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齐景公到晏子的家中,看见了他的妻子,对晏子说:“这是你的内人吗?”晏子回答:“是的。”景公笑着说:“哈!真是又老又丑啊!寡人我有心爱的女儿,年轻又漂亮,我愿意将她嫁给你为妻。”晏子回答道:“有人在年轻貌美时嫁给别人,是希望年老丑陋的时候,还可以托付终身。我的妻子虽然又老又丑,但是早先我已经接受了她的托付呀,现如今我怎么忍心背叛她?”景公叹息:“他连妻子都不肯背叛,何况是对他的君主?”于是,景公非常信任晏子,不断委以重任。
齐景公有匹马,养马的人照顾不了,就把它杀了。齐景公很生气,拿起戈要亲自杀了这个养马的人。晏子说:“他这样被处死并不知道自己的罪。就先让臣下替君王责备他,好让他知罪。”景公说:“好。”
晏子拿起戈对着养马的人说:“你替我们君王养马而杀掉马,罪该死;你让我们君王因为马的缘故而杀掉养马人,罪又该死;你使我们君王因为看重牲畜、轻贱人民而让邻国的人知道,罪更该死。”景公说:“你放了他吧!不要伤害了我的仁德。”
▲《墨兰图》是南宋画家赵孟坚之画作。此图绘墨兰两丛,生于草地上。兰叶柔美舒放,清雅俊爽。兰花意喻君子的高贵品格,也代表着儒学大家都十分推崇的做人品质
当代镜鉴:
一个人要有智慧,也需要有好品德
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人如果品质不好,能力却非常强,野心往往很大,那他如果不能端正自己的品格,就容易做坏事,他所造成的危害就会非常大。相反,如果一个人品质很好,能力虽然差一点,但他只要虚心好学,努力提高自己,就会有所进步,就可以在工作生活中慢慢得到提升。只要我们致力于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我们就能不断进步。
现在很多公司为了测试应聘者的品质,往往在进行面试时,会故意问一些有关父母、亲人等有关亲情的话题。通过这样一个交谈过程,基本就能判断出一个人的品质如何。比起不守承诺、推诿责任、任性而为、刚愎自用的“有才之士”,一个讲诚信、有责任感并懂得自律的人自然更能够融入团体、为人所接纳。
真正有能力的人,总能在他所在的团队中被发现,因为真正的能力一定会被时间所证明。工作中需要务实的精神,所以,公司非常注重一个人的能力和品德。关于人品,首先要强调的就是一些最基本的素质,比如吃苦耐劳,责任心,以及关键时刻要有顾全大局的精神。而这正是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观念,不可能短时间纠正,所以就显得更为重要。
甚至可以说,具有某项专业技能的人才,他们的品质比能力更重要。当然,也不能因此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忽略人的能力,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才。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智慧和能力要与其道德品质相呼应。现代企业里的任何工作一个人是很难独立完成的,因此,与他人的良好沟通与合作能力是当今我们每个人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如果一个人沟通协调的能力比较差,在团队中其他成员很可能不愿意与其合作,那么这个人即使能力再强也算不上是一个很好的人才。特别是对管理者而言,沟通能力就更为重要了。所以,要适应当下工作生活的需要,我们不仅要让自己拥有真正的智慧,还要有果敢的精神和宽厚仁德的心。
3智者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译文:
孔子说:“作为君子,就要努力在言语上谨慎迟钝,而在行动上敏捷有效。”
国学链接:
关于“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的解读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言约意丰,语含警策,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讷,口讷,言语迟钝;敏,文献一般都解释为“疾速、敏疾”,如皇侃《论语义疏》:“敏,疾速也。”《论语注疏》:“包曰:‘言欲迟而行欲疾。’”对《论语·阳货》中“敏则有功”和《论语·公冶长》中“敏而好学”邢昺疏:“敏,疾也。言君子但欲迟钝于言,敏速于行。”朱熹集注:“敏,速也,谓汲汲也。”《说文》段注:“汲汲,与仅仅同,急行也。”注家以“疾速”为训,与“讷于言而敏于行”释文相同。“讷于言而敏于行”同“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敏,疾也。”刘宝楠《论语正义》:“《说文》:‘敏,疾也。’敏于事谓疾勤于事,不懈怠也。”现在我们也作此义来解释。
诸子之言: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东汉经学家包咸注:“讷,迟钝也。言欲迟而行欲疾。”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在《论语》中还有许多同义之句,如:“慎言其余,则寡尤;慎行其余,则寡悔”(《论语·为政》,译:谨慎去说自己已有信心的话,这样就会减少别人的责怪;谨慎去做自己有把握的事,这样就能减少自己的后悔。)、“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里仁》,译:古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是因为他们以说出来做不到为耻。)、“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译:君子认为自己如果说得多而做得少,是一件可耻的事。)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的重行慎言思想。
延伸思辨:
言约而行速
“讷于言”告诉我们说话时要谨慎,因为这样可以“以拙自救其所失”,更可以培养其精锐浩然之气。
唐朝宰相刘洎谏唐太宗曰:“皇天以不言为贵,圣人以不言为德。老子称大辩若讷,庄子言至道无文。”孔子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慎辞哉。”(意思是说,古书上曾记载:言论是用来表达志节的,文法修辞是用来表达言论的。假如不发言论,谁又能知道他的志节呢?假如言论没有文辞的修饰辅助,又怎么可能久远流传呢?可见言辞必须谨慎。)说话容易而实践困难,所以两者要兼顾,同时用功。言语会到处传扬,最后可能引发各种复杂的解读,造成人际关系的误会和冲突。无心之言也可能带来可怕的后果,因此我们说话时一定要谨慎。而行动则需要讲究效率,即知即行。行动要配合时机,一旦错过适当的机会,将来要补救是很难的。
精彩典故:
周昌劝解
汉高祖刘邦在用人方面是历史上有名的高手,他既能驾驭萧何、韩信、张良之类的人才打天下,也能起用叔孙通、陆贾之类的人才守天下。在他身边,既有能言善辩的纵横之士,也有不善辞令的忠厚长者。
汉初御史大夫周昌,语带口吃,性格耿直,在皇帝面前常常犯颜直谏。
刘邦晚年宠爱戚姬,戚姬生赵王如意,刘邦觉得太子仁弱,而赵王如意无论长相和个性都很像自己,产生了废太子立赵王的念头。在他表明自己的态度后,很多大臣提出反对意见,但都不能改变刘邦的想法。周昌认为绝对不能把太子废了,态度十分强硬。刘邦问他为什么不能废太子,周昌因为口吃和激动,一时无法把话说清楚,结结巴巴地说:“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刘邦见他这个样子,不禁欣然而笑。
当时吕后在东厢侧耳倾听,散朝后,专门去见周昌,并跪下行大礼表示衷心感谢,吕后说:“微君,太子几废。”后来,经过周昌、叔孙通、张良等人的努力,终于使刘邦打消了废除太子的念头,汉惠帝刘盈顺利继承了皇位。周昌虽然口舌不利,却敢于顶撞皇帝,谨守人臣的本分和操守。相较于言语,正是他的勇敢和坚持,为江山社稷、黎民百姓立下了大功。纸上谈兵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有一个儿子叫做赵括,从小熟读兵法,谈起用兵之法头头是道,争论起来连赵奢也难不住他。赵奢认为儿子只会纸上谈兵,根本不能带兵打仗。临终前,赵奢留下遗言,千万不能让赵括为将,若是赵国国君一定要赵括当将军,后果一概与赵家没有关系。公元前262年,秦国和赵国在长平对峙。当时赵国老将廉颇统率赵军坚守不出,秦兵无可奈何,就派出奸细,到赵国首都邯郸造谣,说秦国不怕廉颇,就怕年轻力壮的赵括。赵王信以为真,不听赵括的母亲以及朝中大臣的劝阻,临时让赵括替换了廉颇。赵括到了战场之后主动出击,结果被秦将白起一举击败,四十多万赵军被坑杀,赵括本人也被乱箭射死。赵国从此一蹶不振,而纸上谈兵的赵括,则留下了千年的笑柄。
当代镜鉴:
真才实学才是立身根本
“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告诫人们应该说话谨慎,因为祸从口出,说话不谨慎,伤害自己又伤害他人,招来麻烦甚至招致灾祸。而做事情则应该干练勤奋。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讷于言”好像已经没有一个很好的推崇氛围了。比如,许多企业、学校、事业单位在招聘员工或选拔领导干部时,往往把口才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来考察而很少去观察应聘者实际的素养和能力。这样就容易使一些人品、工作能力都很好的人,因为口才不够出众而得不到重用。与此同时,又有一些人尽管各方面不出众,甚至很平庸,却因为能说会道,得到了提拔。
当然,作为一个现代人,有能说会辩、口若悬河的口才,无疑是一种值得自豪的能力。客观地说,口才确实是人才应该具备的重要能力,不管是当领导干部,或是做教师,还是做企业的管理工作,都离不开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是,一个全面的人才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很多,比如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素质,以及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等,口才只是我们必须具备的诸多素质和能力中的一个方面。具体来说,我们在让自己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自己口才的同时,一定要同时注重自己实践能力的提高。唯有真才实学才是一个人立于社会的根本所在,要自强自立就要让自己具备真正的才干。
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他们会说:“你去外面一定要会说话,这样别人才会喜欢你,你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而很少教育孩子说:“你要好好表现,不要说一些空话……”这显然是本末倒置了。要知道,社会环境永远需要那种具有实干精神的人才,那些只会夸夸其谈者是不会永远受到欢迎的。
正所谓“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被称为阿拉伯雄狮的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告诉他的儿子:“如果说语言是银,沉默是金,那么行动就是钻石。”总之,要想取得辉煌的成绩,要想成就自己的理想,就一定要像一个真正的智者一样讷于言而敏于行。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译文: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我,只担心我不了解别人。”
国学链接:
《论语》中与此相关的几章
宪问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译: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
卫灵公篇,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译:孔子说:“君子责怪自己没有能力,不责怪别人不了解自己。”)里仁篇,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译:孔子说:“不要担心没有官位,而要担心凭什么立身处世。不担心没有人了解自己,要设法使自己值得让别人了解。”)
这三章也都是在强调不要因为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担心忧虑,而是要努力充实自己的才能。与学而篇合起来解释则为:君子应当以提高自己的品德和修养为目标,不要因为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不但对自己的道德修养与学识技艺一点都没有影响,反而可以让自己更加警惕、更加努力于提高自己的修养,从而让别人更可能了解自己。
诸子之言:
尹氏曰:“君子求在我者,故不患人之不己知。
不知人,则是非邪正或不能辨,故以为患也。”(译:尹氏说:“君子修身不假外物,在于求诸自己,所以不会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如果不了解他人,那么就不能明辨是非真假,因此这才是君子所担忧的事。”)
“尹氏”,即宋儒程伊川先生重要门人尹焞先生。尹先生所说“不知人,则是非邪正或不能辨,故以为患也”,亦正是说我们当先知人之为人,而后能辨是非邪正。这里所说的都是一个主观努力的问题,而不是被动地、虚妄地去祈求别人的了解与别人的体贴和关怀。也就是说,我们不要有那种反面的被动的思想,不要把自己放在一个被选择、被讨好的位置上。这是一种“人不知而愠之”的思想,是一种希望别人“巧言令色”的想法。
人不知而愠之,就是希望别人巧言令色,最后的结果当然也就是容易与“鲜矣仁”的人在一起了,跟一个“鲜矣仁”的人相处,还要求能得到幸福与美好的生活,这明显是不可能的。
延伸思辨:
别怕人不知己,但要有真才实学
在孔子看来,对于要“知”的对象,不仅需要客观的观察,还要有同情的关切。做人不要总是关注别人会对我或应该对我怎么样,应该注意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真正让人有自我存在价值和幸福感的是把关心他人放在首位。
君子不患无位,而患无所作为。名利地位,人皆欲取欲求,于熙熙攘攘之间,奔波劳碌耿耿于虚名与蝇利,从而不能潜力于实学躬行。
德行的修养、才能的提高,是一辈子的事。常言道,是金子终归要发光。有真才实学的人,岂会长久掩埋于草莽林泉?一个人只要真正有才能,或迟或早总是能够脱颖而出,干一番事业的。怕就怕自己既没有才能,又缺乏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没有什么可以代替勤奋和执著,自己不努力是成不了大材的。
精彩典故:
萧何追韩信
韩信原是项羽的部下,他有勇有谋,是天下无双的军事家。但在项羽手下却得不到重用,于是就投到刘邦麾下。起初,刘邦让他当了一个管理粮草的小官,韩信大失所望。一次偶然的机会,萧何结识了韩信。在接触过程中,萧丞相发现韩信有胆有识,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多次向刘邦推荐,但并没有引起刘邦的重视。
转眼间两个多月过去了。汉军将士不愿在蜀中久驻,整天思念家乡,念叨东归,开小差的人也越来越多。一天,韩信见久在汉营仍不受重用,一气之下离开了汉营。萧何得知后,马上放下尚没处理完的紧急公务,亲自策马追赶韩信,连个招呼也来不及向刘邦打。刘邦正为军中开小差的人日益增多而焦急,忽然有军吏来报告说:“萧丞相也跑了。”刘邦一听大惊失色,说:“这还了得!我正要与他商议军中大事,怎么他也逃走了!”当下派人去找萧何。而那头,在萧何和随后闻讯赶到的滕公夏侯婴的苦劝之下,韩信终于跟着他们回去了。
刘邦见到萧何又惊又怒,说道:“你为什么也想逃跑?”萧何说:“我不敢逃跑,我是去追逃跑的人去了。”刘邦问他:“你追的是谁?”萧何答道:“韩信。”刘邦听后,很不以为然地说:“逃走的将军有十多个了,也没听说你去追过谁,怎么偏要去追韩信?这明明是在骗我!”萧何说:“那些将军都容易得到,可韩信却是当今数一数二的杰出人才,跑了就再也没有第二个了。大王如果只想当个汉中王,没有韩信也就算了;如果要准备打天下,那就非用韩信不可。您到底准备怎么样?”刘邦说:“我当然想打出去,怎么能老困闷在这里呢?”萧何说:“大王若决定出汉中,能重用韩信,他自然会留下;如果不重用他,他终究会离开的。”“那么,”刘邦下决心说,“就依着丞相,让他做个将军,怎么样?”萧何说:“叫他做将军,他还得走。”“那拜他为大将军怎么样?”萧何说:
“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