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专栏四海测验背后的秘密(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看小说)
5757700000087

第87章 天地之中

张忠诚和顾碧彤从王老师家走了之后,王老师就回家睡觉了,可是她一直睡不踏实。她总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才对,做些什么呢?她问自己。

如果张忠诚和顾碧彤在国家测绘科技馆顺利地拿到那块正方案——王老师对此毫不怀疑,那么他们下一步的行动肯定是要去内蒙古大草原寻找那批宝藏了。他们首先要去的地点,按照地理坐标来说,经度就是河南阳城观星台的经度,纬度就是《四海测验图》背面记载的“上都”的那个纬度。纬度他们可以随时测定,可是河南阳城观星台的经度谁又去测量呢?虽然百度上也有阳城观星台的经度,但那只是个约数,并且也不知道百度上面的那个经度是在我国哪个坐标系下测出的。要想精确得到河南阳城观星台的经度,必需的去实地测量一下才行。看来这个只有我自己去测量了,再说了那儿也是个和测量有关的景点,可是王老师之前并没有去那个景点旅游过。做了这个决定之后,王老师才睡踏实了。

第二天一早,王老师吃过早饭后,去学校的教务处开了一张要到河南告成镇做测量工作的介绍信,就登上了开往河南的火车。

王老师是在河南省的省会郑州下的火车,但是她的目的地可不是这里,她还得到河南的登封市,再从登封市去告成镇。

登封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中岳嵩山南麓。登封虽然是个人口不到百万的县级市,但由于闻名海内外的少林寺就位于登封市的境内,是中国的“武术之乡”,所以其名声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响当当的。郭守敬在主持“四海测验”期间修建的观星台也在登封境内,不同的是少林寺在登封县城西北12公里的少室山麓五乳峰下。郭守敬修建的观星台却位于登封市东南11公里的告成镇。它们和登封市处于一条西北走向的直线上。

登封市没有火车站,王老师在郑州市下了火车后,她又转乘大巴到的登封市。大巴到了登封市,王老师下车找了一辆出租车。听说她要去郭守敬建筑的观星台,出租车司机也没有多问,用了不到半个小时,就直接把王老师载到了告成镇正北面的一处红砖砌成的院落外。

王老师进了院落后,她先是找到了观星台的管理处,由于她来这里要做测量工作,所以必须得向管理方说明。管理处的一位领导看了王老师学校开出的介绍信之后爽快地答应了,并且那位领导还叫来了一名年轻的管理人员陪同王老师前往。

出了管理处,那名年轻的管理人员开始介绍自己:“我姓周,你可以叫我小周,或者周同学。”

尽管王老师这次的测量工作有点简单,只是测量一个地点的经度值。但她还是按照一名普通的测量队员装扮了自己,她身穿一身蓝色运动服,脚踏一双李宁牌的登山鞋,肩上背了一台北斗导航仪,她像个刚刚毕业的大学女生那样还把长长的头发扎成了马尾状。这身打扮使她看上去就像个野外实习的女学生,可不像是个老师,难怪这位年轻的管理员误认了。

王老师并没有向这位管理员解释自己可是有十几年工龄的老师了。她说:“小周、周同学,我看还是称呼你小周老师比较贴切。”

“老师,那可不敢当。”周管理员谦虚地说。

“怎么不敢当了?我有问题要向你请教呢!对于你们这个地方我可是没有你熟悉。”

“你想知道些什么,我尽力?”

“我想知道这个地方在古时候为何会被叫做阳城?后来又怎么改成了告成呢?”

“在古代它是曾叫过阳城的,这个在《孟子》一书中就有‘禹避舜之子于阳城’的记载,至于它为何一开始叫阳城我就不清楚了。至于它后来被改成了告成,那是因为武则天到嵩山举行登封大典后,到达了这里,为庆贺大功已告完成,就把阳城改成了现在的告成。”

说着周管理员带着王老师进了一处院落,王老师看见一座梯形的水泥石台上立着一个长方形石碑,石碑上刻有“周公测景台”五个像是鬼画符的浅绿色字体。

“这就是观星台?”王老师惊讶地问。

“观星台?不,这是周公测景台。”周管理员指着石碑上面的字说。

“我要测量的是天地之中的观星台,可不是周公测景台呀。”

“天地之中的观星台?”小周管理员不理解地看着王老师,“古人说的‘天地之中’指的就是这座周公测景台,可不是你说的郭守敬建造的观星台。你说的郭守敬观星台在这个的正北面。”

王老师顺着周管理员的手指看去,他看到“周公测景台”北面小房子砖瓦的顶部露出了一截青砖砌成的石墙。

王老师问:“这才是古人说的‘天地之中’的‘中’?”

“对。”

“可是,为什么?你能和我详细说说吗?”

“哦!这可有一段很长的历史故事了。话说在西周初年的时候,残暴的商纣王被雄才大略的周武王所灭,可惜劳累过度的武王坐天下不到两年就一命呜呼见上帝去了。于是,他把天下大任不由分说地卸给了还在襁褓中的儿子成王。连话都不会说只会吃奶的孩子只是个精神象征,天下大事只好委托武王的四弟周公姬旦代劳了。可是,武王死后,周公姬旦却遭到了他兄弟们的嫉妒,有管叔、蔡叔联合纣王的儿子武庚武装反叛。后来,忠心耿耿的周公姬旦亲率大军,经过三年艰苦卓绝的战争,才重新统一了天下。动荡后的周公姬旦痛定思痛,总结历史教训,他认为周王室所在的镐京位置偏西,镐京就在今西安市长安区西北,是西周时代的首都,又称西都,对统治四方不利,常有鞭长莫及之患。于是寻找‘天地之中’,把王室定在‘天地之中’的地方,以便统领天下万民,就成了当务之急。”

“那他最后是怎么寻到这里的呢?”

“这就不得不说到我国的‘地中’概念了。‘地中’是中国古代宇宙结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古人对天地形状的认识有关。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古人就产生了天圆地方的观念,他们认为天地分离,天在上,地在下,并且地是平的。既然地是平的,其大小又是有限的,地表面当然有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地中’。哪里是这个‘中’呢?我们还真得佩服古人的想象力,他们把大地南北东西的距离想象成各有三万里,三万的一半必定是‘中’。可是怎么测量呢?拉尺子丈量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山高路远,云水隔阻,于是他们就想到了测日影。”

“他们是怎么测量的?”

“哦!这个——你知道圭表吗?”

“知道,圭表是我国古代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直立于平地上测日影的标杆和石柱,叫做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

“你知道圭表我就好解释了,《周礼·大司徒》记载了以立表测影确定地中的具体方法,简单地说,就是把一个八尺高的木表垂直插在土圭上,观察每天的投影变化。投影最短的那天定为夏至,投影最长的那天定为冬至,从冬至到夏至中间的那天是春分,从夏至到冬至中间的那天是秋分,这样一年四个季节也就分出来了。古人认为夏至那天投影长度在一尺五寸的那个地方必定是‘天地之中’的那个‘中’,因为一寸代表一千里,影长大于一尺半偏北,小于一尺半偏南。周公就是按照《周礼·大司徒》中这样的记载开始了他的测量工作。之后,他们在全国不同的地方遍置测量台,结果就在这个嵩山之阳,禹都阳城的地方,夏至那天的投影正好是一尺半。于是,周公宣告‘天地之中’找到了。正好这里高山拱卫,风云际会,阴阳交合,正是天地相通之处。周公又在这‘中’方圆几百里的范围,找适宜营建国都的地方。于是,在太室西北一片水草丰美之地就选定了新国都的位置,后来周公征调几十万奴隶,用了九年之力,才建造了九里见方的新都,定名‘成周’,这就是现在的洛阳市了。”

“那么后来呢?这座周公测景台就是那个时修建的了?”

“不是,周公那时建筑的是座土圭,就像是小孩子摆家家玩一样,即用石块在地上围一圆台,覆上土平整夯实,在平整的地面上设固定的标尺,就是‘圭’了,又在平整的地面中央立一标杆就是‘表’了。我们面前的这座是唐玄宗开元十一年,也就是公元723年。由太史监南宫仿周公土圭旧制建成的,它一直保存至今。你看这座石圭石表通高三点九五米,分上、下两部分:下部是方形的石座,上小下大呈柳形锥体,这是‘圭’,高约一点九六五米;上部这个长方形石柱,就是‘表’了,高约一点九五六米,合唐开元尺子的八尺。石表北面距石座上面北边沿三十七厘米左右,约合唐开元尺一点五尺。八尺之表,夏至之日,影长一尺五寸,从而算出当时测影所在地的纬度为34.3度,这一天的影长正好与石座北上沿的长度吻合。石座下部四周刚好看不到影子,好像这一天无影,故我们又称此台为‘没影台’。”

哦!一个天地之中原来有这么传奇的历史故事,听了周管理员的介绍,王老师在心中暗叹。介绍完周公测景台,小周管理员带着王老师来到了周公测景台的北面。两人转过拐角,王老师看到了一座高大的青砖石结构建筑。

这就是公元1276年,由元代科学家郭守敬建筑的观星台了,它的作用是‘昼参日影,夜观极星,以正朝夕’。这座观星台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保护较好的天文台,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建筑之一,1961年3月4日******公布这座观星台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观星台由台身和石圭两部分组成,台身高9米多,形状呈覆斗状,台身的两边还有向上的盘旋踏道环绕。王老师顺着盘旋踏道登上了观星台的顶部,她看到台顶还有两间小室,从两间小室的中间向下看,她看到了俗称‘高表’的凹槽。在凹槽正北是三十六块青石平铺的石圭,又被称作量天尺。

听完周管理员的介绍,看完这两处建筑,王老师疑惑了:“天地之中”的“中”应该指的是周公测景台,可是后来郭守敬又在此建立了观星台,郭守敬当年究竟是以那个建筑作为其经线的延伸地呢?

王老师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小周老师,小周笑着说:“这座完整的院落现存的建筑:照壁、大门、戟门、周公测景台、周公祠、观星台、帝尧殿等的中轴线都在同一条经线上,不信,你用你带来的北斗导航仪测量验证一下不就知道了。”

听了周管理员的话后,王老师把她背来的北斗导航仪分别放在了周公测景台和郭守敬建造的观星台上分别做了测量,最后她测出的这两处的经度值还真的相差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