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喜欢老实巴交、“讷于言而敏于行”的人,“刚、毅、木、讷,近仁”。但春秋晚期,人处乱世,老实是无用之别名。战国更是。他把老实巴交的学生搁家里,感动身边的人;有擅长与外界交往的学生就去从事政事,说服外边的人,各有各的用处。但在孔子看来,要想冰清玉洁,就得待在家里,隐士的道德才是最高尚的。
诸子之言:
朱熹曰:“为学之久,而不求禄,如此之人,不易得也。”(译:学习很久却不急于求官职,这样的人很难得。)
杨氏曰:“虽子张之贤,犹以干禄为问,况其下者乎?然则三年学而不至于谷,宜不易得也。”(译:虽然说子张属于贤德之人,他还是会以为官求得俸禄为念,何况那些不如他的人呢?然而这学习三年也不会有做官念头的人,真是不容易找到啊。)
古代进入大学三年,就要测试所学,这时往往会出现从政的念头,因为学以致用是顺理成章的事。像孟孙、叔孙、季孙等权贵子弟,通常很年轻就出来做官,十五岁进大学,经过三年的学习,如果测验后发现能力未及,就再读三年,此时也不过二十一岁,就可以正式当官了。这是当时以贵族为主的社会普遍存在的情况。
“谷”即俸禄,在这里指做官。不想到谷,表示全心全意在求学一事上,愿意努力充实自己,这是非常可贵的。
孔子以此作比喻,说明入学三年,知道应该继续进步,一生要不断成长。如果学得不够,却老想着做官,就谈不上学以致用了。三年毕竟不算长,学到的大多是原则而已,要应用到实际的政治上,还需要多加磨炼。
延伸思辨:
读书的目的
读书的目的在于明理达礼修德,也就是做人。那种借读书而热衷于名利攀求的人,在学问上是不会有所建树的,即使其谋求得以实现,如果还是一味地追名逐利,那么他在人格的修养上是很难有所长进的。这种人如果遂其所愿而被任用为官,对国家、社会和百姓都没有多大的益处。因为他们的动机本就不纯。
潜心于学问的人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是很少的。人们很难有坐十年冷板凳的耐心,很多人都在为名利奔走,不愿困守清贫,不愿忍受寂寞,也很难耐得住寂寞。
读书,而不去求取名利,这对于那些孜孜于功名利禄的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但真正的事实却是,唯有潜心于学问,专心致志于先贤礼学,才能拥有真正的才学,从而也才能让自己的品德更高贵。
精彩典故:
徐达无私欲
徐达,出生于安徽凤阳的一个农家,儿时曾与朱元璋一起放过牛。他为人有勇有谋,用兵持重,战功无数,为明朝的创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将帅才,曾深得朱元璋倚重。
他虽然屡获战功,却从不居功自傲。徐达每年春天挂帅出征,暮冬之际回来,回来后立即将帅印交还,然后在家里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按理说,这样一位与朱元璋一起长大的至交,且战功赫赫,甚至朱元璋还将自己的次女许配给他的人,完全可以“享清福”。朱元璋也在私下对他说:“你建立了盖世奇功,从未好好休息过,我就把过去的旧宅邸赐给你,让你好好享几年清福吧。”朱元璋的这些旧邸,是其登基前当吴王时居住的府邸,可徐达说什么都不肯接受。
徐达居功不骄,还体现在他的好学不倦、严于律己上。放牛出身的徐达,少年时虽然没有读过书,但他十分好学,虚心求教,每次出征都携带着书籍,一有时间便仔细研读,由此掌握了渊博的军事理论。所以他每每临阵指挥,莫不料敌如神,进退自如,且每战必胜,令人信服。
身为统帅的徐达,还能处处与士兵同甘共苦。遇到军粮不济,士兵未饱的时候,他也不饮不食;扎营未定,他也不进帐休息;士卒伤残有病,他亲自慰问,给药治疗。如遇上士卒牺牲,他更是筹棺木葬之。将士们都对他充满了感激和尊敬。
徐达平生无声色酒赌之好,正所谓:“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所疵,昭明乎日月。”朱元璋赐予他一块沙洲,由于沙洲正处于农民水路必经之地,家臣以此擅谋其利,徐达知道后,立即将此地上缴官府,世人赞颂他:“其无私欲,持大节类如此。”
1385年,徐达病逝于南京。朱元璋为之辍朝,悲恸不已,追封为中山王,并将其肖像陈列于功臣庙第一位,称之为“开国功臣第一”。
由此可见,奋勇为国或者努力读书都不为任何功利观念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徐达的为人正如孔子所崇尚的,个人努力的根本目的是成为一个谦谦君子,而不是升官发财。
石崇骄奢亡身
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全国后,以他为代表的朝廷贵族官僚开始奢侈腐败,政治日趋败坏。
当时后军将军王恺是司马炎的舅父,卫尉石崇是司徒石苞的儿子,二人都是巨富。虽然二人地位、权势无法同日而语,但他们却经常攀比斗富。如果王恺用丝绸做40里长的步障,石崇就用锦缎做50里长的路屏。王恺用赤石蜡涂墙,石崇就用花椒粉和泥装饰房屋。一时间二人斗得不可开交。
晋武帝司马炎听说二人比富后,不但不加以制止,反而经常资助王恺,助长二人的攀比行为。一次,他赐给王恺一株二尺多高的珊瑚树,王恺得意忘形,就派人拿着珊瑚树给石崇看。没想到的是,石崇见到只是冷笑,并不惊讶。听到旁边的人大加赞赏,石崇故意装作不小心把王恺的珊瑚树碰倒,摔得粉碎。王恺以为石崇是嫉妒他的珍宝,不禁大动肝火。石崇笑着说:“不值得生这么大的气,我马上赔你。”于是,他让手下人把家中的珊瑚树都拿出来,让王恺挑选。这些珊瑚树中三四尺高的就有六七棵,而跟王恺那棵相同的就不计其数了。王恺看着这么多的珊瑚树,心中怅然若失,这才知道自己的财富比不过石崇,于是无精打采地走了。
石崇有个女妓名叫绿珠,她不但长得窈窕多姿,妩媚动人,而且善于吹笛子,很受石崇宠爱。后来朝中重臣贾谧因事被杀头后,石崇因牵连被免了官职。相国司马伦的亲信孙秀早就对绿珠垂涎三尺,见自己现在大权在握,就趁火打劫向石崇讨要绿珠。但任凭孙秀给石崇什么条件,他也不答应。
孙秀没想到会在石崇身上碰钉子,不由得火冒三丈。为了报复石崇,他极力劝说司马伦诛杀石崇。石崇得到消息后,就和外甥等人鼓动淮南王司马允和齐王司马同兴兵讨伐司马伦和孙秀。可惜司马伦抢先一步,假借晋惠帝司马衷的名义,下令逮捕石崇等人。
当气势汹汹的官兵拥进石崇的宅第时,石崇正在楼上与绿珠喝酒。他见到这种情形,无奈地对绿珠说:“我为了你要遭罪了。”绿珠哭着说:“我要死在官人前。”说完,她便跳楼自杀了。石崇也被带上囚车,当被拉到刑场时,他悲哀地叹道:“这些奴才是贪图我的财产。”行刑的人对他说:“知道钱财是祸根,为什么你以前那么骄奢呢?”石崇听后无言以对。
骄奢是招惹祸害的大敌。一个人如果不控制住自己的欲望与行为,以骄奢为荣,那么祸害迟早会降临于他身上。只有戒骄戒躁,才能保持廉洁,修养德行。
当代镜鉴:勿逞己长,勿恃所有
《菜根谭》中说:“天贤一人,以诲众人之愚,而世反逞所长,以形人之短;天富一人,以济众人之困,而世反挟所有,以凌人之贫。真天之戮民哉!”意思就是说,上天给予一个人聪明才智,是要让他来教诲以解除大众的愚昧,没想到世间的聪明人却卖弄个人的才华来暴露别人的短处;上天给予一个人财富,是要让他来帮助救济大众的困难,没想到世间的有钱人却凭仗自己的财富来欺凌贫穷的人。这两种人真是上天的罪人。
每个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是独特的,而且都会在某个方面有自己突出的地方,再经过后天的学习和培养,总会拥有别人不具备的某方面的特长,如果把这些特长和才能发挥在学习和工作中,一定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这原本是好事,但是,有些人却自以为有过人之处,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多么有能耐,于是恃才傲物,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这种骄傲自满的行为实在不足取。
我们也常常看到很多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面对工作态度傲慢。尤其是那些个人能力较强的人,进入公司时间不长因为工作表现出色,成绩突出而深受领导的器重和同事们的喜欢。这本来是好事,继续努力就可以得到晋升的机会。但是这种人往往因为取得一点成绩就变得飘飘然,在他看来,公司里的人都是一些无能之辈,于是便会对其他同事指手画脚,甚至于连公司的老总也不放在眼里,整天一副扬扬得意、高高在上的样子。要得到上司的提拔,与同事们的合作能力占有重要的考核分量,如果一个人太孤傲,目中无人,没有很好的合作能力,没有团队精神,是很难得到领导的重用的。
才华当然有助于一个人成就事业、创造辉煌,可是如果你不能很好地运用它,不懂得适时收敛,才华反倒会变成你职业生涯中的拖累,反倒会毁掉一个人的事业和前程。有才华固然是好事,但是如果你觉得自己有某方面的才华就有多么了不起,甚至不把别人放在眼里,那么你迟早会因为自己骄傲自满的行为而得到令自己后悔莫及的惩罚。
要把自己的才华很好地发挥出来,就需要有发挥的环境和条件。所以,要学会谦虚,学会和周围的人和睦相处,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好感。真正的智者为人中正,做事不偏不倚。有才就要谨防恃才傲物;有势切不可仗势跋扈;有钱莫为富不仁。贵不显,美不狂,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始终谦虚谨慎,低调做人,这样才可避灾、避祸、避险。
3工作中要做到知人善任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论语·为政》
译文:
孔子说:“了解一个人,观察他的所作所为和所结交的朋友,考察他的经历中用以达到目的的方式方法,审度他的兴趣和好恶。那么,这个人怎么能隐蔽得了呢?”
国学链接:
孔子弟子中政事出众之人
“政事”,是管理才能。冉有(冉求)、季路(仲由,即子路),两人都当过季氏宰。宰是贵族雇佣的大管家,他们是大臣的臣,古人叫“陪臣”。孔门弟子主要都找这种差事。《论语》中,孔门弟子称子的,只有三人:冉子、有子和曾子。冉有是其中之一。
冉有长于理财,但他的理财主要是劫贫济富,“损不足而奉有余”。季路和他不一样。冉有能治一城,季路却能治一国,志气大,本事也大。而且,季路对老师孔子也非常忠诚。季路比孔子小9岁,是孔门的大师兄,冉有和宰我同岁,是晚辈。
诸子之言:
程颐曰:“在己者能知言穷理,则能以此察人伦如圣人也。”(译:一个人能够智慧明理,世事通达,那么他就能凭借这些了解他人了。)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这两点比较容易做到,“察其所安”是最难的。别人现在正在做的事,可以看明白;过去的事也可以调查清楚,但是别人的心安于什么情况,则很难知道。
做任何事都能够安顿在当下,事情大小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在做,这是一种修养功夫。所以“安”是可以看到未来的一种可能,但是这种看人的方法只是大概的描写,是把过去、现在、未来连起来,把人放在时间的向度里面做整体的了解。 延伸思辨:识人于友、由、忧之机
为政之道在于用人,而用人的关键在于知人善任。任用一个贤能的人,就可以使事业兴旺,可以推动事业前进,可以整饬风纪,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任用一个无德无能的人,不仅贻误事业,挫伤人们的精神,还会败坏社会风气,影响到整个事业的发展。
对于一个人的深入了解,是知人善任的条件。只有知人,才能够善任,知人是前提,不能知人,那么,所谓的任用也就只能是盲目的。如何知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宋代大文豪苏轼在论述知人问题时说:“人之难知也,江海不足以喻其深,山谷不足以配其险,浮云不足以比其变。”一个人能否承担大事?是否可委以重任?这是关乎事业成败的大事。对于人的考察,历史上有着非常独到的方法。先秦之时,魏文侯择相,问于李克,李克说:“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孔子在此明确提出了全面了解这个人在生活中的交往与心性:与谁为友,用世处事的方法,内心涵养境界,安身立命的态度和评判是非的准则。也就是说,他的识见、心态、精神决定着他的人品。
古之善观人者:“委之以利,以观其节;乘之以猝,以观其量;伺之以独,以观其守;惧之以敌,以观其气。”就是说,给他一些利益,从而看他是否具有气节;让他有猝不及防的遭遇,从而了解他有多大的胸怀;再看看他自己独处时是怎么做的,从而可以知道他是否时时谨慎;再让与他有矛盾的人来面对他,从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的有勇气了。
由此可见,“识人于友、由、忧之机”说的就是,了解一个人,可以从他与什么样的朋友交往、做事的缘由,以及他所忧虑的事来作为参考。
精彩典故:
马谡失街亭
诸葛亮在用人方面堪称慧眼,但是在一出岐山时却犯下了难以弥补的错误——任用马谡为主将镇守街亭。马谡自以为熟读兵书,不听王平在要道扎寨的劝告,一意孤行,命令全军在山上扎寨,结果被魏军活围切断水源,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致使街亭要道失陷,打乱了诸葛亮的全盘布局,害得他一出岐山因为粮道已断,不得不退兵。是故军国之争,用人乃生死大事,一子用错可能满盘落索。
后人评论此事,皆言马谡言过其实,实非良材,不堪大用。然而平定南蛮时,马谡进言攻心为上;魏国起用司马懿统领雍凉人马,马谡献反间计令司马懿兵权被夺……这些都证明了马谡在谋划上的才干,可见马谡做一个谋士还是绰绰有余的。但作为独当一面的主将,他就显得急功近利,过于教条而不能因地制宜、灵活运用,以致大意失街亭。
由此可见,即使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如果把他放到不恰当的位置,让他处理超过他能力范围的事情,也是非常危险的。用人是一门学问,是一种艺术,不能不小心谨慎。
佛祖巧安排
去过寺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看见的就是弥勒佛,笑容可掬地迎接八方来客。而在他的背面,则安放着黑口黑脸的韦陀,颇为庄肃。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接受人们的供奉,而是分别执掌不同的庙。
弥勒佛待人和气,总是十分热情快乐,所以很受人欢迎,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放在心上,总是丢三落四,账务管理得一团糟,经常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黑着个脸,太过严肃,来的人越来越少,最后几乎香火断绝。佛祖在查看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弥勒佛负责公关,迎来送往,香火大旺;韦陀负责财务,铁面无私,严格把关。两人分工合作,取长补短,庙里终于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所以在用人大师的眼里,没有无用之人。尺短寸长,端看你如何使用。
当代镜鉴:
用人所长,唯才所宜
知人善任的前提是知人“所长”,就是识人。若不能识人,势必不能用人。能否正确地识人,取决于你的内心境界、阅历及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