传说伏羲的母亲是华胥氏,生活的西北部很远的地方。有一次,她偶然看见沼泽边有一个巨从的脚印,觉得很奇怪,就用自己的脚试,谁知刚一踩下,身子忽然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后来就怀孕生下伏羲。伏羲长有人的头,蛇的身子,从小就很有神力,能沿着通天的大树自由上下,长大后当了东方的天帝。
伏羲是一位圣明的天帝,也是一位了不起的文化始祖。他上知天文、下懂地理,并且熟悉人间万物的自然法则。他发明了八卦,以(乾)这种符号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艮)代表山,(震)代表雷,(巽)代表风,(兑)代表泽。伏羲教人民用这几种符号记载万事万物。后来经过周文王的发挥,八卦被丰富为六十四个卦象,因此更是充满了神秘和奥妙,它就是后人所说的《周易》。
【延伸阅读】
学习易经的四个基本步骤
学习易经是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应遵循基本的学习步骤,这样学习会更有成效。
第一个步骤:读熟易经的句子,了解句子的基本意义。
第二个步骤:研究易经字句间揭示的世界和人世的道理。
这个步骤要力求慢,戒除急功近利的思维方式,如慢火熬鸡汤一样把易经的道理领会透澈。
第三个步骤:研究易术,也就是运筹、算命、算事的基本方法。
这个步骤要快,简单了解即可,没必要深究,甚至没必要相信。
第四个步骤:研究易经内涵的大道理,以及深层次的哲学,这个步骤的时间和领会程度,要看悟性和机缘。
【原文】
4.8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①。
【译文】
《书经》的内容分为六个部分:一典,是立国的基本原则;二谟,即治国计划;三训,即大臣的态度;四诰,即国君的通告;五誓,起兵文告;六命,国君的命令。
【注释】
①奥:奥秘。
【评解】
《书经》里面收录了六大类、五十八篇文章,类似现代的官方文体文件,学生要熟悉这六种文体,以备将来出仕时起草公文之需。
孔子删定的百篇《尚书》被秦火焚毁。汉文帝登基后,昭告天下征集《尚书》书稿,有一九十岁的伏生,口授《尚书》一部。至汉武帝时,鲁恭王刘馀为扩建宫室,要拆除孔子故宅。在拆墙的时候,发现了夹层里藏的竹简,内有《尚书》五十八篇,史称《古文尚书》。孔子十一代孙,经学家孔安国奉汉武帝昭,将古文改写为隶书并为之作传,史称《今文尚书》五十八篇,较今天的《尚书》多出十六篇。
【国学小百科】
《尚书》
《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最早时它被称为《书》,到了汉代被叫做《尚书》,意思是“上古之书”。汉代以后,《尚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所以又叫做《书经》。这部书的写作和编辑年代、作者已很难确定,但在汉代以前就已又了定本。据说孔子曾经编纂过《尚书》,而不少人认为这个说法不可靠。
《尚书》所记载的历史,上起传说中的尧虞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历史约1500多年。它的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军臣谈话记录,由此可以推断作者很可能是史官。《尚书》作为我国最早的政事史料汇编,记载了虞、夏商、周的许多重要史实,真实的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天文、地理、哲学思想、教育、刑法和典章制度等,对后世产生过重要影响,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珍贵史料。
《尚书》用散文写成,按朝代编排,分成《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它大致有四种体式:一是“典”,主要记载当时的典章制度;二是“训诰”,包括君臣之间、大臣之间的谈话和祭神的祷告辞;三是“誓”,记录了君王和诸侯的誓众辞;四是“命”,记载了帝王任命官员、赏赐诸侯的册命。《尚书》使用的语言、词汇比较古老,因而较难读懂。
流传至今的《尚书》包括《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两部分。《今文尚书》共二十八篇,《古文尚书》共二十五篇。从唐代以来,人们把《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混编在一起后来经过明、清两代的一些学者考证、辨析,确认相传由汉代孔安国传下来的二十五篇《古文尚书》和孔安国写的《尚书传》是伪造的因此被称为《伪古文尚书》和《尚书伪孔传》。这个问题在学术界已成为定论。
现存二十八篇《今文尚书》传说是秦、汉之际的博士伏生传下来的,用当时的文字写成,所以叫做《今文尚书》(《古文尚》用古代文字写成)。其中《虞夏书》四篇,《商书》五篇,《周书》十九篇。我们选录的是《今文尚书》,不包括书《古文尚书》。原文主要依据清代阮元校订的《十三经注疏》注释和译文广泛参考了研究《尚书》的各种专著。
【相关链接】
壁经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