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奇特的散文集。
它不是按风格流派编的“酬唱录”。“情调弗同,风格迥异,或反思,或歌泣,或储蓄凝重,或激情奔腾”,65篇作品,65支心曲。
它不是按年龄职业选的“主题歌”。从九十有五的老哲翁,到年方十七的小才女;从教师、学生、记者,到诗人、作家、编辑。
它分开,是65支波光粼粼的弦管独奏,它聚拢,则是一首大江东去的交响史诗。
90年前那遥远的钟声,推出它第一排舒缓的音符;五四风暴中惊天的呐喊,敲响了它雄壮的定音鼓。不论从千年古都搬到四季春城,不论红楼沙滩变为湖光塔影,有一个宏大的主旋律一直回响在中国的大地上,那是一种眼前的柔美与历史的雄健的合成;一种朝朝夕夕的弦涌之声与岁岁年年的奋斗呐喊的合成,“一种勤奋的充实自身与热情的参与意识的合成”,这种种合成终于像神意一样在阔天幕为这本书题上了它不朽的大名——《精神的魅力》。
这是北京大学90周年校庆结出的一枚硕果。
一位入学不到一年的女生说:“那天看到一本《精神的魅力》,我一口气读了一个晚上,第二天醒来,身上有一种冲动。我明白了以前对北大了解得是那么肤浅,北大的确有一种精神,有一种精神的魅力。”
这魅力,正是这部30万言佳作的魂魄所在。
90年了,从谭嗣同横刀向天笑,到今天。中国90年的历史,证明了北大这座最高学府无愧于这样的称誉:“站在历史潮头,推动历史车轮前进。”可以说,近百年来我们民族精神的每一步跃进,都刻下了北大的名字。从戊戌变法到五四,从一二·九到一二·一,从“振兴中华”到“小平您好”……
“这真是一块圣地。近百年来,这里成长着中国数代最优秀的学者。丰博的知识,闪光的才智,庄严无畏的独立思想,这一切又与耿介不阿的人格操守以及勇锐的抗争精神相结合,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精神魅力。科学与民主,已成为这圣地不朽的灵魂。”
这是北大人狷傲而坚定的声音。正是这种魅力,使得北大不论搬到哪里,都是“群贤毕至,长幼咸集”。有一位著名的“青年导师”,已届知命之年,仍然住在一间10米斗室。这里常常要举行10来个人的随意沙龙。常常是一边高谈着人世间最高尚最严肃的话题,另一边却杯翻墨洒,连手忙脚乱的自由都没有。但是他没有离开北大,“一个永远的诱惑,蛇一样缠绕着我的灵魂。漫长的苦斗,痛苦的牺牲……啊……”他的研究生都说他是“中了鲁迅的毒”。
如果说世上有苦恋,这就是种苦恋。你可以说它悲凉,因为这些人一声声呐喊于天边的旷野,而得到的常常是漫天风沙。但你不如说它是悲壮,因为这些人从未因风吹雨打而嘶哑了自己的喉咙。当校庆演出唱到“北大,不灭的自由火种”时,有多少泪水奔涌在掌声里。百年来的中国历史,不正是亿万人民跟随他们的先锋队奋争自由的历史么?
曾有两名研究生写过这样的歌词:“北大,你是中国的号角,你是自由的旗帜。”似乎由于口气太“狂”了,没有被采纳。但这两句话的确概括了某种史实。从书中的第一辑可以看出,老一代的北大人是怎样“在那独特的风格与气氛的熏陶下,思想渐渐有了雏形的,并从那里,开始了我一生所走的路”。从第二辑可以看出,由北大熏陶出的人,“走出去,无论到哪里”,都“带着我的思索”。从第三辑可以看出,北大的人无论更换了多少代,“你无论走得多么远也走不出我的心”。正像陈建功说的那样,“不管是庄严是调侃是忧郁是反讽,它们都是被禁锢的精灵冲出瓶口的呐喊”。
如果要说这本书有什么缺点的话,那就是,它带给我们一种不太好受的“生命之重”。它那自由的喧嚣在我们中国的大地上显得还是那么超前,那么血气方刚的刺耳。因为发出这喧嚣的,是我们国家的一座圣坛,“这处人心的圣坛用它的自由使我受到拘束”。
石在,火是不会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