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无师自通心理常识
60713200000003

第3章 学会自我控制,做情绪的主人——情绪心理学常识

情绪定律:掌控情绪,你的情绪决定你的一切

有一位老人有两个儿子,小儿子是卖草鞋的,大儿子是卖雨伞的。很显然,大晴天时卖草鞋生意好,而下雨天雨伞好卖。老人心里记挂着两个儿子,每天心里都很纠结——晴天时,他担心大儿子的雨伞卖得不好;雨天时,他又害怕小儿子的草鞋无人光顾。老人天天愁容满面,很不开心。有一天,一位邻居对他说:“你为什么不换一种想法呢?晴天时,你就想我小儿子的草鞋肯定销路不错;雨天时,你就想我大儿子的雨伞不愁卖不出去。这样去想,是不是每天都会很开心呢?”老人听了邻居的话,觉得不无道理。从此之后,他再也不为两个儿子发愁了,每天都笑容满面。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换个思路,情绪会跟着转换,也可以说,思路和心态决定我们的情绪。从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人们只有掌控自己的情绪,生活才能充满阳光。这也是“情绪定律”所要阐述的主要观点。“情绪定律”告诉我们,人是情绪化的,即使有人说某人很理性,其实当这个人很有理性地思考问题的时候,也是受到他当时情绪状态的影响——“理性地思考”本身也是一种情绪状态。所以,人是情绪化的动物,而且我们所做的决定大都是情绪化的决定。

通常情况下,情绪分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这两种情绪状态对人的各方面的影响都很大,轻则影响人们的能力发挥、人际交往,重则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可以说,积极的情绪能促使人积极地行动,而消极的情绪则会削弱人的活动能力。我们的生活也许充满了无奈,也会遭遇许多不愉快的事情,当生气、失望、愤怒这些消极情绪一起涌上心头的时候,如果情绪失控,我们很有可能做出一些不合理或极端的举动,甚至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局面,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害。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可以说,调整自己的情绪是人生的一门必修课。因为我们的情绪决定了我们是否有健康的身心,是否会有一辈子的快乐和幸福。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掌控自己的情绪呢?

1.改变观念,换个角度看问题

像上述故事中那位老人,如果不是邻居开导,他可能一直雨天担心、晴天烦恼,天天都生活在忧虑之中。但改变观念、转变想法之后,他变得雨天也高兴、晴天也开心,心情大不一样。虽然面对的状况还是一样,但换个角度看问题,问题就不再成为沉重的心理负担,自己的情绪也不再受到困扰。一个人如果能换种思维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要知道,生活不只有黯淡无光的一面,也会有积极光明的一面。当我们换个角度看问题,就会发现生活中更多的快乐和美好。

2.调整心态,别抓住失意不松手

有些人在遇到生活中的挫折或不开心的事情时,就像掉进了泥潭再也走不出来。有的年轻人失恋后很长时间还无法从失败的感情里走出来,一直沉浸在懊悔或难过的情绪中无法自拔,人变得越来越沉闷,生活也变得了无生趣。相反,有的人却能正确面对,放下一段失败的感情,将生活的重心转移到事业中,最终获得事业上的成功,也因此收获了另一段美好的感情,迎来属于自己的幸福时刻。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面对不如意的事,不要长时间陷入自怨自艾里不能自拔,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勇敢地面对人生道路上出现的挫折和失意,保持积极的情绪,才不会被生活打败。

3.修德养心,控制自己的欲望

《庄子·大宗师》中说:“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古代一些懂得养生之道的高明之人,睡觉时不做梦,清醒时无忧虑,饮食清淡不求肥甘,身心都能做到顺畅而自由。因此说明,修心静心、把控好自己的情绪对人生十分重要。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克己复礼为仁。”克己的意思是战胜自我的私欲,也就是克制个人的情绪和欲望。只有驱除扰乱我们情绪的一切贪念,在心理和精神上保持清静安闲,不被外界的钱财名利所诱惑,这样负面情绪才不会随时登门。

由此可见,修身养性,把控自己的情绪,不仅是一个人的终身修养,也是我们获得健康长寿、幸福快乐的秘诀。

钟摆效应:情绪起伏很正常,要学会自我调节

奥斯特瓦尔德是德国著名的化学家,在德国,不少有志于化学研究的青年人都会将自己的论文寄给他,请他指教。一天,奥斯特瓦尔德牙病犯了,疼痛难忍,心情也很糟糕。恰好这时,他收到了一位不知名的青年寄来的稿件。忍着牙痛,他匆匆忙忙看了一遍,觉得满纸奇谈怪论,就随手将论文丢进了废纸篓。过了几天,奥斯特瓦尔德的牙不再痛了,情绪也好多了,突然想起那篇论文,里面一些奇思妙想突然在他脑海里闪现。于是,他急忙从纸篓里找出那篇论文,仔细看了起来。他越看越激动,认为这篇论文有相当高的科学价值。看完这个年轻人的论文后,他马上动笔给《科学》杂志写了推荐信。后来,这篇论文一经发表,轰动了学术界,这篇论文的作者也因此而获得了诺贝尔奖。

从以上故事不难看出,生活中,因情绪不定导致结果大相径庭的事时有发生。我们每个人的情绪总是起起伏伏,变化多端,心理学家将这样的心理现象称为“钟摆效应”。根据“钟摆效应”理论,当一个人在某种情绪上降低了反应的强度时,所有的情绪感受也会相应降低。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有意麻痹自己负面情绪的感受时,正面情绪的感受也会随之降低,就相当于丧失了感受喜怒哀乐的能力,如同给情绪注射了一针麻醉剂。短时间内,暂时麻痹自己,可以降低对负面情绪的反应,时间长了,麻痹的情绪则会影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生活中,有些人害怕面对负面情绪,会刻意逃避引起情绪起伏的人和事,将自己紧紧地包裹起来,让其他人无法靠近,生活态度也变得十分漠然和消极。鉴于“钟摆效应”的理论,我们要从中意识到,人的情绪时好时坏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一心想要杜绝负面情绪难以做到,最好的办法就是要学会自我调节,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通过运动调节,释放自己的能量

心理压力可以说是一种难以释放的负能量,有节律的运动可以将这些负能量通过汗水释放出去。当一个人因为心理压力疲惫不堪时,运动可以有效转移我们对压力的关注,压力就会得到暂时缓解。有研究表明,运动对人的情绪调节有很多好处,跑步、打球、游泳等运动可以提高人体的机能、知觉和控制力,增加血液循环,调节心率,让人的精力在短时间内得到提升,这样一来,就能缓解紧张和焦虑的情绪。需要注意的是,利用运动调节情绪不宜采取激烈对抗的运动方式,相对有效的是慢运动,如慢跑、散步、瑜伽或打太极拳。

2.用冥想的方式,唤醒美好的记忆

冥想是用想象在头脑中描绘一些美好的事物,是一种记忆体验的唤醒。比如,可以想象自己置身于宽阔无边的田野、鸟语花香的山林,或是漂浮在静静的湖面上。我们可以利用想象将自己融入大自然,以此来安抚身心。生动的视觉想象能够激发我们内心深处的美好记忆,这样的记忆也是一种心理体验。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冥想的方式回忆一些愉快的事情,唤起曾经的开心、快乐、自豪感和满足感。利用冥想,我们把不好的记忆统统封存,将美好的回忆反复在脑海里播放,让幸福感紧紧拥抱自己,这样就能使情绪得以舒缓。

3.利用自我催眠,暂时隔绝负面情绪

生活中,我们通常会有这样的经历,遇到伤心难过的事情时,听一段美妙的音乐,看一场惊心动魄的电影,负面情绪也会一扫而光。这其实也是一种自我催眠,这样的催眠不同于专业心理医生指导下的催眠,只是采用催眠的方式让自己暂时脱离现实。比如,利用运动、看书、幻想、聊天、听音乐等,以此来转移不好的情绪状态,减轻对烦恼和苦闷的知觉。

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将积极的情绪不断扩大,长时间沉浸在喜悦、自豪、满足的情绪中,才能心中充满正能量,即使负面情绪来临,我们的承受力也会增强,也能从容面对。

哭泣效应:极度痛苦的时候不妨大哭一场

有句话这样说:“人的一生,从自己的哭声中开始,在别人的哭声中结束。”打从呱呱坠地开始,哭声就一直伴随我们左右。小时候,肚子饿了会哭,尿湿了不舒服会哭,跌倒了摔痛了会哭,挨打了、伤心了也会哭……就这样在哭声中渐渐长大。长大后,我们发现自己不能再随心所欲地哭。像“男儿有泪不轻弹”“英雄流血不流泪”这样的励志格言也在时时提醒人们,哭是软弱的表现,遇到伤心悲痛的事要埋藏在心底,化悲痛为力量,战胜磨难。

在情绪心理学中,人们因悲痛而哭泣,从而心情舒畅、避免不幸后果的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哭泣效应”。哭泣使人紧张的情绪得到放松,而松弛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可以说,人在极度痛苦或过于悲痛时大哭一场往往会产生积极的“哭泣效应”,可以防止在痛苦中越陷越深而不能自拔。

有一项调查表明,女性的寿命普遍比男性长。这其中的原因除了生理、职业等方面的优势外,“想哭就哭”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英国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如果一个女人活到78岁,她哭泣的时间累计超过1.2万个小时,相当于16个月。

其实,人的情绪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高兴了我们会开怀大笑,难过了自然可以放声大哭。眼泪可以宣泄内心的痛苦、委屈、忧伤,也就是说,一个人难过的时候无须刻意压抑自己,敢于正视内心才是真性情。

当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灾难降临时,当失去亲人心痛难忍时,当受了委屈孤独无助时,大哭一场,将心中的悲痛发泄出去,相当于给身体和心理“排毒”。这种“排毒”对我们的身心到底有哪些好处呢?

1.释放情感,缓解心理压抑的状况

美国圣保罗雷姆塞医学中心精神病实验室专家通过研究发现,一个人在哭泣过后,负面情绪可以降低40%,落泪能让近90%的伤心者的情绪得到明显改善。这项研究说明,哭泣比抗抑郁药能起到更好的自我安慰和提升情绪的作用。为什么哭泣会产生如此强大的作用呢?因为泪液中含有应激激素,在哭泣时这些激素会排出体外,人的情感得以宣泄,心理的压抑得到缓解,因而情绪会有所好转。

2.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有利于身体健康

人们在哭泣时会不断地吸气,吸气时有助于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的工作,这种方式已经被证明对改善心肺功能有一定功效。如今,这种“带哭的呼吸”已经成为一种呼吸运动,并被运用到一些气喘和支气管炎的治疗当中,效果相当不错。

3.哭泣时能湿润眼睛,对眼睛有保健作用

人的眼泪里含有一种叫“溶菌酶”的物质,这种物质对人体起到一种自卫作用。当我们哭泣时,流淌的泪水不但能滋润眼角膜,而且能起到杀灭病菌的效果,就像是给眼睛洗了个澡。

4.哭能让人平静,帮助睡眠

当一个人极度紧张、压抑时会释放一种叫“去甲肾上腺素”的荷尔蒙。这种荷尔蒙是一种神经递质,适量分泌对人体有益,但大量分泌则会使血压升高,导致血液循环不畅,伤害人的身体。通过哭泣,能够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荷尔蒙,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帮助人们发泄痛苦、获得平静。如果伤心难过,思来想去,心绪难平睡不着,不妨哭出来,释放压抑情绪,等到心情平静后,自然就会入睡。

哭虽然对身心有一定好处,但不能毫无节制。每次哭的时间不能过长,最好不要超过15分钟。如果哭泣时间过长,一方面会导致胃的运动减慢,很可能引发胃病;另一方面有可能患上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只要压抑的心情得到缓解,就要停止哭泣,否则会适得其反。

情绪共鸣定律:别让别人的坏情绪传染给你

古时,有两个秀才一起去赶考。路上,他们遇到了一支吹吹打打出殡的队伍。第一个秀才望着远去的棺材连连摇头,并叹气说:“唉,本以为算好了黄道吉日,哪想到触了霉头,赶考的日子竟然碰到了倒大霉的棺材。”第二个秀才听他这么说也有些垂头丧气,闷闷不乐。

第一个秀才直到走进考场时,眼前还一直浮现着那口黑漆漆的棺材,心情变得十分糟糕。考试时,他的思绪也乱糟糟的。结果可想而知,这个秀才自然未能考中。而第二个秀才快到考场时,忽然想到棺材的谐音不就是有“官”又有“财”吗?这可是个好兆头,此次赶考肯定会高中。进了考场之后,他带着志在必得的决心,情绪也变得十分高涨,拿到考卷,文思泉涌,发挥得十分出色,最后果然如他所愿,一举高中。

这种心理现象就是心理学上的“情绪共鸣定律”。“情绪共鸣定律”的含义是指:“在外界的刺激下,一个人的情绪和情感的内部状态和外部表现能影响和感染别人,使之产生相同或相似的情感反应。”上述故事中,第二个秀才一开始正是由于受到第一个秀才的影响,心情变得很不好。所幸的是,第二个秀才擅长自我安慰,能很快转变情绪,把事情朝好的方面想,并未一直沉浸在消极的情绪中。

心理专家说,情绪如同感冒病毒一样具有传染性,人就像海绵,会吸收周围人所谓的“情绪传染病”。由此可见,坏情绪也会传染,会给人际交往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在生活中,我们要尽量避免与坏情绪的人亲密接触,以使自己保持心情愉悦,不受影响。尤其在职场中,远离负能量,远离总是散发坏情绪的人,对于保持工作效率和工作态度十分重要。那么,我们如何防止被别人的坏情绪传染呢?

1.识别总是传播坏情绪的人,与之保持距离

人的心情就好比天气,有阴有晴,有高兴的时候,也有不开心的时候,这是一种正常的情绪现象。一般来说,人们通常能从坏情绪中渐渐调整过来。带着负能量的人却常常郁郁寡欢,愁眉不展,总是处于伤心、愤怒、嫉妒的情绪中,为一点小事抱怨一整天,将自己的不开心无限放大,唯恐天下人不知。除此之外,还希望别人和他一样,时时刻刻将烦恼挂在脸上。对于这样的人,我们要尽早识别,也要尽量和他们保持距离。负能量的人一般有以下特征:自怨自艾、抱怨不断;遇事不够独立,总是希望别人能帮他分担;事事吹毛求疵;心态比较消极,对人对事抱有偏见,且不愿听取他人的意见。如果身边有这样的人,最好能和他保持距离。

2.不要充当“出气筒”,远离愤怒的人

有坏脾气、坏情绪的人就像不定时炸弹,随时随地会爆发。在生活中,我们要尽量远离愤怒的人,如果待在这些人身边,很容易成为他们的“出气筒”“撒气包”。有时明明不是自己的错,却无缘无故被人指责、遭人痛骂,心里也会压制不住冒出一团火。如果必须要和愤怒的人相处,遇事自己最好控制住,先别发火,不然只会助长对方的坏脾气,造成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如果是对方情绪失控,最好不要和他争吵、辩解,先离开一会儿,等他怒气消了之后再慢慢解释。

3.和愤世嫉俗的人划清界限,防止被他们传染

生活中有阴有晴,有光明,也有黑暗,但负能量的人喜欢把注意力集中在生活的黑暗面。这样一来,生活中的负能量越积攒越多,心里被各种各样的抱怨填满,看不到生活中阳光的一面和事物积极的一面。在生活中,一些心态消极的人,愤世嫉俗,常常抱怨自己运气不佳,怀才不遇,好像全世界都亏欠他一样。还有一些情绪不好的人,总是希望别人能多体谅他,将自己心中的不满和怨气一股脑儿倾倒出来,拿他人当自己坏情绪的垃圾桶。

对待这样的人,我们可以给予理解,也可以试图帮他分析造成某种状况的原因,但如果他自己不愿从阴霾中走出来,那就只好远离,或者用积极的方式对抗消极。一旦他要诉说负面话题,宣泄负能量,就赶快转移话题,说一些令人愉快的事,不要给对方机会传播负面情绪。

总之,如果他人的坏情绪已经影响到你,让你感到不快,就不要再拖延,以免自己被代入其中,越陷越深,要时刻保持警惕,别让自己被坏情绪传染。

刚柔定律:人要懂得拿得起,放得下

大文豪苏东坡被派到江州任职时,他的好朋友佛印禅师所在的金山寺与他的住处只隔一条江。苏东坡外出游玩的时候,看到如此磅礴大气的江景,不由得诗兴大发,便就地吟了一首,诗中说:“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以此诗来寓意自己境界之高。写完后,苏东坡颇为得意,让书童过江送给佛印禅师赏读。禅师看过之后,微微一笑,拿起纸笔,只写下了两个字,交与书童,让他带回去给苏东坡。

当书童拿回信件,苏东坡以为佛印禅师一定会写上赞美自己的话,便迫不及待打开来看。谁知信上只有“放屁”二字,苏东坡心里霎时一团火腾起,他拿着信件立即乘船过江到对岸去找佛印禅师理论。船快到金山寺时,佛印禅师早已站在江边等候,一靠岸,苏东坡便怒气冲冲质问:“禅师,怎么说我们也是故交,你为何出言不逊,如此贬低我!”禅师听了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说道:“你不是说自己‘八风吹不动’吗?怎么让我一个‘屁’就打过江来了?”

其实,苏东坡诗里的“八风”泛指现实生活里的声誉、名利、得失、利益等。禅师只不过以此方式来试探苏东坡是否如诗中所言,对一切能坦然放下。这则故事也道出了心理学中“刚柔定律”的主要观点。“刚柔定律”告诉我们,人要懂得“拿得起,放得下”的人生道理。也就是说,既要懂得知难而上,也要学会适时放下。执着对于成功来说必不可少,但是一个人如果太过执着,也不一定是好事。执着是坚持对的事情,是有意义的做法,而偏执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可能给自己带来伤害。

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或失败时,我们既要有拿得起的勇气,也要有放得下的度量。在有些人看来,总以为坚持才是勇敢者的作为,放下是弱者的托词。其实,放下并不等于放弃,而是适当地调整心态。在生活中,不管家庭还是事业,工作还是学习,我们既要有勇往直前的拼劲、百折不挠的韧性,也要有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胸怀。那么,遇到挫折或失败时,我们如何做到拿得起、放得下呢?

1.走出曾经的阴霾,学会珍惜当下

在人生的长河中,总会遇到一些坎坷和曲折,既然无法避免,就要学会欣然接受。人生道路上的鲜花、掌声固然让人欢欣,但遭遇风雨能泰然处之、坦然面对更为可贵。如果一味沉浸在过去的阴影里,让自己变得沮丧、萎靡,削弱了意志,看不到未来的希望,丢失了原本的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这才是最大的失败。当失意侵袭时,我们要珍惜当下,尽快走出阴霾,鼓起勇气,重新上路。一个不懂得放下的人,也许很难再有新的收获和体验。

2.懂得放下,迎接未来生活的挑战

在亚马孙雨林中最高的树上生活着一种蜘蛛猴,个头很小,肢体灵活,人们想捕捉它很不容易。有一个土著经过观察,发现了蜘蛛猴的弱点,他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想捉蜘蛛猴时,事先在小玻璃瓶里装一粒花生,放到树下,然后走开。等人一离开,蜘蛛猴就会从树上爬下来,把手伸进瓶里抓取花生。抓住花生后,蜘蛛猴握紧的拳头从瓶里伸不出来,而它又不愿放弃到手的花生,就这样被人们捉住了。直到把它带回家,蜘蛛猴紧握花生米的手还是不愿松开。至死都不肯放下一粒花生米,这就是蜘蛛猴的悲哀。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懂得放下才不至于掉入陷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会有更多的机会迎接未来生活的挑战。

3.学会刚柔并济的太极智慧,获得幸福人生

生活中,人们大多崇尚刚强,以强为荣。这种强者的心理使得有些人遇到任何事能拿得起却放不下,善于前进却不善于后退。

“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复归柔。”可以说,刚柔相济是太极拳的主要特征,也是其精华所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习太极的智慧,懂得刚柔并济的哲理,使自己拥有广阔的胸怀,遇到任何事都能做到拿得起、放得下,以豁达的心态笑看生活,人生才会变得更加美好和幸福。

空虚寂寞定律:内心越丰富,就越不会寂寞空虚

有一个年轻人曾经这样形容自己的日常生活:每天早上起来就开始厌烦,感觉无聊的一天又开始了。虽然每天的工作都能按时完成,生活很有规律,看起来时间占得满满的,似乎什么都不受影响,但是心里总是提不起劲,不知道每天这么忙忙碌碌究竟是为什么。看看自己周围,其他同事或朋友,玩起来能打、能闹、能疯、能笑,工作起来积极主动、热情高涨,充满了年轻人应有的活力。他很想去请教心理医生,询问自己为什么会时常感到空虚,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这种现象就是心理上的一种空虚寂寞感。“空虚寂寞定律”,意思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越丰富,他的寂寞感就越少。如今,精神空虚是社会普遍的心理现象,不仅年轻人如此,一些中年人也有这样的心理状况。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与社会的多元化不无关系。社会的多元化令人无所适从,个人价值容易被忽略,就会导致这种不良心理的发生。大凡心理空虚的人一般不思进取,缺乏人生的奋斗目标。一个人如果缺乏目标,没有理想和追求,生活就会失去方向和动力,空虚就会乘虚而入。

每个人的空虚感不同,有的人对自我缺乏正确的认识,自怨自艾,思想空虚;有的人因自身能力和实际处境不相称,陷入困境无力摆脱而感到空虚寂寞;有些人觉得怀才不遇,个人价值不被认同,产生失落困惑,觉得生活没有重心,感到空虚寂寞。

有些空虚的人觉得生活无聊,无所事事,为了打发时间,常常会寻求一些心理上的刺激,如喝酒、赌博、打架、闹事等,严重的还会偷盗、抢劫、引发犯罪。可以说,空虚寂寞会消磨人的斗志,侵蚀人的灵魂。那么,如何才能排除心理上的寂寞和空虚呢?

1.遨游在知识的海洋,走出空虚寂寞

有句话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感到空虚寂寞时,不妨打开一本书,走进书的世界,遨游在知识的海洋,空虚的心灵会变得丰富充实。一本本图书犹如一扇扇窗户,为我们打开了世界之门。如果我们有了读书的喜好,能够从书中汲取更多的养分,眼前的世界会变得绚丽多彩,精彩无限。读书就像和一个个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对话,空虚和寂寞也会因此一扫而光。

2.学会选择良师益友,赶走空虚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世间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有几个心地正直的严正的朋友。”寂寞的人常常心灵孤单,缺少和他人心灵上的共鸣。在生活中,我们不妨选择几位良师益友,空虚寂寞的时候多和他们聊聊天,倾诉自己内心的困惑和无助。情绪低落时如果有朋友陪伴就可以缓解精神上的压力,不再感到空虚寂寞。

3.积极投入工作,忘掉空虚寂寞

工作能为我们提供生活的来源和保障,如果一个人热爱工作,积极地投入工作也是摆脱空虚的一个好方法。忘我地工作,全身心投入工作,就会忘掉空虚和寂寞,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生活就会变得充实而快乐。

4.培养多种兴趣和爱好,让内心世界变得丰富

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之外可以培养一些广泛的业余爱好,如唱歌、绘画、运动、书法等。这些爱好可以使焦灼的心平静下来,从而使自己从空虚的状态中解脱出来,生活也会变得乐趣无穷,丰富多彩。

当头棒喝定律:必要时施加强烈刺激,走出心理误区

相传古时,有一个叫黄辟的禅师,他收弟子有一个规矩,每次收新弟子时,他都会不分缘由地给对方当头一棒,或者大喝一声,然后再提出问题,要求对方不假思索地回答,并且每提出一个新问题,都会当头棒喝一次。很多人对此不解,询问禅师缘由。禅师说,他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考验对方对佛法的虔诚和领悟程度,也希望以此方式告诫对方一定要悉心苦读研究,弄懂佛法深藏的奥妙。这种看起来不合常理又有些古怪的传教方法逐渐被佛门采用。后来,一些能促使人醒悟或给人以严重警告的手段,都被称为“当头棒喝”。

借用“当头棒喝”的典故,心理学研究中发现了这样的规律:在必要的情况下,强烈的刺激可以促使个体打破僵局,走出心理误区。

当头棒喝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必要的教育手段和措施。现代的教育方式提倡对学生要“循循善诱”“寓教于乐”,当头棒喝这种严厉的教育方式似乎不足取。但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思维特点、行为习惯都不同,针对一些学生,必须使用当头棒喝的方式才能起到教育目的。当然,这里的棒喝,不是像禅师那样拿棒子打,大声呵斥,而是使用一些如纪律处分、严肃批评之类的惩戒手段,对屡教不改、不认真反思自己错误、不知道悔改的学生的一种突然性的处罚。那么,如何利用“当头棒喝定律”帮助学生及时纠错改过,走出心理误区呢?

1.发现错误,要及时利用棒喝制止

刘伟是一个爱干净、心思缜密的男孩。从高中起,就开始自己洗衣服。父母觉得儿子长大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不再依赖父母,心里很欣慰。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他的妈妈觉得不对劲,以前刘伟洗一件衣服顶多花10分钟,现在洗一件衣服差不多要用一个多小时。看着刘伟把一件衣服揉来搓去,反反复复洗了有十几次,联想到儿子其他的奇怪现象,比如反复关门锁门、总是觉得自己忘带钥匙等,妈妈觉得有必要带儿子去看看心理医生。从心理医生那里,妈妈得知儿子患了强迫症。心理医生说,像这样的情况可以考虑用当头棒喝的方式,在他每次洗衣服时严厉批评,甚至夺下他的衣服,强行让他停止。在此之后,每次刘伟反复洗衣服时,妈妈都会在一旁严厉地责备他,直到他停下。慢慢地,刘伟的症状好多了。

正如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所言:“既然惩罚是斥责,那么最好的惩罚就是尽可能采取最富有表现力、代价又最低的方式进行责备……”可以说,善用当头棒喝,能够及时制止错误心理和错误行为。

2.正确使用惩罚手段,要因人而异

“当头棒喝定律”的核心要点是强烈刺激,但强烈刺激不可随便乱用,使用此方法时,要注意选择适当的场合、地点和适用对象。要正确运用惩罚手段,必须掌握以下几点:惩罚不是目的,起到教育的效果才是关键。通过惩罚,让学生认识到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以后如何避免犯错,而不是只记住了惩罚,产生害怕的心理。惩罚时,要有尺度,要做到合情合理,避免一些主观、武断和随意的惩罚,导致学生对惩罚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其主动认错和改错。惩罚时,要让学生理解自己为什么会受到惩罚,能感受到老师的善意和良苦用心。

3.善用批评,唤醒学生心灵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享受了太多的物质激励和精神宠爱,缺少的正是有成效的棒喝,也就是批评这个武器。批评虽然不能随便滥用,但也不能从来不用。虽然现代教育理念提倡鼓励和赏识教育,但不能一味只赞美、不批评。坦率的批评其实是疏通开导,就像开刀取瘤,只有如此,方能彻底治病。但批评不能对学生的尊严造成损害,更不能危及学生的健康和个性,因为批评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通过批评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我,认识自己的优点,正视自己的不足。

学生时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当他们屡屡犯错时,如果通过谆谆教导收效甚微,就要考虑采用棒喝的方式,给予适时适度的惩戒和警示,以此来纠正错误的心理和情绪,唤醒学生的心灵。

情感宣泄定律:对坏情绪不应堵塞,而应疏导

有一个人待人彬彬有礼,性情随和,几乎没见过他和谁脸红脖子粗地吵架生气,人缘也不错,平时和大家相处得很融洽。不仅如此,他在日常工作中也是游刃有余,对任何事似乎都是一副和风细雨、泰然处之的样子,坏情绪似乎与他毫无关系。大家都很好奇他是怎么做到的。经不住大伙再三询问,他说了实话:“我住的地方离机场不远,每当飞机起落的时候都会听到巨大的轰鸣声。我家的楼顶可以上去,当我心情不好时就会跑上楼顶,等飞机飞过时,我就对着飞机大吼大叫,把自己心里的不满发泄出来。等飞机飞走了,我感觉我的怨气、不快和烦恼也被带走了,心情就好多了。”

原来,不是他没有坏脾气,而是懂得利用适合的方式去宣泄自己的情绪。他的做法与心理学上的“情绪宣泄定律”不谋而合。“情感宣泄定律”的意思是,要给情感一个宣泄的窗口。一个人如果一味压抑自己心里的不快、不满,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也不能完全消除坏情绪。而发脾气也不是真正宣泄情绪的好方法,有时候还会适得其反,越发火越恼火。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有九类基本情绪:兴趣、愉快、惊奇、悲伤、厌恶、愤怒、恐惧、轻蔑和羞愧。在这几类情绪中,只有兴趣和愉快是正面情绪,惊奇算是中性情绪,而其余六类都是负面情绪。可以说,人的负面情绪占了多数。当人们面对负面情绪时,如果不能及时宣泄,这些情绪就会困扰你、纠缠你,让你寝食难安,影响正常生活。

我们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失败等违背自己心意的事,由此产生的负面情绪如同洪水一样,若不把它及时宣泄出去,就会像水库里不断涨高的水,给我们心理的堤坝造成强大的压力。对此,绝不能采取堵的办法,堵塞只能起到一时的作用,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决堤”——情绪失控,对我们的身心造成更大的危害。

人们所说的情绪就是人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坏情绪不仅会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还会影响人际交往和认知功能。一个人的坏情绪不可能被完全消灭,但可以进行有效疏导、适度控制。所谓的情绪管理也并非消灭情绪,而是通过管理将情绪进行自我控制。管理自己的情绪,一般可分为三个步骤:体察自己的情绪,适当表达自己的情绪,以合宜的方式疏解情绪。

如果一个人的情绪压抑久了,得不到宣泄就很容易崩溃。所以,我们要善于疏导,把不满的情绪通过一些方式及时宣泄出来,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种做法。

1.找朋友适度倾诉,宣泄自己的坏情绪

当坏情绪出现时,我们先要分辨引起坏情绪的根源,要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心情不佳。有些坏情绪是因为人际关系矛盾引起的,也就是说,和他人发生了纠葛或冲突,产生了烦恼。这时候,就要找朋友聊聊天、谈谈心,将心里的不痛快说出来,宣泄自己的坏情绪。有研究表明,一个人在情绪不稳定的时候,和比较信任的人谈一谈,听听他人的看法和建议,有抚慰、稳定情绪的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增强自己战胜坏情绪的信心,更加理智地应对坏情绪。

2.转移注意力,进行自我调节

出现坏情绪时,有时也不能一味克制忍耐,要把注意力从不良情绪中转移到其他地方,如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能让自己快乐的事物,比如,看看电影,读一本好书,唱歌,去自己喜欢的地方旅游,等等。通过这些活动,让自己的情绪平复,在轻松的活动中感受生活的快乐。

通过这种暂时回避将注意力转移到积极的一面,等情绪有了一定好转后再处理问题。通过注意力转移不仅关闭了不良刺激源,防止不良情绪蔓延,还能通过参与活动增进愉快的心理体验,消除坏情绪。

冰激凌哲学:在逆境中也要保持良好情绪

王永庆是台塑集团创始人。刚开始投资塑料业时,台湾对聚乙烯化合物树脂的需求量只有20吨,但是台湾年产聚乙烯化合物树脂却达到了100吨。此外,台湾还有几个加工厂获得了日本人供应的更廉价的聚乙烯化合物树脂。需求减少,销量纷纷下滑,很多生产企业经不住打击而倒闭。面对这样的困境,王永庆经过反复研究分析,大胆提出:继续扩大生产。在他看来,与其守株待兔,不如勇敢创造市场。只有大量生产才能降低成本,从而使产品不受地域限制,吸引更多的买家。

经过反复摸索和不断总结,王永庆经营的企业逐渐好转,在塑料工业领域声名鹊起,成为台湾塑料业龙头老大。

王永庆一反常态的举措说明,一个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就必须学会把握经济不景气时的机会。在经济萧条时,大多数企业都偃旗息鼓,减少生产,进入“冬眠期”,但王永庆在此时探索机会。当经济复苏时,敢于把握冷门机遇的企业将能获取比以往更多的机会。可以说,台塑集团董事长王永庆是在经济萧条时仍能把握机遇的杰出企业家代表。

“冰激凌哲学”源于王永庆曾说的一段话:卖冰激凌必须从冬天开始,因为冬天顾客少,会逼迫你降低成本,改善服务。如果能在冬天的逆境中生存,就再也不害怕夏天的竞争。

我们如何学习企业家王永庆在逆境中也能保持自己良好的思维模式和积极的情绪呢?

1.及时调整情绪,坦然面对逆境

面对逆境,有的人为了避免负面情绪,采取回避策略,逃避自己的感觉,这种做法实不可取。有时候,适当回避可以暂时保护我们的精神不受侵扰,但回避只能让问题越积越多,不能很好地清除内心的情感障碍,长期持续下去,有可能造成恶性循环。所以,当我们面临逆境时,不能一味逃避,要尝试着集中精力,采取一些行动,尽力改变现状。

经历人生中的逆境是生命中不可回避的东西,已经发生的事无法挽回,再纠结、再心痛也于事无补,我们唯一能够选择的是如何面对。身处逆境,我们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心境,尽快走出阴霾,坦然接受眼前的一切。有些人遭受逆境的刺激之后开始审视过往,继而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

2.向家人朋友求援,获得支持和帮助

当一个人身处逆境时,容易产生空虚、消沉、无助等心理情绪。有些人在逆境中会远离他人,封闭自己,和家人、朋友的关系也不再亲密,觉得家人和朋友无法理解自己的痛苦,长此以往,变得悲观厌世,心理疾病便会乘虚而入。走出逆境,需要个人内在的智慧和力量,同时要向支持自己的亲朋好友坦言内心感受,寻求他们的帮助和鼓舞。除此之外,也可以向一些心理学专业人士求助,学习一些新的思考方式,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焦虑情绪。这些外在的力量能够给我们更多的勇气,帮助我们在逆境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和情绪。

3.不轻言放弃,不在逆境中屈服

人的一生不会一帆风顺,总会遭遇一些风风雨雨,要学会以积极的心态和情绪去看待逆境。逆境会产生自卑心理,而过度自卑会削弱一个人的活力,也就是说,消极的心态会引发消极的情绪,使人停留在失败与伤心之中,看不到眼前的希望,也看不到未来的方向。在逆境中,如果长时间情绪低落,会严重影响我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我们不妨参加一些体育活动,除了能增强体魄,也能让情绪不再焦灼焦躁,变得平稳祥和,从而消除烦恼和忧伤。无论如何,面对逆境,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不要轻言放弃。放弃就意味着向困难低头,被逆境打败,人生也会因此而变得黯淡无光。面对逆境,要保持一颗昂扬的心,只有勇敢面对风浪,才能乘风破浪,奋力前行。

拍球效应:让压力成为你的动力

有一位老船长有多年的海上航行经验。有一次,当他的货轮卸货返航时,突然遭遇了海上风暴。水手们非常惊慌,老船长此时不慌不忙,果断地命令水手立刻打开货舱,往里面灌水。一个年轻水手不解地对其他人小声说:“船长是怎么想的,怎么能这么做呢?往船舱里灌水,就会增加船的压力,船就会下沉,这不是自寻死路吗?”说归说,看着船长一副不容置疑的神色,水手们还是照样做了。灌水之后,货舱里的水位越升越高,船也在一点一点下沉。这时,原本在风浪里摇摇摆摆的船体,在狂风巨浪中渐渐变得平稳了,威胁也慢慢减少了。

水手们很佩服船长的决断,船长对大家说:“遇到风暴时,有负重的船是相对安全的,而空船是最有风险的。”看着水手们点头,船长又说道:“当然,负重也不是没有原则,要根据船的承载能力来决定,适当的压力可以抵御风暴,但压力过大也会压垮船只。”

可以说,这位船长就是利用了“拍球效应”才避免了风浪的侵袭。心理学中的“拍球效应”告诉我们,承受的压力越大,人的潜能发挥程度越高,反之,人的压力越小,潜能发挥程度就越小。

有句话这样说,“人生最大的胜利在于战胜自己”。因为大多数人天生就有一种贪图安逸的“惰性”,战胜自己的过程就是不断自我加压的过程,也是不断收获希望和信心的过程。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战胜自己,让压力成为动力,不断追求进步呢?

1.不满足于现状,寻找新的精神追求

一个人一旦缺乏压力,就容易满足现状,没有了斗志,就不会有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有些人随着生活的改善,职务的晋升,对自我放松要求,失去了以前的紧张感和压力,人也变得浮躁起来,不再有上进心,整天浑浑噩噩。此时,他们需要重新调整心态,寻找新的生活起点、新的精神追求,像弹簧一样,让自己处于紧张、充实的状态,不断给自己施加一定的压力,将压力转化为不竭的动力,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2.追求永不停息的奋斗精神,让压力成就人生

美国前总统卡特为自己施加压力的方式是经常看自己的座右铭:“为什么不是最好的?”一句“为什么不是最好的”让自己永不知足、永不自满,在压力下努力前行。正是这种追求进步而从不懈怠的精神,让卡特成为美国历史上卓有建树的总统之一。

可见,压力能让目标更清晰,脚步更从容,时刻保持永不停息的奋斗精神,才能真正成就一个人的辉煌人生。

翁格玛丽效应:欣赏自己,收获更多快乐

有个叫翁格玛丽的女孩,长得不是很美,所以有点自卑,从不愿照镜子。但是,她的家人和身边的朋友都会给她信心,不断鼓励她,每个人都会对她说:“其实你很美,只是你自己还没发现。”家人和朋友常常这样说,使得翁格玛丽对自己有了信心,开始每天照镜子,并且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说:“你真美!”“你是个漂亮的女孩!”渐渐地,翁格玛丽不再自卑,变得越来越有自信,脸上也有了异样的光彩,看起来神采飞扬,显得很美。这就是“翁格玛丽效应”的由来。

“翁格玛丽效应”是一个教育心理学术语,是说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心理暗示,告诉他“你很棒,你能做得很好”,从而帮助受教育者培养信心、发掘潜力,进而使受教育者积极追求进步,并最终取得进步。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心理暗示让受教育者坚信“我能行”,并取得成绩的现象。在被表扬和嘉奖的情况下,受表扬者自然会不断追求进步,而未受表扬者也会被给予心理暗示:只要努力,机会会垂青于任何人。

生活中,人们都喜欢被称赞和表扬,而不愿意被人批评。但是,当我们做错事,受到批评或指责时,也不要灰心丧气,要学会给自己一些正面、积极的心理暗示,告诉自己:“如果努力,我一定也很棒!”

我们都需要被肯定,并在别人的认可和肯定中不断建立自己的自信心,但不能因为别人的一句否定就怀疑自己,变得一蹶不振、萎靡自卑。如果一个人有主见,能够自我欣赏,就不会因别人的态度而改变自己,变得越来越不能接受自己。在生活中,我们如何才能做到欣赏自己、接受自己,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呢?

1.用积极的语言暗示,养成良好的心态

有正能量的人,其语言也往往充满活力和正气,因为积极的语言本身就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积极的情绪也会带来良好的心态。比如,经常对自己说:“我一定能行!”“我不怕吃苦!”“我一定会做得更好!”如果每天生活在积极语言的暗示下,很快自己的自信心就会得到提升,做起事来会精力充沛,工作也会得心应手,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更有成就感。有了成就感,就会越来越欣赏自己。

2.以积极的动作暗示,迎接更多的挑战

我们有时发现,有些人在做比较困难的事或难以完成的任务时,会握紧拳头,说一声:“加油!努力!”这样做其实就是为了给自己打气,增强自信心。如果事情做得很好,获得成功,也会伸出大拇指,夸自己很棒。这就是一些积极的动作暗示,经常这样做,心理也会产生积极的反应,遇到困难时就会鼓励自己,相信自己有勇气战胜困难,接受挑战。

3.尝试乐观的表情暗示,鼓励自己

在生活中,如果遇到困难或挫折,积极乐观的表情暗示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简单来说,表情暗示就是要经常保持微笑,相信自己一定能挺过难关。一个人越是遇到困境,越不能慌乱,让自己愁眉苦脸,唉声叹气。面对困境,如果还能笑得出来,心情也会变得格外轻松,更加勇敢,鼓励自己走出困境。

4.利用积极健康的心理暗示,促使自己努力

莎士比亚说:“一个人往往因为遇事畏缩而失去了成功的机会!”之所以会畏惧,就是有不良的自我暗示,怕自己失败。人们在追求成功时,常常会设想目标实现时的场景,觉得非常美好,激动人心,这其实就是一种积极的暗示。

有了这样的暗示,就有了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有了强劲的动力和挫折耐受能力。比如,在心里告诉自己:“我一定能成功!”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使你的思想和行为有明确的目标,会促使你朝那个方向去努力,最后获得成功,也会收获更多的快乐。

韦奇定律:不要让闲话动摇自己的信念

魏国太子与大夫庞恭一同作为赵国的人质,准备前往赵国国都邯郸。临走之际,庞恭有所担忧,他知道魏王身边有许多奸佞小人,害怕自己不在时,这些小人会在魏王面前挑拨离间。临行前,庞恭向魏王提出了一个问题,他说:“要是有一个人对您说,他看到闹市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有一只老虎走来走去,您会相信吗?”魏王说:“这怎么可能?我肯定不信。”庞恭又问:“要是有两个人这样对您说呢?”魏王说:“那我也不会相信。”庞恭随后又追问了一句:“要是有三个人都说亲眼看到了闹市里的老虎,您是否还不相信?”魏王回答:“既然有这么多人都说看到了老虎,那我就不能不信。”听到魏王这样说,庞恭深有感触地说:“果然如我所料,这也正是我担心的问题。一只老虎是绝对不敢闯入闹市的,现在君王不顾及情理,不深入调查,只听三人说有虎就相信真的有老虎,那等我到了比闹市还远的邯郸,如果您听到三个或者更多讨厌我的人说我的坏话,岂不是要断言我是坏人?”

魏王听了哈哈大笑,认为庞恭的担心是多余的,又告诉庞恭,自己知道他的忠诚,十分信任他。魏王让庞恭放心去邯郸,自己不会相信别人的胡言乱语。庞恭走了之后,一些平日里憎恨他的人就开始在魏王面前说他的坏话。久而久之,魏王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于是听信了那些谗言。后来,当庞恭从邯郸回到魏国之后,魏王就再也不愿召见他了。

这则故事道出了一种心理现象:即使你已经有了主见,认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是完全正确的,但身边如果有很多朋友的看法和你相反,你就很难不动摇地坚持自己的想法。这种现象是美国洛杉矶大学经济学家伊渥·韦奇最早总结出来的,因此人们把这条规律叫作“韦奇定律”。

听取他人的意见有不少好处,既可以帮助你掌握更加详细的资料和信息,还可以帮助你从多方面考虑问题。但如果只听取他人意见,自己毫无主见,不能根据大家的意见来做出自己的判断,只会人云亦云,就会像魏王一样,偏听偏信,做出错误的决断。那么,我们如何做到有主见,坚持自己的观点或信念呢?

1.了解自己的需要,学会筛选信息

我们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面临大大小小的选择。在面对这些选择时,我们有时怕自己选择失误,给人生带来不利的影响,有时不免听取他人的意见。有时候,在大量的意见或信息面前,我们无所适从,对事情缺乏系统而完善的认知,影响我们的判断。如果我们对自身不够了解,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信念就无从谈起,也容易陷入他人的意见困扰之中,难以坚持自己,做出正确决定。所以,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的需要,学会对各种信息进行自我判断和筛选,找到自己的定位,最后做出正确的选择。

2.勿盲从他人,让自己做出错误的决断

正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魏王和庞恭的故事充分说明,盲目听从他人就会掉入陷阱。因此,在生活中,对待任何事都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坚持自己的立场,不能人云亦云,被他人的话语所蒙蔽。

3.确定自己的想法,不让闲话动摇信念

在生活中,如果要克服“韦奇定律”的消极作用,就必须有主见,能准确地把握客观情况,用自己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来决定自己想要的,或者是自己认为最好的。有时,听取别人的意见很有必要。可是,当你的看法正确时,就不能轻易被别人的想法改变,不要让闲话动摇你的信念。

一旦确立了自己的目标,确定了信念,就要一直走下去,不要在乎别人的看法,要牢记“未听之时不应有成见,听过以后不可无主见”的道理。不被闲话左右,才能坚守信念,达成自己的人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