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要善于细心地观察孩子,从孩子的一举一动和只言片语中去发现孩子的求知欲。
——〔美〕布鲁尔·卡特
孩子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育的意义,就是要充分满足孩子的这种求知欲。教师和家长都应尊重和爱护儿童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可以说,一旦孩子拥有了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那么,他们实际上就是走上了成才之路。
美国的父母大多重视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努力培养孩子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孩子的学习、生活和其他活动的过程中,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对孩子“设疑”,从而引起孩子对问题的注意和思考。
大多数美国父母总是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学会与孩子进行语言交流与沟通,从孩子的一系列行动中发现孩子的求知欲。
美国父母十分懂得用激励与赏识的方法激发孩子的求知欲。这是因为,激励是培养孩子求知欲的营养剂。激励对孩子的心理上有着“暗示的效果”,这种暗示对孩子往往能发挥奇效。美国父母大多懂得用这种暗示的方法,往往能使孩子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并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
美国父母的教子智慧
如果你发掘孩子潜藏的天赋,孩子会变得自信和自尊,这就会增强他们自己在学校解决难题和学习的信心,帮他们确立目标,使他们在假期或课外以至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完成他们想做的事情。
求知欲是人类最珍贵的潜能之一,如果父母不懂得启发、引导孩子的求知欲,将是令人极其遗憾的失误。
学习不仅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的课堂学习。对于有互联网使用经验的青少年来说,以往“学习”的概念既是狭隘的,也是落后的,只会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堂学习的学生并没有真正学会学习。
触觉可带给孩子经验,帮助孩子认识事物,增加他们的记忆和加深印象。
美国父母的家教理念
1.求知欲是促进孩子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动力
什么是求知欲?求知欲是推动人们自己去探求知识并带有感情色彩的一种内心要求,它是探索、了解自己所未知事物的欲望,是人们追求知识的动力。人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碰到问题、面临任务、感到自己缺乏相应的知识,就产生探索新知识的冲动,这种情况多次反复,求知的冲动就逐渐转化为人的内在的求知欲,这种求知欲能够促使人坚持不懈地探究知识。
求知欲在孩子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是一种可贵的主动求知的表现。一个求知欲强烈的人,总是用好奇的目光注视着周围世界的一切事物,从中捕捉自己需要的奇妙的猎物、获取新的知识。达尔文出于对昆虫的好奇,有一次看见三只甲虫,他只有两只手(一只手捉一只),于是就用嘴含一只。爱因斯坦的父亲给他买来一个小罗盘玩,小爱因斯坦拿到这个玩具,高兴极了,摆弄来摆弄去爱不释手。忽然他的眼睛被玻璃下面轻轻抖动的那根红色小针吸引住了。他把罗盘翻转过来,倒转过去,可罗盘下的那根小红针,老是指着原来的方向不变。他好奇地问父亲:“爸爸,这根小红针怎么老是不变方向呢?”父亲没有马上回答孩子的提问,而是对孩子说:“你再好好思考思考。”就这样,一个小罗盘唤起了这位未来科学家探索事物原委的好奇心。可见,求知欲具有神奇的效力,它能激发起学习的热情和毅力。
求知欲强烈的人,思维活跃,爱提问题。而涉世未深的孩子正处于见到什么都想问“为什么”的时期。孩子爱提问题,而好问才能真正学到知识,也能促进大脑的发育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孩子通过不断提出问题和探索问题的积极思维活动,促使了其大脑神经细胞的发育,提高了脑的功能,促进了智力的发展。对事物强烈的求知欲,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许多大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起始于对事物的好奇和探索。
——〔美〕埃·伯克普里斯特由于对“甲虫在瓶里窒息而死”感到好奇,经过30年的艰苦探索而研制出氧气;瓦特对“开水壶盖跳动”的好奇,驱使他探索,发明了蒸气机;富兰克林由于发现“毛皮摩擦过后玻璃棒能吸引纸屑、头发”,经过探索,而发明了电。总之,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是创造成功的开端和必要的条件,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孩子求知欲的激发胜于知识的传授
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网。知识就是“鱼”,而求知欲就是“网”,求知欲的培养要远远胜过知识的传授。
当今世界教育的总趋势,是在人才素质上开始侧重培养这样的人:有旺盛的求知欲,有准确的选择力,有勤奋的自学力,有理论的创造力,有独特的组织力和实践中的决策力,仅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爱迪生把一个电灯泡的玻璃壳交给助手,要他计算一下灯炮的体积。因为灯泡的形状并不是一个很标准的圆,所以助手弄了一个上午,也没有计算出来。爱迪生从外边回来,看见助手还在计算,不禁很惊讶。助手没有完成任务,也很不好意思,连连道歉,并说这个形状很不好计算。
爱迪生没有说什么,他接过玻璃壳,在里面注满了水,然后倒进量杯里。
结果一下子就出来了,而且绝对准确,助手惊得目瞪口呆。同样的知识在不同人的手中,作用是不相同的。
所以,爱迪生可以成为伟大的发明家,而那个助手却不行。
这是一个很令人深思的例子。发达国家在数十年前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并使教育向这方面靠拢,努力发掘人的能力。从全局来看,前苏联的教育在宏观控制上有战略远见,他们已经取得了重大的政治经济效益,使前苏联的军事、科学、生产力和综合国力都能居世界的领先地位。如果不是管理体制僵化,前苏联会释放出更大的社会能量。
美国的教育改革是在微观上起步的,在激发个人广阔的创造力方面,也取得了战略的主动。美国教育的改革不断冲破传统的如果你发掘了孩子潜藏的天赋,孩子会变得自信和自尊,这就会增强他们自己在学校解决难题和学习的信心。父母应帮助孩子寻求发展才能的机会,鼓励他们做那些难度大的工作,使那些“潜藏天赋”成为快乐和发展的源泉。
——〔美〕诺曼·皮尔教学论,企图解决现实存在的矛盾,比如学习时间有限而知识无限的矛盾;重视掌握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力求以少胜多、以一驭万;重视学生的发展,倡导发展型教学;按学生心理教学,开发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美国的教育改革,是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它力求不违背人的天性和自然规律。
人们的习惯性思维认为:学习只是孩子的事情,工作之后的人们将走出学习和求知的门槛,但事实上,学习和求知是不分阶段的。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与求知将是面向全体公民的,它把一切具有教育功能的系统都联系起来了,它具有整合性的特征;求知是持续的,它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同时也是全面的,它向人们提供所需要的涉及生活和工作空间的各种知识,终身求知是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年龄阶段,来选择任何适合自己需求的知识来学习。求知与工作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个阶段,而是两者相互交叉进行或同时进行,也就是说,每个人的一生不可能是工作的一生,但一定是不断求知,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生活的一生。因此,从小培养了孩子的旺盛求知欲,就可以使孩子具备努力驱动自己求知的动力,让他们自觉的、发自内心地去探求知识的宝库;如他们有分析的天赋,就建议他们以逻辑顺序来学习各类知识;如果他们具有艺术天赋,哈佛大学教授丹尔·罗宾逊说:就让他们用插图来记忆资料。
美国父母的家教方法
1.为孩子营造求知欲的家庭氛围
父母的教育行为对孩子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杰明·布鲁姆所进行的研究为父母的这种影响提供了证据。他所领导的研究人员深入地访问了一些才能出众而且非常成功的年轻专业工作者(年龄在28—35岁),他们的职业包括教学研究、神经病学、古典钢琴和网球这些被公认为具有高难度和竞争性的领域。研究发现:这些人在接受普通教育、专业训练和后来取得成就的过程中,一个最普遍的特点就是他们父母的热心参与。
克拉克先生对中小学两个阶段中来自低收入家庭,然而具有积极动机的高成就者进行了长达10年之久的研究。这项研究使他得出结论:这些学生能取得较高成就与生长在“有效家庭”中有重大关系。
正如有效学校一样,有效家庭具有一系列易于识别的特征。能帮助孩子在学校和生活中取得成功的“有效家庭”,通常都能向他们的孩子展示出若干肯定性态度和行为。克拉克认为有效家庭具有下列一些特征:
(1)具有一种控制孩子生活的情感
有效的父母相信他们能对子女的学业以及个人的发展产生影响。即使在他们生活很贫困的时候,他们仍然对未来抱有坚定的希望。他们不但能聚精会神地去听自己孩子的讲话,而且也有时间听听其他孩子的叙述,让孩子们了解到他们的家庭是一个能获得支持和理解的安全港湾。
(2)做到经常性地将高期望值传递给孩子
他们相信:为了学习,孩子自己负有上学、仔细听讲和积极参与的责任。他们信奉祖辈们流传下来的格言:“如果你想出人头地,你就得去上学。”虽然在孩子们读完高中以后,他们也许不再要求孩子继续读书,但是他们通常很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某种非正式的继续教育或培训。他们的孩子认识到:渴望在学校取得成功是顺乎情理的事情,而且应该具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3)对未来,家庭里怀有向往成功的理想
他们为每个孩子描绘出个人成功的幻景,并且拟定出实现这些理想的计划。大多数家庭抱有的理想,都把健康、丰厚的物质待遇和一种积极的精神生活以及对社会的贡献结合起来。为了实现他们的理想,他们与孩子谈论现在和今后要采取的具体步骤。这使他们的孩子了解到,获得良好的教育,是实施这项计划的主要部分。
(4)树立刻苦学习的观点是成功的关键
父母要告诫孩子:在很多方面,个人的努力是成功的关键。要强调,对个人未来前途关系重大的因素不是命运或遗传基础和漂亮的长相,而是勤奋刻苦的工作。要使孩子相信,成功来自他们本身的内在动机和信仰。
(5)具有一种积极而非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
家庭应反对懒惰,帮助和指导孩子参与对身心有益的活动。要时刻关注孩子学业计划的进展和业余学习的情况;要鼓励孩子去利用学校和社区所拥有的有益于身心发展的资源;这些父母了解他们孩子活动的场所以及与哪些人为伴。他们鼓励孩子与那些对读书学习具有相同价值观的孩子进行交往。他们的孩子倾向于认为“一个人在生活中,不但应学会接受生活的恩赐,同时也要学会给予。”
(6)每星期进行25—30小时以家庭为中心的学习
周末是以家庭为中心学习的最佳时刻。其中有些时间包括做家庭功课或闲暇阅读。这些家庭从更广泛的意义上去看待学习,他们把业余爱好、游戏竞赛、家务事、体育运动、有组织性的青年活动、家庭郊游以及带有创造性的幻想,都视为具有积极意义的学习活动。
(7)家庭被看成是一种互相支持的系统和一个解决问题的团体
从很早的年代起,有些母亲就让每个孩子承担一些与年龄相适应的家务活。在父母不全和双职工的家庭里,年长的孩子通常要担任年幼的弟妹的指导者。通过长期承担一定量的家务活,孩子们渐渐体会到一种被别人需要的感觉,并能为他们的家庭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8)与教师保持经常性接触
有效家庭积极地参与到教师—家长团体和学校活动中去。他们会去察看他们的孩子所取得的进步,并且一般都要与教师进行合作。他们想了解如何能通过家庭活动来支持学校的功课。孩子把父母和老师看成是帮助他们在学校取得成功的一支统一的力量。
当家庭和学校在孩子的学习上协调一致的时候,便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动机。如果在一个家庭中,勤奋努力被认为是学习的一个必要前提,而且父母双方和祖辈都完全一致地支持这种观点,孩子必然会了解、接受和认同这种价值,从而努力培养这种品质,最终培养出旺盛的求知欲,一如继往的坚持下去。
2.唤起孩子的求知欲
求知欲是人类最珍贵的潜能之一,如果父母不懂得启发、引导孩子的求知欲,将是令人极其遗憾的失误。
莫扎特4岁时作曲,门德尔松作曲时9岁,亨德尔作曲时11岁,蒲柏发表诗时12岁,彭斯发表诗时14岁。亨利·福特开始担任一个手表修理工时因为太年轻,以至于让他的雇主发现不让顾客看到他在工作台上更好一些。
但是凡·高直到成为一个成年人才开始作画,甚至在那个时候他也不被人们承认是一个“合适的画家”。他的绘画作风太富有创新精神了。美国作家和儿童书籍插图画家莫里斯·森达克在学校时被发现只有中等智商,但是他的卓越才华给数百万儿童带来了快乐。
许多最终成为著名人物的人在学校时并不总是很出色的。爱因斯坦就是一个例子,丘吉尔也是一个例子。人们通过对400名杰出的人物的调查发现,虽然他们都爱学习,但是其中有3/5的人在学校时成绩比较差。然而一旦他们的潜能被激发起来,就没有什么东西能阻挡他们了。
许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创造性的人才,很想帮助他们,却又常常不得其法,甚至误了孩子。其实,家长可以先从一些基本方面做起,例如可以让孩子参加各种特别的学习班,观察他们的反应,多带他们去观看各种展览,包括有关自然科学方面的展览,如海洋生物、天文地理、恐龙表演等,同时也不妨让他们接触一些有关概率与统计、时间与金钱以及逻辑与推理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此同时,家长自身必须认真学习,吸取各种新知识,引导孩子并给他们作榜样。
保护孩子的创造性固然很重要,但是假如家长、教师不能发现孩子的创造性和特殊才能,鼓励他们发扬发挥,同样也是忽视、扼杀孩子的创造性与特长。专家建议发现孩子求知欲的方法家长不妨细心观察你的孩子,从以下各方面去发现孩子的求知欲:
①你的孩子是否善于背诵诗词文章,当你在他非常熟悉的故事中更换一个人名,变化一下情节时,他是否会立即发觉并予以改正,或者孩子自己就喜欢讲故事,特别是在别的小朋友面前讲得有条有理,有声有色。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表明你的孩子富有语言才能。
②孩子是否注意家长的情绪、行为,感觉到家长的兴奋或伤心;是否很喜欢扮演各种角色,模仿人物、动物,并且擅长自己编故事、做小导演、演主角;孩子初次接触陌生人时,是不是常对你说,这人像以前见过面的某某。如答案肯定,表明孩子对人、对事物的观察、认识能力很强。
③孩子是否常常连续追问“为什么?”“天上有什么?为何有雪花又有雨?”“人吃饭,小白兔怎么吃草?”若答案是肯定的,说明你的孩子数理逻辑才能突出。
④孩子是否能轻而易举学会骑车、玩游戏机,是否行动举止潇洒美丽,是否善于模仿他人的表情、动作。若是肯定,可以视为这孩子的运动知觉能力强。
⑤孩子是否喜欢音乐,家长教唱的歌曲或从电视、收音机中听来的歌,是否过耳不忘,且乐于歌唱,是不是喜欢听各种各样的乐器,并热衷于自己弹奏。是的话,这孩子具备良好的音乐才能。大多数孩子不会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创造性和特殊才能,有的特别怕背诵、记忆,理解能力却不同凡响;有的不爱学习、顽皮,运动反应机能却很突出;有的害怕算术、加减乘除;但画画却别有心裁。因此有的家长、教师因孩子没有在自己希望的方面表现突出,又没能发现孩子的特长,就简单地否定孩子,放弃对他的着重栽培,让他的创造才能就此自生自灭,甚至予以打击、嘲笑,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著名前苏联教育家利特维诺夫在回忆录里谈到自己早年的一个名叫尤齐克·安托诺维奇的同班同学。尤齐克复述不了简单的故事,做不出最容易的习题,背不全简短的课文,甚至不能正确地写出最简单的成语。简而言之,尤齐克在功课上的表现十分愚笨,令人怀疑他的智商。可是,他在钓鱼上却判若两人,成绩惊人,轻而易举就打破了使用第一流渔具的成年钓鱼者的记录。利特维诺夫这样描述他的才能:“切不要以为钓鱼者的技巧只在于身体灵活和会拉钓竿……不!钓鱼能手首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否则就不可能熟知他垂钓的池塘中的鱼的脾性和习惯。他应当像个实验室,精通大自然,晓得天气的变化,也知道天气怎样影响鱼的活动。一句话,他差不多是个科学家、博物学家,也许还是个艺术家。他一定也是聪颖的。不然,他不会像尤齐克那样,自如地运用钓鱼能手所必需具备的这一切复杂知识。”像尤齐克这样的例子,并非个别,20世纪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中小学的学习成绩并不好,记忆力尤其较差,记不住单词,背不熟课文,语言科目的成绩总是处在下游,以致于他的希腊文教师作出如下判断:爱因斯坦将一事无成。爱因斯坦后来进了大学,也仍然被教师认为是不会有什么出息的学生。
一生作出八千多项发明、对人类生活的改变有重大贡献的大发明家爱迪生,同样在学校里被教师觉得愚不可教,只上了短暂的一两年小学就回到家中。庆幸的是爱迪生的母亲从生活中得出结论,儿子是聪明的,他只是不适应、不喜欢学校的教育方式,于是,爱迪生的母亲决定自己来教育他,鼓励他的爱好、兴趣。就这样,一半靠着母亲的慧眼、支持、鼓励,一半依凭自己顽强的自学、探索,爱迪生成为人类历史上杰出的科学家、发明家。
作为家长和教师,发现、保护、鼓励孩子的求知欲只是问题的一方面,要使少年儿童的创造潜能有更好的发展,积极而有效的办法是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创造个性。
可能许多人不知道,如今不少家庭中使用的鸣笛的水壶,其实是一位小学三年级女学生发明的。一天,这位学生的母亲把水壶放置于煤气炉上,便去忙其他事情,但她又必须不时地去厨房查看水是否煮沸了。这个女学生看着这情形,就想开了,“假如水开时会发出声音告诉人就好了,”想了半天,她突然想到:“笛子上有小孔,一吹气就会响,那么水壶是不是在蒸汽喷出的地方挖个小洞就可以了呢?”这就是勤于思索的结果,由笛子的小孔,引发联想,有声水壶诞生了。
因此,当子女默默地参与某种事情时,做父母的需要耐心地观察,绝不能轻易打断甚至嘲笑孩子的异想天开。
孩子的求知潜能无处不在,只要父母悉心观察、认真对待,掌握正确的方法,你的孩子一定会大有作为。
3.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家长一定要保护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使他们喜欢学习、热爱学习。儿童的学习兴趣往往是和好奇心联系在一起的。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是孩子们求知的一种反映,也是儿童智慧的火花。他们有探索现实生活中各种未知事物的强烈愿望,对周围一切感到陌生、新鲜、好奇。
正是出于各种好奇的心理和举动,有时难免要闯祸,如把闹钟拆开,以弄清闹钟为什么会打铃。有时他们对大人所说的,持怀疑态度,也要亲自试一试,企图自己找出答案。平时孩子们往往爱问“为什么”,有的家长由于不了解他们这种好奇心、好问的特点,把这些正常现象看成是捣乱、淘气,因而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往往采取冷淡、漫不经心、瞒哄和支吾搪塞的态度,或者不予理会。这种做法,会有损于孩子智慧幼芽的生长,挫伤他们求知的积极性。要知道,儿童的智力正是在好奇——满足——好奇中得到发展的。对于求知欲旺盛的孩子来说,最大的快乐莫过于知道了从来不知道的奥秘。揭开奥秘后所体验到的愉快和满足的情感,反过来又激起新的探索兴趣。
——〔美〕库尔特·冯尼古特作为家长,不仅要尊重、保护和正确引导孩子的好奇心,而且应努力激发他们好奇心,使幼稚的好奇心发展为强烈的求知欲。对孩子提的问题,要确切、通俗易懂、有条理地给以答复,如果暂时答复不了,可以告诉他:“这个问题等弄明白以后,再告诉你。”但是切记事后一定要兑现。如果对孩子求知的欲望采取应付的态度,不仅会抑制孩子的好奇心的发展,也会影响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对今后的教育不利。
与此同时,更要鼓励孩子自己去了解丰富多彩的自然界和纷纭复杂的社会,让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通过自己读书、观察、思考,寻找正确的答案。
当孩子对某件物品感兴趣时,把实物给他拆下来研究,可使他对理科发生兴趣。孩子对学习有了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成功的希望也就大。
我们相信只有当孩子的心中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无穷的求知欲望而自发地学习时,家长寄予他的良好愿望才不会是梦。
在激发孩子对知识的好奇心时,教会孩子学会观察特别重要。在一些家庭里,家长并没有把观察看作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看作是培养兴趣、发展智力的途径,这实在是家庭教育的一种不幸。
孩子从观察中不仅可以汲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也可以活跃起来,知识借助观察而“进入周转”,像工具在劳动中得到运用一样。如果说复习是学习之母,那么观察就是思考和识记知识之母。一个有观察力的孩子,绝不会是学业成绩落后或者文理不通的学生。父母如果善于帮助孩子利用以前掌握的知识来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新的观察,他们就能使孩子的“旧”知识变得愈加牢固和灵活。
家长在教给孩子观察时需要教给他们从平常的事物中看出不平常的东西来,教给他们探寻和发现因果联系,经常要他们回答“为什么?”的问题,然后再引导他们自己提出疑问来。
专家建议引导孩子观察大自然
请你教给孩子观察周围世界的各种现象方法吧。当自然界里发生转折的时期,请你把孩子领到大自然中去,因为这时候自然界正发生着迅猛的急剧的变化:生命的觉醒,生物的内在的生命力正在更新,正在为生命中的强有力的飞跃积蓄精力。自然界的这种变化可以引起孩子充满好奇的目光,这时教给孩子如何观察,引导他积极思考,这对培养孩子的求知欲是十分有利的。奇妙的大自然是家长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活“教材”。只有正确引导,才是成材的吸铁石。
孩子的好奇心需要培养,也需要引导,当他们真正将好奇变为一种求知的渴望时,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韧性与探索精神将是无可比拟的。
4.父母的期望有助于发展孩子的求知欲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赞扬和鼓励,而对孩子的求知欲则更需要家长给予恰如其分的赞美。赞美能鼓起孩子求知的风帆,激励着他们向更深更广的知识领域挺进。
在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中,父母的期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先来看看教育史上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他对一座少女雕像产生了爱情,他的期望使这座少女雕像“活”了起来,最终与他终成眷属。同样,父母的期望对孩子求知欲的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瑞典一位教育家罗森塔尔由这一神话故事产生了灵感。1968年,罗森塔尔去美国的一所小学,他煞有介事地对一至六年级的学生进行发展预测,从中找出了18个班的学生,并有意地对人们说,这18个班的学生很不错,是最有发展前途的。后来,老师们十分高兴地接过这18个班,他们内心对这批孩子抱有极大的希望。在教师的热情期望中,这批孩子更加自尊、自信、自觉、自强,内心充满了积极性。过了8个月,罗森塔尔又来到这个学校,他发现这18个班的学生成绩比其他班的学生成绩要高得多。这时,他对教师们说,他当时的所谓发展预测分班,完全是随意的。一个没有根据的预测,竟然使这些孩子们的学习成绩超过了其他学生许多。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有些家长,不注意从小培养孩子努力学习的品质,到了升级和升学考试的时候,才过分关心孩子是否努力学习。这是很不可取的。
平时不注意,只有在考试来临的时候才关心孩子的用功,对孩子有百害而无一益。此时家长的担心与干涉,只会造成孩子的神经质和依赖性。
参加考试是孩子自身的事,父母绝不能过度担心和干涉。如果孩子有意念书,就算父母怕他搞坏身体催他去睡觉,他自己也会偷偷起来读书,实在不必怕他跟不上,强迫孩子用功。只要孩子有强烈而自动自发的学习精神,不用你讲,他也会全力以赴。
所以,平时培养孩子自动自发的求知品性是教育孩子的关键。
父母是促使孩子自动念书的关键人物。孩子是否喜欢念书,智能或高或低,因父母教育方法的不同,而有相当大的差异。理论和经验上都已证明:父母对孩子学习积极性的影响力很大,年龄越小,这种倾向越明显。
5.从不同兴趣爱好出发,培养孩子的求知欲
孩子爱什么,可能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兴趣,就是一种爱,是一种比较痴心的,对某些事物喜好的情绪。一般而言,任何人包括任何孩子都有可能产生对某些事物感兴趣的情绪,只不过具体表现出来的程度有所不同而已。
你的孩子在哪些方面存在兴趣,也就体现了他在哪方面的求知欲望。
不同的兴趣迷恋内容不同,体现出不同的潜能和未来成才的可能性。也就是说这种兴趣迷恋,如加以正确的引导,会造就出非同寻常的人才,有时即使未加引导而任其发展也可能会创造出奇迹,所以我们要善于观察分析孩子的兴趣,善于从兴趣迷恋中观察推测出孩子的潜能及其价值,从而实现对孩子未来成才取向的基本判断,为更好地培养孩子成才提供有利的条件。
(1)喜欢编故事
想像力丰富的孩子喜欢编故事。有的孩子有时自己抱着个小娃娃,指手划脚地给小娃娃讲故事听。也有的小孩在同三两个小朋友一起玩时,会把自己编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其他小朋友听。有时,还敢于讲给大人听。有的孩子可将故事编得结构完整、逻辑性较强,甚至还会用比较恰当的形容和比喻!有一位知名作家,在7岁时就能根据三句话编出一个完整的故事。至今他的老母亲还为这件事津津乐道。那三句话是:狐狸在夜里做坏事,希望夜越长越好。它认为太阳是公鸡叫醒的,就把公鸡咬死了。但是,太阳照例从东方升起。
(2)喜欢涂涂画画
想像力丰富的孩子画画,有时喜欢别出心裁,画些他内心所想像的奇形怪状的东西来。比如,有的孩子画了一棵多宝植物:树叶可当菜吃,树枝像甘蔗那样甜,树果像苹果一样大,树根上结着大白薯。呵!这样的植物,可真是处处是宝呀!
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麦克斯韦的数学才能,就是在他幼儿时期通过绘画而被他父亲发现的。有一次,麦克斯韦的父亲让他画一只插满金菊花的花瓶写生画。当麦克斯韦认真地画完以后,父亲发现整张纸上画的都是几何图形:花瓶是梯形、菊花是大大小小的一簇簇圆圈,而那些歪歪斜斜的三角形表示的是叶子。这张充满了想像力的画,使父亲觉得麦克斯韦可能有发展数学才能的天赋。这种推测是有道理的,因为这幅画里蕴涵着孩子生动的空间想像力,反映出麦克斯韦那时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十分可贵的几何图形的抽象能力的时期。
(3)喜欢研究制作
有的孩子研究制作欲望相当强,把一些相当复杂的东西拆开研究,而后再组装,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要看一看,做一做,试一试。还有一些孩子在外面看到什么东西,回家后便根据自己的感受开始设计制作。这些喜欢小制作的孩子不同于一般孩子之处在于:他们不满足于模仿别人的东西,想干别人没有想过或没有干过的事情。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小时候住在格兰汉镇一个叫克拉克的药店里。当时,镇上新安了一架风车,人们好奇地围着观看,小牛顿也挤进去张望。为了弄清风车的结构,小牛顿一大早就爬起来,仔细地观察工人是怎样安装的?是怎样开动的?事后,他自己也动手做了一架,装在药店的房顶上。这架小风车不仅会转,而且把小麦放进漏斗,还能磨出白白的面粉来。
有个小朋友给小牛顿出主意:你这个小磨坊倒不错,要是再造个小人儿当“磨坊主”,那多带劲!小牛顿一听,对!可是,假人儿不能动呀!他突然想到捕鼠器今天刚好逮住一只大老鼠。于是,他把那只老鼠抓来,给它穿上深灰色的外套、扔进风车,让它当起“磨坊主”来了。那只穿了衣服的大老鼠在里面一爬一跳的,样子十分滑稽可笑。小牛顿对他的小朋友说,我这是“老鼠开磨坊”!消息传开,很多人都来参观小牛顿造的这个“老鼠开磨坊”了。
(4)喜欢昆虫和动物
法国的法布尔是一位很有名望的昆虫学家,他的成功正是源于他小时候对昆虫和动物的喜爱。法布尔出生在一个偏僻但山青水秀、乐趣无穷的小山村里。法布尔小时候,祖母养了不少鸡鸭,法布尔常常发现祖母抓些虫子给鸡吃。每当祖母手里拿着装昆虫的瓶子喂鸡时,法布尔就趴在栅栏外边出神地看着小鸡抢虫子吃的情景。
法布尔为了让奶奶高兴,每天也跟着抓虫子喂小鸡。嗨!抓着、抓着,法布尔对各种各样的小昆虫感兴趣了。他通过观察、接触,掌握了很多昆虫的习性。
法布尔考上师范学校以后,对生物学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对昆虫学更是偏爱。他常常把美丽的蝴蝶分成类,做成标本,夹在夹子里。他还在毕业的讲演会上讲演了如何简便区分害虫和益虫的方法,显露了他对昆虫学研究的独到方法。孩子喜欢昆虫和动物,这说明孩子对昆虫和动物感兴趣,对这些东西的观察比较用心和专心,这就暗示出孩子将来可能在这方面产生智力之长,一旦有这方面成才的条件,就一定会得到健康长远的发展,比如很可能成为昆虫学家、动物学家、解剖学家、医学家、遗传学家、生物工程学家等。
(5)喜欢理智的遐想
遐想,即悠远的思索或想像。它源于一种理性的思维,而不是随意的胡编乱造,一般说来是在原有感知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组合,形成全新的、有目的的、完整的思索或想像。
想像力较强的孩子能够在结合原有感知材料的基础上,经营新的组合,有目的地、完整地想像出事物的形象来。比如,有的孩子听到别人谈论一个物品、联想到某个风景胜地的旅游、评价某一幅图画作品等情景,虽然孩子没有见过这个物品、没有到过这个风景胜地旅游、没有欣赏过这幅作品,但他也能凭借自己的语言利用想像来描述它。这个时候,别人千万不要给他泼冷水:“你又没有见过,可别瞎说了!”实际上,这正是他有意识地进行想像的结果。
因此,喜欢编故事,不仅说明孩子对故事感兴趣,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孩子可能具有编写故事方面的潜在能力和对事物演化、发展的丰富想像才能,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出来,经过艰辛的努力,大有可能成为小说家、散文及诗作者、剧作家、导演、演员……但愿每一位父母都善于观察、善于发现,运用“兴趣迷恋发现法”有目的地培养孩子,切莫把这种天才的潜能埋没于襁褓之中。
喜欢画画,既可刺激大脑丰富想像力,也可以间接地折射出孩子可能具有超凡的智力。因为图图画画看似简单无奇,实际上蕴藏着很多方面的智慧火花,如洞察力、模仿力、想像力、数学领域的图形、物理领域的动静态、摄影等技术……画画与音乐一样,最能发展人的智慧和思维。纵观古今中外,在图图画画中走出了多少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画家、诗人、建筑设计师、服装设计师……为人父母者不可不知晓其中的价值和效用。
喜欢研究制作的孩子也是很有培养前途的。虽然你的孩子没有做出什么有用的小制作,但是如果他总喜欢鼓捣点新鲜玩意儿的话,你就应该从正面鼓励他和引导他。因为这种精神正是每位科学家、创造发明家、机械制造师、建筑工程师、服装设计师、探险家等人物常常具有的优秀品质。
遐想,蕴藏着智慧,蕴藏着奇迹,是科学家科学研究的翅膀,是哲学家理性思维的希翼,是绘画、表演、雕塑等艺术再现的条件,是创造发明者创造奇迹时的良方,是诗人、散文及小说作者创造作品时通向成功不可或缺的桥梁,也是快乐人生的最佳伴侣。迷恋于理智的遐想的人,有可能成为以上这些方面的人才。
6.游戏可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通常来说,聪明的孩子学习能力比较高,但聪明的定义是什么呢?
根据中国人的解释,耳灵是“聪”,目灵是“明”,也就是说:五官感觉灵敏的孩子便是聪明。不约而同,美国儿童教育家也指出孩子的学习欲望是从训练五官的感觉开始的。
五官感觉是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这些感觉虽是与生俱来的,但经过训练,其敏感程度就会增加,对环境和事物的感应力会更加敏锐,孩子的辨别能力会加强,联想力更丰富,记忆力更好,理解力更佳,创造力更高。这样,孩子的学习欲望当然比别人优胜,所得的知识也比其他同学丰富了。
明白了这点,我们就应该积极地训练孩子的感觉,这种训练工作最适宜在孩子未入学之前(即3~4岁的时期)开始。训练工作是用游戏方式,在轻松、愉快、开朗的气氛中进行,地点可以在家里的客厅、睡房、走廊、公共汽车、公园或其他任何地方。进行训练时,父母不必心急,孩子自然会按着自己的能力接受训练,勉强也是徒然。训练的时间不宜过长,只要天天都进行便可以了。把握不同的环境,在孩子最感兴趣时马上进行,就是最适当的时机了。
下面分别把五种感觉对学习欲望的影响详细地讨论一下,然后再运用不同的训练方法来进行训练。
(1)视觉对求知欲的影响
视觉敏锐的孩子看见红色的东西,不会说它是褐色或橙色,因为他辨别颜色的能力很强。如果他看见一种不认识的颜色,他也会作出反应:“这是什么颜色呢?”有了疑问,自然激起他的好奇心,接着他便去找答案,找到答案,孩子就又多认识一个字。
积木有很多不同的颜色,是训练孩子认识颜色的好帮手。教导孩子把同一种颜色的积木集中在一起。在训练过程中,父母可以在旁发问:“你手中红色的一块应该放在哪里呢?”“那块绿色的呢?”这样,孩子先认识颜色的类别,很快便可知道颜色的不同名称了。
闲来凭窗外望时,可以分辨街上各种景物的颜色,如街上的汽车、路人的衣服、邻家的花盆等,这些都是就地取材、随时施教的好办法。
(2)嗅觉对求知欲的影响
玫瑰和菊花虽然都是花,要孩子把它们分门别类也不太难,因为它们的颜色和形状都不同,孩子一眼便可看出来。但眼睛不是分辨事物的惟一途径,我们还可以教导孩子运用他们的鼻子。给他们一枝玫瑰花,然后指出:“这玫瑰花好香啊!”孩子嗅到这种香味,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后见到牡丹、杜鹃,也不会弄错说:“这是玫瑰花啊!”因为香味不同。
市场上的玩具很少有味道的,所以我们可以利用食物或花朵来作教材。把几片香芹、洋葱或芫荽分别放在不透明的瓶子内,上面用纸盖着,纸上开些小洞,让香味散发出来,叫孩子凭着香味去认定香味的来源,从而记起某物件独特的香味(用不透明的瓶子是为了免得孩子获得视觉上的帮助)。
孩子认识了瓶中的东西后,可以换上新的东西,除用蔬菜、水果、花朵外,也可用调味品、香料、咖啡、药材等东西。若是用粉质的东西,要先用布袋装好,免得孩子吸进鼻孔或粉料从洞中洒出来。
(3)听觉对求知欲的影响
很多种玩具乐器都可以用来作训练孩子听觉的教材。利用玩具钢琴、口琴或摇铃,教导孩子随着节奏的快慢跑步或拍手掌;也可以由一个孩子打着拍子,另一个用动作配合。还可以加插一些动作,例如模仿猩猩那又沉重又缓慢的步伐,或小白兔又轻盈又敏捷的身手,这样孩子便有机会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儿童唱片或录音带也是训练孩子听觉的好材料,孩子可以跟着音乐打节拍、低吟或和唱,又可以按着音乐的韵律而舞蹈。给他们一条丝巾、两根棍子、一把太阳伞或一个摇铃,让他们随曲舞动,任意发挥。训练孩子的节奏感,让他们发挥想像力,对他们将来文学艺术方面的能力会有很大帮助的。
唱歌也可以训练孩子对声音的辨别能力。孩子对动物最感兴趣,利用动物的叫声,如小鸟吱吱叫、猫儿咪咪叫、小狗汪汪叫等,给孩子编一些儿歌,叫他们在唱歌时去模仿动物的声音,会增加他们学习的乐趣。
录音机是训练听觉的最好工具。把流水声、鼻鼾声、风声、炒菜声、婴儿哭声、吃菜果声等声音录下来,让孩子去辨别。每次都要录下一些孩子熟悉的声音,另加一些他们陌生的,以维持他们的学习兴趣。
(4)触觉对求知欲的影响
每一种物体都有它的特性,例如金属是硬的、棉花是软的、冰块是凉的、橡胶是韧的、沙石是粗糙的等。孩子辨认东西,很多时候就是靠这些特性来帮助。如果老师问:“有什么东西是冰凉的?”学生们会纷纷回答:“冰块、雪糕、海水、玻璃。”另一个学生却说:“大理石。”假若这位学生不是赤足在大理石的地上走动过,他怎会知道大理石也是冰凉的呢?
由此可知,触觉可带给孩子经验,帮助孩子认识事物,增加他们的记忆和加深印象。在学习过程中,只要有机会,孩子就会用手去触摸身边的物件。不明白这是学习必经的过程,大多数父母都会责怪孩子顽皮。
把不同质料的玩具放在一起,有毛茸茸的小狗熊、软塑胶的皮球、硬壳乒乓球、铅质的茶具、装饰的皱纸、木工的沙纸、装玩具的藤篮等,让孩子用手去抚摸,每次当他抚摸一种质料时,父母就在旁指出它的特性。
父母还可以把不同质料的皮块、布料、金属片、银币、塑胶块等,混在一个盒子内,每样各放两块,让孩子把同质料的两块找出来,每次可以用三、四组质料,年纪大的孩子可以多加几组。
此外,还可以利用洗澡时间,让孩子去感受水的柔滑。身体抹上肥皂后,皮肤变得滑溜溜的,孩子会很喜欢这种感觉。如果浴缸大,可以多放一些水,让孩子躺在其中,这时他们会觉得水有一股浮力,使他们有浮动的感觉。
父母们,别忘记在这个训练中,常常问及孩子的感受,当他无法表达时,父母就要告诉他:“水很滑!”“你觉得要浮起来似的,舒服得很,是不是?”他们听过之后,以后就会用言语表达出来。
(5)味觉对求知欲的影响
味觉是孩子最早发展的一种感觉,当婴儿诞生下来,他就要吃奶,舌头接触到奶头,就会感受到奶的冷暖和味道了。只是,在孩子的语言能力还没有发展之前,他只可以用动作或表情作出反应。例如他不肯吸吮奶瓶,或发出哭声,就表示他对奶汁反感。到孩子长大了,学会说话,父母就要教导他把味道的感觉表达出来,让别人明白他的感受。这样,孩子便不会把甜的味道说成酸,咸的味道说成苦了。
很少有玩具是可以进食的,所以,我们要用食物来作教材,可以用豆腐和红萝卜来教孩子分辨软和硬、雪糕和曲奇饼来分辨流质和松脆,其他如葡萄干的韧、苹果的爽脆、棉花糖的黏软、炖蛋的香滑也各有明显的特质。孩子吃的时候,父母可以在旁边加以教导。
此外,孩子对食物的味道,即甜、酸、苦、辣、咸等都很敏感。孩子在吃东西时,父母可在旁指导:“这麻婆豆腐有点辣,你看看喜欢不喜欢?”孩子尝过后,就知道辣的味道是怎样的了。
孩子认识了多种食物的味道后,父母可以与他们玩一个猜谜游戏。父母可以问:“甜的、柔软的、冷的食物是什么?”孩子会说出多种答案。如:雪糕、椰汁糕、凉粉等。这游戏会帮助孩子认识味道和增强他们的记忆力。
以上各种感觉的训练,是用游戏方式进行的,最好在孩子2~3岁时就开始,当然,对4~5岁的孩子来说,也是相当有趣的。
受过这种训练的孩子,会有更强的观察力,表达能力强,记忆力好,反应敏捷,口齿伶俐,有了这些基本条件,学习起来就比其他孩子优秀得多了。
7.利用互联网新的求知空间激发新的求知欲
孩子需要成长,而成长需要大量的有关自我确认和社会适应的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童年时代是寻求信息的时代,互联网上大量的、不断更换的信息满足了孩童的这种需求。更重要的是,在互联网上,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地选择信息。
互联网不仅提供信息,也提供交流活动,包括个人交流(如E-mail)、团体交流(如新闻组)、在线游戏、软件下载等。青少年需要交流。所以,他们依靠这些交流功能,12岁的美国儿童可以访问身在南极的科学家,7岁的儿童可以与不同国度的儿童讨论如何养金鱼,十几岁的加拿大少女组成了网络技术小组……
一位家长问孩子,“你现在最希望要什么奖品?”孩子毫不犹豫地说:“要入网。”互联网络离我们成人还很远,但离孩子们已经很近了。
什么是互联网?入网的孩子究竟要向哪儿去?美国人喜欢幽默,他们提出一个建议:只管跟上你的孩子!
一个新的媒体出现了。同时,当成年人还不太了解它的时候,孩子们走在了前面。这种情形或许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深刻的变化。它将改变我们的教育观念,改变儿童的学习方法,改变家庭文化及代际关系等。当然,最需要改变的是成人自己。在孩子面前,成人不再是一成不变的知识权威了。也许,我们现在还没有用计算机或上网,但是,应该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已经发生了何种变化。
学习不仅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的课堂学习。对于有互联网使用经验的青少年来说,以往“学习”的概念既是狭隘的,也是落后的,只会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堂学习的学生并没有真正学会学习。
小知识“学会学习”的含义
①学会掌握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能够通过探索独立地进行有效的学习;
②不仅学习课堂知识,更主要的是学习信息处理的方法,培养科学素养以及交流、适应的能力等。在某种意义上,互联网就是一个社会大课堂。在这个课堂里,儿童和青少年没有统一的课本,没有固定的教师,有的却是充满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机会。
在互联网上,儿童、青少年能学到什么?按照传统的教育观念,知识越多说明学习得越成功。很多成人鼓励儿童、青少年加入互联网正是看中了互联网络具有强大的知识传播的功能。但是,知识传播仅是互联网的功能之一,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说,更重要的是学习信息处理的方法、培养交流与社会适应的能力、以及培养科学素养与科技熟练度。
(1)学习信息处理的方法
在信息时代,每个人都面临着无数信息的选择。一方面,人们必须依赖大量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人们又必须在无限的信息中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生活、工作或发展的信息。这就需要人们具有一种判断、选择、处理信息的能力。否则,只能被信息的汪洋大海所淹没。通过互联网络,儿童和青少年可以学习如何检索、查询、核对、判断、选择和处理信息,以达到对信息的有效利用。这种能力在未来的社会里尤其重要。
(2)培养交流与社会适应的能力
互联网也可称为环球交流网,它为儿童和青少年带来新的朋友和新的经历,大大增加了他们接触世界的途径。
在这个比现实世界还广阔的“世界”里,青少年交流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访问”;另一个是“表达”。儿童和青少年不仅要学会“访问”不认识的人,也还要学会勇敢地表达自己。这是网上“冲浪”必然要具备的勇气,否则,就无法享受上网的乐趣了。
(3)电脑素养和科技熟练度
电脑素养往往被误解成了解多少电脑知识或会使用一种软件。其实,它是指一个人是否真正能从计算机获益的能力。这种能力与科技熟练度有关。科技熟练度指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勇于尝试他不会的东西。不具有科技熟练度的人,怕出错,怕向人求援;相反,具备科技熟练度的人,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习惯在键盘上做各种尝试,直到问题解决为止。电脑素养和科技熟练度是年轻一代所必备的重要素质之一。方法、能力和素养与知识不能同日而语。学会学习自然不是指学会多少知识,而是指掌握方法、培养能力和素养,以具有有效学习、利用和处理知识的能力。
——〔美〕卡斯柏·约斯特
8.多参加社会活动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求知欲
家长带孩子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和集体活动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求知欲。有的家长说他的孩子“在家如虎,出外如鼠”,就是长期把孩子关闭在“小天地”的结果。所以,从小就引导孩子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交活动和集体活动是很有好处的。那种认为带小孩出门是个“包袱”,不愿意带小孩出门参加社交活动的思想和做法是不可取的。孩子只有经历各种“大场面”,才能锻炼他的良好的交往素质、对孩子的交往能力进行潜移默化的培养,同时,其求知欲也会得到有利的发展。
(1)鼓励孩子参与集体合作
孩子之间的竞争应以合作为前提。别让孩子为了赢得竞争而排除或不顾一切,或者是纯粹为了参与竞争去寻找各种关系,做出一些孩子不该去做的事情。如果这样的话,他将失去生活中一些最基本的教训和体验。
合作性活动——作为父母,你有责任从小就开始对孩子有意识地进行培养,鼓励他们学会与人合作。许多表演、游戏都可以通过孩子与人合作而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商店、学校、办公室以及街道都是体现合作精神的场所。给孩子购买一些能促进他们合作精神的玩具、游戏卡等。如果你的孩子喜欢打扑克,要让他明白自己只不过是合作者中的一员,他必须与自己的同伴合作,与双方共同的对手竞争。
鼓励孩子参加俱乐部的活动,在那里人们可以公开参与活动,不会相互排斥,大家相互平等,不受歧视地共同参与。
让孩子多参加学校内部举行的活动。有些学校经常为一些在合唱、舞蹈、戏剧表演等方面具有特殊兴趣的学生举行内部活动。尽管某一学生不可能成为歌星、舞星之类的人物,他也可能被安排担当某一具体而重要的角色,如伴奏、指挥、场景等。应根据孩子们对活动参与的意愿和兴趣来接收他们参加活动,而不要看他活动的实际能力。应当鼓励你的孩子经常参与这类活动。
如果孩子从小在家庭中接受合作行为习惯的培养,那么他在学校组织的小组活动中将表现得能力更强,从中学到的东西更多。
(2)在集体竞争中培养孩子的求知欲
孩子们在有人引导的竞争性活动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这些竞争活动要建立在个人的支持与集体的配合之上。
那些既讲求集体荣誉,又允许个人通过竞争发挥个体努力的活动可以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①大多数球类运动。如垒球、手球、足球、水球等;
②通过个人表现来实现的团队竞争,如网球、游泳等;
③辩论赛与集体演讲;
④与别的学校一起举行的管弦乐表演或其他集体活动。在集体竞赛中,个人都是作为集体的一员而参与竞争的。他将得到其他成员的感情支持,并因自己在集体中的杰出表现而受到他人的欢呼和称赞。不理想的个人发挥也可以通过团队中的其他成员的努力来予以补偿。
在这样的竞争活动中,孩子们可以学会如何对待胜败,如何支持团队中的其他伙伴,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他们在最大的成功机遇中培养了个人的信心,提高了自己的技能。
个人竞争,如向艺术展览提供个人的一幅画、参加运动会中的个人比赛项目、单独演讲等,这些活动对孩子都极有益处。它可以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发挥他们最大的潜力。同时也可以促使孩子以更直接,有时甚至是更痛苦的方式来品尝失败的痛苦与成功的喜悦。如果孩子选择参加了个人单独比赛,你应和他谈谈失败、成功与参与之间的关系。支持孩子参加活动,不管他最终的结果如何,都应向他献出温暖的父母之爱,对他们作出的一切努力表示赞赏。要让孩子深深懂得:人生充满了失败与成功,谁也不会一帆风顺地度过一生。
专家观点让孩子自由参加竞争鼓励孩子参与某一竞争活动,并不是迫使孩子参与某一运动比赛或为某一团队效力。如果孩子不想参与竞争或喜欢另一比赛项目,让他自由决定好了。有时你的孩子也许只想充当一名观众迷,在有些情况下,观众迷和赛手一样都充满了竞争。
(3)参加学校组织的公开活动
这些活动也许称之为“父母之夜”、“学校展览”或“公开活动”等。不管学校活动的名称是什么,其目的都是大致相同的——给你提供一个更好地了解孩子学校的机会,让你见见孩子的老师,让孩子在你面前表现出他们的成绩,向你介绍他(她)的朋友。作为父母,你应尽可能积极参加。
如果可能,最好让孩子与父母一起参加,让孩子在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这是他向父母“展示并讲述”他在学校中的进步与收获的良机。
专家意见父母参加学校活动的注意事项
①一定要见见孩子的老师。当你见到孩子的老师时,可以随便问一些一般性的问题,了解孩子的大体情况,表现出你对孩子的关心及对老师的感谢。在这种场合下,你不宜提出一些有关孩子的特殊问题,或是你想到的某些具体问题,以免影响活动的效果或占用老师过多的时间。
②与其他学生的家长进行交谈,询问一下他们的孩子的情况,看看别人如何教育孩子,你们还可以讨论一下孩子普遍存在或你们共同关心的问题。细致观察和欣赏孩子吸引你注意的杰作、展览和他所参加的一些项目。对你所看到的东西提出一些问题,称赞孩子的努力和成绩。当你参加一次学校组织的公开活动之时,你正在向孩子传递一个信号:学校对你来说也是重要的,你对学校教育越加重视,你的孩子也将如此。有些学校在每一学年之初还举行一次公开活动日,让学生和他们的父母相互见面、互相认识。你也许能在这一天结识几个终生好友。让孩子在开学之前熟悉他们的教室和周围的环境。不管怎样,你应该参加!而且在你的孩子进入一所新学校之时,这类活动尤其重要。
每当学校组织运动会、一年一度的音乐会、文艺晚会、放学后举行一场足球赛等之时,父母也应该尽可能参加,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与热情。不要对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作出批评,也不要将孩子与同一小组或团体的其他学生比较。尽力去夸奖孩子已经做的、正在做的、将要做的一切,将会极大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对中国家长的启迪
千万不可厌恶孩子“事多”
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和家庭伦理深深地影响着一些中国家长。他们不自觉地把孩子基于求知欲而萌发的好奇提出的问题或探求,看做是“多事”、“不规矩”。当孩子提出问题,尤其是些“奇奇怪怪”令家长不容易回答或不好回答的问题时,家长往往以“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搪塞,甚至鄙弃“小孩子怎么那么多事”;尤其是孩子想弄明白一些事理,进行探求弄坏了东西,或行为出格时(比如为了弄清表为什么会走,把表折了个乱七八糟),家长往往轻则以“弄坏东西不好,以后不要乱动东西”教训一通,重则甚至打骂一通,不仅满足不了孩子的好奇心,甚至扼杀了孩子基于好奇心的求知欲。所以做为中国家长一定要冲破束缚孩子求知欲的羁绊,尊重和爱护孩子的探求本能和好奇心,满足孩子的探求本能和求知欲,注意为孩子展现一个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良好活动环境,并主动地帮助孩子解决一个个的为什么和怎么办,使孩子在成功和愉悦之中,增强学习兴趣,积蓄学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