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你的行动力,做最好的自己
孤掌难鸣,独木不成桥。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永远不会枯竭;一个人,只有与他人通力合作,才能更轻松地达到目标。对此,石油大王保罗·盖蒂提出自己的见解:“我宁可用100个人每人1%的努力来获得成功,也不要用我一个人100%的努力来获得成功。”因此,要办好事情,必须寻求他人的帮助,借他人之力。
同一阶段只向着一个目标前进
配合一项“明确的主要目标”做事的习惯,将帮助你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一项工作上,使你行动的效率大大提高。
美国明尼苏达矿业制造公司(3M)的口号是:“写出两个以上的目标就等于没有目标。”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公司经营,对个人工作也有指导。
“一个人做事缺乏效率的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固定的目标,他们的精力太过分散,以至于一无所成。”著名效率管理专家史蒂芬·柯维在分析了众多个人在工作上效率低下的案例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事实的确如此,许多在工作和生活中缺乏效率的人,就是因为目标过多,导致自己无法将精力集中在重要的事情上,如果他们的努力能集中在一个目标上,就足以使他们获得巨大的成功。
“瞧这儿,”一个农场主对他新来的帮手汤米说,“你这种犁法是不行的,你都犁歪了,在这样弯曲的犁沟中,玉米会长得很混乱。你应该让你的眼睛盯住田地那边的某样东西,然后以它为目标,朝它前进。大门旁边的那头奶牛正好对着我们,现在把你的犁插入土地中,然后对准它,你就能犁出一条笔直的犁沟了。”
“好的,先生。”
10分钟后,当农场主回来时,他看见犁痕弯弯曲曲地遍布整块田地。
“停,停在那儿!”
“先生,”汤米说,“我绝对是按照你告诉我的在做,我笔直地朝那头奶牛走去,可是它却老在动。”
因为目标总是在变动,你就不得不在这个目标和那个目标之间疲于奔命,这是一种没有目的、缺乏头脑,而且效率非常低下的工作方法。
福威尔·伯克斯顿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勤奋和对某个目标持之以恒的毅力。在追求某个目标时,他从来都是全身心地投入。正是对自身奋斗目标的清楚认识和执著追求,造就了他最后的成功。
拿破仑· 希尔先生在仔细观察过一百多位在本行业获得杰出成就人士的商业哲学观点之后,认为所有的成功商人都有做事专注于一个目标的优点。事实上,当一个人养成做事有“明确的主要目标”的习惯后,就会培养出能够迅速做决定的习惯,而这种习惯对他提高工作效率很有帮助。相反,那些同时有很多目标,精力分散的人会很快耗尽他们的精力,随之而来的就是原先雄心壮志的消磨。
事实证明,最著名的成功商人都是那些能够迅速且果断做决定的人,他们在工作时,总是先有一个重大的特殊目的,作为他们的主要目标。下面就是一些最著名的例子:
伍尔沃斯的“明确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在全美各地设立一连串的“廉价连锁商店”,他把全部精力花在这件工作上,最后终于完成了此项目标,而这项目标也使他获得了成功。
雷格莱专心于生产及制造一包五美分的口香糖,结果使他赚得数以百万计的利润。
爱迪生专注于调和自然法则的工作,并努力贡献出比其他人更多、更有用的发明。
杜何帝专心于建造及经营公用事业工厂,并成为一名百万富翁。
英格索致力于生产廉价手表,终于使全世界充满各式各样的钟表,也使他获得了大笔财富。
史塔勒专心于经营“亲切服务的旅馆”,使他成为富翁,也使得住进他旅馆的几百万房客大感满意。
巴尼斯专心于销售爱迪生牌语音机,他在年轻时就宣布退休,那时他已经为自己赚进了用不完的钱。
威尔逊专心于问鼎白宫长达25年之久,最后终于成为白宫的主人,这应感谢他深深懂得坚持一项“明确的主要目标”的价值。
只有一只手表,可以知道是几点,拥有两只或者两只以上的手表,却无法确定是几点。两只手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这就是著名的手表定律。
手表定律带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不能同时采用两套管理方法,否则,这个企业将陷入一片混乱。同样,一个人也不能同时为自己设置两个目标,否则他将会无所适从。因此,如果确定的目标被证明是正确的,那就应该像卫星导航船一样,坚定不移地为目标而奋斗。风平浪静时,卫星导航船将一直朝着它要到达的港口航行;风起云涌时,卫星导航船即使在狂风暴雨中也会一直坚持它的航线。卫星导航船在海中航行时永远只会看到一样东西,那就是它所要到达的港口。不管天气怎么样,或者它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它到达港口的时间会在几小时内就被预测出来。
智者当借力而行
没有人可以靠一己之力取得成功,再聪明、再能干的人也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连世界首富也不例外。
比尔·盖茨之所以能成为世界首富,是因为他掌握了世界大趋势和他在电脑领域拥有的智慧和执著。但是,比尔·盖茨之所以成功,除这些原因之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比尔·盖茨遇到了一些“贵人”。
比尔·盖茨创立微软公司的时候,只是一个无名小卒。后来,他借助了一些“贵人”的力量,不断获得更大的发展。
第一,比尔·盖茨的母亲就是他的贵人。盖茨20岁时签到了第一份合同,这份合同是跟当时全世界第一强电脑公司——IBM签的。当时,盖茨还是位在大学读书的学生,没有太多的人脉资源,他怎能钓到这么大的鱼呢?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其实,比尔·盖茨之所以可以签到这份合同,中间有一个介绍人——比尔·盖茨的母亲。比尔·盖茨的母亲是IBM的董事会董事。妈妈介绍儿子认识董事长,这是很理所当然的事情。假如当初比尔·盖茨没有签到IBM这个单,很难说他今天能拥有几百亿美元的个人资产。
第二,他的合作伙伴也是他的贵人。比尔·盖茨最重要的合伙人——保罗·艾伦及史蒂芬,他们不仅为微软贡献他们的聪明才智,也贡献他们的人脉资源。
第三,发展国外的朋友,让他们去调查和开拓国外市场。这些朋友也是他的重要贵人。比尔·盖茨有一个非常好的日本朋友叫彦西,他为比尔·盖茨讲解了很多日本市场的特点,为比尔·盖茨找到了第一个日本个人电脑项目,以此来开辟日本市场。
第四,雇用非常聪明、能独立工作、有潜力的人来一起工作,让下属成为自己的贵人。比尔·盖茨说:“在我的事业中,我不得不说我最好的经营决策是挑选人才,拥有一个可以完全信任的人、一个可以委以重任的人、一个为你分担忧愁的人。”
智商、能力、眼光、学识,都可能成为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但贵人却是获得成功的隐形密码,不知道这一密码的人,只能在奋斗的道路上左冲右突,接连碰壁,空耗才华和精力,慨叹“世道无常、怀才不遇”,最终陷入“斯人独憔悴”的悲凉境地。
财富是每个人的梦想,任何人都有获得财富的权利和机会,关键是你能否把握得住获取财富的捷径。不是靠非法手段牟取暴利,那样只能害人害己,而是借助贵人的力量。无论是创业、经商,还是投资,只要有贵人的帮助,都会事半功倍。贵人就像一座金矿,只有发现它们,开采它们的人才有可能摆脱贫困,成为真正的富人。
一般而言,能够帮助你实现“财富梦”的贵人往往存在于以下几种人群之中:
1.已经拥有财富而又希望赢得声望的人
对于这类人来说,“金钱”已经不那么重要,他们愿意用金钱去帮助他人、赞助慈善事业,为自己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很多成名的企业家和大牌明星都属于这一类型。
2.拥有财富并希望通过招揽人才增长财富的人
如果你是一个人才,他们会愿意投入资金栽培你,希望他日你能够帮助他将事业做大做强。
3.拥有小额财富而想通过投资获取更多财富的人
这些人需要合作伙伴,如果你手中握有某项技术、较大范围的人际关系或者某一领域的丰富知识,他们有可能看中其中一点,与你合作,从而实现双赢。
财富是每个人的梦想,任何人都有获得财富的权利和机会,关键是你能否把握得住获取财富的“捷径”。
一个人的100%与100个人的1%
我们凭着自身的能力无法飞到预期的高度,如果这时候把精力花在埋怨自己天资不够、资历不深上,就会白白地浪费时间。良好的人脉网络,能帮你拓宽自己的视野,让你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顺。
长久以来,人们的观念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样的思想束缚着。他们以为,成功是艰难的,必须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否则就不会有任何收获。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成功之路都是“一分付出,一分收获”,有时候,懂得借助别人的力量,成功也可以走捷径。
试想,如果你的贵人有100个,而这100人中,每个人都拿出1%的力量来帮助你,那么就成就了你一个人的100%。所以,无论是生活还是创业,都要广结贵人。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更快、更轻松地走向成功。
《21岁当总裁》的董思阳就是一个善于借力来成就自己传奇的创业者。
13岁时,董思阳只身前往新加坡留学,那时她的生活并不如其他同学那么富裕,所以她常常幻想能够成为一个富人。17岁时,因为偶然的机会她读到一本《亚洲企业家传奇》,从此立下了“成为华人史上最成功女企业家”的目标。
之后,她一边读书一边打工实践,卖过花,开过饰品店,做过推销员,私人助理,在这些工作中,她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也认识了很多人,这对她以后在事业上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后来,她通过橘子树生意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开了自己的贸易公司。可是,她并不满足于自己的成绩,而是希望能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于是,她报名参加了只有富人才参加的学习班。
在这样的学习班里,每一任讲师都是国内或者国外有名的富人,这给董思阳提供了与商界名人相识的机会。她每节课都去得很早,总是坐在讲堂的第一排,并且每次都认真听讲,也会在课后准备很多问题。时间长了,几乎每一任讲师都认识这个勤奋好学的年纪女孩。
在以后的事业发展中,董思阳几乎调动了她所有认识的人。凭借他们的力量,董思阳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今的董思阳已经是香港凤博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亚洲智慧女性副会长。2007年3月,她又在上海开办了“中国首家有机茶餐厅”喜客多连锁店,将重心转到国内有机食品市场。
现在,她的朋友遍及商圈、政府圈、媒体圈,甚至娱乐圈。董思阳说:“只要在对的时机,有一个好的智囊团并整合一切有用的资源,做哪行都可以赚到钱。”
从最初只有3个员工的贸易公司,到如今拥有1000多名员工的凤博集团,董思阳之所以能够成功,关键因素就是她有一支出色的智囊团队,懂得借用每一个贵人的资源,让他们为了自己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董思阳的成功,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其实许多时候,我们面临的生活问题、工作问题,单单依靠个人的力量很难解决,但是朋友多了就会帮你出主意、出人力、出物力、出财力,和你一起解决问题,那样你前方的路就变得宽广了。所以,石油大王保罗·盖蒂说:“我宁可用100个人每人1%的努力来获得成功,也不要用我一个人100%的努力来获得成功。”
在一个讲究多赢的时代,你不可能还靠孤军奋战来成就大业。人脉即是你事业的命脉,你的人脉有多深多广,你的事业就能发展多深多广。
并不是所有的成功之路都是“一分付出,一分收获”,有时候,懂得借助别人的力量,成功也可以走捷径。
借势,成功不可缺少的谋略
借势本质上是一种合作,是寻求利益的共赢。借势,也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发展自己的一种智慧性战略和策略。
成功,除了依靠自身的不懈努力之外,更要善于借势。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自身缺少某一样的时候,就要善于从他处借势。单靠自己,力量单薄,结果只能是苦劳不少,功劳不多。高明的借势、造势所起到的作用和带来的影响,是无法以物质的价值和能量来衡量的。
作为战国时期的名商,范蠡在刚开始做生意时,由于本小利微,一直难以做大。后来运用借势生意法,很快致富,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富豪。
一天,范蠡获悉吴越一带需要好马,他知道,在北方收购马匹并不难,马匹在吴越卖掉也不难,而且肯定能赚到一大笔钱。问题是把马匹运到吴越却很难,千里迢迢,人马住宿且不说,最大的问题是当时正逢兵荒马乱,沿途强盗很多,如遇劫匪,会赔得血本无归。
经多方打听,范蠡了解到当地有一个很有势力,经常从北方吴越贩运麻布的巨商姜子盾。姜子盾因常年贩运早已用重金“搞定”沿途强匪,于是范蠡写了一张榜文,张贴在城门口,大意是:范蠡新组建了一个马队,开业酬宾,可免费帮人向吴越送货物。不出所料,当姜子盾听到这个消息后,马上找到范蠡,求运麻布,范蠡满口答应。就这样,范蠡与姜子盾一路同行,劫匪一见是姜子盾的货物,一路放行无阻,于是,范蠡的马匹连同姜子盾的麻布安全到达吴越。马匹在吴越很快出手,范蠡也因善于借势,把握商机而大赚一笔。
善于借势者,一顺百顺,事事如意;不善于借势者,处处受阻,举步维艰。借势是一种高智慧的谋略,往往可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小搏大、转危为安。
2000年底,国家药监局下令不许生产、销售和使用含PPA的感冒药,999药业反应最快,马上发布广告,声称999感冒灵不含PPA。虽然市场上的感冒药大多都不含PPA,但是999广告先声夺人,赚足了消费者的眼球,借足了热点事件之势。
几年前,凤凰卫视著名女主持人刘海若在英国遇到车祸昏迷了很长时间,英国医生说她没有希望了,但是在服用了同仁堂的“安宫牛黄丸”之后,她竟然苏醒过来并能够说话了,这是我国中成药创造的一个奇迹。一些中药企业利用这一特殊事件,寻找到了启动市场的爆破点,有些甚至还发现了进入国际市场的最佳机会点。
对于成功者而言,“借势”就是一条捷径。所以,不管你处于什么样的位置,都不要忘记这样一句话:智者找助力,愚者找阻力,没有一个人能够独自成功。让更多的人帮助你成功,这是一种高效的借势智慧。
拥有团队精神的人更受欢迎
一个具有团队精神的人,一个明智的人,会选择善待自己的同事,积极服务团队,发挥自身的最大作用。
经常会有人抱怨:“要是公司每个人都像我这样,公司早就做好了!”还有人抱怨:“我每天工作这么努力,而有些人天天在那里混日子,要是他们都像我这样工作,就会有更大的成果。”
其实,抱怨是无济于事的。相反,互相抱怨反而加剧了部门之间的对立、同事之间的隔阂,不但工作压力更大,而且工作中遇到或明或暗的阻力更大,更对个人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
就像《西游记》里的唐僧师徒四人一样,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像孙悟空那么能干,关键在于四个人能够形成合力,都在为西天取经这一个目标努力。在工作中也是一样,因为一个人再能干也干不了多少,关键是大家想不想取长补短、互相信任,形成岗位合力。
比尔·盖茨说过,善待你厌恶的人,因为说不定哪天你就会为这样的一个人工作;善待陌生人,也许他是你明天的老板。在工作中,只有懂得善待别人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善待;只有懂得与周围同事搞好关系,才能更好地发挥个人的才华和集体的作用。
詹鲁士的个人工作能力十分出众,可是他进惠普公司工作时间不长就被主管解聘了。他觉得很没面子,一脚踢开主管的门,拍着主管的桌子咆哮:“凭什么解聘我?是我的能力差吗?可是我认为我比我的同事出色多了!”
不等主管约翰逊解释,他又口沫横飞地喝问:“是我没有创新意识吗?我们部门几项重要的创新措施,都是我最先提议的。你瞎了眼吗?”怒气冲冲的詹鲁士两眼喷火,手指着约翰逊的鼻子恶声恶气地道,“听着,你这样对我太不公平了!混蛋!”
“请你不要激动,听我稍作解释。”约翰逊冷静地回答,“请原谅我的坦白,我从未怀疑过你的能力,你的能力是很突出的,但遗憾的是你太过傲慢无礼了。我们公司一直以形象良好、口碑极佳著称。而你,不但粗鲁、散漫,而且还蛮横无理地对待客户,这是我们坚决不允许的!”
“不仅如此,周围的同事很难和你相处。我们的企业重视员工的工作能力,也同样重视员工的职业道德。”
“可,这是我个人的私事,我想我的工作并没有受到影响。”詹鲁士争辩道。
“如果你是在家里,可以这样,但问题是你已经是惠普公司的一名员工了。”约翰逊耸耸肩,“实在抱歉,你缺乏对别人起码的尊重,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人的工作,也破坏了我们公司的形象,我们只能请你另谋他就了!”
詹鲁士被辞退,实际上这与他的工作能力毫无关系。关键问题出在他不懂得团结同事,蛮横无理和毫无内部服务精神上。你要知道,但凡成功的企业,都注重员工是否能和周围的人和谐相处。
所以,在企业中谋求生存不仅需要能力,还需要爱心。只有善待周围的人,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你才能有更好的职业发展空间。
先交流,再交心
有交流的机会,才有交心的机会。人都有戒心,与人交往,需要一个由远及近、由生到熟的过程。给人适应、熟悉的过程,别人才会接纳你,否则,急功近利,操之过急,就会适得其反。
“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或做什么,而在于你认识谁。”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人脉的重要性,也开始关注人脉经营了,但问题也就产生了。有些人因为缺少社交经验,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没有顾及到对方的接受程度,结果自己费了很大的劲儿,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让对方产生了戒备心理。
小张参加一个社交聚会,交换了一大堆名片,握了无数次手,所以,根本搞不清楚谁是谁。几天后他接到一个电话,原来是几天前见过面,也交换过名片的“朋友”。因为小张的名片设计特殊,所以让他印象深刻,记住了他。这位“朋友”也没什么特别目的,只是和小张东聊西聊,好像两人已经很熟了一样。对此,小张不大高兴,因为他和那个人没有业务关系,而且也只见了一次面,他就打电话来聊天,让小张有种被侵犯的感觉。
在生活中,这种情形也经常会出现。站在小张这位“朋友”的角度来看,他有可能对小张的印象颇佳,有心和他交朋友,所以主动出击,另外也有可能是为了业务利益而先行交往。但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这样的交往方式未免太过急躁,让人反感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人曾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打电话给他家附近的家庭主妇:“我是消费者协会的,为具体了解消费者的实际情况,想请教几个关于家庭用品的问题。”
“好吧,请问吧!”太太们无所谓地说。
于是他提出了一两个例如府上使用哪一种肥皂等简单问题。当然,这个问题,他不仅仅只问了这位太太。
过了几天,他又打电话了:“对不起,又打扰您了,现在,为了扩大调查,这两天将有五六位调查员到府上当面请教,希望您多多支持这件事。”
这实在是件不太礼貌的事,但多数时候也被同意,是什么原因呢?只因为有第一个电话的铺路。相反,如果他们不打第一个电话,而直接有第二个电话的要求时,却遭到了拒绝。他们最后以百分比作为结论,前一种答应他们的占55%,后一种只有25%。
通过实验,我们不难看出,对人有所请求时,由小到大,由微至著,由浅及深,由轻到重才会实现自己的目的。如果一开始就有大大的请求,则往往会被断然拒绝。同样,与人交往也是这个道理,从相识、相知,到最后交往,必须是循序渐进的,让对方有一个心理上的缓冲与适应过程,才不至于弄巧成拙。
从陌生到了解,从了解到熟悉,从熟悉再到结交,一步一步,稳扎稳打,才可能得到你想要的可靠的人际关系。不然,刚认识就跟别人交心,不仅会让别人产生戒备心理,也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一定的风险,老祖宗告诉我们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也说明了这一简单的道理。
在美国,有一句流行语:“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而是在于你认识谁。”
并肩作战,让1+1>2
希尔顿连锁酒店创始人康拉德·希尔顿这样说过:“一群人在一起工作,其效果并不像1+1=2那样简单。两人协力的结果,可能3倍甚至5倍于一个人的力量。相反,如果相互不合作,效果可能是零。”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个体就好比是一粒晶莹圆润的珍珠,如果一粒一粒的珍珠不能有效地用一条线穿起来成为项链,那么它的价值也仅仅只是一颗珍珠而已。如果它们被紧密团结在一起成了项链,那么这个项链的价值就不会是单个珍珠的叠加,而要高很多。珍珠如此,人也这样,只有学会与人合作,力量才会更强大。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把七八只黄蜂同时关进一个密封的小木箱里,几天以后将箱子打开,发现木箱的四壁分别多出七八个小洞,每个洞里各有一只死去的黄蜂。而这些小洞,最浅的也超过了木板厚度的一半。也就是说,只要这些黄蜂在危急关头能够团结合作,每一只都在同一个位置轮流钻上一段,那么完全可以轻易钻破木箱,化险为夷,走出绝境。可遗憾的是,它们只顾各自逃命,最后全部命丧黄泉。
这就是个人单打独斗,不能与他人并肩作战的结果。
在NBA流行一个笑话:“限制科比赢球的方法,就是让他一个人投篮。”即使在NBA这样一个巨星云集的地方,大家也知道角色球员是不可或缺的。
在现代社会,没有人可以一个人去成功,必须依赖团队的力量,学会合作。
20世纪6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飞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竞争力跃居世界前列。
为探求日本经济迅速提升的秘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日本企业展开了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如果以日本最优秀的员工与欧美最优秀的员工进行一比一的对抗赛,日本的员工多半会甘拜下风;但如果以班组和部门为单位进行比赛,日本总是会占上风。原因在于,欧美的企业是由少数人来主导的,工作由上级以命令的形式发布。而在日本的企业中,员工有着强烈的归属感,故而工作勤奋认真,全身心投入到企业中,企业也能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智慧,调动每一位员工的能动性,培养协作精神,结成坚强的团队,从而产生巨大的竞争力。
古人云:“人心齐,泰山移。”在生活中,仅靠一己之力完成工作,是非常费力的,而且也不一定能完成。只有学会通力合作,与他人并肩作战,才能让成功之路变得轻松,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突破沟通障碍,避免精力浪费
职场中的每一个人都必须突破沟通障碍,致力于建立正常的团队沟通,团队沟通解决好了,众人的智慧就被真正调动起来了。
不能有效沟通,就无法明白和体会对方的意思,就难以把自己所“忙”的事情落到实处,工作就会出现问题。
有一个办公室起火了,主管对刚走到门口的员工说:“快拿桶水来!”员工边走边想:水龙头在哪?水桶在哪?他终于想起不远处的食堂就有水桶。他盘算着,先拿桶,然后到最近的水龙头打水,这样最省力。他回头一看,不得了,办公室起火冒烟了!
原来,当主管发现火情,见员工一来便马上要他去打水,并没说起火的事。主管脑子里想的事,员工是不知道的。员工直埋怨:早知道是灭火,附近就有灭火器,何必要跑到远处去拿水呢?
如果主管起初就对员工说:“着火了,你赶紧给我拿水来灭火!”这位员工脑袋里就会想:要救火,赶紧!救火不一定非得用水呀!附近不是有灭火器吗?几分钟内,火警就会解除。
这是职场中存在的典型的沟通障碍的例子。在工作中,许多误会、矛盾,乃至冲突,都源于人们在沟通中存在障碍,而这将牵涉我们太多的精力。
为什么在日常工作中,许多人就某一问题进行探讨时,往往不是富有成效地交流,而是出现互相谩骂、大声争吵,甚至更糟糕的情况呢?这是因为他们不是在讨论观点,而只是简单地表达观点,含含糊糊、笼笼统统,还想努力影响他人,使其同意自己的看法。这样一来,就注定他们的沟通不会成功。
小杨在一家外企工作。有一次,老板问她能不能做一个比较复杂的项目,她有些谦虚地说:“我可能做不好。”她的言下之意是:“可以让我试试。”小杨满怀希望地等着这个项目,可第二天就有另一个同事做了。她很失望,心里埋怨老板不给她机会。
后来,有人告诉她,老板希望她自信,而不是谦虚。如果她回答“能”,那这个项目肯定是她的。小杨很后悔。
在这里,老板不明白小杨的真实意思,实际上是小杨没有与老板沟通好的缘故。在工作中,只有扫清沟通障碍,才能化解矛盾、澄清误会,将“忙”落到实处。
李琳是一家公司的业务主管,即将晋升为部门经理。但是由于赏识她的总经理调离,换了新上司,她的任命被耽搁了。
李琳暗中了解到,原来公司里有人在造她和前总经理的谣,说前任总经理要提拔她,是因为她与前总经理关系暧昧。谣言自然传到了新来的总经理耳朵里,新上司对她不冷不热。李琳感到很委屈,可这事又不好直接向新上司挑明,唯有加强沟通才能消除误解。
一天,李琳利用午休时间主动和上司交流。闲聊中,她把自己的经历和工作情况向上司汇报了,并说自己工作经验不足、涉世不深,希望上司多多批评、指教。
这次交流以后,上司也特意留意了一下她,发现她确实是个人才,对她的态度也有了改变。
此后,每次与上司一起出差,她总会当着上司的面拨打家里的电话和男友的电话,告知自己的行踪,显示自己很在意家庭和男友的感情。
在有意无意的沟通中,上司觉得她并不是一个轻薄的女孩,行为举止得体大方,并且待人真诚,业务能力也强,便签发了对她的任命书。
人在职场,难免会被人误解。有的是他人造成的,有的则是自己不经意间造成的,对此绝不能采取消极的听之任之的态度,更不要以对抗的方式去面对,而是要通过沟通来解决。通过沟通,不仅有助于消除别人对你的误会,更会加深别人对你的认识。
净空法师
幸福的人生一定有幸福的思想观念,有正确的思想观念才会有正确的行为,有正确的行为才会有正确的习惯,有正确的习惯就会有正确的性格,有正确的性格就会有好的命运,有好的命运,人生一定会幸福。
拒绝拖延,做个行动主义者
对每一个渴望有所成就的人来说,拖延是最具破坏性的,它是一种危险的恶习,使人丧失进取心。一旦开始遇事拖延,就很容易再次拖延,直到变成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
拖延是最具破坏性的,它会侵蚀人的意志和心灵,消耗人的能量,阻碍人的潜能的发挥。处于拖延状态下的人,会常常陷于一种恶性循环中,这种恶性循环就是:“拖延——低效能工作+情绪困扰——拖延”。
今天该做的事拖到明天完成,现在该打的电话等到一两个小时以后才打,这个月该完成的报表拖到下个月,这个季度该完成的进度拖到下一个季度。凡事都留到明天处理的态度就是拖延,这是一种明日待明日的坏习惯。
令人懊恼的是,我们每个人在工作中都或多或少拖延过。拖延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轻重也有所不同。比如:琐事缠身,无法将精力集中到工作上,只有被上司逼着才向前走,不愿意自己主动去落实工作;反复修改计划,虽然下定决心立即行动,但总是找不到行动的方法;做事磨磨蹭蹭,有一种病态的悠闲,以致问题久拖不决;情绪低落,对任何工作都没有兴趣,也没有什么憧憬。
喜欢拖延的人往往意志薄弱,他们或者不敢面对现实,习惯逃避困难,惧怕艰苦,缺乏约束自我的毅力;或者目标和想法太多,导致无从下手,缺乏应有的计划性和条理性;或者没有目标,甚至不知道应该确定什么样的目标。另外,认为条件不成熟,无法开始行动也是拖延的原因之一。
我们常常因为拖延时间而心生悔意,然而下一次又会惯性地拖延下去。几次之后,我们竟视这种恶习为平常事,以致漠视了它对工作的危害。事实上,拖延症绝不是一种无所谓的耽搁,一个公司很有可能因为短暂的拖延而损失惨重,这并非危言耸听。
1989年3月24日,埃克森公司的一艘巨型油轮在阿拉斯加触礁,原油大量泄漏,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但埃克森公司却迟迟没有作出外界期待的反应,以致引发了一场“反埃克森运动”,甚至惊动了当时的布什总统。最后,埃克森公司总损失达几亿美元,形象严重受损。
无论是公司还是个人,没有在关键时刻及时作出决定或行动,而让事情拖延下去,会给自身带来更严重的伤害。那些经常说“唉,这件事情很烦人,还有其他的事等着做,先做其他的事情吧”的人,总是奢望随着时间的流逝,难题会自动消失或有另外的人解决它,须知这不过是自欺欺人。不论他们用多少方法来逃避责任,该做的事还是得做。
拖延还是一种相当累人的折磨,随着工作完成期限的迫近,工作的压力反而与日俱增,这会让人更加疲惫不堪。
拖延并不能使问题消失,也不能使问题变得容易起来,而只会使问题深化,给工作造成严重的危害。我们没解决的问题,会由小变大、由简单变复杂,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解决起来也越来越难。而且,没有任何人会为你承担损失,除了你自己,拖延的后果可想而知。避免拖延的唯一方法就是“现在就做”。开始是最困难的工作,但却必须开始,一旦开始,行动无限,结果令人喜悦。
接到新的工作任务,就立即切实地行动起来。诸如“再等一会儿”、“明天开始做”这样的语言或者这种心理意念,一刻也不能在我们的心里存在。马上列出自己的行动计划,去做,从现在就开始。如此一来,我们就会发现拖延毫无必要,而且还可能会喜欢上自己一拖再拖的这项工作,从而不想拖延,逐渐消除拖延的烦恼。
许多人做事总喜欢等到所有的条件都具备了再行动,殊不知,良好的条件是等不来的。工作中很少有万事俱备的时候,我们不太可能等外部条件都完善了再开始工作,但就是在这种既定的环境中,就是在现有的条件下,我们同样可以把事情做到极致!行动可以创造有利条件,只要做起来,哪怕很小的事,哪怕只做了五分钟,也是一个好的开端,能带动我们着手做好更多的事情。
人最容易也最经常拖延那些需长时间才能显现出结果的事情,因此不论事情大小,都不要放任自己无限期地去拖延。拟定一个落实工作的期限,给自己施压,并让身边的人都知道我们的期限,让他们监督我们如期完成。
的确,立即行动有时很难,尤其在面临一件很不愉快的工作或很复杂的工作时,你常常有一种不知从何下手的困惑。但你不必总是选择拖延作为你逃避的方式,如果你觉得工作很复杂,可以运用切香肠的技巧来解决。所谓切香肠的技巧,就是不要一次性吃完整根香肠,而是把它切成小片,慢慢地品尝。同样的道理也可以用在你的工作上:先把工作分成几个小部分,分别详列在纸上,然后把每一部分再细分为几个步骤,使得每一个步骤都可在短时间内完成。需要注意的是,每次开始一个新的步骤时,不完成,绝不离开工作区域。如果一定要中断的话,最好是在工作告一段落时。
有时,你拖延一项工作,并不是因为整个工作会让你感到不快,仅仅是因为你讨厌其中的一部分。如果是这种情况,就应先做你讨厌的那部分。
歌德说得好:“只有投入,思想才能燃烧。一旦开始,完成在即。”这句话是最惊人的自动启动器。任何时候,当你感到拖延的恶习正悄悄地向你靠近,或当此恶习已迅速缠上你,使你动弹不得时,你都需要用这句话来警醒自己,在一分钟内动起来。
许多人做事总喜欢等到所有的条件都具备了再行动,殊不知,良好的条件是等不来的。
浪费时间找借口,不如快速承担错误
千万不要找借口,不要让借口成为成功路上的绊脚石。把寻找借口的时间和精力用到努力工作中,成功属于那些不找借口的人!
我们每天都在浪费大把时间寻找借口。上班迟到了,我们会有各种理由如“生病了”、“堵车了”等等,或者我们在某项工作失败的时候也会不停抱怨,比如“同事不合作”、“时间太紧迫”等等。但你有没有想过当你在抱怨的时候,实际上是在为自己找借口,而找借口的唯一好处就是安慰自己:我做不到是可以原谅的。但这种安慰是有害的,它暗示自己:我克服不了客观条件造成的困难。在这种心理暗示的引导下,你就不会去寻找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方法。
曾经有一段时间,《鲁豫有约》的字幕中经常出现错字,于是鲁豫和主管们就订下一个严厉的规则:“一期节目的字幕中,错一个字主编和编导各扣一千元钱。”这种几近“恐怖”的处罚规则告诉大家:“没有借口可以找,只要出错就要承担。”果然,高压政策之后,错别字现象就渐渐消失了。
不只是犯错时不要寻找借口,你在工作中遇到各种难题时也不要寻找理由,让自己产生退却的念头。
巴顿将军在他的战争回忆录《我所知道的战争》中,曾写到这样一个细节:“我要提拔人时常常把所有候选人排到一起,给他们提一个我想要他们解决的问题。我说:‘伙计们,我要在仓库后面挖一条战壕,8英尺长,3英尺宽,6英寸深。’我就告诉他们这么多。那是一个有窗户或有大节孔的仓库。候选人正在检查工具时,我走进仓库,通过窗户或节孔观察他们。我看到伙计们把锹和镐都放到仓库后面的地上。他们休息几分钟后开始议论我为什么要他们挖这么浅的战壕,有的说6英寸深还不够当火炮掩体,有的说这样的战壕太热或太冷,有的军官则抱怨他们不该干挖战壕这么普通的体力劳动。最后,有个伙计对别人下命令:‘让我们把战壕挖好后离开这里吧,那个老畜生想用战壕干什么都没关系。’”
最后,巴顿写道:“那个伙计得到了提拔,我必须挑选不找任何借口地完成任务的人。”
借口仿佛一个温情陷阱,能消磨人的斗志,让人遗忘自己的责任所在。工作中,我们与其费尽心思去找借口,不如勇敢担当,这样反而会简单明了,自己也不用那么劳心费神。不幸的是,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或那样的借口,它在我们的耳畔窃窃私语,告诉我们不能做某事或做不好某事的理由,它们好像是“理智的声音”、“合情合理的解释”,冠冕堂皇,却常常让我们沉湎于令人腐化的温床,并为此付出失败的代价。
但也有一些人,无论多么小的责任他都会尽力完成,即便是有困难也不会成为他放弃责任的借口。
不寻找借口,就是永不放弃;不寻找借口,就是锐意进取,要成功,就要保持一颗积极、绝不轻易放弃的心,尽量发掘出周围人或事物最好的一面,从中寻求正面的看法,让自己能有向前走的力量。即使最终失败了,也能吸取教训,把失败视为通向目标的踏脚石。
所以,当自己犯下错误,甚至自己毫无过错,而上司、家人、朋友、客户却都抱怨的时候,不需要去争辩,应当用心去倾听,认真去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情况,反求诸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一旦养成了找借口的习惯,你的工作就会没有效率。抛弃找借口的习惯,你就不会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而沮丧,甚至可以在工作中学会大量解决问题的技巧,这样失败就会离你越来越远,成功将离你越来越近。
要成功,就要保持一颗积极、绝不轻易放弃的心。与其费尽心思去找借口,不如勇敢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