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诱人的海洋
5810500000071

第71章 在波峰浪尖上跳舞——航行

小问号

与潜水相比,人类航行的历史要悠久得多。与航行有关的元素,如导航、船只等,都有许多可圈可点的诱人之处。它们像海洋一样,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那是浪漫诗人笔下的浪漫风景,现实生活中的航行并非易事,有人把它比喻成“在波峰浪尖上跳舞”也一点不过分。从一根顺流而下的原木为人类提供最古老、最简单的水上旅行开始,到乘坐豪华的游轮畅游四海,已有着天壤之别,其间有着多么漫长的探索史,凝结了多少的智慧和汗水!那么,在茫茫大海上,人类为什么不会迷失方向呢?人类又是怎样从划动两只木桨的一叶孤舟,到今天利用太阳能、核能作为动力的高级轮船?

人类是不安分的动物,祖先就喜欢开疆拓土,从陆上行走到海上逐梦,一刻也没有停息过。

早在公元前2500年以前,古埃及就有人驾驶帆桨船沿地中海东航至黎巴嫩,古希腊人毕菲在公元前4世纪在海上探险中发现了不列颠群岛,那时,他们根本没有导航仪器,更不要说先进的通讯工具了,只能根据对天上星斗的观测,或者不同季节海水的变化等来决定航行的方向,特别是北欧海盗,在茫茫大海上来去如风,昌盛一时,让生活在21世纪发达国家的航海者也暗自惊叹。

我国殷商与西周时期,人们除了会制造船舶之外,已能制成帆并利用风力航行。不过,这时的帆一般使用在陆地江河航行中。随着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海上活动的兴起,人们把中国东部外侧的不同水域划成“北海”(今渤海)、“东海”(今黄海)、“南海”(今东海)。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对二十八星宿和一些恒星进行了定量观测,并取得了可喜成果,并把海上航行与天文学相结合,利用北极星为航行定向。秦汉时代,人们已开始自觉使用季风航海,中国人已掌握了西太平洋与北印度洋的季风规律,并已应用于航海活动。据《汉书·艺文志》载,西汉时海上导航的占星书已有《海中星占验》十二卷,《海中五星经杂事》二十二卷等有关书籍总计达一百三十六卷之多,可能是中国航海人员记载航海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天文经验和规律,内容应是记录航海中对星座、行星等位置判定以确认航线。唐代天文定位术的发展,集中体现在利用仰测两地北极星的高度来确定南北距离变化的大地测量术。宋以前的航海指引,一般是凭天象、天体识别方向,夜以星星指路,日依太阳辨向,至北宋时期,航海技术开始了重大的突破,已能利用指南针航行。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是世界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突破,是中国对世界文化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在航海中,不能没有航标,它点亮了航海者心中希望的灯火。看到了它,就像晚上看到了自家明亮的窗口。最早的航标是在地势显要的山头或岛上垒起石块,点燃柴火或一盏盏油灯,让海上归来的船只找到可以安全通过的航线。1904年,瑞典科学家发明了乙炔点燃发光的航标灯,引导人们安全渡航,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可见这一发明的伟大的意义,以及航标在航海中的重要作用。现在,指示海上导航的“路标”伴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有了激光灯塔、有问有答的雷达应答浮标、三色导航灯、可变光磁灯塔等。如果在海面上遇到了迷雾或大雪,设立在附近指定岛屿上的报警器还会发出不同的音响,有的还会利用风吹作响的哨声,让舰船收听辨别的航向,有的还在重要的海域设有无线电台,舰船能够利用无线电来定位导航,不再受视线的限制。航标,以无私而博大的爱,为所有航行者默默地指引着前进的方向,带去温馨的关怀。

在航海的征程中,船只的变迁无疑是最让人类难忘的。公元前2900年前后,埃及人最先用上了帆船。从那以后,一直到18世纪以前,帆船一直在海洋交通工具中占据着统治地位。在距今500年前,开始出现了用3~4根桅杆的多桅帆船,这种船坚固耐用,不怕风浪,在浪尖上舞蹈也不会出现什么太多的危险。只是它的速度太慢,完全依靠人力划桨或借助风力来前进,到了18世纪,机器动力船诞生了。1783年,第一艘轮船下水。1802年,英国人薛明采用瓦特改进的蒸汽机建造了“夏洛蒂·邓达斯”号机动轮船,可是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同。1807年,来英国考察的美国科学家富尔顿知道了这一消息,立即着手改进和研制新的机动船,并在这年7月,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艘机动轮船,时速达6.4千米。1836年,英国的“阿基米德”号使用了螺旋推进器,在遭遇一系列失败后,把长螺杆变成短螺杆,并于1845年制造出英国的“大不列颠”号,它是世界上第一艘螺旋桨推进船,把航海速度向前大大地推进了。现在,有了豪华的大型客轮,就像高级宾馆一样,里面不仅有客舱,还有餐厅、商店、电影院、舞厅、游泳池、健身房、邮电所、观景长廊等,有了能够腾空飞行的气垫船,既可以在陆地上行驶,又能在海面上漂游,还可以离开水面飞行,英国制造的最大的全浮式气垫船能够装载416名客人、55辆汽车。

回眸人类的航行史,各种各样的船只相继创造出来,船身也从木制的到皮制、铁制、钢制等,有了发动机,装上了螺旋桨,从由蒸汽或柴油发动机提供动力,到用上太阳能或核能作为动力的船只,时速竟然达到了500千米以上,这是古人无论如何也不敢想象的。科技,为人类在“波峰浪尖上跳舞”提供了安全的舞台和腾飞的翅膀。

“小档案”

古人开始并不会制造船只,只是因生活所需要,学会利用树干或树根来漂流,后来才从漂流的木头渐渐演化为独木舟。早期的独木舟中空部分是烧出来的。在哥伦布登上美洲大陆之前,独木舟是南美洲游徙民族唯一的一种船,一般有60英尺长。非洲的一些独木舟,如喀麦隆的独木舟还刻有花纹,而同一时期的苏丹人独木舟则比较粗糙。后来,有的人把独木舟做成了兽皮船或树皮船,如火地岛的雅马人会用鲸鱼须把三块树皮粗糙地连缀在一起,做成树皮船。北极圈内的猎人会用桦树皮做独木舟,比火地岛上的独木舟要先进得多。一些非洲部落,如苏丹中部地区的人,还会做另一种水上交通工具木筏。再后来,有了皮筏,在美索不达米亚、努比亚、印度和巴比伦的河流上,古人把皮筏作为重要的水上出行工具。那是一种牛皮筏,做在有弹性的木架上,远看像一把张开的伞。在北亚地区,大皮船是海豚皮做成的,并用动物肠织成了帆,而且帆既有正方形,又有椭圆形的,船也出现了单桅和双桅的,还学会用大石头或装满石头的篮子作为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