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火炮科技知识(下)(最让青少年惊叹的弹药火炮科技)
56103900000005

第5章 美国M7牧师式自行火炮

概述

美国M7牧师式自行火炮M7牧师式自走炮为美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研发的一款自走炮。当它进入英军服务时,英国人便给它起了“牧师”的称号。

这是因为它拥有一个像讲道坛般的机枪手位置,以及沿袭英军“主教式”自走炮的名字,而英国方面的最终命名方案亦采用了105mmSP牧师型自走炮这个名字。

而牧师式自走炮的命名,也奠定日后英军以神职人员名称为自走炮命名的传统,如后来的“司事式”及“修道院长式”自走炮。

研制开发

美国M7牧师式自行火炮第一门自行火炮由法国于1917年发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坦克诞生后不久,法国人为了使笨重的牵引式炮具有更好的机动性,能够在各种地形条件下迅速地思考转移阵地,在一辆履带坦克底盘上安装一门野战炮,使具有机动越野性能。但这时的自行火炮没有装甲防护,只适用于对步兵进行火力支援。

世界上第一门具有装甲防护的炮塔式自行火炮是由德国人制造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崛起的牵引式反坦克炮在机动性、防护性上都较差。德国认为,只有使这些火炮跑得和敌坦克一样快,才能有效地与坦克相对抗。另外,由于初期坦克的火炮口径较小,火力较弱,也需要有一种能够伴随坦克行进,为坦克提供火力支援,并有一定防护性能的火炮。

1939年9月,纳粹德国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获得了大量当时性能比较优越的捷克造47毫米反坦克炮。德国柏林的阿尔凯特公司把这种炮安装在T─1型坦克盘上,设计制造了一个背面敞开的箱形装甲炮塔,炮塔不能旋转,但火炮可左右侧转15度。

阿尔凯特公司于1939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种自行反坦克炮,实战使用效果良好。后来,德国又发展了T─III、“斐迪南”、“黑猎豹”等火炮口径更大,火力更强的自行反坦克炮,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广泛使用。由于自行反坦克炮多用于伴随坦克进攻和作战,所以又称“强击炮”。继德国之后,苏、英、美等国也研制发展了与德国相似的强击炮。

得到战争的经验后,美军明白到需要一种火力强大的自走炮来掩护步兵作战。此外,汲取半履带车装甲过于薄弱的教训后,美国当局于是希望把这款自走炮的装甲加厚,并换上全履带。而当局亦决定以美国M3履带战车的底盘作为该款自走炮的基础,并命名为T32自走炮。

经过修订后,用作制造自走炮的M3中战车底盘加上了一个开放式顶部设计,并架置一座105毫米的榴弹炮,此外还配上一支白朗宁机枪。1942年2月,T32自走炮被更名为M7自走炮,并开始投入生产。

美国M7牧师式自行火炮虽然最早期的M7自走炮是为了美军作战而制造,但根据美国提出的“租借法案”中,美国承诺为盟国提供战争物资,所以有为数90架的M7自走炮被运往北非协助英军第八军团作战。

而这支英军部队最早在第二次阿拉曼战役中使用这批自走炮,为这款自走炮进行实战试验。后来,M7自走炮在北非战场中取得极大成功,英国更因此向美国要求5,500架该自走炮,但由于要求数量太多,直至战争结束时,这个要求也未能全数完成。

然而,初生产的M7自走炮亦存在一些问题。因为早期的M7自走炮是为美军而生产,有些部份并不合乎英军的标准。这意味着美国自用及运往英国的M7自走炮需要分开制造,从而导致美军后勤工作更为复杂。这个问题直至1944年,英国把M7牧师式自走炮改良出“司事式自走炮”才能全面解决。

而在这个时间之前,英军一直在北非战场、意大利战场及诺曼底战役中使用M7自走炮,而当司事式自走炮面世后,才把这些M7自走炮改良成“袋鼠式装甲运兵车”。而在美军部队中,M7自走炮在作战中取得很大成功。美军每个装甲师也配备了三架M7自走炮,为他们提供有效的火力支援。

美国总计生产了3,490架M7自走炮,即使经历二次大战后,美军仍继续投入使用这款自走炮。如在朝鲜战争中,联合国军就曾使用这款自走炮与北韩军作战。

性能特点

美国M7牧师式自行火炮美国军方很早就有建立自行炮兵的想法,而且有过将75毫米榴弹炮安装到轻型坦克上的尝试。在此基础上,1941年6月,美国开始将105毫米野战榴弹炮装到M3中型坦克上,以期制成一种自行火炮。开始制成的2辆样车,称为T32式105毫米榴弹炮运载车。在阿伯丁试验场的试验表明,这种自行火炮的性能很好,主要缺点是缺乏高射武器。于是,很快在车顶部右上角安装了一个环形枪架,用以安装12.7毫米高射机枪。

1942年4月,T32正式定名为M7自行榴弹炮,也称为M7“牧师”自行榴弹炮,国内也有人译作M7“普里斯特”自行榴弹炮。生产厂家为美国机车车辆公司。

M7自行榴弹炮开始时以美国M3中型坦克为底盘,后来改用美国M4坦克为底盘,称为M7B1自行榴弹炮。其战斗全重近23吨,乘员7人,主要武器是1门M2型105毫米榴弹炮,最大射程约11千米;辅助武器是一挺12.7毫米机枪;车辆最大速度为42千米/小时,越野速度为24千米/小时。M7自行榴弹炮为顶部敞开式结构,顶部的防护性差。

实战效果

美国M7牧师式自行火炮M7自行榴弹炮的总生产量达4267辆,是盟军中的第一种重要的自行火炮。它首先提供给英军,在阿拉曼战役中,英军用它来对付德军掩体中的88毫米火炮,占有明显优势,深得英军士兵的喜爱。其后,M7自行榴弹炮参加了意大利战役和诺曼底登陆战役。

不过,英国人更喜欢换装25磅火炮(口径为88毫米)的自行榴弹炮。诺曼底战役后,M7的性能已显落后,为此,盟军往往把M7自行榴弹炮的火炮去掉,改装成装甲输送车,称为“牧师·袋鼠”装甲输送车。它和“谢尔曼·袋鼠”、“丘吉尔·袋鼠”一道,构成了二战后期的不大不小的“袋鼠”群。显然,这是战争中的一种应急的措施,也是“物尽其用”的具体体现。

衍生型号

美国M7牧师式自行火炮M7自行火炮第一架M7自行火炮是由M3中战车改良而成。为了维持一个模糊的轮廓以便伪装,美国特意把M7车上榴弹炮的提升角度限制在35°。1942年5月,在M7自行火炮生产不足一个月的时间内,它又再次被改造,以求把炮弹的上限由24发提升至69发。美国当局打算把7发炮弹安置在车身左侧,5发在右侧,剩余的安放在装甲板下面。此外,M7自行火炮在M3中战车的基础下进行了更多的修改,达致和美军主力战车M4雪曼有着更多的共同性。

M7B1自行火炮这型号是在M4中战车的基础上完成改良,并在1943年9月至1945年1月完成标准统一,美国更宣布此型号将代替旧有M7自行火炮的生产标准。

M7B2自行火炮这型号主要在朝鲜战争中应用。由于在战争中,榴弹炮提升角度的限制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所以美国当局把其提升角度加宽至65°,而机枪的转动角度也提升至360°。这是因为朝鲜境内目凹凸不平的地理环境,敌人往往在高地进行伏击,所以才需加宽主炮的提升角度。

袋鼠式装甲运兵车在M7自行火炮中拆卸主炮而成的装甲运兵车。为了大量把加拿大士兵运输往欧洲战场,英国把被替代的M7自行火炮改装为装甲运兵车。此型号除了乘员两人外,还可另外装载二十名兵员。总计有102架M7自行火炮改装成这款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