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无师自通心理常识
60713200000004

第4章 打破思维之锁,挖掘无限潜力——认知心理学常识

注意力稳定性理论:善用注意力做好每件事

王羲之是我国古代杰出的书法家,他小时候练字十分用心,也十分刻苦。据说他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就叫它“笔山”。他家院子里有一个小水池,他常在水池里洗毛笔和砚台,后来,小水池的水都变黑了,人们就把这个小水池叫“墨池”。长大以后,王羲之成了远近闻名的书法家,书法功底已经炉火纯青,但他从不松懈,仍然坚持每天练字。

有一天,王羲之全神贯注地在书房里练字,连吃饭都忘了。丫鬟给他送来了蒜泥和馍馍,催着他赶快吃,可是他仍旧埋头写字,并未理会。丫鬟没办法,只好去找夫人。当夫人和丫鬟来到书房时,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蘸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两人忍不住笑出了声。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眼睛一直盯着写好的字,竟然错把墨汁当蒜泥蘸,自己根本没有发现。

王羲之专心致志,一心一意练习书法的故事被人们传颂到今天。这则故事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做任何事,只要全神贯注、集中精力、勤奋刻苦,终究会获得非凡的成就。这个故事中也包含着一个心理学定律——注意力稳定性理论,做一件事要集中注意力,注意力要保持长久。心理学所说的“注意力稳定性理论”,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集中地反映、关注某事物的心理活动的能力。俄罗斯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可见,注意力是人类有意识地自觉自主地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根本手段。我们所说的注意,通常是指选择性注意,如果我们不集中精力,不注意听讲,不注意阅读,不注意思考,那就什么也学不到,最终也就一事无成。

法国一位生物学家曾说,“天才,首先是注意力”。也就是说,成功人士之所以能成就一番伟业,最重要的就是善于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善于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时时刻刻能专注地研究、学习和努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力是打开我们心灵的门户,而且是唯一的门户。可以说,这扇“门”开得越大,我们学到的东西就越多。而一旦注意力涣散或无法集中,心灵的门户就关闭了,一切有用的知识信息都无法进入。可以说,保持良好的注意力是大脑进行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的基本条件。稳定的注意力对学习十分重要,那么,该如何提高处在学习关键期的孩子的注意力呢?

1.进行一些感官训练,提高注意力

提高注意力,首先要从视觉、听觉、感觉等方面来训练。比如,在某一时间里只盯住一个目标,不为其他事物所动;只听某一声音,并能从众多声音里分辨出这种声音;专心感受某一事物,以此来训练一心一用。除此之外,也可以利用钟表,通过定时来锻炼孩子的注意力。对写作业时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孩子,要进行一些特别的训练,帮助孩子提高注意力,要经常培养孩子对某一件事的专注,养成善始善终的习惯和能力。

2.培养孩子专注力,提高学习效率

在合适的场合和时间,通过讲故事等形式让孩子理解集中注意力的重要性,让孩子明白,只有专心学习、做事,才能产生好的结果,让孩子理解专心对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性,专心时注意力就会集中,能够让学习变得轻松,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益处。

3.不在难点上过度停留,分散注意力

在指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要掌握一些方法。比如,不在难点上耽误时间,听课时遇到难点先听下去,读书时遇到难点先读下去,可以留到最后专门解决,不至于分散注意力,影响整个进度。做作业、做试卷也是如此,先易后难,不要碰到难题就停留,以免浪费时间,分散注意力。

4.排除外界干扰,提高孩子的抗干扰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安静、良好的学习环境,不要以关心之名总去打扰孩子,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在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的同时,也要提高孩子的抗干扰能力,使孩子能够适应各种环境,不管何时何地,条件如何简陋,都能很快把注意力集中到想做的事情上。

提高孩子的注意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以上我们所说的方法需要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反复练习,如此才能够让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提高学习以及做事的效率,完成所要达到的目标。

记忆选择定律:掌握记忆方法才能记得更牢

在古代,人们用结绳记事的方法保存记忆,留住生活的印记。罗马人家里物品的摆设、家具,还有许多器皿,一般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动的,当需要记忆时,就把需要记忆的内容与家里每件物品进行想象,只要想起物件也就想起了所记忆的内容。这些都是古人保存记忆的一些方法。

心理学所说的选择性记忆,就是指人们根据各自的需求,在已被接受和理解的信息中挑选出对自己有用、有利、有价值的信息,然后储存在大脑之中。如何记住一些有用、有利、有价值的信息,在进行选择性记忆、探索记忆内在机理的同时,人们对记忆方法的研究还在继续,运用这些方法和技巧能够将事物记得更牢固。以下这几种提升记忆力的方法,不妨试试。

1.利用感官刺激,强化记忆

通常情况下,我们在需要记忆时,先要充分调动各种感官,然后运用想象的方法加深记忆。因此,记忆的东西越鲜明,记忆效果越好。比如,对于视觉来说,色彩越鲜明、越丰富,记忆效果就越好。只利用色彩这一点,就会使人的记忆力有所提升。还有空间的想象,如果记忆的内容有充分的立体感,这样就很容易记住。此外,尽可能使大脑中的图像动起来,动的东西比静止的东西更容易让人记住。

2.学会分门别类,归纳总结

要想增强记忆力,只有想象是不够的,还要把想要记住的东西按照一定的分类与顺序整理出来,这样提取的时候很方便。要不然,杂乱无章看起来一团糟,也不便记忆。除了分门别类的整理,还要学会归纳总结,也就是对阅读的内容,除了理解与思考,还要学会去伪存真,化繁为简,总结和归纳要点。

3.大量练习,及时复习

我们在生活中,要反复练习提升记忆的一些基本功,如练习数字编码记忆、抽象词转化为具体图像等。在练习基本功的同时,要及时复习。比如,一个资料记忆后,最好能在一小时后、一天后、一周后和一个月后分别进行一次复习,这样就会进入长久的记忆,记忆会长期保存下来。

4.利用情绪刺激,加深记忆

一般来说,人们对于司空见惯的东西总是不在意,往往记不住,但是对于稀奇古怪、有趣好玩或者会引起强烈情绪体验的事物总是印象深刻。将你要记住的内容,想象成与自己有关的事可以增强记忆效果。比如,学习一段汉朝历史,就将自己当成一个汉朝人,去经历那些历史事件,这样记忆会更深刻,也更牢固。

5.劳逸结合,提升记忆效果

一个人如果长时间学习、连续记忆几个小时,记忆效果就会慢慢下降,这时,可以记忆半小时,再尝试背诵一下,测试一下学习效果。然后,把还没有完全记牢的内容做好备注,过后再进行重点突破。接着,短暂休息一会儿,再继续学习。

总之,要学会劳逸结合,不能让大脑长期处于疲惫状态,这样记忆的效果才能更好。休息时,不要坐着不动,最好站起来走走,四处看看,也可以喝杯水,让大脑始终保持清醒的状态。

自我参照效应:找到联系,减少学习新知识的难度

在接触新东西的时候,如果它与我们自身有密切关系的话,我们学习的时候就有动力,而且不容易忘记。也就是说,当信息与我们的自我概念有关时,我们会对它进行快速加工或回忆。

这种现象就是一种“自我参照效应”,也叫“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是指记忆材料与自我联系时的记忆效果优于其他编码条件的现象。我们在接触到与自己有关的信息或事情时,很难忽视或遗忘。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以回忆经验为特征的记忆。从以下几个方面,我们试着来了解一下“自我参照效应”的作用。

1.自我参照和记忆息息相关

有这样一则实验,让被试看一则照相机的图片广告,然后回答以下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这张图片有没有红色?第二个问题,这是什么?第三个问题,你用过这种产品吗?过后,让被试回答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有些被试显得支支吾吾,明显记忆不深。而几乎所有的被试对第三个问题都回答得很好。这说明,第三个问题与我们自身有直接联系,所以印象深刻。一些研究也表明,自我参照和记忆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个记忆现象除了用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也会用到其他领域。

2.自我参照效应从儿童时期已经开始

一项有关儿童记忆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实验表明:8岁儿童已表现出“记忆自我参照效应”,但8岁可能并不是儿童表现出“记忆自我参照效应”的最低年龄。在研究中还发现,“记忆自我参照效应”不随年龄变化而变化。“记忆自我参照效应”也被证明是成人记忆中的一种稳健的现象。

自我是一个独特的结构,具有独特的动机和情感上的含义。在心理学史上,从弗洛伊德开始,自我一直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自我不仅对情绪的产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还成为个人信息的组织者和加工过程的一部分,对认知有直接影响。

可以说,“自我参照效应”在揭示自我与记忆的关系上做出了卓越贡献,为自我参照条件下人类优先的自我记忆找到了真正的依据。在教学研究中,如果教师通过改善教学内容找到与自我的联想,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创造力,就可以显著提高学习效果。

记忆衰退理论: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

心理学家经过调查发现,人们在中学和大学时期所学到的知识和概念有60%在两年之后就遗忘了。这种记忆现象就是“记忆衰退理论”。“记忆衰退理论”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时发现的,是指大脑中的记忆痕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退。他认为,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的速度快,以后逐渐缓慢。

艾宾浩斯把他的实验结果绘成描述遗忘进程的曲线,即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这种记忆理论认为,学习会改变中枢神经系统,除非定期地使用或复述信息,否则这种信息就会逐渐衰退,最终完全消失。也就是说,不常回想起的或不常使用的信息往往很容易从记忆中失去。

我们人类的大脑是一个记忆的宝库,经历过的事情、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和情绪都可以成为记忆的内容。在大脑中保存的这些东西,时间久了,就像存放的老照片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褪色。一方面,记忆衰退令我们沮丧,之前念念不忘的东西在某个时刻怎么也想不起来。另一方面,记忆衰退使我们大脑有限的存储空间不至于爆满。想想看,如果我们所接收的信息一点也不遗忘的话,那么我们的大脑就会被各种各样的琐碎小事充斥,这样就难以快速提取那些对我们有意义、有帮助、可以解决我们实际问题所需要的知识。

其实,记忆的内容一直存在着,问题在于人们是否能将其调出来。也就是说,记忆内容存在着,但我们有时却找不回来。打个比方,就像一把钥匙,你把它放在某个地方,它一直静静地待着,并没有消失,但到底放在哪里,你一时想不起来,便找不到。通过有意识、有目的地训练记忆力,可以克服遗忘,帮助我们提高重新找回来的概率。以下一些训练记忆力的方法,在学习中,我们可以尝试借鉴和运用。

1.遗忘速度先快后慢,要及时复习

一般在学习某些内容后,应及时复习,在要记忆的内容完全遗忘之前再次复习,这样一来,只要花费很少的时间就能通过复习巩固一次。如果等所学习的内容全部忘了,然后才去复习,就相当于又重新学习了一次,这样花费的时间更多,学习效率也更低。

2.记忆同类的内容不宜过多

在学习时,要注意不同学科的内容交替学习。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不同学科的知识由大脑不同的部位主管,不同学科交替学习就可以使大脑的各个部位得到及时调节。

3.学会记忆骨架支柱的内容

在学习开始时,一般容易遗忘细微之处的内容,而骨架支柱性的内容不容易被遗忘。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列提纲、总结中心思想、文章大意等,要从宏观上把握所学内容的框架、结构以及大体意义。

4.理解要记忆的内容,更容易记住

在学习时,不能一味死记硬背,先理解要记忆的内容,根据理解的程度进行记忆。一般人对有意义能理解的内容不容易遗忘,对无意义不理解的内容则很容易忘掉。

5.学会分段学习,提高记忆效率

心理学家研究后发现,在学习的过程中,一般开头与结尾的内容容易记住,而中间材料容易遗忘;前面记忆的内容对后面记忆的内容有抑制作用;后面识记的内容可影响前面识记内容的记忆效果。除此之外,在入睡前学习的内容比上午学习的内容遗忘得要慢些,这是由于白天的心理活动所产生的干扰比临睡前要多一些。所以,在进行记忆时,可以进行分段记忆。比如,增加多个开头与结尾,还可以把重要的内容放到起床后或临睡前学习,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记忆效果。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劳逸结合,不要在疲劳的状态下坚持学习,每学习四五十分钟后,就要让大脑得到及时休息。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做做眼保健操或广播体操,一方面让身体得到锻炼,另一方面也能让大脑有足够的缓冲时间,应对接下来的学习。这样一来,可以增强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效率。

结伴效应:与同伴一起学习或做事效率更高

有个人来到一个村庄,看到一群人围在一起,他便对大家说,他有一包汤料,如果将这包汤料放在滚开的水中,会立刻变成美味的汤。听他这么一说,有人急忙回家拿来一口大锅,也有人提了一桶水,还有人架上炉子点燃木柴。接着,大家开始在广场上煮起了汤。

过了一会儿,这个人很小心地把汤料放进沸腾的水中,然后盛了一碗喝了起来。喝完后,他告诉大家,如果汤里再加一点洋葱就更好了。这时,立刻有人冲回家拿了一些洋葱。这个人尝过之后说,已经很好喝了,如果再放些肉片就更香了。听完这句话,有个人回家端了一盘肉来。那位陌生人又尝了尝汤,建议再放些蔬菜就更好喝了。

在这位陌生人的指挥下,大家劈柴的劈柴,烧火的烧火,有的人还拿来了不同的食材,最后当大家在一起喝汤时,发现这锅汤真的是世界上最美味的汤。

这则故事就是“结伴效应”的一个案例。“结伴效应”是指在结伴活动中,两个人或几个人结伴从事相同的一项活动时,相互之间会产生刺激作用,提高活动效率。“结伴效应”的关键是合作与同行。例如,学生在一起做作业比独立完成作业的效率高。利用“结伴效应”,我们可以在班集体中建立各种兴趣小组、学习小组,让他们在一起活动,一起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增强大家团结协作的意识。

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不管一个人多么有才能,但是集体常常比他更聪明,更有力。”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大家团结在一起,朝着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如何利用“结伴效应”来提高学习、工作的效率呢?

1.好的“领头羊”,是结伴效应实施的前提

要运用好“结伴效应”,团队里的“领头羊”就显得十分关键。要注重“领头羊”的个人素质、思想品质。比如,要选用正直、诚实的人,要能顾及他人感受,不能把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和需求摆在首位,否则团队里的其他人不会服从,更不会追随他,这样不利于团队内部人员的团结和睦。

2.利用结伴效应,打造高效团队

在工作中,我们发现如果布置工作给一个人,他可能不急不忙,有时能拖则拖,有的人甚至有严重的拖延症。如果把工作布置给一个小组或一个团队共同完成,那么组里的每个人都不会松懈或怠慢,生怕自己会拖团队的后腿,这就是“结伴效应”在发挥作用。因此,在管理中,我们要学会运用“结伴效应”,加强团队的建设。

3.利用结伴效应,形成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氛围

在结伴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学习同伴的优点和长处,形成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良好氛围,在结伴中大家共同进步,一起前行。这样一来,工作方式从单打独斗变成了团结协作,工作氛围也因此变得更加和谐。

利用“结伴效应”,可以逐渐改变一些人懒散拖沓的工作态度,建立起包容理解、互爱互信、互帮互助的伙伴关系,以此来促进团队的发展,大大提高工作或学习的效率。

相关定律:利用联想解决难题

一天,牛顿在花园玩耍时看到一个苹果从树上落到了地上。看着掉落的苹果,他不禁产生了疑问: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上,而不是飞到天上呢?他又想到,苹果无论从哪儿掉下来,比如,桌子上,楼顶上,都会落到地面上,看来这应该与高度无关。望着夜空中高悬的月亮,牛顿想,月亮为什么能挂在空中,不会落到地上呢?由此,他进一步联想到,如果在山顶把一个炮弹发射出去,炮弹将以曲线轨道落到地面。如果发射速度足够快,炮弹就会绕地球旋转,也许永远不会落回地面。接着,他又想,如果绕地球旋转的炮弹像月亮,可是为什么又不飞离地球呢?一定是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作用的力。这就是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

可以说,在万有引力定律形成的过程中,思维的联想起到了很大作用,这就是“相关定律”所阐述的观点。“相关定律”是由物理学家伽利略提出的,是指人们在进行创造性思维、寻找最佳思维结论时,由于思路受到其他事物已知特性的启发,便联想到与自己正在寻求的思维结论相似和相关的东西,从而把两者结合起来,达到以此释彼的目的。

“相关定律”带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件事情之间都有联系,没有一件事情是完全独立的。要解决某个难题最好从相关的某个地方入手,而不是专注在一个困难点上。

在这个世界上,万千事物之间都有丝丝缕缕的外在或内部联系,都处在纵向或横向的联系之中,没有完全孤立存在的事物。比如,积云成雨,说明了云和雨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明了水与船的关系。可以说,我们身处的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统一整体。由于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导致不同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个问题的解决会影响到周围的众多事物,这就是“相关定律”的理论依据。

要想运用好相关定律,需要我们有较强的联想力。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我们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难题,有的人苦苦思索,但仍然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有的人却善于利用联想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那么,如何运用联想的方法,帮助我们解决学习中的难题呢?

1.学会联想的方法

简单地说,联想就是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由A想到B。联想不是胡思乱想,要有一定的思路和方法,以事物的特征为出发点及发散点。比如,形似联想法,就是以事物的形状、声响、颜色等外部特征为“发散点”展开联想;质同联想法,是用相同本质的事物展开联想;反向联想法,是利用强烈的对比和巨大的反差引起联想。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联想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多加练习。

2.善于发掘事物的内在联系

联想思维能力,可以说是打开解题方法之门的一把钥匙。对于任何难题,只要有思路可以追寻,就算再复杂也能找到答案。比如,在解难题过程中,一定要多进行联想,努力发掘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问题一时难以找到突破口,百思不得其解时,一定要广泛地进行联想,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将题目变形或者换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新的含义。

3.提高自己的联想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联想能力,不妨多做一些联想练习。比如,等公交车时可以联想一下汽车沿途经过的站名;坐在车上,看到外面商店的招牌可以进行组合的联想。除此之外,读书、看报时也可以有意识地进行联想,还可以自己写一些词语进行相互之间的联想。进行联想练习时,要以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技能为前提,养成善于观察、勤于联想的好习惯,逐步提高联想的能力。

联想能力的提高,能够进一步开拓我们解决难题的思路。联想与之相近或相似的问题,并通过变形和转换,从而使难题变成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心理定势:不要让惯性思维限制自己的脚步

阿西莫夫是世界知名度最高的科普作家之一,一生撰写了400多部书。阿西莫夫从小就被不少人夸赞很聪明,他年轻时还多次参加了智商测验,得分基本在160分左右。这么高的分数,无疑属于天赋极高者之列。对此,他一直很得意,觉得自己比大多数人都聪明。

有一次,阿西莫夫去汽车修理厂,修理工是他的一个老熟人。两人闲聊时,这位修理工对阿西莫夫说:“博士,我知道你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今天我要出道题来考考你。”阿西莫夫笑着回答说:“可以啊,看看有什么问题可以难倒我。”修理工说:“有一位聋哑人,想买几颗钉子。来到五金商店后,他没有找到钉子的摆放位置,又无法用语言表达,他只好对售货员做了一个手势,先把左手两个指头立在柜台上表示钉子,右手又做出拳头敲击的样子。售货员一看,给他拿来了一把锤子。聋哑人一看售货员误解了,急忙指了指那两根指头,售货员一看,明白了聋哑人想要的是钉子。”修理工顿了顿,又说:“紧接着,商店又进来一位盲人,这位盲人想买一把剪刀。请问,盲人会怎么做呢?”

阿西莫夫哈哈笑了,这么简单的问题还用考虑吗?他不假思索地说:“很简单啊,盲人肯定会用手比画剪刀的样子。”说完,阿西莫夫还用手比画了两下。这回轮到修理工哈哈大笑,他说:“我就知道你这个聪明人会答错!盲人想买剪刀,直接说买剪刀就行了,为什么要用手比画呢?”阿西莫夫恍然大悟,不得不承认自己答错了。

这个故事就说明了人的“心理定势”现象。“心理定势”指的是对某一特定活动的准备状态,它可以使我们在从事某种活动时能够相当熟练,甚至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可以节约很多时间和精力。

“心理定势”在通常情况下有着积极的一面——遵照常规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对我们做事情很有帮助。比如,在工作中,我们可以根据自己以往的工作经验来判断这件事情该怎么处理,用什么样的方法会更加得心应手,这可以让我们省去很多摸索、试探的步骤,缩短思考时间,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除此之外,人们在认识他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也会受“心理定势”的影响。

但是,“心理定势”也存在一些消极影响。当时代需要创新、方法需要更新、理念需要转换时,思维定势又会成为主要阻碍,束缚我们的思维,使我们的思维固化,难以涌出新的思维,做出新的判断和决策。这样一来,我们总是用常规的方法或办法来解决遇到的问题,不善用其他一些更好的办法来寻求突破。那么,在生活中,我们怎么克服思维定势,摆脱它的束缚呢?

1.学会区分经验和习惯思维定势

在破除习惯思维定势时首先要区分经验和习惯的思维定势。经验和习惯不同,经验是一个人在生活中获得的宝贵财富,而习惯思维定势是束缚人思想进一步发展的枷锁,这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在生活中,如果遇到需要解决的复杂问题时,要抛开原来惯有的思维方式,换个角度、换个位置去思考问题,创新思维方式,寻求更有效的办法。

2.破除理论思维定势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论知识可以指导我们的实践,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但理论来源于实践,我们在借鉴书本上的理论经验时必须结合实际。如果理论与实践相违背,我们要打破惯常思维,针对已有变化的现实解决问题。

3.学会破除从众思维定势

在生活中,我们要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遇到事情和看待问题时,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破除从众思维定势,以此得到正确的判断,做出自己的思考,决定自己的行动。

惯性思维有复杂的成因,并且具有社会性、阶段性以及知识经验的局限性,在一定的时期成为个人行为方式或思考习惯的固有模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努力挣脱惯性思维的束缚,跳出思维定势的圈子,让我们前进的脚步变得更加从容。

逆向思维:反其道而思之

在冬季,人们一般使用破冰船航行,这种破冰船是靠自身的重量来压碎冰块,船头都采用高硬度的材料做成。这种船设计得很笨重,因此转向时非常不方便,一旦遇到侧向漂来的流水会难以处理,造成很大的隐患。苏联工程学家改进了以上的设计,变向下压冰为向上推冰,也就是让破冰船潜入水下,依靠浮力从冰的下方向上破冰。新型破冰船设计得很灵巧,破冰效果非常好,不仅节约了很多原材料,而且运行时不需要那么大的动力,很受人们欢迎。

我们在生活中都用过洗衣机。洗衣机的脱水缸,用手轻轻推一下就会东倒西歪,很不稳定。一旦脱水缸开始工作,在高速旋转时,却非常平稳,脱水效果也很不错。当初做脱水功能设计时,工程技术人员为了解决脱水缸的颤抖和由此产生的噪声问题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先加粗转轴,让它变得稳固一些,但是作用不大;后来,又加硬转轴,仍然没起到什么作用;最后,研究人员想到了另外一个办法,就是用软轴代替硬轴,这下成功解决了颤抖和噪音大的问题。

以上就是人们利用“逆向思维”解决问题的例子。“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指人们为了达到目的,从相反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中引导启发思维的方法。许多事物都有多面性,受到过去经验的影响,人们比较容易看到熟悉的一面,而对另一面视而不见。“逆向思维”往往能克服这一障碍,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逆向思维”告诉我们,面临新事物、新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学会从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来分析研究新事物,解决新问题。“逆向思维”是对司空见惯的、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形成新的思维方式。

可以说,“逆向思维”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很有帮助。那么,怎样训练“逆向思维”,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1.多营造一些逆向思维的氛围

训练“逆向思维”要长期坚持,在平时多营造一些“逆向思维”的氛围,学会倒过来想问题。对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要放在新的情境中去认识、思考,培养思维向纵深发展,使我们对新问题产生兴趣,激发解决问题的思路。

2.积累丰富知识,才能更好地利用逆向思维

训练“逆向思维”要建立在掌握丰富知识的基础上,因此学习丰富的知识很重要,知识的学习也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通过学习积累各学科知识,利用“逆向思维”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才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最佳方法和途径。

3.利用载体训练逆向思维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充分利用一些载体,创建“逆向思维”的环境,经常有意识地训练“逆向思维”,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克服思维的习惯性,全面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逆向思维”是对人们认识的一种挑战,它能够克服思维定势,破除人们思想中由于经验和习惯造成的僵化的认知模式。运用“逆向思维”方式往往能出奇制胜,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难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