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圣贤经典——智
5407600000025

第25章 智者易事:从适者生存到智者生存(3)

译文:

孔子说:“爱他,能不使他劳苦吗?忠于他,能不对他进行劝告吗?”

国学链接:关于《论语·宪问篇》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其中第十四篇《宪问》就是孔子的弟子原宪与孔子的对话。

原宪(前515—?)字子思,孔子弟子,今仲村镇南屯人。原宪出身贫寒,个性狷介,一生安贫乐道,不肯与世俗合流。孔子为鲁司寇时,曾做过孔子的家臣,孔子给他九百斛的俸禄,他推辞不要。孔子死后,原宪隐居卫国,茅屋瓦牖,粗茶淡饭,生活极为清苦。

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贡高车驷马,拜访原宪。原宪衣着破烂,出来迎接。子贡问:“夫子岂病乎?”原宪回答说:“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子贡听后非常羞愧地走了。

《宪问》是《论语》的第十四篇,共有四十四章,取第一章首句“宪问耻”句的“宪问”两字为篇名,主要记述孔子谈为政之人、退隐之士以及为政之德的言论。本篇包括的主要内容有:作为君子必须具备哪些品德;孔子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所发表的评论,以及孔子提出“见利思义”的义利观等。其中著名文句有:“见危授命,见利思义”;“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君子思不出其位”;“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修己以安百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等。

《宪问》篇主要谈了三个问题:

1.为政之人

《宪问》里谈论了国君4人、卿相1人、大夫8人,兼及布衣4人。国君4人:“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一庄一谐,一正一谲。灵公无道,精通道家无为而治的管理术,善用人才享国42年。简公遇陈恒谋逆,遇难身亡。卿相1人:管仲,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人物,管仲有奢侈铺排、张扬越礼的行为,但纵观一生,功大于过,辅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而称霸诸侯,一匡天下,管仲“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可见他文武兼备,智勇双全。孔子以仁许他:“如其仁,如其仁。”大夫8人:子产,郑国大夫,宽厚慈惠。子西,郑国大夫,“彼哉!彼哉!”可见孔子不屑于评价他。公叔文子,他是卫国大夫,知贤荐贤,颇有雅量,合义而行。蘧伯玉,也是卫国大夫,孔子的好朋友,知过能改,每日反省,具有孔子欣赏的品格。公伯寮,鲁国大夫,侠肝义胆,见义勇为。至于“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则不一一叙述。布衣4人:老而不死如原壤,求益冒进如阙党童子,勇猛坚强如卞庄子,尚德不尚力如南宫适。2.退隐之士

隐士内容基本集中在《微子篇》,但本篇也有插叙9位隐士,孔子说“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和“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体现了他的“用行舍藏”的思想。

3.为政之德

为政之德,《论语》各篇多有论列,本章知耻,修己,安人,立德,立言,谋政,以及仁、知、勇、忠、信等等都是修身之美德。

诸子之言:

苏氏曰:“爱而勿劳,禽、犊之爱也。忠而勿诲,妇、寺之忠也。爱而知劳之,则其为爱也深矣。忠而知诲之,则其为忠也大矣。”(译:爱他却不让他劳动,这是禽犊之爱;忠诚于他,却不能给予他一些有益的教诲,这是妇人般愚昧之忠。爱他而且让他经受劳苦,这才是真正的爱之深刻;忠诚于他并且适时地给予其正确的教诲,才是真正忠诚的表现。)

人生的艰难困苦,其实是最好的老师。经过劳动的磨炼,可以培养其应对生活中各种变故的能力,有助于个人的成长。真心的教诲是人生的良药,对我们人生的抉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延伸思辨:

不经磨砺,难有作为

《孟子·尽心上》记载,孟子曰:“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译:孟子说:“有德行、智慧、谋略、见识的人,常常是因为他生活在患难之中。只有那些孤臣和孽子,他们持有警惧不安的心理,考虑忧患很深远,所以通达事理。”)也是在告诉我们,困苦穷乏,锻炼身心。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困乏其身,恶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话的意义是说上天将要给一个人重大的使命以前,必定先给他许多困难,使他能够战胜困难、克服困难,养成坚决奋斗的意志,对于任何困难都能突破,遭遇失败也绝不悲观,永远保持乐观和希望,这样,当他再遇到挫折困境,也能够拥有不屈不挠的意志,并且战胜所有的困难。

古语说:“忧危启圣智,厄穷见人杰。”意思是人处在困穷的时候,千万不要灰心,须知这正是磨炼自己意志的机会,也是促成我们向前发展的一个契机。一个人如果不受困苦,终日饱食暖衣,那他就经不起挫折,受不了打击,就像是在温室里培养出来的花草,很难有长远的发展。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说:“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则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自己也是因宫刑而后著《史记》的。

人受了种种灾厄,置身于逆境的时候,如同在火炉里炼的钢一般,会让自己得到锻炼,使自己的身心变得更加刚强。所以,人能受得住灾厄与逆境而不为它所挫败,才能享受到大的利益。未经过这些锻炼的人,意志容易动摇,精神的修养也不充分,很难在人生道路上取得较大的成就。

精彩典故:

人处绝境也逢生

宝剑锋从磨砺出,困苦艰难显英雄,此乃人才成长不二之规律。

元朝末年,朱元璋率军攻下和州。和州城小,驻军又多,时间不长就粮草缺乏了。

太平府与和州只有一江之隔,那里十分富裕。为了摆脱困境,谋得更大的发展,朱元璋时刻准备攻下太平。他对徐达说:“以我军现在的力量,可以拿下太平吗?”徐达面有难色,回答说:“将士连饭都吃不饱,士气十分低落,这个时候出兵,恐怕不是时候。”朱元璋一听,有些急了,他说:“我军驻守这里,坐吃山空,再这么拖延下去,困也困死了。打仗不能等一切条件都具备了才开始行动。”

朱元璋做了战前动员,他对疲惫不堪的将士们说:“我们不能在这里等死,唯一的出路就是占领牛渚和采石,获取粮草。我知道你们饥饿已久,本不该行军作战,可这个时候,打仗或许还能活命,不打就注定要死,我们唯有奋力一拼了。”

将士们知道形势严峻,于是个个都在战场上奋勇争先,先后打下了牛渚和采石,控制了沿江一带,暂时解除了危机。

有了粮食,将士们逐渐懈怠起来,他们想到朱元璋不会长留此地,就都以为会把这些粮食运回和州,留待以后慢慢享用。

徐达看到将士们精神如此涣散,为军中的士气担心,他对朱元璋说:“将士们一心想回和州,无心打仗了,这该如何是好呢?”朱元璋更加焦虑,他说:“我们志在一统天下,如果不整顿军心,培养将士们的耐战作风,又怎能做到呢?将士们目光短浅,我们应该激发起他们的斗志来。”

于是,朱元璋把心一横,命令把所有船的船缆砍断,把船推入长江,任其漂流而去。朱元璋随后又召集将士们说:“我已命人把船推入江中,没有了船,我们谁也回不了和州了。我这样做,就是要斩断退路,希望大家一心作战。前面就是太平府,只要占领了太平府,就完成了我们统一天下大业的一大步。希望大家继续奋勇杀敌,等我们完成大业,大家尽可以安享太平啊。”全军将士为了摆脱绝境,只得勇猛作战,不久就攻下了太平府,一举占领了它。

人有时就是需要难为一下自己,不要奢望事情能够一帆风顺。在特殊时期,尝试一下自断退路的困境,不仅没有多大的伤害,而且往往有更大的收获。

刘锜死守顺昌城

宋高宗时,金兵南侵,大将刘锜带兵死守顺昌城。

面对金兵的强大攻势,有的将领心中害怕,便向刘锜建议说:“敌强我弱,不应该以死相拼啊。现在如果我们及时后退,那么我们的精锐部队还能保住。”刘锜听了之后十分愤怒,他说:“朝廷养兵千日,就是为了在此时打击敌人,如果国家不保,精兵强将又有什么用呢?我决心誓死抗战,谁再敢提出撤退的主张,一定不能轻饶!”

刘锜下了死守的命令,有的将士还是有逃跑的打算。于是刘锜的部将许清进言说:“你的命令现在没有人敢违抗,可到了激战的时候,就不好说了。我建议把江上的船凿沉,这样人们无法逃跑,也就死心塌地地作战了。”

刘锜于是把船凿沉,让此事众人皆知。他还把自己的家人安置在佛寺中,以示誓死杀敌的决心。看到刘锜这样安排,城里的人和所有的将士都没有逃跑的念头了。一时间,将士们也都像刘锜一样,一心只想作战杀敌了。

这样,在后来的交战中,金兵在顺昌城下死伤无数,始终也无法攻克它,只好狼狈逃窜。

当代镜鉴:

磨难教育

孔子说:“爱他,能不使他们劳苦吗?忠于他,能不对他进行劝告吗?”蔡元培也认为疼爱孩子不应仅限于物质上的爱护,而是应该让他们劳动,以此让他们知道人生的困苦艰难,应该让他们自己体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而不是家长越俎代庖,剥夺孩子的成长权利。

犹太人是一个伟大的民族,犹太民族之所以伟大,与他们的早期教育有极大的关系。以犹太人对孩子的苦难教育为例,世界上多数民族都将早晨作为一天的开始,公历的一天开始于午夜,而犹太人的一天则是从太阳落山时开始的。当孩子问为什么时,他们就说:“将黑暗作为开头,他的最后才是光明;而将光明作为开头,最后则是黑暗。”犹太人以此教育孩子的吃苦精神。

正是因为这样的教育,犹太人更懂得去承受生活的苦难,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苦难是一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如果爱孩子,就要让他懂得生活中的辛劳和苦难。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人生的风雨中茁壮成长。

《周易·屯卦》中有,彖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雷雨之动满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这段话的意思是,天下的事情,当好事来的时候,都有困难,不经过困难而成功的,绝对不是好事,轻易得到的,很快就会失去,也就是说,真正成功的事业,没有不经过困难的。

仁人先哲们都告诉我们,吃苦贵在先,这是人生的一种本钱、一份财富。在艰难困苦中磨炼出来的人,往往有担大任的能力,有成大业的本钱。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鼓励孩子吃苦,培养孩子自立于世的能力,已成为世界性的培养下一代的重要途径。日本的中小学校每年都要举办“孤岛学校”或“森林学校”活动,让孩子们在既无电源又无淡水的荒凉小岛上,扎营搭篷,寻找水源,捡拾柴草,采集野果、野味,然后自己生火烧饭。让孩子“吃苦”,这是日本重视对下一代进行精神教育的一种做法。

美国有一个腰缠万贯的大企业家的女儿,她白天上课,晚上外出打工,以赚取学杂费。这个企业家平静地说:“我这样做只是为了让孩子从小知道生活的艰辛,让她经受一点艰苦生活的磨炼。她长大后才会懂得怎样把握自己,怎样才能在社会上站住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