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没有人告诉你的50条权力法则
5635100000039

第39章 法则21 装傻来保护自己 (1)

装傻是一种人生大智慧。每个人都希望比别人显得更聪明。装傻可以满足这种心理。他会感觉自己很聪明,至少比你聪明一些。一旦他意识到这一点,他将再也不会怀疑你可能有更加重要的目的。

在一个小镇上,有一个傻孩子,人们常常捉弄他。其中最为乐此不疲的一个游戏是挑硬币,他们把一枚五分硬币和一枚一角硬币丢在孩子面前,他每次都会拿走那个五分的。于是大家哈哈大笑,感叹一番“真傻”、“傻得不可救药”,等等。

一个女教师偶然看到了这一幕,心中非常难过,她为那些没有同情心的人感到可悲。她把孩子拉到一边,对他说:“孩子,你难道不知道一角钱要比五分钱多吗?为什么要让人家嘲笑你呢?”

出乎意料的事发生了,孩子双眼闪出灵动的光芒,他笑着说:“当然知道!可是如果我拿了那一角钱,以后就再也拿不到那许多的五分钱了。”

这个孩子正是那种貌似愚钝、内心清明的人,他的傻只是一种伪装,那些肤浅的人们在嘲笑他的同时,却扮演了被算计、被愚弄的角色。谁聪明谁傻,从表面上是看不出的,真正的聪明人往往不是光彩外露的。在纷繁复杂、变幻莫测的世界上,那些智者不得不故意装憨卖傻,以一副糊涂表象示之于众人。然而也唯有如此,方称得上有“大智慧”,是“大聪明”。

装傻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是为人处世的大艺术,是保全自我的大手段。

有的人外表似乎固执守拙,而内心却世事通达、才高八斗;有的人外表机敏精灵,而内心却空虚惶恐、底气不足。

人生是个万花筒,一个人在复杂莫测的变幻之中要用足够的聪明智慧来权衡利弊,以防失手于人。但是,人有时候不如以静观动,守拙若愚。这种处事的艺术其实比聪明还要胜出一筹。聪明是天赋的智慧,装傻是后天的聪明,人贵在能集聪明与愚钝于一身,需聪明时便聪明,该装傻处且装傻,随机应变。

老子自称“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而作为老子哲学核心范畴的“道”,更是那种“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似糊涂又非糊涂、似聪明又非聪明的境界。人依于道而行,将会“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庄子说:“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人只要知道自己的愚和惑,就不算是真愚真惑。是愚是惑,各人心里明白就足够了。圣贤将“装傻”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其中的深意耐人寻味。

装傻是人际关系范畴的必不可少的技巧和艺术。

装傻是一种人生大智慧。每个人都希望比别人显得更聪明。装傻可以满足这种心理。他会感觉自己很聪明,至少比你聪明一些。一旦他意识到这一点,他将再也不会怀疑你可能有更加重要的目的。

聪明反被聪明误

有一些人喜欢自作聪明,这样的人往往是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眼力或能力,看问题死心眼儿,看不到事物间的变化,过分自信且又自负,结果在世事的纷争中总是充当别人的炮筒、玩偶或替罪羊,这样的人被称为“自作聪明”,往往是表面看来挺精明,实际上总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可能就是专门给这种人设定的警句。

苏东坡是宋代著名的文人,年轻的时候,他不知收敛,恃才傲物,为自己的“聪明”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有一次他去拜访丞相王安石,等待的时候看到桌上有一张素笺,上面题有两行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他认出笔迹是王安石的,不禁哑然失笑,西风正是秋季的风,而秋季菊花最盛,根本不惧风吹,即使焦干枯烂,也不至于落花满地。这王丞相真是个老糊涂。

苏东坡洋洋得意,竟提笔续写两行诗:“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写完后,他把诗原样放好,便离开了相府。

过了不久,王安石看到诗稿,马上皱紧了眉头,问过下人知道是那个年少轻狂的苏东坡所为,王安石心中很不舒服。

原来在黄州一带,菊花真的会落瓣满地,苏东坡仗着一点小聪明,没经调查研究便妄下结论,结果大错而特错。

第二天王安石便奏明皇帝,将苏东坡贬到黄州做个小官,让他自己去发现孰对孰错。

聪明是一把刀,世上原本就有真聪明与假聪明之分。有的人看似聪明,其实不然。像年轻时的苏东坡,时时处处不忘表现自己、卖弄自己,对于自己的错误竟浑然不觉。所幸“遭遇”的是王安石这样一位正人君子,假如撞上心狠手辣的小人,苏东坡的命运恐怕就不是贬官这么简单了。

千万不要自作聪明,如果你觉得自己很有些过人的智慧,你会很自然地张扬自己、兜售自己、抬高自己。你若真是有几分才学倒也罢了,至多让人觉得你轻浮、狂妄、没有修养;你若根本就是自视过高,其实腹中空空,还要眼高于顶、装腔作势,那就只能落得一个可悲的下场。

有人这样说过,当你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百倍时,你肯定比别人愚蠢万分。

三分“傻气”又何妨

大凡历史上的名人能人、英雄豪杰,都常常是身怀绝技,但他们也都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能人背后有能人”的道理,所以要想赢得胜利,后发制人,都是深藏不露,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不轻易地暴露和表现自己的才能。真正聪明的人,不会自以为是,他们为人处世以谦虚好学为荣。常以自己的无知或不如人而惭愧,从而能够得到更多的学习机会,向别人求教,丰富和完善自我是他们的目的。即使自己确有才智,也不会四处去出风头,不去刻意地炫耀或展示自己,而会克制和忍耐住自己争强好胜的心理。

“出头的橼子先烂”,过于显露自己的才能和智慧,过分地招摇,首先会招致对自己的损害,尤其是会受到怀妒忌之心的小人的攻击。忍耐住这种自我显示的心情,一则能使自己谦虚好学,二则可以保护自身不受损害,有利于自己聪明才智的发挥。

很久以前,有一位富家公子,幼时即好琴艺,长大了,自然也能露那么几手,为此,他也颇有几分自负。

有一次,他在一座寺庙前看到一个闭目打坐的道人,道人身旁有一布袋,袋口露出古琴一角,公子大奇:“这老道也会弹琴?”就上前大大咧咧地发问:“请问道长可会弹琴?”“略知一二,正想拜师。”道人微睁双目,语气十分谦恭。“那就让我来弹弹吧。”公子毫不客气地说。

道人把琴拿出,公子立即盘腿席地而弹,先是随随便便地拨弄了一首,道人微微一笑,不着一语。公子便又使出生平所学弹了一首,道人仍默然。公子恼火了,生气地说:“你怎么不说话,是我弹得不好吗?”“还可以吧,但不是我想拜的师傅。”这下,公子可沉不住气了:“哦,你倒是挺会弹的了,不如让我见识一下。”

道人并不搭腔,只拿过琴来,轻抚几下,开始弹奏,其声如流水淙淙,又如晚风轻拂,公子听得如痴如醉,连寺庙旁的大树上都停满了鸟儿。一曲终了,许久,公子方如梦初醒,立即向道人行起了大礼,拜请为师。

这位道人可谓是“装傻”的大师,明明身怀绝技,却不爱显摆,态度十分谦恭,做人十分低调,与那个争强好胜的贵公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人生旅途中,多些“傻气”又何妨?所谓的“傻”是谦虚、是谨慎、是低调、是深刻……那些“傻气”的人,其实是最聪明、最智慧的人,学习越深入、见闻越广博,越会感到学海无涯,自己的能力却是非常有限的,因而总能从自己身上发现这样或那样的不是,从而收敛锋芒,更加努力地求知、进取。

这个世界变幻莫测、纷繁复杂,“傻气”的人们无暇张扬自我,只会低着头不断地充实和丰富自己。只有井底之蛙才会对着头顶的一片天空自负地呱呱大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