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本是北朝的鲜卑人拓跋圭建立的国家,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了十六国中最后一个小国北凉,统一了北方。长达一百多年,十六国纷扰的乱世才彻底结束。
三代以后传至拓跋宏,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魏孝文帝。孝文帝是个很有作为的人,他认为要巩固北魏的统治,一定要吸收先进的中原文化,改革本民族的陋习。孝文帝带头改姓为元,故此这里称作“北元魏”。其后北魏内部发生大乱,大权落到高欢和宇文泰手里。公元534年,魏孝武帝逃到长安投靠宇文泰被杀,宇文泰另立了魏文帝;与此同时,高欢立了魏孝静帝,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从此,北部中国分裂为两魏:建都在长安的叫西魏,建都在邺城的叫东魏。所以这里才说“北元魏,分东西”。
公元550年,东魏高欢的儿子高洋篡位,建立了北齐,也叫高齐;公元557年,西魏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篡位,建立了北周,又称宇文周。北齐和北周又互相攻战。
北齐的几位皇帝,都是荒淫残暴,到了齐后主更是不理政事。公元557年,北周武帝灭了北齐,统一了北方。周武帝死后传至周宣帝,周宣帝死后,他的岳父杨坚就篡了静帝位,于公元581年,建立了隋朝,是为隋文帝。
从公元316年西晋灭亡算起,经过270多年的南北朝时期,中国至隋朝才又重新获得统一,重新统一中国,“迨至隋,一土宇”就是此意。
虽然隋文帝雄才大略,可惜识人不明,因该立次子杨广为太子,种下祸因。杨广即隋炀帝,他荒淫无道,最终众叛亲离,被其宠臣宇文化及所杀,隋朝只传了一代,因此才称“不再传,失统绪”。统治中国的隋王朝,只传了两代三十八年就宣告灭亡了。
【国学小百科】
近似秦朝的隋朝
隋朝与秦朝的时代特征最为接近,以下为两个朝代的近似之处:
1.都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
2.都开创了新的政治经济制度并被后世所沿用。
3.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工程建设,都有闻名世界的著名建筑。
4.都因暴政被农民起义推翻。
5.都是二世而亡的短命朝代。
6.都为后继朝代提供了经验教训,为以后的长期繁荣奠定基础。
7.都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
【相关链接】
瓦岗起事
隋文帝杨坚死后,杨广即位,他追求荒淫腐化的生活。他命人开凿运河,三次派兵征讨高丽,耗尽了大量的物力和财力。
老百姓走投无路,只好拿起武器,对行朝廷,全国范围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瓦岗军是隋末农民起事军队中战斗力最强的队伍。早在大业七年(611年),东郡韦城县(今河南滑县)人翟让因罪逃亡到瓦岗寨(今滑县南),继而聚众起事。不久同郡的王伯当、单雄信、徐世绩纷纷加入,势力渐强。其时徐世绩建议西上郑、宋(今郑州商丘一带)发展。大业十二年(616年),王伯当引荐曾参加杨玄感起兵反隋的李密加入瓦岗军。李密有胆略,多智谋,在他的策划下,瓦岗军很快就壮大起来,并成为中原地区起事军队的主力。
之后瓦岗军攻克了荥阳(今河南郑州)诸县,又杀死了前来讨捕的隋将张须陀,声威大振。大业十三年(617年)二月,瓦岗军攻克了兴洛仓,并将贮存的大批粮食分给饥民。隋留守东都的越王侗急忙派刘长恭、斐仁基兵分两路合击瓦岗军。李密先击破刘军,后又招降了裴仁基。于是李密成了瓦岗军首领,统众至数十万人,几乎控制了河南全境。四月,瓦岗军进逼东都,炀帝遂派王世充坚守之。但这时瓦岗军却发生了严重的内讧,李密杀了翟让,并坚持在东都城外与隋军相峙的错误战略。
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炀帝在江都被杀,宇文化及引兵西归,在洛阳城下与瓦岗军相遇,瓦岗军被宇文化及军和王世充军前后夹击,大败。九月,李密西走,降于唐朝,瓦岗起事军队终于溃散。
【延伸阅读】
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
杨广尽管继承了皇位,但是由于他迂腐无能,最终也没能做得了江山。他没能承担起先皇交给他的责任,没能把他的天下管理的更好,也最终走向了灭亡。
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孩子不是太子、公主,但是对孩子的一颗渴望成长的心,想必也是和皇帝杨广的心情没有区别的。很多家长总是过于担心孩子的脆弱,认为他(她)们还是小孩子,还不能承担太多的压力,进而一切由家长帮助其承担行为责任,最终让孩子丧失了自我成长的机会。
对于孩子表现出的畏惧、退缩,家长不必过于担心,而应适当放手,让孩子承担一定的责任。
胆怯,是很正常的一种行为。孩子在这方面表现尤为明显,其实这在成人中也很常见,只不过成人更善于掩饰罢了。
1.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
很多父母在谈到孩子胆怯时,常常忧心忡忡:担心孩子不敢大声说话,社会竞争如此残酷,将来怎么闯天下,忧虑孩子难诉委屈,将来可能不会保护自己,怀疑孩子的退缩会无法面对未来激烈的竞争。
虽然做父母的顾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这些对胆怯的认识有失偏颇。家长需要的是把孩子当成孩子,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来对待他们,用孩子的标准来判断衡量他们。孩子声低并不一定代表胆怯自卑,声高并不一定代表勇敢自信,否则,何以解释孩子一时的腼腆、害羞呢?孩子对周围环境的认识相当有限,一时的回避退缩在所难免。只要胆怯没有使孩子感到不快乐,没有使孩子失去自信,没有使孩子裹足不前,没有阻碍孩子求知探索,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如果孩子很多时候在很多事情上常表现得畏惧、退缩,不愿主动去尝试,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的话,那么,这个孩子也许存在一定程度的胆怯。即使如此,我们也不必不知所措,更不需要给孩子贴上胆怯的“标签”,因为“贴标签”无济于事。做父母的更不能大声指责、嘲笑孩子,因为孩子已经面临困惑,这样做只是雪上加霜。唯一能做的就是想办法帮助孩子克服胆怯、勇敢起来。家长千万不要为孩子一时的胆怯而大加批评,否则,会强化孩子的胆怯行为。儿童的情绪易波动,高兴时高声说笑,生气时低声怯怯,这些是正常的情绪反应。我们要给孩子低声说话或保持沉默的权利。
2.用鼓励来消除孩子的紧张感
胆怯的孩子,在家或幼儿园易受到外界的忽视或歧视,孩子会感到自卑,越是自卑越不敢抬头大声说话,以致恶性循环。我们可以耐心地告诉孩子:“没关系,有我们帮助你,你会好起来的。”孩子会从家长的话中感受到关爱和信任,这对孩子消除自卑非常重要。而耐心地倾听孩子的感受,了解孩子对各种问题的看法,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切忌说一些损伤孩子自尊心的话。
消除孩子的胆怯,需要更多鼓励。只要孩子有进步,哪怕不如家长所期望的,也要给予热情和真诚的鼓励。孩子在我们的鼓励中,产生被认可、被接受的感觉,增强了大声讲话的信心,有助于消除紧张感。
多与老师沟通,争取老师的帮助也很重要。请老师给予孩子必要的关怀,多鼓励孩子。胆子小的孩子在群体中易被忽视,而且孩子最相信老师的权威,最相信老师的评价。所以,尽量争取老师的帮助就非常必要。
3.用责任心来驱散胆怯心理
用多种方式引导孩子与同龄人接触。可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如请邻居或同班较熟悉的小朋友到家里玩,或与孩子们一同走进大自然,积极创造一种轻松、欢快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孩子的个性可以尽情展露,也利于他高声讲话、笑闹、蹦跳,无所顾忌。另外,还可以让孩子给亲朋好友打电话,询问超市中物品摆放何处,外出旅游时询问坐车路线等。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有利于克服胆怯行为。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让孩子照顾弱小或年幼的孩子时他会很感兴趣,完全忘记了胆怯。有的女孩子胆怯,可一旦成为母亲,要肩负保护、照顾孩子的责任时,胆怯一扫而光。所以,我们不必事事抢在孩子前面,不必把他们照顾得无微不至。我们可以明白地告诉孩子他们应负的责任。我们有时不妨故意表现出无助,非常需要孩子的照顾,逐渐让孩子担负起一定的责任,把责任的接力棒传到孩子的手中,有责任心的人能自觉克服胆怯行为。
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角色游戏让孩子理解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能扮演的角色,因势利导,避免枯燥乏味的说教。天下没有引导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引导的家长和老师。
【原文】
5.13唐高祖,起义军。除①隋乱,创②国基。
二十传③,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译文】
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最后隋朝灭亡。他战胜了各路的反隋义军,取得了天下,建立起唐朝。
唐朝的统治近三百年,总共传了二十位皇帝。到唐哀帝被朱全忠篡位,建立了梁朝,唐朝从此灭亡。为和南北朝时期的梁相区别,历史上称为后梁。
【注释】
①除:消除,铲除。
②创:创立。
③传:传递,传承。
【评解】
公元618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杀。五月二十日,李渊在起兵反隋一周年之际,废黜隋恭帝杨侑,自己登基称帝,建立唐朝,年号武德,是为唐高祖。
唐王朝在玄宗时代达到极盛,就是所谓的“开元之治”。其后就发生了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大唐的国势自此由盛转衰。到了唐朝后期,经过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朝政越来越混乱。唐宣宗算是一个比较开明的皇帝,也没能改变这个局面。唐宣宗死后,继位的懿宗李漼、僖宗李儇,更是奢侈糜烂,腐朽透顶。
唐僖宗死后,其弟李晔继位,是为昭宗。唐昭宗不满宦官乱政,动手除宦失败,竟被宦官软禁起来。朱温于是以勤王除宦为借口,趁机将昭宗挟持到洛阳。唐昭宗还想秘召各地的藩镇来救他,但救兵还没到,就被朱温给杀了。13岁的李祝被立为傀儡皇帝,就是昭宣帝。
公元907年,朱温废了唐昭宣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梁,建都汴(今河南开封)。唐朝历史就此彻底结束,从李渊创国基开始算起,李唐王朝传了二十代,共计298年。
【国学小百科】
杨贵妃之死
杨贵妃名叫杨玉环(719—756),唐代蒲州永乐人(陜西华阴县人)。通晓音律,能歌善舞。最初为唐玄宗的第十八子寿王的王妃,唐玄宗见杨玉环的姿色后,欲选入宫中,着为女道士,号太真。
天宝四年(745)入宫,得唐玄宗宠幸,封为贵妃,(时玄宗年六十一,贵妃年二十七)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势倾天下。贵妃每次乘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亲至执鞭,贵妃的织绣工就有七百人,更有争献珍玩者。岭南经略史张九章,广陵长史王翼,因所献精美,二人均被升官。于是,百官竟相仿效。杨贵妃喜爱岭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计急运新鲜荔枝到长安。
后安史之乱,唐玄宗逃离长安,途至马嵬坡,六军不肯前行,说是因为杨国忠(贵妃之堂兄)通于胡人,而致有安禄山之反,玄宗为息军心,于是杀了杨国忠。六军又不肯前行,说杨国忠为贵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难免,贵妃亦被缢死于路祠。安史治乱与杨贵妃无关,她却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
【相关链接】
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由于唐太宗能任人为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盛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使唐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现了空前的繁荣。由于他在位时年号为贞观,所以人们把他统治的这一段时期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时期。
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朝灭亡的原因,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他强调以民为本,常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轻徭薄赋,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唐太宗爱惜民力,从不轻易征发徭役。他患有气疾,不适合居住在潮湿的旧宫殿,但他一直在隋朝的旧宫殿里住了很久。他还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利,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
贞观之初,在唐太宗的带领下,全国上下一心,经济很快得到了好转。到了贞观八九年,牛马遍野,百姓丰衣足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升平景象。
【延伸阅读】
领导者应该防范的五种“小人”
一个朱全忠就篡夺了唐哀帝的皇位,进而结束了唐朝的近三百年的统治,可见奸佞小人足以坏了一个大好局面,害掉一个缺乏防范意识的领导者,哪怕这个人是个皇帝呢,他也敢跃跃欲试。那么,现实生活中,领导者应防范哪几种“小人”呢?
1.野心家
野心如同人体内的胆汁,是一种使人奋发行动的体液,但是当它被阻挠而不能实现时,它就有害于人。领导者必须善于驾驭有野心的人,引导他们前行而不要让他们感到失意,否则他们会把自己与其承担的事业一同毁掉。当然,对待这种人还是不使用为好,若必须使用,一是要分清对方的野心是为了济世,还是为了个人私欲;二是提拔新人来恰当制约富有野心的人。
2.搬弄是非的人
喜欢在背后说别人坏话的人,也极有可能有一天去领导者的上司面前说你的坏话,这种人所带来的风气必须得到有效的制止:一是只在众人面前谈论工作,背后不听此类汇报;二是对到自己面前挑拨的人反应冷淡,不与其过多交往;三是听到关于自己的是非后保持冷静,可以这样说:“是吗?让他们去说好了。”或者说:“谢谢你告诉我这些,请放心,我不会与他们一般见识的。”
3.城府深的人
指的是那种不愿让别人轻易了解其心思,总是通过多种方式保护自己,深藏不露的人。这种人往往说话不着边际,对任何问题都不明确表态,含糊其辞,顾左右而言他。这类人通常有三种:第一种,工于心计,为了获得主动,总是试探别人,包括上司。对待这种人,要防范为先,不要成为他的工具,对他的言行要缜密观察与思考,也不让他知道你的底细。第二种,可能承受过挫折和打击,为了避免受更多伤害的一种消极反应。对这种人应坦诚相见,以诚感人。第三种,为了掩饰自己的无知,而装出城府很深的样子。对这种人不必抱什么期望,也不必要求他什么。总之要认真分析,区别对待。
4.喜好争斗的人
对喜欢攻击和指责别人的好斗之人,应弄明白你所遇到的是不是真正的攻击。下面几种情况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攻击:
(1)由于对某种事物持不同的看法,对方提出了比较强硬的质疑或反对意见。此时,如果你能够给予必要的解释和说明,矛盾很可能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2)由于自己对某事处理不当,而对方在利益受损的情况下表示不满,提出抗议。如果的确是自己处理不当,或虽然并非失误,但确有不完善之处,而对方又言之有理,那么尽管对方在态度和方式上有出格的地方,也不能看成是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