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圣贤经典——智
5407600000026

第26章 智者易事:从适者生存到智者生存(4)

有位哲人说:“老年遭受艰难困苦是不幸的,这道理人们普遍知晓。少年未经艰难困苦也是不幸的,这道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明白的。享乐在先,或许令人羡慕。但这只是一个过程,不会永远乐下去,走到终点便是苦。吃苦在先,同样也是一个过程,不会永远苦下去,走到终点便是甜。”有人说,人的一生谁都难以躲过吃苦,如果该吃苦的时候不吃苦,那么到了不该吃苦的时候就一定会吃苦。由此可知,一个人不管在哪里做事业,欲想成功,永远是需要操劳的,欲享福而事业成功,这是不可能的。如果想有所建树,那就要经受很多的磨砺。所以,困难并不可怕,不要去躲避它,不要总想着过顺风顺水的生活。优越是滋生失败的温床,艰难才是成功的助推器。

5素位而行,知足才能常乐

素位而行,不尤不怨。——《增广贤文》

译文:

根据平日所处的地位而行事,不责备怪罪他人或自己,也不埋怨他人或自己。

国学链接:

关于《增广贤文》

《增广贤文》是中国古代儿童启蒙书目。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修改,称为《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作者不详。

《增广贤文》这本书对人性的认识是以“性本恶”为前提的,以冷峻的目光洞察社会、人生、亲情。因此,《增广贤文》把社会诸多方面的阴暗现象高度概括,冷冰冰地陈列在读者面前。此书绝大多数句子都来自经史子集、诗词曲赋、戏剧小说以及文人杂记,其思想观念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儒释道各家经典。从广义上来说,它是雅俗共赏的“经”的普及本。

《增广贤文》的内容大致有四个方面,一是谈人及人际关系,二是谈命运,三是谈如何处世,四是表达对读书的看法。

在《增广贤文》描述的世界里,人是虚伪的,人们为了一己之私变化无常,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从而使世界布满了陷阱和危机。文中有很多强调命运和报应的内容,认为人的一切都是由命运安排的,人应行善,才会有好的际遇。这些内容有其消极的一面,但它倡导行善做好事,则是值得肯定的。《增广贤文》中也有大量篇幅叙述如何待人接物,这部分内容是全文的核心。文中对忍让多有描述,认为忍让是消除烦恼祸患的方法。在主张自我保护、谨慎忍让的同时,也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这是做事的原则。

《增广贤文》虽以道家思想为主,但对儒家的说教并不排斥。文中强调了读书的重要、孝义的可贵,而这些观点体现了正统的儒家精神。正是由于这种庞杂,不同思想的人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认可的格言,使之具有了广泛的代表性。《增广贤文》以有韵的谚语和文献佳句选编而成,其内容十分广泛,从礼仪道德、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含,同时语句通俗易懂。但中心是讲人生哲学、处世之道。此书中的一些谚语、俗语反映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诸子之言:

《论语·学而》中有: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译:孔子说:“君子对于饮食没有过分的要求,只要能够饱足就行了。对于居住之处也没有太多的讲究,不求安逸享受,只要安全就可以了。对于世事反应机敏,但是言辞谨慎。到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的国家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修养自己的仁德,如此可以说是‘善于学习的人’了。”)

《中庸·修身》中也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译:君子以其当下的地位行事,不谋求本职之外的事。居富贵,就按富贵人的身份做事;居贫贱,就以贫贱人的身份做事;居夷狄地区,就按夷狄地区的标准做事;处忧患之境,就做忧患中可以做的事。君子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悠然自得的。居上位,不欺凌下位的人;居下位,不攀附上位的人。端正自己的品行而不苛求他人,就没有什么抱怨。上不抱怨天,下不埋怨地。)

延伸思辨:

孔子也崇尚俭朴崇简尚朴,就是追求简单朴素的生活境界,保持高远的精神境界,这是一种高尚的道德修养。“勤俭节约”是“崇简尚朴”的具体表现,属于实践的范畴。孔子曾经赞扬自己的学生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译:颜回真是贤能的人啊,只要有一碗饭,只要有一瓢水,别人是不能忍受这种困苦生活的,但是颜回却能十分快乐,颜回真是贤能的人啊!)这句话是对颜回的肯定,实际上也是孔子自己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正所谓“夫子自道”。孔子还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若浮云。”(译:吃粗粮,喝冷水,弯起胳膊垫着当枕头,乐趣就在其中了。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贵,对于我来说,那些富贵如同天上的浮云。)这种淡泊明志、宁静自得的精神支持了孔子,使他能在各种厄难中站住脚,努力追求自己的人生境界。

精彩典故:

心底无私天地宽

能否知足是一个人能否真正获得幸福的原因。人们常说“心底无私天地宽”,其实,这“无私”与否是和一个人知不知足紧密相连的。因此,我们又可以说,人只要知足,生活就会开阔起来。古今中外有很多故事都证明了“知足天地宽”的道理。

晏婴是我国春秋时期齐国人。他的父亲晏弱是齐国的名相,一向以清廉著称。当晏婴30多岁的时候,父亲不幸病故了,于是他被任命继任父亲的相位。他在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代王公在位时都为相国,历时达五十多年。因为他为官清正廉洁,人们尊称他为晏子。

齐景公即位的时候,晏婴的年纪已经很大了。有一天,齐景公看到晏婴的车子十分破旧,车篷的布都褪了颜色,而且还是一匹毛色混杂的劣马在驾车。于是散朝后,齐景公让他留了下来。

齐景公和颜悦色地对晏婴说:“爱卿,你的俸禄是不是太低了一些,为什么你还会坐这样破旧不堪的马车呢?”

晏婴欠欠身,爽朗地回答道:“靠您的恩赐,我穿得很暖和,吃得也很好,合家大小的生活过得很美满,而且还有车马乘,我没有什么不满足的了。”

齐景公听到晏婴这样说,心里很是赞赏,于是又说:“话虽这么说,但你是国家忠诚的老臣,我可不能太亏待你了。”

“不,不!”晏婴有点激动,连忙说:“我正因为是三朝老臣,就更应该以俭省为德呀!”就在第二天,齐景公派人给晏婴送去了一辆豪华而崭新的马车,并配了一匹红棕色的高头大马。晏婴对来的人说:“我谢谢主上,可我不能收下主上赐予的车和马。”于是,他将车马都退了回去。

这可让齐景公不高兴了。景公心想:晏婴怎么这样不通情理呢?于是他责问晏婴:“你不接受我赏赐的马车,那是不是我也不该乘坐华丽的马车了?”

晏婴看见齐景公非常气愤的样子,赶忙磕头施礼,并且解释说:“君是君,臣是臣,是不一样的。您委我以高位,让我管理文武百官,我的担子可不轻啊!我节衣缩食,廉洁奉公,正是为了给百官做出榜样,给百姓做出榜样呀!如果我讲究排场,衣食奢侈,行为越轨,那怎么能管理好我的家臣呢?又怎么能促使国家繁荣昌盛呢?”

听了晏婴的这一番话,齐景公最终收回了为晏婴更换车马的成命。

懂得满足,不贪私利,晏子以自身的行动真正为百官做了榜样,也为自己带来了美名。

古人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廉者常乐有余,贪者常忧不足。”“知足天地宽”不仅在为官清廉上是这样,在个人的工作和生活上也是这样。

以德为重的宋弘

宋弘是东汉人。光武帝继位以后,听说长安有个名叫宋弘的人品德高尚,便征召他入朝,拜为太中大夫,让他做自己的顾问。

宋弘入朝后,十分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他仪容端雅,施礼得体,光武帝极为欣赏。建武二年便擢升他为大司空,负责监察、执法,并兼管重要的文书图籍,位次仅在丞相之下。地位的升高并没有使宋弘改变自己的操守,虽然他权倾朝野,生活依然十分俭朴,每次领得了俸禄,都要拿出一部分分给那些十分贫困的族人。

有一次,光武帝在后宫宴请宋弘。宴席的座位旁放着一排新制作的樟木屏风,上面精雕细刻,彩绘着众多美女像,有嫦娥奔月、西施浣纱、昭君出塞等,那美女虽是画像,却个个神采飞扬、姿态妩媚。光武帝一面与宋弘饮酒,一面交谈,还时不时地扭过头去看两眼屏风上的美女。宋弘见此情形,心里有些不自在,便对光武帝说:“孔夫子说他从来没见过好德如好色者,陛下,您意下如何呢?”光武帝听罢,心里很惭愧。过后,便让人撤去了屏风。宋弘得知此事,连忙晋见光武帝,称赞道:“陛下从善如流,德业日新,真乃国家万民之福呀!”

湖阳公主是光武帝的姐姐,死了丈夫,正在寡居。光武帝见姐姐生活寂寞,郁郁寡欢,对她十分同情,于是想为她物色一位好夫君。而在与姐姐的闲谈中,光武帝了解到姐姐的心意,得知她对宋弘印象极佳。

几天后,光武帝又在后宫宴请宋弘,同时请姐姐坐在屏风后面听他们谈话。宋弘进宫参见光武帝后,依君臣之礼坐下,又像往常那样一边喝酒,一边闲聊。光武帝知道宋弘已有了妻室,就佯装喝醉说:“宋爱卿,俗话说,地位高了另交有权势的朋友,钱财多了另讨漂亮的妻子,这也是人之常情吧?”宋弘知道湖阳公主新寡,闻听此言,马上明白了光武帝的用意。宋弘神情庄重地答道:“臣却认为,‘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陛下,我想这才是高尚的人应具有的品格。”

光武帝听到这里,更加了解宋弘的为人。知道他是以德为重,决不肯另娶别人了。湖阳公主听了宋弘的这一番话,也早已知趣地走开了。

当代镜鉴:

顺其自然,知足常乐

“素位而行,不尤不怨”就是在告诉我们,做事要考虑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实际情况,不要妄自菲薄或好高骛远,也不要怨天尤人。其实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足常乐。

如果一个人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衡量自己的所得,并知道满足,那他就会更容易感受快乐。很多人之所以不快乐,就是因为他们完全把自己绑在了欲望之上。他们看不见自己已经得到的,总是看着别人,羡慕别人,希望和别人拥有的一样多,甚至更多。但是,很多他们所期望得到的,并不是自己能力能够实现的,或者说,是他们凭自己的能力暂时还实现不了的。于是,他们的心态就会失衡,不但享受不到已有成绩和满足的快乐,反而深陷没得到的泥潭中,不能自拔。

老子在《道德经》上告诉我们:“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意思就是,没有比放纵欲望更大的罪过了,也没有比不知满足更大的祸患了;而最大的过失就是贪得无厌。所以知道满足的人,很多时候都是快乐的。

从自身的能力和现实情况出发,我们已经得到的跟我们应该得到的一切,可以说是成正比的。如果抱着知足的心态来看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那我们就会为此而感到欣喜;相反,如果用不知足的心态来看待这些,那很容易就会感到沮丧,这时就难免会持一种否定的态度来看待自己,甚至是人生。

叔本华曾告诫世人:“我们很少想到自己拥有什么,却总是想着自己缺什么。”这常常是一个人情绪失调、丢掉快乐和幸福感的重要原因。知道满足,本身就是一种很大、很实在的幸福。只要抛却欲望的诱惑,让烦躁的心平静下来,以知足的心态看待这一切,快乐就会油然而生了。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追求着更多,而事实上,我们其实已经拥有了很多。只是因为不知足,人们才忽略了已经拥有的一切。正如一位哲人告诉我们的:“不为自己没有的悲伤而活,要为自己拥有的欢喜而活。”的确,如果一个人始终没有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感,那么他必然会常常处于烦恼和痛苦中,那些他所拥有的一切反而也会成为他不快乐的原因所在。《中庸》上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可见知足常乐正是一种真正的智慧。在《中庸》上,接着写道:“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由此可知,能做到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才是真正的知足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