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第一印象可靠吗:67个颠覆常识的心理学问题与解答
60721000000003

第3章 求职心理学:平凡的你如何才能脱颖而出

你相信吗?在求职时,经过千辛万苦的准备,可是最终决定你命运的只有面试时短短的十分钟。有的人轻易就能在求职路上一路驰骋,难道他们真是被上帝眷顾的幸运儿?有的人苦苦努力却依旧求职无望,莫非他们被魔咒缠了身?其实,“幸运儿”们并非有神灵相助,只是他们更懂得一个概念——求职心理学,掌握了这门学问,你的职场第一步将会走得更顺利。

第6个解答 自信:面试中什么样的人会成为焦点

自信,是一种信念、一种态度。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深信自己一定能办好某事,实现甚至超越自己所追求的目标。而从心理学上来看,自信是一个多维度的心理系统,是个体对自己的正面肯定和积极确认程度。特别是在求职时,自信是为你打开希望之门和成功之门的钥匙。

每到招聘“旺季”,各大用人单位会事先在广告宣传栏上列出所需职位的一些硬件要求,如学历、经验等。当今社会人才济济,有很多人符合条件,但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用人单位辗转几个招聘会之后,该职位依旧无人问津。

与之相对应的,那些相对来说较为轻松、简单、待遇较低的诸如文员类的职位,却吸引了众多的应聘者。在应聘的长龙中,更不乏简历相当出色的名校毕业生。

这个现象实在发人深思,难道寒窗苦读、专业知识扎实的名校生的能力仅能够应对一个普通文员的职位吗?国家的教育能力如此之弱吗?原因当然不在于此。那为什么这些高校毕业生不去尝试与自己实力相符的职位呢?不是薪酬不够高,不是待遇不够诱人,而是很多求职者对高薪职位望而却步。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不敢上前推介自己。在学校的时候,这些学生一味地给自己灌输理论知识,忽略了更为重要的社会实践,缺乏与社会的“亲密接触”,缺乏对社会活动规则的了解,更缺乏去试一试的勇气和拼一拼的信心。

张钰是一个大学应届毕业生,与其他学生一样,一毕业就在各应试单位间奔波,可惜收获甚微。

已经找到工作的师兄无意中的一句话,让张钰如梦初醒。师兄对她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一次面试时,面试官向张珏提出一个问题:“我们需要的是有经验的人,你有工作经验吗?”同样的一个问题,不知道问倒了多少初出校门的年轻人。可是张钰并没有被难倒,她做好了足够的心理准备,并确信一定会让面试官留下自己。她很镇静地回答道:“我是应届毕业生,虽然没有工作经验,但我有信心可以胜任这份工作。这就好像一张画纸,有工作经验的人的纸先前已经被人在上面挥过墨了,你要想再在上面绘出一幅图来,就必须按照先前的风格画下去,这幅画才能让人接受。而我就是一张白纸,你可以在上面任意挥墨,你想要这幅画是什么样子,它就可以是什么样子……”

就这样简短的几句话,短短的几分钟,让面试官不得不给这位应聘者打上满意的分数。

这是一个很平凡的故事,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却道出了自信的重要性:自信,可以让你对周围人产生感染力和吸引力。在这个看重工作经验胜过学历的残酷职场中,张钰这样一个初出校门的职场新人能够轻松敲开自己的职场大门,不是因为她的经验或简历内容丰富,而是因为她全身上下散发出来的那种自信、坦然和随机应变的机智,这不是每个应聘者都能够具备的。正是张钰这种“初生牛犊”的自信心,使她迈出了职场生涯中完美的第一步。

在竞争激烈的求职过程中,出色的工作能力是必备的,但求职的战术也不可或缺。自信,则是求职战术中的“撒手锏”,甚至是事关求职者的前途和命运的“必备品”。所以,对于初出校园的人来说,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是必要的,但也请不要忘记用自信来为自己打造一件更加夺目的外衣。

关于自信心,有的人是与生俱来的,有的人需要后天培养,如果没有天生自信的基因,要怎样培养自信的素质呢?

研究表明,自信与许多行为相关联。一个人是否自信,通过对一贯的行为表现的观察就可以做出判断。换句话说,要建立起自信心,就要从我们日常的一言一行开始做起。

1.敢于表达自己,克服羞赧的情绪

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中,难免会遇到群体讨论的情况,或是严肃认真的,或是轻松诙谐的,不论何种情景下,都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不要人云亦云。有些人惧怕自己的观点得不到认可,于是选择沉默不语。要知道,展现自己的关键不在于你的想法能否被肯定,而是能否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就算你的见解很独到,如果你选择沉寂,也永远没人会发觉你的睿智,你也可能因此失去了很多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因此,请记住,在需要表达自己的时候,不要做“含羞草”。

2.敢于承认错误,虚心接受批评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正视自己的错误。不论何时,都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周围人的批评与指教,并以一种感恩的心态去思考、接受别人的建议和意见。被人发现自己的错误不可耻,用虚心、谦逊的态度承认错误,反而是你进步的很好的契机。要知道,自信的人不仅敢于展现自身的优势,也绝不会羞于承认自己的缺点。

3.学会并敢于拒绝

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底线,不能任何时候都一味地容忍和退让,当遇到不公正的或者过分的待遇时,请把你的不满表达出来,敢于拒绝他人过分的请求。保障自己的权利,需要敢于对别人的过分行为表达自己的愤怒。

4.学习知识并积极实践

一个优秀的人,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实际操作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两点都是你自信的资本。比如,你是个游戏迷,现在让你去玩过关游戏,你会信心十足,因为你了解操作规程,并且玩过很多次,可以说是得心应手。但如果让你去厨房做一道佳肴,你可能会极力回避,这就是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对自信心的限制。而想要突破这种限制,就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巩固原有知识,并不断付诸实践。

5.多参加集体活动

有些人过于内向,脱离实际,忽略周围的人和事,容易造成孤僻怪异的个性。时常参加一些集体活动,不仅对培养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有很大帮助,还能获得更多发现自己优势的机会。可以说,集体活动就是一块检验自己自信与否的“试金石”。

第7个解答 半途效应:为什么总是很难坚持到最后

当人们对一个目标追求到一半时,常常会对自己能否达到这一目标产生怀疑,甚至对这个目标的意义产生怀疑,此时心理会变得极为敏感和脆弱,最终很可能以半途而废收场,这样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为“半途效应”。

大量的事实表明:半途效应会在人实现目标的行为过程中,制造出一个极其敏感和极其脆弱的“活跃区域”。在这个“活跃区域”内,我们一定要认清事实,做出客观的判断,并拥有坚定的毅力,这样才能克服这个“活跃区域”可能出现的各种起伏情绪,稳住阵脚,杜绝半途效应,执着地向着目标努力。

小鹏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每到自习课,他总爱离开座位在教室里走来走去。

一天,班主任发现小鹏一般只能在座位上待5分钟左右。班主任注意到这点之后,找小鹏进行了一次面谈。班主任跟小鹏说:“如果你在自习课上能连续10分钟待在座位上,就可以得到一个小奖品。”一周以后,班主任又找到小鹏,说他做得很好,并把预先说好的礼物奖励给他。然后,班主任又要求小鹏必须连续坐在座位上15分钟才能得到奖励,这次的奖励要比以前丰富,小鹏爽快地答应了。一周后,班主任告诉小鹏做得很不错,但是接下来要连续坐在座位上25分钟才能得到奖励,这次的奖励更加可观。在这个阶段中,小鹏表现得很好,在自习30分钟内,没有擅自离开座位一次。班主任也实现了他的承诺,将奖励给了小鹏。慢慢地,小鹏终于能完整地上完一堂45分钟的自习。

小鹏能成功地在教室安心自习,就是因为班主任老师给他定了一个个小目标,并且一步步引导他去完成。试想,如果班主任不是这样循序渐进地要求,而是强硬地逼着小鹏不能走动,或者处以体罚,肯定会刺激小鹏,适得其反。因此,要顺利实现既定目标,需要循序渐进。

上面的例子实际上就是半途效应在生活中的一个缩影,同样可以应用在求职过程中。初出校门的新人,很容易出现心浮气躁的情绪,很难把握好分寸,容易引起半途效应。

一般来说,产生半途效应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目标选择的合理性——目标越不合理,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二是个人的意志力——意志力越弱的人,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

那么,如何才能克服这种半途效应呢?行为学家提出了“大目标、小步子”的方法。“大目标”是指事先做好评估,预计要取得的成效和结果。例如,在求职中,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能够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作就是一个“大目标”;“小步子”是指一步一个脚印。人们常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就是这个道理。世界上没有一步登天的事,特别是找工作时,只有戒骄戒躁,扎扎实实地走好每一步,才能有足够的把握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克服半途效应,除了找准目标、脚踏实地外,还要做到以下两点:

1.加强对知识和能力的积累

注意对各方面知识的学习和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有了足够的知识和能力,我们才能给自己做准确的职业规划。

2.磨炼自己的意志

要注意磨炼自己的意志。求职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此时,绝不能轻易退缩或逃避,而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想办法把困难和问题一个一个地解决掉。

半途效应在生活中随时可能出现,处在求职期的社会新人们一定要努力克服,让自己远离这种消极的状态,积极备战,坚定不移地向自己的理想进发。

第8个解答 近因效应:怎样通过应变能力提升印象

近因效应是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较大的现象。在心理学上可以定义为:主体在接受多种现象刺激后,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在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

与人打交道,首先进入眼帘的是相貌,它就像一张名片,不用言语,在第一时间把你推销给别人。但是,常言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就说明除了外貌,还有更吸引人、更让人信服的因素存在。一个人的应变能力就是一个重要因素。在这个效率优先的年代,能者上、不能者下已经成为职场公认的规则,而“能”就是一个人的能力,尤其是随机应变的能力。

马克是某大型网站策划部的招聘专员,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招聘季,前来面试的大学生络绎不绝,但他一直没能找到自己需要的人才。此刻,坐在马克面前的是一个叫子阳的年轻人,乍一看子阳,马克就对这次面试没抱太大希望,认为自己可能又要“空手而归”了。

这次招聘的职位是外联编辑,要求求职者不仅有一定的文笔,还要有相当的交际应酬能力。可眼前的子阳怎么看都不像是一个擅长交际的人:沉重的黑边眼镜,过于拘谨的微笑,太过僵硬的手势……于是,简单了解了一些子阳的履历之后,马克就准备说出那套惯用的对面试者的“拒绝辞”:“你的简历我们都看过了,如果有需要,会通知你再来面试的……”子阳经历过几次面试,大概也能感觉到自己此次面试可能无望了,这个时候,他灵机一动,开口说道:“冒昧地说一句,我看到贵网站打算筹备一个大型的校园歌手选拔活动,来之前,我对这个活动的策划做了一些准备工作,想跟您陈述一下,希望能得到您的指点。”听了子阳的话,马克精神为之一振,没想到这位看似木讷的年轻人还懂得主动推荐自己。于是,马克提起兴致,听子阳讲完了策划方案。

其实,整个策划案并不够成熟,但子阳出色的应变能力和叙述策划案时的那份自信及能言善辩却让马克刮目相看。

子阳的例子就是近因效应发生作用的表现,面试一开始,马克因为首因效应,通过子阳的举手投足而主观认定他不能胜任所应聘的职位,但子阳“灵机一动”,很好地推介了自己,向马克展示出他快速的应变能力,发挥了近因效应。

相貌是与生俱来的,我们没法选择,“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况且,相貌并不是决胜的唯一法宝,它只是多个法宝中的一个因素,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你如何回答面试官的问题。虽然面试官的问题几乎千篇一律,但是他们希望听到不同凡响的答案。如果你能做这个不同凡响的人,以思辨的角度、轻松的语言给出新颖的见解,加上言谈举止中透露出随机应变的能力,那么,你离成功也就只有一步之遥了。

面试时间只有几分钟,在这短短的几分钟里面,你要从众多应聘者当中脱颖而出,该如何做呢?

1.在日常活动中锻炼应变能力

我们要尽可能地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并在集体活动中多出谋划策,给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遇到问题时不躲藏,积极思考如何解决。正所谓“熟能生巧”,如果经常可以接触一些能够锻炼自己应变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活动,应对的场面多了,各方面的能力自然就会提高。

2.善于观察,勇于创新

人类的进步离不开先人勇于探索和创新的开拓精神,没有对生活细微的观察和思考,没有钻研和实验的勇气,自然不会有新事物的产生,社会也难以进步。生活中,也是同样的道理,对待一件事情,要仔细观察,用心思索,不能拘泥于以往的规则和形式,学会用新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用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3.注重知识积累

人们常说“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确如此。在面试的时候,考官的问题往往听着很熟悉,但就是想不起来答案是什么。如果能在平时注重知识的累积,在大脑中自然会建立起一本内容丰富的“词典”,有需要时,只要加以引用、变通,就可充分发挥这些知识的作用。

做到这三点,相信在近因效应的影响下,面试官必然对你另眼相待,接下来的求职之路也会顺畅很多。

第9个解答 晕轮效应:如何用几分钟时间让面试官刮目相看

“晕轮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就如同太阳或月亮的光环,通过向周围弥漫、扩散,掩盖了本身的其他特点,因此我们又形象地称之为“光环效应”。

受到晕轮效应的影响,人们往往首先会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一个对他人品质和特征的判断,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一般情况下,如果认知对象被划为“好”的一类,他就会被“好”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各种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划为“坏”的一类,他就会被“坏”的光环笼罩,他的品质和特点容易被否定。由此可见,从客观上来说,晕轮效应实际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容易造成错误的认知。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恰当利用这种主观臆测,能为我们的求职增加险胜的机会。

例如,在求职面试中,最忌讳的就是刻板,一个只会机械地回答面试官问题的求职者,被淘汰的概率极大。面试不是做数学题,它没有唯一的答案,也没有唯一的方法。在面试中唯一要做的,就是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把自己的特质和长处表现给面试官,尽可能地让面试官对你刮目相看。“班门弄斧”就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班门弄斧”一般是贬义词,指在行家面前卖弄自己的才能,容易受到嘲讽和否定。不可否认,在正统和主流思想里面,对“班门弄斧”的人大多居于排斥立场。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在求职时适当地“卖弄”自己,在面试官看来,这位求职者有可能是个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人,是一个有头脑、有创新思维的人,这样的人是领导最为欣赏的,也是一个企业最为需要的。所以在求职中敢于“班门弄斧”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

擅长市场营销、品牌运作等领域的少天,曾经工作于郑州、深圳、北京的知名企业,担任的管理职务下至部门经理,上至集团副总。在自传体小说《人在江湖漂》中,他记录了一段自己刚从部队出来,无特长、无经验,第一次闯荡深圳的经历。少天第一次求职,就是凭“班门弄斧”博得了面试官的首肯。

少天清楚地记得,那次他面试的是一个公司的策划,面试官问他的问题就是“什么叫策划”。少天压根不懂如何从专业层面回答这个问题,但他依旧很“不谦虚”地说:“策划就是让树上的苹果按我的规则落下,让思维成为点子的生产线。”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使面试官录用了他。更准确地说,是他所说的这句看似“大逆不道”“班门弄斧”的话,为他面试的成功叩响了希望之门。

面试官怎么会不理解什么是“策划”?他需要的并不是你从书本上生搬硬套得到的一段文字表述,而是一个新颖、有创意的回答。少天“不知天高地厚”的回答,非但没有让面试官反感,反而使他们看到了少天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跃的头脑。于是,晕轮效应开始起作用,面试官对少天的这个优点产生了强烈印象,也就不加分析地扩展到了有关少天的方方面面。

人的认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思维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带有主观色彩,所以容易遮蔽理性的分析和结论。放在普通情况下,这种主观臆测并不是好现象,但只要我们打好“心理战”,在求职面试时充分利用这一点,就能像少天一样,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缔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第10个解答 压力面试:面试时被刁难怎么办

多数初入社会的新人在学生时代过着按部就班的校园生活,没有经历过太大的波折。在大学毕业之后的求职路上,他们也抱有这样美好的愿望,希望一切都如校园生活那样平静祥和。但往往第一次面试就会将他们打击得颓废不堪。

尤其是一些著名外企,在挑选人才时,虽然出色的简历是面试的第一关卡,但他们会更看重员工的心理素质,以及面对危机和压力时的应对能力。毕竟,工作中挑战随时会出现,心理素质不过关、应急能力不够强的员工,不管专业知识有多扎实,都很难将工作做得尽善尽美。因此,面试官在面试中往往会使出“十八般武器”,其中常见的检验应聘者心理素质的方法就是“压力面试”。

李瑞毕业于一所著名高校的中文系,找工作的时候,他自然而然地选择了与专业相关的图书出版行业。在面试时,由于李瑞有着不俗的专业成绩和丰富的实习经验,整个过程非常顺利,各位面试官对这位年轻人都非常赏识。这时,一位一直默默不语的面试官突然说道:“小伙子,我这里有一本书,我先不告诉你我们是否打算出版这部作品,你拿回去读一读,写份读书报告给我,好吗?有一位应征者条件与你不相上下,如果你不介意我们做多方面的考虑,择优录取,就回去把这本书读了,写份报告过来,然后我们再做最后的决定。”

一周后,李瑞带着报告来到那位面试官面前,表达了自己对这部作品的看法。面试官看完李瑞的读书报告后说:“你的意思是这本书的内容有误,不宜出版,是吗?”李瑞很肯定地点点头。“那如果我告诉你,这本书的作者是知名主编,并且是我的好朋友,你的评语会不会有所改变?或者,如果我告诉你我已经买下了这本书,并且打算明年春天出版呢?”李瑞听完愣住了。但他转念一想,既然已经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如果马上转变口风,难免会给人留下见风使舵的坏印象,还是诚实一点,将自己的观点坚持到底为好。于是,李瑞鼓起勇气,坦然地说:“这本书我仔细地看过了,可能是后期校对不够仔细,也可能是其他原因,存在很多很明显的错误,如果要出版,肯定要仔细再做修订才行。”这位面试官听完,放下书稿,意味深长地说:“小伙子,很高兴你坚持了你的原则,出版业确实是一个需要一丝不苟,甚至‘斤斤计较’的行业,希望你加入我们之后也能够继续保持你这种诚实、有主见的个性。”就这样,李瑞成功拿到了这位面试官,也是这个出版社老板亲手发出的入职通知。

故事里面试官为了测试李瑞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给出了“压力面试”。这种“压力”往往突如其来,不同的面试官提出的问题花样百出,非常犀利,让你措手不及。

我们不能责怪这些“盛气凌人”的面试官如此为难新人,换个角度想,如果你是面试官,你也不希望自己千挑万选来的员工在工作的时候,面对压力或者是突发事件无从下手、呆若木鸡。既然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在面试中,我们又应当怎样去应对这些看起来像是“刁难”的问题呢?

1.坦诚是基础

很多时候,面试官在问你一些比较刻薄的问题的时候,他并不是想听你的刻意奉承,而是想透过这个问题考察你的职业道德或个人品行。这个时候,如果你不想让面试官觉得你这个人过于圆滑,最好还是老老实实用心里话来回答吧。

2.要敢于表达自己

“压力面试”最常见的形式是,面试官抛出一个工作方面的问题,让你讲出自己的处理方式,当你表述完自己的观点后,他可能又开始嘲笑你的想法是多么幼稚。如果你这个时候放弃了自己的主张,那么面试成功率便会降低。试想,如果面试官真的想拿这样一个问题来考察你的专业能力,那他会跟你讨论出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而不是在听罢你的想法后一笑而过。这个时候,你的答案不是重点,重点是你面对不同意见时的态度:是坚持自己的想法,还是人云亦云,听到不同的声音就马上放弃?相信每个面试官都不会喜欢后一种求职者。

“压力面试”是无法预计的,我们不可能给出一套标准的“参考方案”,需要应聘者做到坦然面对,毕竟这个面试过程考察的更多的是你的心理素质,如果你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表现得惊慌失措,相信你就很难拿到高分了。