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本书的文章,最早写于1993年,那时我在上海《语文教育》开设“文本细读”专栏,并汇成《名作重读》一书;最后一篇写于2013年,是专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解读》一书而写。这样,我的“鲁迅作品细读”前后写了二十年。
我为什么如此痴迷,乐此不疲?这是出于两个信念:坚信鲁迅是中华民族具有原创性、源泉性的思想家、文学家,阅读鲁迅是民族精神基本建设和教育工程,而且鲁迅作品是要读一辈子,常读而常新的;坚信阅读鲁迅原著是走进鲁迅的唯一途径,而且要静下心来,一个字一个字地细细品味,来不得半点浮躁与虚假。
问题是如何阅读?根据我的经验,一、要通过对鲁迅独特的思维、语言和情感的领悟,体察其罕见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进而走入鲁迅的文学世界,思想天地;二、阅读就是对话,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心灵的交流,思想的撞击,一次彼此精神的升华:鲁迅因为你的创造性的解读而获得新的意义,你也因此得到了另一种眼光,重新打量、发现周围的世界和自己,在形成仅属于你的鲁迅观的同时,又更坚定地把握个体生命的独立性,走自己的路。三、要进行比较:和鲁迅自己同一素材的作品比,和同代作家、外国作家同一题材的作品比,这就将鲁迅的创作放在更大的视野下,展现、体味其特殊的风貌。
这也是我对有兴趣阅读本书的读者的期待。
2017年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