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千古中医传奇
5430000000034

第34章 奇法治病(1)

华子健忘心理疗法

宋国阳里有个名叫华子的人,中年时候患了一种病,十分健忘。他刚才做的事、说的话,一会儿就忘了;刚一出门,很快就忘记了回家的路。

家里人为了给他看病,费了不少心思,占卜、求神、问药都没能治好他这种健忘的怪病,每天还得有人精心地伺候、照料他。时间长了,全家人都非常厌恶他。这时,鲁国有位儒医说他能治好这种病。华子的妻子便以家产的一半作为酬金,请这位儒医为华子诊治。

儒医说:“这种病药石医疗是难以奏效,八卦占卜,向鬼神祈祷,更是无济于事。”

华子的妻子问:“那么,请问先生,你将计划用什么方法给我丈夫治疗呢?”

儒医说:“只有感化他,改变他的心境,改变他的思虑,方能治好他的病。我打算让他裸着身子,使他来要衣服穿;让他挨饿,使他自动来要饭吃;让他住在黑暗的地方,使他要求住到明朗的屋子里。”华子的妻子同意了儒医的疗法。

接着,儒医告诉华子说:“我可以治好你的病,但治病秘方不能告诉别人,所以要回避左右的人,不能来往看视,我与你单独住在一个屋子里,七天七夜后,病自然就会好了。”

全家人都服从儒医的安排,果然,多年的健忘症就这样“一朝而除”地治好了。

这是出自《列子·周穆王》中的一个饶有风趣的医疗故事,从中可以看出中医诊治的深厚底蕴。中医自古至今都十分重视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因病施治,对症下药”。

朱丹溪说:“造诣虽深,临机应变,如对敌之将,操舟之工,自非尽君子随时反中之妙,宁无愧于医乎?今乃集前人已效之方,应今人无限之病,何异刻舟求剑,按图索骥。”

其意思是说医生无论造诣多深,必须学会随机应变,就好比临阵对敌的大将,激流中行船的舵手,如果不能见机而行,灵活机运力,是有愧于医生的称号的。如果仅仅收集前人有效的方剂,来应对当今社会无限变化的疾病,和刻舟求剑、按图索骥的做法是同类的。

楼英用药引

服中药,有时会用到药引子。药引子有引药归经,增强疗效之功用,有时还兼有调和、顾护、制约等功效。药引子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

明朝洪武年间,浙江萧山有位叫楼英的郎中,他出身医药世家,7岁就在父亲身边苦读医书药典,20多岁便挂牌行医。楼英医术高明,方圆百里无人不知他的医名。

相传,有一年当朝马皇后患病,经御医们百般诊治,人参、灵芝等名贵药物吃了不少,但病体仍未见好,朱元璋心急如焚,颁旨遍请天下名医给皇后治病。

不几天,一个大臣访得楼英医术精湛,禀奏之后,朱元璋忙传旨宣楼英进宫。楼英接到圣旨,忙整装一路来到京城。自古“伴君如伴虎”,给皇后治病不能有半点闪失。楼英一入宫,便顾不得路途劳累,先行拜见太医院的御医,打听马皇后的病情,所用何药。

御医们久居皇宫,嫉贤妒能,圆滑世故,谁还会将他这位乡下来的郎中放在眼里?药方拿来一小沓,用药却大同小异,问及皇后病情,个个嗯嗯啊啊,敷衍搪塞,不得要领。

起初,楼英料想马皇后必定已是病入膏肓,难以救治。等到第二天,楼英跟着太监来到马皇后病榻前,小心仔细地望闻问切一番,皱着的眉头渐渐舒展开了。

原来,马皇后看着脸色青黄,得的却不是疑难杂症。以楼英看来,只不过是多食引起脾胃不和,痰浊阴滞而已,只要用大黄、莱菔子一类常用之药就可治愈。

楼英给马皇后诊过脉,心里有些纳闷:“这么个小病,堂堂太医院的御医们怎会束手无策呢?”想到这,他又将太医院看过的药方拿出来,仔细斟酌起来。

突然,楼英似乎有所悟:“皇后凤体之贵,若用些低廉药物,一旦皇后出现什么闪失,必是药石无力,追究下来,定将大祸临头,难怪御医们一个个闪烁其词!”

领悟了其中利害,楼英左思右想,也不敢贸然下笔了。就在他为难之时,外面太监高声喊道:“皇上驾到!”宫女、太监闻声“扑通”跪在地上,楼英也急忙放下笔跪在一边。

朱元璋走进来,说了声“平身”,便直奔马皇后病榻。楼英未曾见过皇帝,不由偷眼望去,却猛地看见朱元璋皇袍上有一块玉珮,晶莹剔透,忽然心中有了主意。

楼英提笔写道:“莱菔子三钱,皇上随身玉珮做药引。”朱元璋看了,马上解下玉珮,连同药方一起递给太监,吩咐道:“即刻配药、煎药,小心伺候皇后。”

稍后,太监将药抓来煎好,服侍马皇后服下。当晚马皇后腹内“咕咕”作响,大便通畅,安稳地睡了一夜。第二天,楼英又让她少许进些淡粥素菜,几日之后便痊愈了。

朱元璋心中大喜,亲召楼英,说道:“爱卿医术高明,今后就留在太医院任职。”楼英不敢违旨,只好留在太医院。他借此良机,通读皇家珍藏药典,著书立说,医术更是精进非常。

巧治狂笑称神医

明朝末年,高邮县有位袁体巷医生,因为医术精湛,人们都称他为神医。当时,有位举人在乡试中被录取,结果高兴得不得了,彻夜不眠,狂笑不止,遂求袁体巷医生看病。

经望闻问切后,袁体巷警告他说:“你的病已经不能治了,再过几十天就要离开人世。现在应该急速回家,准备后事,如果迟走慢行,恐怕就回不到家了。”

另外,袁体巷还交给他一封书信让他回家路过镇江时,必须到何医生那里,再请求他诊治一下,并当面将书信交给何医生。

举人在路上急急忙忙走了十来天,当走到镇江时,病却意外地好了。遂把书信送给了姓何的医生。何医生看完信后,微笑着地把信交给举人看。

信中写到:“举人因喜极而狂,喜则心窍开张而不可复合,不是药物和针刺能够治疗的,所以用忧惧和痛苦来刺激他,用死亡来恐吓他,使他忧愁抑郁,心窍关闭,狂笑得到控制,这样到镇江狂笑病就会痊愈。”

举人看完信后,感动得向北面磕头拜谢,惊奇地说:“袁体巷真是一个神医呀!”

名医袁体巷根据中医理论“喜伤心,恐胜喜”的情志治疗原则,以“快死”为恐吓之法,竟奇迹般地治愈了举人狂笑不止的稀有怪症,神医的赞誉名副其实。

亲近水土治幼儿

富贵人家的小儿,平素娇生惯养,天天抱在怀中,少近土气,易致脾胃失和。古代的儿科医籍曾载有此类经典的医案,名家治法新颖,予人启迪。

明代儿科名医钱瑛,苏州人,宣德年间曾入太医院。有一年,宁阳侯的孙子生下刚9个月,患病惊悸,啼哭不安,汗出不断,多方治疗无效,后请钱瑛前来诊治。钱瑛诊视后,并为处方用要,而是将小儿置于地上,令其掬水游戏,小儿惊啼顿止。

见此情景,旁人很是不解,钱瑛解释道:“此时正当春季,小儿厚衣帷处,不离怀抱,热难宣泄,让其近水则火邪消,得土则脏气平,故而不药自愈。”

张芹舫,清时早溪南埠人,自幼习医。他不拘泥于方书,善于巧思,因此常能获奇效。有为姓蓝的小孩,5岁时还不能举步行走,由婢女、奶妈轮流怀抱,奉若珍宝。

虽然家人将其照顾的无微不至,可这位小孩还是长得面黄肌瘦,不喜进食。于是,家人天天喂其人参燕窝,补品不知服了多少,就是毫无效果。

无奈之下,家人请张芹舫前来为其诊资。张芹舫察之脉象调匀,似无病兆,当即断定是由于长期将他抱在怀里,很少接近土气所致。于是,与其父母约定:另找一间静室,除一小童供其指使外,不许其他人接近探视,日常所用餐饭都由小童传送。

为了让孩子尽快好起来治病,父母也只能应允。张芹舫随即将小孩迁入静室,将其置于地上,使小童与之嬉戏,并以陈壁土煎汤让其服用,没过多久,小孩诸症皆除。

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小儿卫生和护理方面,都有很合理的见解,他说:“小儿幼弱,肌肤还不太健康,衣服不要穿得过多,过多了反而损害他的皮肤血脉,使其不能抵抗疾病。在晴朗的天气中,最好使小儿多见阳光,乳母和小儿都应该在晴暖无风的阳光下多玩一会儿,使其气血流通,肌肉肥健,能够抵抗风寒,不害疾病。假如少有见阳光,肌肤就脆软,容易生疾病,好比阴湿地方的草木,很少见到阳光,就不容易生长起来一样。”

孙思邈还认为给小儿喂奶的次数和奶量,都应当有一定的限制,既不能过饥,也不要过饱;选择乳母,应要求性格和蔼,身体健康,没有疾病的;并要求乳母在喂奶前先把乳房里的宿奶挤去,然后喂饲;也不要让奶汁直射小儿口中。如乳母在睡觉时,最好不要让小儿继续吃奶,免得小儿不知节制,吃得过饱了。

此外,他还提出要多给小儿洗澡和换衣服,洗澡的水温要适中,时间不要太久。洗澡后在小儿腋窝或阴部涂上细粉,以防湿疹。这些细致观察的主张,不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医幼儿妙术高招

万全是明代儿科医学专家。曾经有一个一岁的幼儿,整日啼哭不止,其家人求万全诊治。万全详细观察后,对幼儿的父母说:“这孩子没有病。”

幼儿的父母疑虑地问道:“如果没有病,为什么孩子经常啼哭呢?”

万全随后问奶母道:“这孩子平日喜欢玩耍什么东西?”

奶母说:“马鞭子。”

万全随即叫其赶快取来,幼儿见了马上变哭为喜,高兴得拿马鞭子打人,啼哭即止。

另有一位小儿,有一天忽然“昏睡不乳”,其父母请万全去看诊治。万全仔细查看后说:“小孩不像是有病的样子。如果说是感冒风寒受凉,却没有感冒的症状。莫非此儿有所忧思,思则伤脾,就容易产生昏睡不乳的结果。”

小儿的父母听了后,马上醒悟道:“有一个儿童经常来和他在一块玩耍,最近他到别处去玩了,已经有三天没来这儿了。”

乳母也说:“自那个儿童走后,幼儿便不喜欢吃奶了。”

万全听后,急忙让人找来那个儿童,幼儿见了一同玩耍的儿童,马上就嬉笑玩耍了。幼儿的父亲感动地说:“若不是先生您的医治妙术,谁知道儿子的心思啊!”

由此可以看出,医生诊病,一定要聚精会神,既要认真分析患者的病理状态,又要细致观察分析患者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无误地找出病因,对症施治。

杯弓蛇影说心理

晋时,有一次将军乐宴请宾客,宴会上热闹非凡,觥筹交错,猜拳行令声声不绝。有一位客人举杯痛饮时,无意中发现酒杯中好像有一条小蛇在游动,吓了他一大跳。

当时,碍于众客人的情面,这位客人硬着头皮,勉强饮下这杯“蛇酒”。从此以后,这位客人忧心忡忡,整天愁眉不展,总觉得酒中的小蛇在腹中蠢蠢欲动。

后来,病情日渐加重,这位客人竟已卧床不起。将军乐广既是一位良将,又是一位良医,当他得知这位客人的病情后,反复思考,病从何来,而酒杯中又怎么会有蛇呢?

无意之中,将军乐广发现了墙壁上挂着的那张弓,由此想起客人所谓喝了“蛇酒”,很可能是那张弓倒映在杯中的影子。乐广将军根据自己的推断,一没给客人求医施药,二没给他求仙拜佛,而是重新把上次参加宴会的客人全都请来,再次设宴。

此次宴席上的座位、杯盏,都安排得和上次一模一样,所有宾客也都按上次位置入座。当宴酒斟满酒杯时,挂在墙上的那张蛇形弯弓的影子,又倒映在那位客人的酒杯之中,而且杯中游动的“小蛇”,与以前一模一样,客人重见此景,心中大惊。

此时,乐广将军走了过来,告诉这位客人,杯中“小蛇”乃为墙上弯弓的影子,并让仆人摘下那张弓,杯中的“小蛇”随即消失。这位客人虽然惊魂未定,而饮“蛇酒”之事已了然释疑,积压多日的疑窦顿时解开,病亦霍然而愈。

这就是成语典故“杯弓蛇影”的由来,它出自《晋书·乐广传》,是中医心理治疗的一个生动的例子。唐代甘伯宗《名医录》中载有一则故事,与“杯弓蛇影”有点相似。

徐书记有一女儿,尚未出嫁,由于梦中受到惊吓,从此人就变了一个样,连日来面黄肌瘦,像得了痨病一样,多方请医治疗,病情始终不见好转。

徐书记听说靖公医术高明,于是请他来为女儿诊治。靖公诊完脉说:“令爱两寸脉象微伏而弱,是因为忧虑过度、气郁胸中造成的。她最近有什么忧心之事吗?”

徐书记说:“小女因梦中受惊,喊叫着说有蛇入腹。梦中她把蛇吞下去了,因此渐成此病。”

靖公安慰说:“有蛇入腹,用药泻下即愈。我有‘斩蛇丹’,服后能使蛇从大便中排出。但必须让我在病人身旁护理一夜。”晚上,患者吃了靖公的“斩蛇丹”,果然泻下一条死蛇来,徐书记女儿的病就好了。

事后,有人问靖公,徐书记的女儿是否真的是患“蛇病”,靖公悄悄地告诉他说:“哪里有什么蛇病,只是因梦中吞蛇而导致过于忧虑,是情志所伤。死蛇是我事先准备好的,我只是给她吃了些泻下药物,然后趁其不备拿出死蛇,谎称是她泻下的而已。”

靖公确实高明,诊脉问病之后,“治意而不治病”,转移病人视线,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使患者思想上的忧虑恐惧一药而愈。

锯末治久病

郑钦安,近代蜀中名医,擅用干姜、附子,人誉“姜附先生”。

有一天,有位中年人前来就医。此人以抬滑竿为生,每日跋山涉水,沐风栉雨,饥饱不时。多年前就患有胸腹疼痛,呃逆嗳气,因为家贫无力医治,故拖延至今。此次前来,特恳求郑钦安能为他开一廉价的良方。

郑钦安替其诊视后,说:“街头有家富户正在做家具,你去讨些锯木屑,每次用一小撮,加生姜5片,一起用水煎服,十日后再诊。”此人半信半疑,按其吩咐而行。十天后,此人前来道谢,称自己多年的痼疾已痊愈。

原来,街头富户打家具所用的木材是檀香木,如果明言取之入药,恐富户吝啬不予,故托言取其锯末。檀香能理气舒胃,生姜可温中散寒,二者相合,价廉而效佳。

服用汤剂,一般一日1剂,分2~3次温服。根据病情需要,有的一日只服1次,有的可以一日数服,有的又可煎汤代茶服,甚至一日连服2剂。

李杲说:“病在上者,不厌频而少;病在下者,不厌顿而多。少服则滋荣于上,多服则峻补于下。”另外,尚有热服、冷服。通常是治疗热证可以寒药冷服,治疗寒证可以热药热服,这样可以辅助药力。但若病情严重时,又应寒药热服,热药冷服,以防邪要格拒。

《素问·五常政大论》曾有“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以及“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温,热而行之”的记载。后者即是常法,前者则是反佐服法。

对于服药呕吐者,宜加入少量姜汁,或先服姜汁,然后服药,亦可采取冷服,小量频服的方法。对于昏迷或口噤的病人,吞咽困难者,可用鼻饲法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