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他于1828年9月9日出生在图拉省的一个伯爵家庭。托尔斯泰幼年活泼顽皮又敏感,而且富于幻想。他的童年时代充满欢乐,但不幸的是父母过早去世,苦难的生活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840年他进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的影响。1847年托尔斯泰退学回到故乡,开始自学,并在自己的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他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创作。1854—1855年,他参加了克里米亚战争。几年的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了上流社会的腐败,而且为其以后在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855年11月,他回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成为文坛的一名新秀,得到了屠格涅夫等人的器重。其成名作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和《青年》,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及“道德自我修养”的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之中,可以看到他自由主义贵族的立场,他主张自上而下地改革,然而却在自己庄园试验失败,这体现了他心灵探索的历程和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根据这次游历的见闻,他创作了优秀的短篇名作《琉森》。后来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1859年,他创办学校,招收农民子弟入学。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了赫尔岑,听了狄更斯的演讲。回国后,创办《雅斯纳雅·波良纳》教育杂志。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1863年,他停止办学和发行杂志,埋头创作,发表了中篇小说《哥萨克》。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以四大家族为主线,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1805—1807年进行的申格拉本战役和奥斯特里齐战役以及1812年进行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了俄国的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特色的鸿篇巨制,为他赢得了世界文豪的声誉。
1873—1877年,他完成了第二部里程碑式的巨著《安娜·卡列尼娜》,此部作品以乡村生活为背景,反映农奴制改革后的社会关系,小说艺术炉火纯青。
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了巨变,写成了《忏悔录》。80年代他创作了剧本《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中篇小说《魔鬼》、《伊凡·伊里奇之死》、《克莱采奏鸣曲》、《哈吉·穆拉特》,短篇小说《舞会之后》。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通过对主人公卡秋莎和聂赫留朵夫爱情经历的描写,深刻揭示了专制和压迫人民的社会制度,从而成为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最深刻、最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的名著之一。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但却生活在极端苦闷之中。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秋天阴霾的天气和激动的心情,严重影响了这位82岁老人衰弱的身体,到达阿斯塔沃车站时候,他终于病倒了。车站站长把他安置在自己家里,医生诊断他患了肺炎。他的病情越来越严重,11月10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